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深读郭沫若——从《李白与杜甫》的写作背景说开去
- 格式:pdf
- 大小:106.56 KB
- 文档页数:1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程凯华(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摘要: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
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
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
"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关键词:李白;杜甫;双子星座;扬李抑杜;矫枉和回归中图分类号:I20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12(2008)01-0117-07收稿日期:2007-10-28作者简介:程凯华(1938-),男,湖南双峰县人,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古代两位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
这一对“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共同构成了唐诗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这一点,千余年间向无异议。
但是,自中唐以来,围绕着“李杜优劣论”而引发出一场历时久远的“李杜之争”。
主要出现了三种情况:有的“扬杜抑李”,例如,元稹、白居易、王安石、苏辙、钱易、黄彻、李攀龙,等等;有的“扬李抑杜”,例如,杨亿、欧阳修、祝允明、李挚、杨升庵,等等;也有的“李杜并尊”,例如,韩愈、王禹偁、苏轼、黄庭坚、严羽、陆游、钱谦益,等等。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无论怎样,它从来不仅止于学术层面,同时还折射每一个时代与时期的社会思潮、文学观念、艺术风尚、审美情趣。
此外,它还因为每一个评论者的身世、具体处境、人生际遇、生活阅历、个人欣赏趣味的不同,而各有取舍。
有时同一位论者,在不同的生命时段,或者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时,涉及李杜的评论,其天秤的“扬抑”倾向,也有所不同。
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李杜的评论和“扬抑”的态度就是如此。
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展开阐述。
《李白与杜甫》写作背景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 1971 年创作的一部话剧,以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和生活经历为背景,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诗人的生活境遇。
这部话剧的写作背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政治运动的高峰期,文艺创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郭沫若作为一位文化名人,他的创作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郭沫若选择了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著名诗人作为话剧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展现唐代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达他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对自由创作的追求。
在 《李白与杜甫》中,郭沫若通过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和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诗人的生活境遇。
同时,他也通过对李白和杜甫的性格和思想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由创作和人性解放的追求。
这部话剧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部重要文艺作品。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郭沫若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剧作家。
但是勿庸讳言,在郭沫若浩瀚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平庸的作品,而他的专著《李白与杜甫》则可以说是他的失误之作。
书中对李白的评价基本公正,但对杜甫则是采取了一种显得偏激的否定态度。
郭老认为,杜甫出身于地主阶级,从小到老一直过着地主阶级的生活;他极力追求功名,而且嗜酒成性;除了是孔孟之徒外,还虔诚地信仰道教和佛教;他的门阀观念极强,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他都不配称为“诗圣”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而是一个五毒俱全的封建社会士大夫。
郭老引用了杜甫的许多诗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引用的大多是被认为最能体现这位伟大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脍炙人口之作,如“三吏”、“三别”等。
但郭老对这些诗作的解释大多难以令人同意。
例如,郭老如此释说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草有三重,表明老屋的屋顶加盖过两次。
一重有三、四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茅屋是冬暖夏凉,有时候比瓦房还有讲究。
”“……使人吃惊的是他骂贫穷的孩子为‘盗贼’……贫穷的孩子被骂为‘盗贼’,自己的孩子却是‘娇儿’。
他在诉说自己的贫困,他却忘了农民们比他贫穷百倍。
”“……那样的‘广厦’要有‘千万间’,不知道要费多大的劳役,诗人恐怕没有梦想到吧?……但如果那么多的广厦真正象蘑菇那样一夜之间涌现了,诗人岂不早就住了进去,哪里还会冻死呢?”这些话看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不伦不类。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之前,中国古典主义诗歌从来没有这样深入地走向人民,走向现实生活。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原因,他的作品不可能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今人的标准去要求古人,而郭老对杜甫的评价则是过于苛求了,甚至苛刻地去穿凿附会地解释杜诗。
这种错误的评论方法对于郭沫若这样一位在文坛上享有极高声誉的大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不管郭老写作时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和心情,这部著作仍对整个文坛造成极大震惊和影响,与此不同的见解暂时不能发表。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21世纪以来对《李白与杜甫》的研究,一方面承接20世纪末的研究而来,另一方面又在学界回顾总结百年郭沫若研究历程及其得失的基础上,试图有所深入与拓展。
因此,在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
胡可先《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从郭沫若写作出版《李白与杜甫)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的考察人手,同样认为“《李白与杜甫》不完全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可以说是一部政治著作,或一部历史著作”,胡文既不满前一阶段“挑刺”式的研究是一种“庸俗的批评”,又认为郭沫若过于紧跟政治形势以至影响其学术观点,是知识分子应该记取的教训。
