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年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896.00 KB
- 文档页数:2
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6期的区域开放新格局;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现代化开放经济体系;进一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继续扩大各领域对外开放水平。
由上,笔者认为,制定“十四五区域经济规划”必须在新时代实施“一带一路”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背景下通盘谋划、精心考虑和精密布局。
作者简介:李正图,男,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020)。
“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与重点陈建军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将是中国面临百年未遇之变局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十四五”期间,中国的人均GDP将跃上万元美元台阶,进入1万—2万美元的准发达国家区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70%的阶段,标志着我们将初步实现城市化,中国将拥有10亿以上的城市人口,实现几千年未有的从农村、农业、农民国家走向城市国家的巨变,这是一个巨大国家的超大规模的城市化,从传统的跟随型发展转向引领型发展,自主创新式发展将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主旋律。
面对这些历史性的挑战,有必要进一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充分利用中国的巨大国家的政治、经济、人口、社会和空间优势,加快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完善,加快形成以中心大城市一大都市群一大区域板块为主轴的空间优势发展格局。
构建中国的区域发展的主平台和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支撑,以应对新的挑战,争取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一、“十三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新特征“十三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城市群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群的发展优势越发明显,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亮点。
第二,中心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西安、南京、天津、重庆的一些中心城市的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中心大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逐渐接近沿海大城市,如重庆、成都、武汉、西安、长沙、郑州等,形成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力支撑。
2021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y2021第(1卷第3期(总167期)Journal of Xi z 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41(Sum No.167)DOI:10.15896/j.xjtuskxb.20210300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I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展望刘秉镰X孙鹏博2(1.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当前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城市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主阵地与增长动力。
本文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困境出发,从动能转换、演化路径和维度解构三个方面阐释了新发展格局下的大国城镇化之路,构建了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
结合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背景以及''十四五”时期的新目标、新要求、新使命,从分类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空间格局优化与城市发展分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市场化要素配置与政府有效治理有机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内需红利释放以及深化开放型城市建设六个方面提出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城市发展;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大国城镇化[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21)03-0001-08当前是中国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顾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城市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主阵地与增长动力%国家局的,截至2019年末,我国城市数量已经由1979年的132个增加到672个,城市化率达到了59.58%,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3万平方千米,仅GDP100强城市占全国的GDP比重就超过了70%%城市发展和建设已经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源%中国城市程“S”后半程的现实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国大主体、国内国的新发展格局,更关乎实现生活,人的全面发展以衣的%虽然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大成,是的地主,府主导、外生型的城市发展道路已逐渐暴露出种种弊,主现为城质量不高、城市与大农工构成的“城市二元结构”问题,土地城于人口城城市发展失序等现象%垃圾围城、“十面霾伏”、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影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美丽中国”建设,而且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厘清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剖析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困境,阐释实现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从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径,对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利实现“十四五”时期规划新目标、新[收稿日期]2021-03-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2DA041)%[作者简介]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秉镰(1955—),男,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鹏博(1992—),男,通信作者,南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要求、新使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与问题中国城市发展正逐步从“摊大饼”式的粗放发展模式向宜居、集约、绿色、高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许多中国式城市发展的典型特征和与之相伴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模式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因此,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模式,而应该从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现实约发,中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内在问题,为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一)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中国式特征”1.