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测度与分析_赵勇
- 格式:pdf
- 大小:908.80 KB
- 文档页数:13
城市群发展状态的测度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祝辉;张晋晋;安树伟【摘要】The researches on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the one of currently most popular areas about regional economics research in China . However , most of researches were focused on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 such as delimiting concepts or exploring laws for urban ag-glomeration , becaus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still an emerging research object in China . At first ,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were divided ,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stage were illustrated in this paper . Next , the measuring principles about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under ideal and realistic conditions were also presented . At last , this paper has a conclusion that Beijing -Tianjin-Hebe urban agglomeration currently is in primary developing stage , which is drawled by empirical study .%城市群研究是目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国家中心城市分功能评价与测度
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城市,具
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
为了评价和测度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
因素。
政治功能是评价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
政治功能包括政府机构的总部设在国
家中心城市、国家大事的决策和管理,以及国家对外关系的沟通和代表等。
国家中心城市
的政治功能强大,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国家的政治事务,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
持。
经济功能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经济功能包括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国家中心城市通常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拥有重要
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和产业集群,能够集聚大量的资源和资本,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社会功能也是评价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指标。
社会功能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
公共服务等方面。
国家中心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资源,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拥有高水平的医疗机构,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能够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
和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环境功能也是国家中心城市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中心城市应该有良好的生态环
境和宜居条件,能够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使城市持
续健康发展。
国家中心城市分功能评价与测度作者:王雨飞倪鹏飞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评价内容包括综合功能和专项功能,指标结构体系包括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潜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非国家中心城市四个层级。
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唯一性,对其评价的指标涵盖城市聚集全国高端要素资源能力的聚集度和城市向全国腹地城市进行要素和能量输出的联系度。
本文采用多源数据进行评价的结论是:北京是国家综合中心城市,上海、广州是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深圳、武汉、天津、成都、重庆、西安、南京、杭州、郑州是潜在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在专项功能上,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承担了多项或单项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深圳、杭州、天津、南京、西安、武汉、成都等在一项或多项上承担了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功能,配合国家中心城市发挥着服务和联系全国的重要作用;目前高端要素在国家综合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高度集聚,但随着潜在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在中西部地区崛起,并凭借其突出的交通优势,打破了东部地区对全国高端要素长期垄断的格局。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潜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功能;专项功能;聚集度;联系度;多源数据一、引言与文献综述全球范围新兴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快速崛起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城市的格局,与发达国家的世界城市一同构成了全球经济的中枢。
自2005年以来,中国先后确立了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
关于“哪些城市有可能成为下一批国家中心城市”的討论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不少基础较好、成绩突出的城市都在积极争取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
但是,既有的世界城市理论及其评判体系建立在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实践之上,缺少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关注,因此,目前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研究既需要在理论上突破发展中国家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的局限,同时也能够指导中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践。
检索文献显示,已有国内学者在国家中心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中心城市评价体系,但由于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解和关注的重点不一致,不仅导致理论研究中各持己见,对国家中心城市的评价也存在较大分歧。
国家中心城市分功能评价与测度在国家中心城市分布中,各个城市承担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的评价和测度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评价与测度方法,并分析其意义。
1. 经济功能评价: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方面的功能主要包括产业集聚、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等。
