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中的“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儒家和谐方法
儒家思想中的和谐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仁爱原则: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爱是实现和谐的关键。
儒家主张爱人如己,推己及人,以宽容和同情心对待他人,通过践行仁爱,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处世原则,主张保持平衡、适中,避免过度或不及。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时,儒家提倡以中庸之道为原则,把握适当的分寸和尺度,以达到和谐的境界。
3. 礼乐教化:儒家重视礼仪和音乐教育,认为通过礼仪的规范和音乐的美感,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认为,实现和谐要从个人自身做起,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个人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个人要注重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儒家思想中的和谐方法注重内外的和谐、以法律和义调节关系、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这些方法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关于中和的名言名句
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比如说在和朋友相处时,有时我们情绪还没表现出来,那这就是一种“中”的状态呀,等表现出来又恰到好处,不偏激,这就是“和”啦,这样的相处不是很和谐愉快吗?
2.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你看那些大度、做事不偏不倚的人就是君子呀,走在中庸之道上,而那些极端的人不就是反中庸嘛,这对比多明显啊!
3.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这就像是建房子呀,“中”就是那个坚实的根基,而“和”呢就是通往四面八方的道路,怎能不重要呢?
4.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哇塞,如果社会都能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不就像天地各安其位,万物蓬勃生长嘛,那该多美好啊!
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就好比在一个团队里,君子会和谐相处但又有自己的想法,不像小人只是表面附和却实际不和,想想都知道哪种更好啊!
6. “礼之用,和为贵。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遵循礼仪,以和为贵多重要呀,这样大家的关系才能更融洽呀,不是吗?
7.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就好像遇到问题要从两头去思考,找到那个中和点,才能更好地解决呀,多有意思的方法!
总之,孔子关于中和的这些名言名句真的太有智慧啦,能让我们在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引啊!。
【经典名言】儒家名言,儒家思维的中心孔子名言: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到,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乎。
5、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人。
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8、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吾日三省吾身。
11、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2、君子泰而不恃,小人骄而不泰。
1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智也。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宪也。
17、君子喻于义,君子喻于利。
18、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1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0、见贤思齐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去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去也。
2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不厌其烦。
24、仁远乎哉,我欲忠,其可以仁至矣。
25、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骑虎难下。
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日夜。
2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孟子名言: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安远,英武无法屈,此之谓大丈夫。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馋其体肤,磁能其心,行及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无法。
5、不以规则,不成方圆。
6、生于忧患而去世于安泰也。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是非。
8、人存有不为也,而后可以存有为。
9、其进锐者,其退速。
10、地利不如天时,地利不如人跟。
1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儒家文化最经典的十句话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好比你自己不喜欢吃榴莲,你总不能硬塞给别人吃吧,这多简单的道理呀!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哎呀,这不就像你学会了骑自行车,时不时骑一骑,多开心呀!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想想看,走在路上,随便三个人里可能就有能让你学到东西的人,多神奇!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你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发现了新东西,那感觉不就像挖到了宝藏嘛!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那胸怀宽广得很,可不是像那些心胸狭隘的小人,整天愁眉苦脸的。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呀,别不懂装懂嘛!
7. “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就像每天要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样子一样重要呢!
8.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不会为了活命而损害仁德,反而会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这多伟大呀!
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和谐相处但不盲目附和,不像小人表面附和实际却不和,这区别多大呀!
10. “礼之用,和为贵”。
礼的作用,以和谐为最重要啦,就像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的多好呀!