城市规模超高速扩张与超大规模人口空间迁移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一致,中国的城市发展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通过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乡人口迁移与流动,中国走出了一条以低成本实现从农业人口为主导向城市人口为主导的城乡协调发展之路,呈现出“城市土地规模与人口规模超高速度扩张,乡村人口集中向城市聚集”的典型特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口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20年超过60%,城镇人口由7682万人上升到约85亿人。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 2019二〇一九年十月中国速度迈进中国智造汇集年度城市地下空间基础数据掌握城市地下空间事件最新进程梳理城市地下空间学科发展动态指引地下空间行业产业潜力趋势内容提要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地下空间已成为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和交通拥堵两大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十三五”以来的数据整理、分析和梳理,以 2018 年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为研究对象,全景式剖析当前中国城市地下空间从顶层设计到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最新进展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度,揭示新时期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已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规范” 的发展规律。
试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空间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指引地下空间产业与市场。
目录2018 年地下空间大事记 (7)—背景:政策推动到市场营造 (9)1地下空间成为新型城镇化显性特征 (10)2地下空间政策推动转变为需求导向 (10)3地下空间市场成为供给侧改革重要力量 (11)4地下空间产业体系已显强大市场潜力 (11)二城市鸟瞰:地下空间纵览 (12)1中国新型城镇化地下空间总体格局 (13)2中国地下空间发展速度领军世界 (14)3区域地下空间发展综评 (15)4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综合实力评价 (16)5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指标 (18)6地下空间治理体系向精细化转变 (23)三行业与市场:纵深需求成主导 (25)1地下空间行业与产业分类 (26)2地下空间行业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26)3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地下交通领军世界 (27)4以综合管廊为代表的地下市政热度下降 (30)5“轻型”地下物流产业已逐渐形成 (32)6地下空间技术服务 (33)四学科与学术:智产方兴未艾 (34)1地下空间智力成果高质发展 (35)2地下空间学科化融合发展 (36)3地下空间技术研究同步城市建设 (37)4基于智慧城市地下空间研究严重不足 (38)5地下空间自媒体发展缓慢 (39)关于城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等数据来源、选取以及使用采用的说明 (40)主要指标解释 (41)2018 年地下空间大事记2018 年地下空间大事记(续)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历经不被认知 2019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政策推动、被开发再到国民关注的轨迹,依托产业体系的资本驱动,逐渐形成市场营造氛围。
北部湾城市群:国内外典型城市群协同发展经验及借鉴作者:李民梁来源:《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06期[摘要]城市群是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
作为全国城市群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员,北部湾城市群是国家规划培育重点对象。
鉴于北部湾发展时间不长,城市政府合作不充分,各方面建设还不成熟,选取日本东京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发达城市群协同发展历程,总结出其特有的成功经验,结合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现实情况,梳理出适用于北部湾的有效启发和建议,以实现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
[关键词]城市群协同发展经验借鉴[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9)06-0028-06DOI: 10.19499/ki.45-1267/c.2019.06.006一、引言城市群是当前中国区域发展最主要的空间组织形式。
[1]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各个城市不再是各自为营,相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通过合理分工合作开始走向集群协同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城市群建设起步早,已经形成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
国内城市群起步较晚,但是与西方差距不断缩小。
在国家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持下,城市实力日益强大,城市合作更加频繁。
各区域城市群逐步形成并不断壮大,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成功发展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2]。
显然,城市群已经成为引领地方建设、实现区域联动的纽带。
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群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比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三大城市群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西部多数城市群正处于培育成形阶段,各方面建设还很不完善。
北部湾城市群地处东部与西部交汇处、沿海与内陆联合区,地理位置十分关键。
2017年初,国家发布《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划定城市群的区域范围,这标志着北部湾城市群正式获批成立。
新成立的北部湾城市群在原来经济区基础上,将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等三市,海南省海口、儋州以及东方、澄迈、临高、昌江等地划入其中,陆地面积较之前扩大了一倍,领海面积将近800000平方公里。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课后训练1、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级行政区,它以21%的土地支撑了超过全国40%的经济总量,养育了40%以上的中国人口。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是( )A.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B.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C.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D.城市分布稀疏,市场广阔2.下列属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的是( )①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②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③推进新型城镇化④自然灾害治理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读“长江经济带相关数据表”,完成下列各题。