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城市GDP、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指标进行测度,通过统计城市GDP总量、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转型指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来评价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
2. 政治功能评价:国家中心城市在政治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政府决策中心和国家治理中心。
评价方法可以通过衡量政府决策能力、政策导向、政府服务水平等指标进行测度,通过评估政府效能、政策引导力、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等来评价国家中心城市的政治功能。
3. 文化功能评价:国家中心城市在文化方面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
评价方法可以通过衡量文化产业规模、文化创意产品数量、文化设施建设程度等指标进行测度,通过统计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设施覆盖率、文化创意产品数量等来评价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功能。
4. 社会功能评价:国家中心城市在社会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人才聚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等。
评价方法可以通过衡量人才数量与质量、社会服务覆盖范围、社会管理水平等指标进行测度,通过评估人才引进政策效果、社会保障覆盖率、社会治安情况等来评价国家中心城市的社会功能。
1. 评价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可以发现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功能,优化城市布局和功能定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 功能评价可以比较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为政府制定政策和推动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评价,可以了解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评价与测度的方法和意义不可忽视。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192—195A e t a A gr i cul t ur ae J i an gxi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分析周会粉,薛东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城市群已成为地区参与国家和国际竞争及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针对传统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法的不足,运用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测度产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
结果表明:关中城市群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不大;关中城市群各市产业结构同构性较强,但地域分工已经开始显现;结合城市从业人口区位熵的大小,可以把关中城市群各市的产业结构划分为综合发展型、矿产资源型、地区服务型和农业型四大类。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关中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0)12—0192—04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大都市圈、城市群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
而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的程度12J。
产业结构理论足由西方学者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各地区政府普遍认识到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3J。
如何科学地测量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分工的程度,对认识城市群发展现状,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地理学界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从研究内容和时序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1—1990年,主要集中于对产业布局的研究,其次是对产业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其它方面的研究较少;1991—1995年问研究领域有所扩展。
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布局研究的比例发生了改变,对产业部门结构的研究成为主流,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演化、调整等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
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比较研究
曾鹏;李洪涛
【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
【年(卷),期】2017(034)006
【摘要】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状况,对新常态下"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综合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区位熵、相关多样化指数,对中国十大城市群三大产业及19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与分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常态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所受影响最大,但产业结构依旧保持稳定良好;京津冀、辽中南、关中城市群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峡西岸、长江中游、川渝城市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出现停滞,产业分工水平开始倒退.
【总页数】8页(P39-46)
【作者】曾鹏;李洪涛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2
【相关文献】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与中国十大城市群财政支出效率比较研究 [J], 曾鹏;朱玉鑫
2.中国十大城市群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相似性比较研究 [J], 罗艳;陈平
3.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J], 杜龙政;常茗
4.环境规制协同、技术创新与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J], 郑晓舟;郭晗;卢山冰
5.关中、中原、山东半岛三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比较研究 [J], 李学鑫;苗长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07-0006-06城市群国内研究文献综述赵 勇 白永秀 〔摘 要〕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体形态,也是区域重点开发及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形式。