我觉得儒家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这些经典的话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好好去领悟和践行。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其核心价值观是以和谐为基础的。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自我和谐等。
在儒家看来,社会和谐是构建一个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
儒家强调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认为只有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儒家提倡“仁爱”、“和为贵”的思想,强调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助合作和相互尊重,以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经典《大学》中就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要求个人在追求自身和谐的同时,还要促进家庭、国家和世界各地的和谐。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儒家主张“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和谐相处。
只有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儒家思想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遵循的准则,旨在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儒家强调个体的自我和谐。
儒家主张个人修身养性,通过修身来实现内外和谐。
儒家认为,个人内心的和谐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之一。
只有个人内心的和谐,才能使个人在外部环境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即是指个人应该保持心境的平和与稳定,追求内心的和谐。
通过修身养性,个人可以达到自我和谐的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和人际关系中,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强调了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内心的和谐。
这种理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和谐观念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相契合,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我们可以从儒家的和谐理念中汲取智慧,推动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自我和谐的目标。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强调了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内心的和谐,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的和谐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儒家关于和谐的名言儒家关于和谐的名言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这句话表明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能够和别人和谐相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观点。
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不同意见而产生矛盾,反而能够借助别人的观点来丰富自己的思考。
而小人则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追求与别人保持一致,却忽略了保持和谐的重要性。
1.“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这句话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
礼仪的应用不是为了制造矛盾和冲突,而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目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注重和谐,以和为贵,避免矛盾和冲突。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这句话表明了人和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
即使有再好的机会和条件,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那么事情也很难成功。
相反,即使处于不利的条件中,只要人们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齐心协力,也可以取得成功。
1.“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道不旺。
”——苟子这句话表明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父子之间如果不能和睦相处,那么他们的家庭就会逐渐衰败;兄弟之间如果不和睦,就不能长久地共同生活;夫妻之间如果不和睦,那么家庭就不会兴旺。
只有家庭成员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够使家庭更加美满幸福。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这句话告诉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同时也要注重言行一致,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该建立在诚信和真诚的基础上,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这句话告诉人们要懂得换位思考,不要把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注重相互之间的感受和利益,尊重别人的权利和尊严。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尊重,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这句话告诉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考虑,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未来的后果。
儒家经典中的人际沟通与冲突解决的智慧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儒家经典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际沟通和冲突解决的智慧。
在儒家思想中,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动。
本文将从儒家经典中选取几个重要的观点,分析其对人际沟通与冲突解决的影响。
一、仁爱和谐的儒家关系观儒家经典中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是仁爱和谐的境界。
《论语》中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和尊重,不应该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同时,儒家还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建立真正的互信与互助关系。
这种仁爱和谐的关系观对人际沟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尊重他人、体贴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可以建立更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有效地解决冲突。
二、礼的重要性与人际互动《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在儒家看来,礼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人们在社会中应遵守的规范。
通过遵循礼的规范,人们可以在人际互动中保持和谐、稳定的关系。
在人际沟通中,遵循适当的礼仪可以让交往更加顺畅,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儒家经典中还提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是真正的人际关系不应该被私利和个人感情所左右,而是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诚信的基础上。
三、克己复礼的智慧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其中的“修身”强调了个体应该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来影响他人,而不是依靠权力和强制。
在人际沟通中,个人的修身可以通过克己复礼来体现。
克己指的是个人应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保持冷静和理智;而复礼则是指在人际互动中遵循适当的礼仪。
通过克己复礼,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效地解决冲突。
四、谦虚谨慎的处世之道儒家经典中强调了谦虚谨慎的处世之道。
在《再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意思是在言语和行为上应当保持谦虚,不傲慢自大。
在人际沟通中,谦虚可以帮助人们与他人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出现冲突。
孔子强调儒家思想与别的思想相结合的经典论述1、万物平等,和谐共处道家认为“天人一体”,即宇宙是由人、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的相互联系、协同进化的和谐整体,万物平等,不仅反对唯人独尊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且反对把自然仅仅当成是人类的征服和统治对象的态度,以及只为人类自己的需要而违反自然规律、掠夺自然、危害环境的行为,主张人物应和谐共处。
2、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家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无不遵从一定的自然法则,“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
当任其所长,所能为。
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
《庄子》认为天地、日月、星辰、禽兽、树木都有其内在的本性和规律,如果没有认识和掌握自然之道而轻举妄动,就会导致灾难,相反,如果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宇宙的运动规律,不仅可以“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如果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则必须遵守自然规律。
在人类改造自然时,只有“顺物自然”、“与物为春”,坚持“以天合天”,并遵循“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顺物自然”,就是老子所主张“无为而治”。
