黄蘑菇深层发酵条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6.59 KB
- 文档页数:3
深黄被孢霉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01背景近年来,能源过度消耗和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发新的、对环境无害的非石油类能源及清洁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
生物柴油因其独特优越性,作为化石燃料潜在替代能源,其开发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
目前,国内外对于生物柴油制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动、植物油或餐饮废弃油脂方面,但利用动植物油为原料成本高,其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70%~85%。
以餐饮废弃油脂为原料,也存在原料难以收集和运输的困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生物柴油的产业化进程,因此寻找一种廉价的原料成为了生物柴油产业化的关键。
过去曾因为技术经济原因,单细胞油脂很少有规模化生产。
但是,随着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油脂发酵从原料到过程都不断取得新进展。
微生物油脂(Microbialoils)又称单细胞油脂(single cell oils,sco),是由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将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等转化为微生物体内贮存的油脂,主要是由不饱和脂肪酸(PUFAs)组成甘油三酯(TAG),其脂肪酸组成与植物油(如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等)相似,是以C16和C18为主脂肪酸,如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
微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油脂含量高,其中一些种类可合成高达50%~70%的油脂,且产油微生物还具有碳源利用广谱,生长速度快,不受季节影响,容易大规模培养等特点。
因此,微生物油脂具有很好开发前景,在未来生物柴油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02产油微生物01常见的产油微生物种类20世纪40年代研究者发现产油微生物,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酵母菌、霉菌和藻类,产油细菌比较少,这些菌体油脂含量一般占细胞干重20%以上。
常见的产油酵母菌:浅白色隐球酵母(Cryptococcusalbidus)、弯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albidum)、弯假丝酵母(Candidacurvata)、斯达氏油脂酵母(Lipomycesstarkeyi)、茁芽丝孢酵母(Trichospironpullulans)、产油油脂酵母(Lipomyceslipofer)、胶粘红酵母(Rhodotorulaglutinis)、类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tomloides)等,油脂含量可达菌体干重的30%~70%。
巴西蘑菇菌体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及成分分析
贾薇;张劲松;周昌艳;郭倩;杨焱;白韵琴;刘方
【期刊名称】《菌物学报》
【年(卷),期】2002(021)004
【摘要】对巴西蘑菇深层发酵条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定了巴西蘑菇菌体发酵的最优方案是:7%葡萄糖,1.5%酵母膏,0.3%磷酸氢二钾,0.1%硫酸镁,VB1
10mg/100ml,自然pH,接种量为15%,装液量为100ml/250ml三角
瓶,150r/min,25℃恒温培养9天,菌丝干重达到1.8g每100ml发酵液.通过对巴西蘑菇子实体与深层培养菌丝体中蛋白质营养成分及多糖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它们均是极好的营养食品之源.
【总页数】7页(P573-579)
【作者】贾薇;张劲松;周昌艳;郭倩;杨焱;白韵琴;刘方
【作者单位】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106;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106;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106;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106;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106;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106;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1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9.96
【相关文献】
1.双孢菇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J], 王利;王峰;吴兴
2.基于生物量的白灵菇菌株筛选及其深层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J], 冀宏;赵黎明
3.巴西蘑菇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J], 贾薇;张劲松;周昌艳
4.富硒鸡腿菇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J], 崔鹏举;刘占;尹智美