长江经济带面积人口GDP 城镇化水平数量205万km2 5.8亿人26万亿元53%占全国的比重(%)21 42 41 与全国平均一致(1)从单位国土面积的产值来看,与全国平均值相比,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水平( )A.较高B.较低C.一致D.无法比较(2)长江经济带的人均产值比全国平均值( )A.相等B.稍低C.稍高D.很低我国“十三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主体功能区是按( )A.单一指标划分的B.自然指标划分的C.综合指标划分的D.地理位置划分的4、下列关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区域可继续划分出次一级的区域B.各区域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不同C.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D.各区域差异较大5、2019年7月11日上午,以“再扬丝路风帆·共筑蓝色梦想”为主题的2019年中国航海日庆祝大会在浙江宁波隆重举行。
国家设立“航海日”,对于我国开发海洋,维护海权,加强海防,实现建设航海强国和海洋强国的目标,有着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我国海洋国情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海洋水产、滨海旅游等产业长期居世界第一B.海洋污染较严重,海洋生态压力大C.海洋开发利用总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D.海洋资源总量大,人均不足(2)近20年来,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 )A.便于检修渔船,发展生态渔业B.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C.防治赤潮、咸潮等污染问题D.推动近海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第15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一、选择题(2024·四川成都高三期末)近5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各产业就业人口也随之发生变化。
下图为1970—2020年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情况。
完成1~3题。
1.图中曲线代表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别是( A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②①2.图示时期内,①产业( C )A.就业人口逐年减少 B.产值缓慢增加C.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D.污染排放减少3.2020年,③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D )A.兴农政策实施 B.人工智能发展C.老龄人口增加 D.服务需求量大[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是第一产业,是农业,在1970年左右在我国经济中占最大的比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比重不断变大,超过第二产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图中曲线代表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别是①②③,故选A。
第2题,图示时期内,①产业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就业人口不一定逐年减少,A错误;产值不能看出缓慢增加,B错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C正确;随着农业加大农药、化肥的投入,污染排放增加,D错误。
故选C。
第3题,2020年,③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不断升级,逐步向第三产业调整,服务需求量大,就业人口比重最高,D正确;兴农政策实施,会使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加,A错误;人工智能发展会减少对就业人口的需求量,B错误;老龄人口增加不是导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高的原因,C错误。
故选D。
(2024·河北唐山模拟)景德镇是我国陶瓷名城,目前有2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
2022年,三家分别从事先进材料制造、数字化软件建模和3D工业打印的知名公司,在景德镇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进行数字化精密陶瓷3D打印相关材料与设备的研发销售活动。
错对错对对错61.8 63.8 62.860.8错对商品流通资源配置资金流动物流供应错对构建新格局体制改革科学发展深化改革错对对错错对7.5 3.5 6.5 5.5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对错民生国民经济循环经济建设教育发展错对错对错对对错对错新发展路线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畅通机制,加强轨道交通网优化方式,畅通机制织密网络,优化方式规划建设、管护对错兰州西宁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重平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对错对错错对共同富裕科学发展群众路线科技创新错对改革开放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全面现代化区域战略错对错对错对对错社会需求美好生活精神生活物资生活安全保障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创新驱动错对一点五小时通勤圈两小时通勤圈一小时通勤圈二点五小时通勤圈错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高举高质量发展的旗帜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经济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对错国际大循环战略重工业优先战略农村包围城市构建“三高”的新发展格局错对对错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群城镇都市圈对错对错对错促进都市圈发展促进政治进步对错错对对错对错政治学习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判断力、政策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行动执行力错对对错错对对错错对对错对错城市工业金融业科研农业农村经济国际国内政治错对错对对错错对对错县城乡村村委会乡镇错对对错错对错对对错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社会意识错对地方政府人民党中央基层干部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和创新政治改革科技创新对错高容量发展高速度发展高效率发展高质量发展生活政治经济人民错对构建“三高”的新发展格局重工业优先战略农村包围城市国际大循环战略错对对错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容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效率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速度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精神文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错对对错对错错对错对错对对错20020240 150底线风险忧患人民错对安全性预见性科学性风险性错对错对对错对错商业保险、强制保险、机动车使用人机动车使用人、强制保险、商业保险强制保险、商业保险、机动车使用人商业保险、强制保险、机动车使用人对错错对对错错对对错轻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金融业错对对错5个、5个、9个9个、5个、5个6个、4个、9个5个、9个、5个对错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城市群对错错对错对“十四五”“十二五”“十一五”“十三五”系统政治科学改革错对错对对错错对对错对错对错对错错对物权收养权人格权继承权开始撤销终止 设立 变更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性作用形成强大的高质量供给能力 着力解决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着力解决地区文化差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强大的内需体系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京津翼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特色工艺芯片工程师不仅要懂芯片的工艺,也要了解制程的特点特色工艺不追求最先进的工艺制程 特色工艺追求最先进的工艺制程特色工艺生产的产品周期很长 特色工艺种类繁多斯坦福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伯克利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发包人和建筑队 建筑队 发包人致使倾倒的建筑工人协调行动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开拓前进 统一思想2021年1月1日 2020年6月1日2021年6月1日2020年1月1日协调 创新 共享 绿色 开放打造通道加枢纽加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 打造一体化的公路客运网络 畅通都市圈的公路网 优化交界地区的公交线网深圳 珠海上海广州现代城镇化现代国防 现代信息化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工业15 10 530人才政策研究开发政策投融资政策知识产权政策财税政策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资源开发建设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2014年12月2014年10月2014年11月2014年9月出租向发包方备案入股其他方式转包农业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科技化国防化2019 2020 20182017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