顺应大道,顺应自然,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而“顺物自然”最理想的境界是达到“至德之世”。
处于这种境界下的人们,“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人与万物无高下、贵贱之分”,并以“神农之世”为楷模,追求“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理想生活。
所以道家主张的是“保身”。
其学说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
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主张人们以自然为为本,遵循规律,适时适势而生。
儒家和谐思想的思维理路及现代启示作者:初秀英文章来源: W--我们的文明网儒家和谐思想作为积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天仍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思想资源。
儒家和谐思想丰富而深刻,当代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研究和总结,本文试从儒家和谐思想诸多方面所贯穿的逻辑主线即思维理路作一初步梳理,并从中寻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启示。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思维理路和谐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
先秦儒家以西周末年太史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1]思想为发端,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把“和”作为处理人的身心关系、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法则,所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2]。
“和”既是人伦关系的价值取向,又是万事万物生成发展的机制。
从孔子学生有子提出“和为贵”[3]、孔子提出“和无寡”[4]、“大同社会”[5],到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7],再到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8],和谐始终是儒家一脉相承的不懈追求。
儒家所说的和谐,并不是毫无差异的苟同,而是包含差异或对立的多种不同因素协调、互补、融合、共存、相济相成所形成的对立统一,是一种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9]正是从上述意义上表明了儒家和谐思想的辩证性质。
和谐作为儒家处理“天地人”关系,倡导仁、义、礼、智、信的终极目的,是贯穿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对儒家的和谐思想加以逻辑地梳理,可以看到,其基本的思维理路是一个由内而外、由个体自身向他人、社会、自然扩展的过程,和谐不仅是宇宙的最高理想,也是社会的发展目标,而这两者最终都要落实到人自身。
人自身的和谐是出发点,由此扩展延伸,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和谐。
正如《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儒家思想中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理念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要与数不清的人打交道。
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群”的存在,只有把个体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并提出了一整套规范人与人之间亲爱友善关系的伦理体系,对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和”是人际和谐的理想目标儒家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认为“和”是人与人相处的理想目标。
《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367认为“和”是天下通达之道,是人们必须遵从的基本原则。
(一)和而不同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孔子主张“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346“和”与“同”有什么差别?《左传》记载,齐相晏婴以做汤和音乐来比喻两者的区别。
“和”是不同的成分进行合理搭配,就好比做汤,水里放入油、盐、酱、醋、肉、菜,做出的汤就可口,这叫“和”.如果只有一个味,汤就乏味,这是“同”.音乐也是如此,音调高低长短相济,清浊大小配合,奏出的音乐就美妙,这叫“和”.如果只有一个音调,很单调,这就叫“同”.由此可以看出,“和”就是不同事物通过差异互补,协调共处于统一体中,追求的是差别基础上的和谐;“同”是指相同事物简单相加、重复,追求一致、同一。
孔子把“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中,强调在差别中和谐相处。
为什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呢?君子可以与他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有独立思考,从不盲从或附和他人,又能够接受不同意见,与他人相协调,因而能达成和谐。
小人习惯于奉迎他人,附和他人的言论,表面上与他人完全一致,其内心深处以利益为重,互相争夺利益,是面和心不和。
“和而不同”,追求的不是表面上的相同和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讲求的是增进共识,取得双赢。
(二)和而不流儒家所说的“和”并非无原则的和。
有人认为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就是“和稀泥”,指责儒家是在回避矛盾,这是片面理解。
儒家经典中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闲暇时拜读《论语》以及《学记》如获至宝,与同仁共赏如下: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相同,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儿子也不例外:“陈亢问于伯鱼曰:于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
陈亢原以为伯鱼能从父亲那里得到特殊的教诲,与伯鱼对话之后消除了这一疑虑。
其实,孔子对学生始终是一视同仁的,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正是孔子这种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造就了诸如出身卑微的仲弓,受过刑罚的公冶长,桀骜不羁的宰予,智商平平的子路等均受到良好的教育,名入七十二贤人
之列。
教师要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强调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雍也》) 。
“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
孔子认为,学生的学习已经有了“愤”与“悱”的心理状态,需要教师帮助时, 这才应该去“启”,应该去“发”,可见启发教育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论语学而》) 。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力才会产生,有了学习动力,他们的学习动机才能得以维持。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倡教学相长。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创造性或出现错误时,孔子就适时给予鼓励。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这既体现了孔子谦虚坦诚的态度和对学生成长进步的喜悦,也表现他民主、平等的教学观。
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的《礼记》,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也”(《礼记学记》)。
一个积极好学的人,应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去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应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自强不息,积极钻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这就是“教学相长”。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礼记学记》) 。
也就是说,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歌唱,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指引的方向去学习。
教师的讲解能引人入胜,就在于其语言简练而道理明彻,叙述浅近而含义深远,举例不多而富于启发。
《学记》中还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例如“预”的原则、“及时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相观而善”的原则、“启发诱导”的原则。
这些教学原则对于指导今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仍具有重要意义。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尽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礼记学记》) 。
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而不给以牵掣,积极地鼓舞督促他去做,而不强加逼迫;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立即越俎代庖把结论塞给学生。
所以,“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期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
其施之也悖,其求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礼记学记》) 。
也就是说,教师只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而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只烦琐地提问,一味地教训、灌输,而不注意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只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不考虑学生在个性及才能上的差异,教学绝对化,无视因材施。
这些弊端给学校教学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把学习当成是痛苦的事情,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样虽然表面看学生每天都在学习,但在学业方面无实质性的进步。
今天我们倡导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不正是先贤大哲所弘扬的么?酷爱读书吧,从中找到力量和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