城市群的发展不仅能够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而且能够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从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从概念、模式、形成机制、空间结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阶段与判断指标体系等方面对城市群国内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综合,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城市群;定义;模式;机制;空间结构;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B 〔作者简介〕 赵 勇(1980—),男,汉族,陕西府谷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白永秀(1955—),男,汉族,陕西清涧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3074)———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比较与西部地区城镇化支撑体系建设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2007-01-21〔修回日期〕 2007-03-21 一 引言 我国“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出台有关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城市群发展由此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
本文从概念、模式、形成机制、空间结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阶段与判断指标体系等方面,对城市群的国内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二 城市群概念与内涵的研究 1.概念由于受时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我国存在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等级的城市群。
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概念,如都市连绵区、都市连绵带、准都市连绵区、大都会区、城镇密集区等。
董黎明认为,城市群等同于城市密集区[1]。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明确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并推进协同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稳定、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其协同发展的策略。
二、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一)首都经济圈的核心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高效的城市间交通网络相连。
这一区域拥有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
因此,其首要功能定位为首都经济圈的核心,承担着引领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任。
(二)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地区科研实力雄厚,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因此,该城市群应定位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京津冀城市群应定位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策略(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京津冀三地应根据各自的城市特点和资源优势,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应着重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天津应利用其港口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河北则应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制造业。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命脉。
京津冀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间交通网络,促进人员、物资、信息的流动。
(三)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实现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地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三地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国民经济】2012年11月第11期(总296期)Nov.,2012No.11 China Industrial Econom ics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测度与分析赵勇,白永秀(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本文运用空间功能分工指数对中国城市群的功能分工水平进行了测度与比较。
结果显示:2003—2010年,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总体相对较低并呈现出波动中持续下降的趋势,但2008年之后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态势;城市群功能分工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城市群高于中西部城市群且差距逐渐拉大。
从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比较来看,中心城市远远高于外围城市且二者差距不断扩大,但中心城市自身则呈现出下降趋势。
从城市等级角度比较来看,城市功能分工水平与城市等级高低有关,不同等级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级差特征。
[关键词]城市群;城市功能分工;功能分工测度;区域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12)11-0018-13一、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
尽管区域分工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是如何衡量区域分工与区域专业化却有待完善。
目前广泛用来测度区域分工的方法主要有二类:第一类方法主要运用区位指数、行业分工指数、企业集中度系数、DO指数、地区专业化系数等指标,从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来衡量地区专业化水平(Krugman,1991;Ellison,Glaeser,1997;Duranton,Overman,2005;樊福卓,2007)。
但这类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服务业,难以全面反映区域分工水平。
尽管一些文献使用制造业集聚的范式对服务业集聚进行了测算,但难以反映服务业自身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特点(Moulaert,Gallouj,1993;陈建军,陈国亮,2009)。
第二类方法注意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集聚的重要性,利用E-G指数来估算产业组间(Industry Group)的协同集聚程度(Co-agglomeration),从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分工来衡量区域之间的专业化与分工水平(Ellison et al.,2010)。
但这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缺乏细分产业分工的统计数据而只能进行案例分析(苏红键,赵坚,2011)。
[收稿日期]2012-09-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部地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批准号08&ZD0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群多重均衡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11CJL04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群功能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10YJC790398)。