关键词:郭沫若文革李白与杜甫民族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自197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近40个年头。
从近40年的研究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该书出版到1981年的前10年,学界经历了从好奇、惊讶到批评的变化,1979-1981年出现了对该书学术观点的批评高潮,一大批论文围绕其扬李抑杜倾向、阶级分析方法、李杜作品误读、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展开批评和争论,而以批评的声音为主导;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20年间,对该书的关注进入一个相对沉寂时期。
21世纪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该书的写作动机及其主旨的广泛探讨上,有政治迎合说、情感寄托说、人生总结说、人格解剖说、审美取向说等,众说纷纭。
一、批评期1979年第4期)、张德鸿《对<李白与杜甫>中几个问题的管见)(《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9(《文史哲》1980年第3期)诸文,年第3期)、匡扶《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疑义)则主要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诗的辨析,说明郭沫若“苛责杜甫”⑦如郭沫若分析杜甫《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说:“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嗍’刘世南认为这样脱离时代的过高要求,就是典型的“苛求古人”③。
李白与杜甫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争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被称为诗歌的黄金时代,而李白和杜甫则是这个时期最受瞩目的两位诗人。
他们的诗歌才华和作品影响力都无可比拟,因此引发了关于谁更加杰出的辩论。
本文将以李白和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探讨他们之间的争议。
一、生平背景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陕西咸阳。
他在家庭的熏陶下,早年即展露出了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李白游历多地,广泛接触各类人士,使得他的诗歌涵盖了众多题材,展现了他的广博学识和卓越才华。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出生于湖北襄阳。
他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因此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所处的时代正值玄宗皇帝时期的政治动荡,这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和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充满了社会意识,直接揭示了人民疾苦,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批评。
二、创作风格李白的诗歌风格可谓奔放豪迈,他尝试了各类题材和写作形式,包括山水诗、抒情诗、骚体诗等等。
他的诗歌笔力雄伟,语言华丽,以情感激情和意象丰富见长。
他常常以自由不拘束的笔法,表达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李白的诗歌给人一种豪放快乐的感觉,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杜甫则是以激烈的社会批评和对民生关切著称。
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公平的忧虑与愤懑。
他善于以精湛的艺术手法,表现出对人民苦难和政治腐败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影响力李白的诗歌在当时便享有很高的声誉,甚至被尊为“诗仙”。
他的作品在风格和情感上都富有激情和独创性,对后世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开创了许多新的写作方式和题材,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杜甫的诗歌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但是在后来的时代,他的作品却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赞赏。
他的诗歌成为人民的心灵寄托,被广泛传诵,影响了后世许多诗人,并被称为“诗圣”。
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关爱,为后世诗人树立了表达社会正义的榜样。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20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李白与杜甫》读后感2000字一代才子的自信与自伤!据说,《李白与杜甫》出版之后,郭沫若曾亲临人民文学出版社,说到一个月前中华书局出版的《柳文指要》,那是16开的大字本,言下颇有悻悻之意,而当时的社里的负责人则拿出报纸说,章士钊的书是主席特批的,这个没法比,等等。
李杜互相写的诗
(原创版)
目录
1.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
2.李杜互相赞美的诗歌作品
3.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他们的诗歌作品各具特色,受到了后世的推崇和敬仰。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相似,他们都生活在唐朝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诗歌成为了表达人们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李白和杜甫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们的诗歌创作。
李杜互相赞美的诗歌作品也是他们创作中的一大亮点。
李白曾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杜甫的赞美之情。
而杜甫也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楼天边边,佳人彩云间。
锦字书来结,明珠照夜还。
海客乘风破,沙鸥带月旋。
何当共长亭,重把钓纶闲。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各具特色,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而杜甫的诗歌则以严谨、细腻见长。
他们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创作方法和诗歌风格被后世诗人广泛传承和发扬。
第1页共1页。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一篇: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淮阴师范论文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21世纪以来对《李白与杜甫》的研究,一方面承接20世纪末的研究而来,另一方面又在学界回顾总结百年郭沫若研究历程及其得失的基础上,试图有所深入与拓展。
因此,在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