5.富硒鸡腿菇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J], 崔鹏举; 刘占; 尹智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来源:互联网点击数:847 更新时刻:2020年03月06日【字体:大中小】液体发酵技术属于现代生物技术之一。
深层发酵技术直接生产食用菌菌体,同时取得富含氨基酸等营养成份的发酵液。
深层发酵培育基的选择一、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的关键是培育基。
不同食用菌要用不同的培育基进行培育,因此,培育基的选择与配制是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的关键。
食用菌的深层液体发酵生产主若是采纳了抗生素生产的工艺和设备,其工艺大致是:母种-一级种子-二级种子-发酵罐深层发酵。
依照培育基组成的不同,可分为天然培育基和合成培育基。
天然培育基的组成均为天然有机物,合成培育基那么是采纳一些已知化合成份的营养物质作为培育基,不管哪一种培育基,其组成都离不开碳源、氮源、无机盐、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生长素等。
二、选择培育基时应注意的问题(1) 氮源过量会引发菌丝生长过于旺盛,无益于代谢产物的积存。
碳源不足,又容易引发菌体衰老和自溶,碳、氮比不妥,会阻碍菌丝按比例地吸收营养物质。
(2) 同一种原料因产地不同其营养成份有不同,这在氮源表现得较明显,如大豆、玉米浆、蛋白陈等,必需记下每一种原料的产地、批号、生产厂等,并对原料进行化学成份分析。
(3) 水质对发酵生产的阻碍也专门大,自来水、地表水、河水、并水、雪水等,其中所含溶解氧、金属离子及酸碱度等均有不同。
另外,有的水中还含有较多的氯离了。
因此应付水质进行化学分析。
(4) 高温(或高压)灭菌会引发某些营养成份的破坏,专门是还原糖、氨基酸和肽类等一起加热时,会形成与—羟甲基糠醛及类黑精等物质。
赖氨酸最容易与糖发生反映,形成棕色物。
这些在选择培育基及灭菌时都应预先想到。
食用菌的摇瓶培育将食用菌的试管母种接人已灭菌的三角瓶培育液中,然后置于摇床上振荡培育,这种培育方式即为摇瓶培育。
通过摇瓶培育的菌丝体呈球状、絮状等多种形态。
培育液可呈糊状,消液状等状态,有或无清香味及其他异味。
菌液中有菌株发酵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可呈不同的颜色。
培育黄蘑的方法有哪些种类
培育黄蘑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列举了其中几种常见的方法:
1. 自然生长法:黄蘑是一种野生真菌,它可以自然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中,比如林地、草地、山坡等。
要培育黄蘑,首先需要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然后埋入黄蘑菌丝或类似的种植物材料,培养黄蘑的生长。
2. 混菌发酵法:将适量的黄蘑菌丝与培养基混合,然后将混合物分装入培养瓶中,进行发酵培养。
发酵过程中,黄蘑菌丝会在培养基中繁殖、扩散,最终形成黄蘑。
3. 水培法: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黄蘑,使其在无菌的环境中生长。
首先,准备一款适合黄蘑生长的无菌培养液,然后将菌丝移入培养瓶中,在培养液中进行生长。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4. 培养床法:在适宜的培养床上培育黄蘑。
首先准备好培养床,可以选用稻草、木屑、禾秆等作为床材,然后将黄蘑菌丝均匀地埋入培养床中。
培养床要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以促进黄蘑的生长。
5. 管棚栽培法:搭建一个管棚,利用管棚提供的适宜的环境条件培育黄蘑。
首先在适合种植黄蘑的土壤上搭建管棚,然后将黄蘑菌丝埋入土壤中,再合理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使黄蘑在管棚中生长。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培育方法,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可以培育黄蘑,比如袋培法、木屑培养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育方法有助于提高黄蘑的产量和质量。
培育黄蘑需要控制好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还要注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选择适合的菌种和培养基也很重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黄蘑的生长和品质。
深黄被孢霉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近几年,随着对脂肪酸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性,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MUFA是一种有效的组分,可以促进血管活性,增强认知功能,抑制老化,改善免疫功能,抗炎以及调节抗氧化活性。
虽然MUFA具有许多有益的作用,但它的生产一直是个挑战。
深黄被孢霉(Alternaria Deep yellow)是一种可以分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真菌。
它在农业上有许多应用,包括营养改良,肥料,生物农药和除草剂。
由于深黄被孢霉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中含有有益的物质,因此可以实现其生物活性,在生物技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深黄被孢霉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不饱和脂肪酸,如异油酸,环戊烯酸,环戊酸,环十二烯酸,异戊酸等。
其中,异油酸是一种有效的组分,可以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提高血液循环和抗氧化活性。
因此,深黄被孢霉发酵生产异油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深黄被孢霉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中,首先要确定新的发酵条件,以确保深黄被孢霉分泌不饱和脂肪酸的有效性。