[作者简介]赵勇(1980—),男,陕西府谷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白永秀(1955—),男,陕西清涧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针对区域分工测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城市间出现的价值链分工等新型分工形式①,Duranton and Puga(2005)用城市功能专业化(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zation)概念来描述这类新型区域分工形式,并构建了新的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来测度城市功能分工水平,以反映区域分工程度。
从城市功能分工角度来刻画区域分工,不仅能够从微观层面反映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且能够从宏观层面客观地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变化。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开始运用城市功能分工概念来分析区域分工与专业化。
魏后凯(2007)对大都市区的功能分工做了定性的分析,齐讴歌等(2012)从城市功能分工角度分析了产业区位分布,张若雪(2009)对城市功能分工转变机制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但这些研究只是运用功能分工概念进行定性的描述,均没有对城市功能分工水平进行测度。
仅有苏红键,赵坚(2011)对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功能分工水平进行了初步测度,但没有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群进行测度与比较,难以全面反映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的特征及变动趋势。
以中国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成为区域重点开发及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分工成为区域分工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Duranton and Puga(2005)与Bade et al.(2004)的测度方法基础上,以中国十大代表性城市群为对象,对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不仅能为客观判断中国城市群发育程度、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程度提供依据,而且能够为制定相关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二、城市群功能分工测度方法从城市群分工与专业化的测度方法演变来看,目前主要是从产业间分工或者产业内分工角度,使用区位指数、行业分工指数、企业集中度系数、DO指数、地区专业化系数等方法来进行测算的。
其中,区位指数(Location Quotient,LQ)被广泛地用来从总体上测度城市群分工与专业化。
如果经济活动水平用就业量来表示,区位指数表示一个地区的特定产业的从业人数与该地区总从业人数之比,除以全国该产业从业人数与全国总从业人数之比,即:LQik (t)=Lik(t)/∑N k=1L ik(t)∑Mi=1Lik(t)/∑N k=1∑M i=1L ik(t)(1)其中,Lik(t)表示在时期t城市i范围内产业k的从业人数,∑N k=1L ik(t)表示时期t城市i范围内的所有产业的从业人数;∑M i=1L ik(t)表示时期t全国范围内产业k的从业人数,∑N k=1∑M i=1L ik(t)表示时期t全国范围内所有产业的从业人数。
i代表城市,i=1,2…M;k代表城市中的产业,k=1,2…N。
若LQ ik(t)>1,则表示在全国范围内产业k在区域i相对集中,表明该产业在该区域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若LQ ik(t)<1,则表示在全国范围内产业k在区域i的集中度较低,表明该产业在该区域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但是随着城市间新型分工形式的出现,城市间的分工突出地表现为空间上的功能分工或职能分工②。
城市功能分工具体表现为:企业价值链中管理、研发环节在中心城市集聚,生产、制造环节在中小城市集聚;企业组织部门中企业总部、研发部门主要在中心城市集聚,生产制造部门在中小城市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在中心城市集聚,一般制造业主要在外围城市集聚;中心城市主要承担①Ota and Fujita(1993)最早将城市群功能分工形成的微观过程模型化。
假定企业的管理部门间需要进行商务交流,而生产及后勤部门仅与本企业的管理部门沟通信息和管理服务。
当企业的内部交流成本降低时,生产及后勤部门将与管理部门分开,搬迁到租金更便宜的地段。
一旦通勤成本和企业内部交流成本都充分小,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在城市中心集聚,而生产及后勤部门则布局于市郊地区。
②城市分工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部门间或产业间分工、部门内或产业内分工、产业链分工或功能分工(魏后凯,2007),Duranton and Puga(2005)将城市间产业分工向功能分工的转变过程模型化。
总部管理与研发中心功能,而中小城市则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功能(Duranton,Puga,2005;魏后凯,2007)①。
针对城市间出现的上述新型分工形式,Duranton and Puga(2005)用城市中“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人员”与全国“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的差来更加直接地测度城市间分工水平。
Bade et al.(2004)使用城市白领(White Collar Workers)与蓝领(Blue Collar Workers)的比率(W/B-ratio)与全国城市白领与蓝领比率的平均水平的差,来度量城市中管理部门或生产部门的相对集中度,以此来反映城市间的功能分工或功能专业化程度。
本文基于Duranton and Puga(2005)、Bade et al.(2004)与苏红键、赵坚(2011)的思路,以城市中“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人员”与全国“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的比来测度城市群功能分工或功能专业化水平。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FSi (t)=∑Nk=1Likm(t)/∑N k=1L ikp(t)∑Nk=1∑Mi=1Likm(t)/∑N k=1∑M i=1L ikp(t)(2)其中,∑N k=1L ikm(t)表示在时期t城市i中所有产业的管理人员的从业人数,∑N k=1L ikp(t)表示在时期t城市i中所有产业的生产制造人员的从业人数;∑N k=1∑M i=1L ikm(t)表示在时期t全国所有城市中所有产业的管理人员的从业人数,∑N k=1∑M i=1L ikp(t)表示在时期t全国所有城市中所有产业的生产制造人员的从业人数。
m代表管理人员,p代表生产制造人员,i代表城市,i=1,2…M;k代表城市中的产业,k=1,2…N。
若FS i(t)>1,则表示在全国范围内管理部门在该城市相对集中,表明该城市的功能专业化程度较高;若FS i(t)<1,则表示在全国范围内生产制造部门在该城市相对集中,表明该城市的功能专业化程度较低;若FS i(t)趋于0,则表示该城市的生产制造部门集中程度非常高,表明该城市的功能专业化程度非常低。
三、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1.研究区域本文选取中国发育程度最高的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具体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
2011年,上述十大城市群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10%,人口总量约占全国的40%,而GDP总量则占到全国的70%以上。
上述十大城市群区域空间是中国人口与经济活动的主要分布区域,基本能够代表中国的主要经济版图。
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东莞、中山9个城市;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承德、沧州10个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东营、威海、日照8个城市;辽中南城市群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铁岭10个城市;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武汉、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天门、随州、荆门、荆州、信阳、九江、岳阳15个城市;海峡西岸城市群包括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6个城市;成渝城市群包括重庆、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雅安、资阳、安岳16个城市;关中—天水城市群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州6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