胡可先《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从郭沫若写作出版《李白与杜甫)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的考察人手,同样认为“《李白与杜甫》不完全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可以说是一部政治著作,或一部历史著作”,胡文既不满前一阶段“挑刺”式的研究是一种“庸俗的批评”,又认为郭沫若过于紧跟政治形势以至影响其学术观点,是知识分子应该记取的教训。
关键词:郭沫若文革李白与杜甫民族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自197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近40个年头。
从近40年的研究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该书出版到1981年的前10年,学界经历了从好奇、惊讶到批评的变化,1979-1981年出现了对该书学术观点的批评高潮,一大批论文围绕其扬李抑杜倾向、阶级分析方法、李杜作品误读、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展开批评和争论,而以批评的声音为主导;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20年间,对该书的关注进入一个相对沉寂时期。
21世纪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该书的写作动机及其主旨的广泛探讨上,有政治迎合说、情感寄托说、人生总结说、人格解剖说、审美取向说等,众说纷纭。
一、批评期1979年第4期)、张德鸿《对<李白与杜甫>中几个问题的管见)(《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匡扶《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疑义)(《文史哲》1980年第3期)诸文,则主要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诗的辨析,说明郭沫若“苛责杜甫”⑦如郭沫若分析杜甫《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说:“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嗍’刘世南认为这样脱离时代的过高要求,就是典型的“苛求古人”③。
李白和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文学成就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称为“盛唐”。
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也是举世闻名的,其中两位古代文学巨匠李白和杜甫更是备受世人推崇。
他们的文学成就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他们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两个方面来谈论。
李白的时代背景李白是唐朝初中期的文学家,大约活动在公元700年至762年之间。
他的时代背景是唐朝的开放和兴盛时期,这是唐朝称为“盛唐”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时期,唐朝经济迅速发展,陶瓷、织锦、造纸等出现,农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在文学方面,唐朝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诗人,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李白的诗歌多为抒情,他的诗人生活优美,自由奔放,不拘一格,为一代文学巨匠。
李白的文学成就李白是唐诗三百首里面的一员,他的诗歌大多以抒情为主题,表现出了豪放、冲动的特点。
他的诗风独具特色,能够自由流畅的表达出其内心的感受。
他的诗歌表现出阳刚豁达的风格,给后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的艺术遗产。
李白笔下的诗人物形象也鲜明,如《将进酒》,里面的主人公是李白本人,从中体现出他洒脱、豁达的性格特点。
又如《庐山谣》,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使人们可以在耳目之间感受到这座名山的美丽。
同时,他也表现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如《夜泊牛渚怀古》中,李白在看到洞庭湖上的波澜起伏,感叹祖国如此美丽而艰难,流露出对祖国的无尽悲痛之情。
杜甫的时代背景杜甫则是唐朝晚期的文学家,大约活动在公元712年至770年之间。
与李白不同的是,他的时代背景是唐朝的陷落和腐败时期。
由于唐朝统治集团腐败,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叛乱和动乱。
同时,天灾也频繁发生,使得百姓生活陷入了绝望之中。
杜甫的文学成就杜甫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感人肺腑的诗歌中。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出了一个民族的苦难与希望。
杜甫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揭露社会丑恶和表达爱民情怀为主要内容。
例如《春望》描绘了唐朝的陷落之痛以及杜甫自己的陷入绝望的心情,反映出社会的黑暗与绝望。
三一文库()/读后感〔《李白与杜甫》读后感〕《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晚年作品,是一本“扬李抑杜”的翻案之作。
下面是《李白与杜甫》读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李白与杜甫》读后感1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的一部作品,读完这本书,我的心里有很多的感触。
李白和杜甫是我们都知道的诗人,郭沫若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作家,那么作家眼中的诗人们是什么样的呢?中国每一朝代几乎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文体,汉赋、魏晋小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朝诗歌最胜,李杜又是唐朝诗人中无法超越的双峰,为人赞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捧为诗圣,史上研究分析李白杜甫诗文的文章专著是数不胜数。
手中这本《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1971年就写成的作品,除了一些短诗词,此书可称为是他的封笔之作,而且此书是在郭沫若的两个儿子郭民英、郭世英相继自杀后著成的。
人在痛苦时会作情感转移,或寄请于工作,或寄情山水,或第1页共4页寄情与文字,或寄情烟花柳巷,或寄情故纸堆,或寄情政治对于文人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寄请于文字古籍学术,当年鲁迅就曾抄古碑排解苦闷彷徨,沈从文解放后研究古代服饰放弃文学创作远离政治。
这本《李白与杜甫》却有别于郭沫若的那些听命文学、口号文学、政治论文,仿佛回复了他早期的部分张扬与反叛的个性,隐含着痛苦的倾诉与反思。
有一种痛苦叫丧子之痛,有一种解脱叫寄情古籍。
我想这本书也许就是郭沫若寄情于李白杜甫的诗歌和古文献来转移丧子之痛的产物。
这本书既是诗论又是史论还是诗人传记,再夹杂一些个人感情寓意在里面,所以此书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广受争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2 该书上篇讲李白,下篇讲杜甫。
郭沫若以其卓越的考据功底和敏锐的诗人感受,生动还原出一代“诗仙”“诗圣”的真实生活。
书中诸多观点极富创见,随手援引资料更是妙趣横生。
初版于1971年10月的文史巨匠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曾让二十多年前的笔者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现存的2400多首诗作,在郭老那里就如常人脑中的乘法口诀一样烂熟于心,为了佐证自己的某一观点,他可以信手拈来,而且是旁征博引,动辄十几条乃至数十条,这让我惊诧于郭老深厚的考据功底和超人的记忆力!须知上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