比如,营养液成分及其浓度,温度,PH值,湿度等皆应考虑。
经过发酵培养和处理后,可以提取不饱和脂肪酸。
另外,还要研究发酵时间对不饱和脂肪酸产量的影响等因素。
此外,发酵过程中需要适当控制酸度,解决PH敏感发酵的问题,确保发酵物质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为此,有必要在发酵过程中使用发酵技术,并分析不同条件下发酵前后的不饱和脂肪酸水平。
最后,根据不饱和脂肪酸的分析结果,对不同发酵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尝试寻找更佳的发酵参数,最大限度地提高发酵效率。
总之,深黄被孢霉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实验中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复杂,但可以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和评估,发掘深黄被孢霉发酵最佳的参数,以实现高效的发酵,进而获得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以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本文试图在深黄被孢霉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中,介绍发酵参数如何进行调整,以获得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产量。
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及其运用研究食用菌不仅能够食用,还能够药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时间长,技术比较复杂,并且容易受到季节、气候等因素的限制,为了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科研的深入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食用菌发酵技术诞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
而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它的出现,给食用菌的栽培带来了变革,也创造了良好的效益,今后在相关领域值得进—步推广和运用。
1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的慨念食用菌深层发酵的原理是,在特定的生化反应发生器中加入培养基,并通入无菌空气,加以搅拌和振荡,使菌体在液体深处繁殖和发育,从而获得大量的菌丝体和代谢产物。
在整个过程中,该技术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培养基的选择、接种量、温度、PH值等等,而发酵工艺采用的是逐级扩大模式,首先是试管斜面菌种,然后是一级摇瓶培养菌种,再是二级培养小型发酵堆,最后是大型发酵罐。
通过食用菌深层发酵,所获得的目标产物包括两个:液体菌种和菌丝体及其代谢产物。
2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的特点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对食用菌的栽培和食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周期短,产量高在食用菌深层培育的过程中,采用人工方式实现对发酵条件的控制,从而使得菌丝细胞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一般只需要三天至十天的时间,就能够积累大量的菌丝体和具有生理活性的代谢产物。
此外,栽培还不会受到季节的限制,能够规范生产工艺,提高营养成分的利用效率,实现连续自动化生产,大大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
22产生的活性物质多研究表明,就营养成分和生理功能相比来说,深层发酵获得的菌丝体和野生子实体相近,在营养价值方面甚至还比野生子实体高。
例如,荷叶离褶伞菌丝体蛋白质含量为283%,粗多糖为3.55%,氨基酸种类为18种,而野生子实体这三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21.4%,1.77%,17种,其营养成分高于野生子实体。
对于灵芝、冬虫夏草等名贵食用菌来说,深层发酵获得的菌丝体营养价值不仅高于野生子实体,其重金属含量更低,使用也更为安全。
桑黄菌液体发酵工艺研究
桑黄菌是一种优质的食用菌,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
但由于其生
长周期长、耐热性差,采收和贮藏难度较大,因此研究桑黄菌液体发
酵工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文就桑黄菌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进行
介绍。
首先,在选择菌株上,应选择质量优良的基础菌株,通过选出高产、效益高的优良菌种进行繁育和筛选。
其次,在发酵基质的选择上,应注重选择含有优质养分成分的物质,如木质废弃物、压榨过的棉籽、稻壳等,同时应注意选择含水量适中、能够保持稳定性的基质。
在发
酵过程中,菌丝生长快速,需要适当控制其生长速度,以便使菌体充
分吸收营养物质,同时增加产菌量。
研究表明,在液态发酵过程中,pH值、温度、通风以及营养物质浓度等因素都对桑黄菌的生长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在pH值方面,适
宜的pH值范围为6-7,过低或过高对菌体生长不利。
在温度方面,最
适合的温度为23-25摄氏度,而在通风方面,良好的通风能够提高发
酵过程的氧气供应,并有助于水分蒸发。
此外,较高的营养物质浓度
会影响菌体的生长,应注意适当减少发酵过程中的营养物质浓度。
在液态发酵过程中,应注意菌细胞分离和分离液的处理。
分离菌
体应采用过滤和离心等方法,而分离液可通过煮沸消毒或加入稀释剂
等方法来处理。
总之,对桑黄菌的液体发酵工艺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其生产效
益和质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