2023年云南省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区位重要性突出。
云南省以烟草产业、旅游产业、电力产业和矿产业为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2023年,云南省经济增速较上年有所回升,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云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分化较为明显,以昆明市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经济实力及财政实力整体明显高于其他市(州),呈“中心强、四周弱”的经济格局。
2019—2023年底,云南省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均持续上升,其中2023年云南省政府负债率和政府债务率分别为40.34%和151.32%,债务负担较重。
云南省内各市(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差异较大,大部分市(州)上级补助收入对综合财力贡献程度高。
云南省存续债券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属国企[1]和昆明市城投企业,红河州和玉溪市城投企业存续债券亦有一定规模,但与昆明市差距很大。
2019—2023年,云南省城投企业和省属国企债券净融资额分别呈现波动增长和持续下降的趋势,2023年1—10月,省属国企债券净融资情况明显改善,但城投企业债券融资转为净流出。
2019—2023年和2023年1—10月,云南省城投企业和省属国企发行的债券中,3年期(含)以上占比波动下降,其中2023第二季度占比仅为3.此%,整体发行期限较短。
2019—2023年和2023年1—10月,云南省城投企业和省属国企0∙5~1∙0年期债券发行利差波动上升,其中2023年7—10月平均发行利差达到307.17bp,处于2019年以来最高水平。
云南省城投企业及省属国企存续债券于2023年到期(行权)规模较大,主要集中在省属国企和昆明市城投企业。
从债券净融资规模、发行期限、发行利差、期限分布来看,云南省债券融资环境有待修复。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1—6月,云南省城投企业净融资额较上年明显改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等间接融资渠道对云南省城投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
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中国城市群的服务业协同集聚研究——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对比*钟韵秦嫣然[摘要]城市群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协同集聚为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本文选取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2003年至2018年的服务业面板数据,运用EG协同指数方法测度对比两地的服务业协同集聚特征,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对研判我国城市群内服务业行业间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解读思路。
研究发现:(1)两大城市群当前已有部分服务行业呈现协同集聚的空间格局,但各自特征存在差异;(2)知识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间的协同集聚程度相对更为显著;(3)产业因素和科技水平对服务业协同集聚均存在促进作用,但产业关联度仅在长三角地区显著,产业结构和科技投入因素仅在珠三角地区显著;(4)由于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数量差异等原因,城市规模因素对协同集聚的影响虽然显著,但在两个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
[关键词]城市群服务业协同集聚长三角珠三角[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21)02-0005-11引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追求高速增长和数量扩张,转向推进高质量发展、讲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发展阶段。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已有研究显示,当产业发展到高级化阶段,单一产业的集聚将发展至产业协同集聚。
其依据在于:产业集聚是由知识溢出所产生的,那么,在知识交流的空间应该可以看到协同集聚,换而言之,当出现集聚效应时,协同集聚也将会出现(Helsely et al,2014)。
所谓协同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空间内不同产业在区域中高度集中的现象(Ellison et al,1997;Duranton et al,2005;陈建军*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等级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项目号41371174)和暨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9JNYH09)的阶段性成果。
2019-2023年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比较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
一、行业发展概况
通过数据智能分析、洞察并挖掘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要素,提出推动新经济发展和城市能级的四个重要维度并建立了包含33项核心指标、128项外围指标在内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结合高德POI数据、统计数据、工商数据、银联数据及招聘数据等多源数据,对京津冀、长三角及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的48个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
(注:本次调查数据中,大湾区未包含港澳地区。
)
图表三大城市群全景概览
数据来源:零点有数
二、营商环境对比
三大城市群营商环境平均分为0.34分,大湾区以0.37分略胜一筹。
(注:由于48个城市最终数据级差较大,本次研究的分值以1分为满分。
)从企业生命周期、投资环境、新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四个维度着眼,由科技、人才、资本组成的新经济发展要素是三大城市群共同的瓶颈所在。
如何做到技术不断创新、人才不断跃升、资本服务持续拔高是中国“尖子生”当前面临的最大的成长烦恼。
图表三大城市群营商环境对比
数据来源:零点有数
三、发展梯队分析
打破区域的限制,对48个城市进行了综合分析。
值得肯定的是,经过2015年以来持续深化的“放管服”改革,以及2017年以来多轮的营商环境促提升、大督查等行动,企业全生命周期市场监管、投资环境开放度、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等在各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除绝对领先的第一梯队外,后四个梯队的形成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的要素级差: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要素,尤其是城市整体商务服务、生活服务的水平。
二是新经济发展要素,尤其是技术创新的支撑载体建设、研发投入等水平。
凡是这些指标表现不好的,其企业信心指数也会处在低谷。
这一现象在第四、五梯队的城市中尤为突出。
图表营商环境五大梯队
资料来源:零点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