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普通心理学:第十三章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4.81 KB
- 文档页数:2
教师招聘普通心理学目录章节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普通心理学概述一、心理的本质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发展的过程。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额叶负责运动、说话和书写;顶叶是躯体感觉中枢;枕叶是视觉中枢、阅读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
大脑两半球功能呈现出一侧化优势,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性工作,右半球在空间关系、面孔识别、情绪识别与表达、想象、音乐欣赏等方面功能更强。
3、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
他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感应器组成。
巴甫洛夫心理学学说: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二信号系统。
4、特点: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知)、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三、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四、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879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认为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心理的基本元素有感觉、意象、激情状态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研究任务应是描述意识的进程与状况,描述意识对社会适应的功能。
行为主义:华生研究外显的行为,刺激—反应,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种格式塔(组织、样式),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3-9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必会知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现象的实质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提升知识:理解心理过程的变化(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第二章:
必会知识:气质的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提升知识:会判断自己的气质类型,会培养良好的气质类型。
第三章:
必会知识:需要的含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提升知识:如何处理亲情、友情的关系
第四章:
必会知识:情绪的含义、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热情)
提升知识:缓解紧张的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
第五章:
必会知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倾诉、核对、接纳、拒绝、表达体态语)
提升知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1. 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含义是: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 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他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
加涅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五种结果是: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3. 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
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
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2、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机体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机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由于刺激被动引起的。
它强调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没有 它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 而且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 发现 并保留正确的尝试, 摒弃错误的尝试, 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一、知识点归纳1.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三个特点: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行为的改变有时是外显的、外在的,有时是隐性的在的)2)行为的变化是经验引起的(成熟、疾病、疲劳引起的变化不叫学习)。
3)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2.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巴甫洛夫、桑代克与斯金纳。
(一)经典条件作用1)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先天遗传获得,食物、防御、性三类。
2)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后天习得,具有概括、灵活的性质,能随环境变化而变化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质是(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之间的联结,又称S-S学习。
其提出者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1)习得:同时性条件、延迟性条件、痕迹条件作用延迟性条件下最易获得。
2)消退和恢复3)泛化与分化4)二级条件作用(三)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对行为结果的学习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trial and error)猫—迷笼实验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应答性条件反射:刺激情景引发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不是刺激情景引发的,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强化物:凡是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
正强化: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负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时,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
(四)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1)连续强化2)间隔强化(部分强化):部分强化习得的反应不易消退3)比率式间隔强化:固定比率强化:推销员的报酬标准i.变化比率强化:赌场里获胜的机会4)时间式间隔强化:固定时间强化:按月支付薪水i.变化时间强化:临时测验5)有针对性强化,签约长(三年)的棒球手成绩不如签约短(一年)的稳定二、名词解释1,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家是(冯特)2.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食物进入口中会分泌唾液,这属于(无条件反射)3.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应答叫(反射)4.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条件下引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为(实验法)5.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是(视觉)6.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思维)7.有人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的稳定性做研究,发现12岁以下儿童的注意可维持在(30分钟)8.在小学阶段发展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注意品质是(注意的稳定性)9.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
这是因为感觉具有(明适应)10.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的(因果联系阶段)1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属于(瞬时记忆)12.研究表明,儿童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的年龄大约在(9~11岁)13.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形象属于(再造想象)14.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哪一特性发展的表现(创造性)15.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抽象)16.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十或十一岁)1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18.“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肢体表情)19.“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哪一意志品质差的表现(果断性)20.诸如正直、慷慨或懒惰、吝啬这些个性品质都是表示人物的(性格特点)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属于那一种代表性的学习理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2.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指的是什么学习。
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第十一、十二、十三章第十一章、能力(一)什么是能力1、能力的定义: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发展水平:1)、才能:几种能力的有机结合2)、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二)能力的种类1、按照能力的倾向分:1)、一般能力:完成各种活动所需要的2)、特殊能力:完成某种工作学习所需要的2、按照能力的功能分:1)、认知能力2)、操作能力3)、社交能力3、按照能力参与活动的性质分:1、模仿能力2)、创造能力(三)国外学者的智力理论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一般因素G2)、特殊因素S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1)、计算N2)、语言流畅W3)、语词理解V4)、记忆M5)、推理R6)、空间直觉S7)、知觉速度P3、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论180种1)、操作过程——6种2)、内容类型——5种3)、产物结果——6种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1)、空间智能2)、音乐智能3)、言语智能4)、逻辑数理智能5)、人际智能6)、身体运动智能7)、内省智能8)、博物智能5、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四)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1、童年和少年时期是某些能力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2、人在18~25岁左右,大多数智力发展到了顶峰。
3、人的流体智力到中年之后开始下降,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稳步上升。
4、成年期是能力发展的稳定期。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
(五)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1、类别差异:1)、一般能力:a.知觉差异b.记忆差异c.思维言语差异2)、特殊能力2、水平差异:1)、能力超常2)、能力中常3)、能力低常3、早晚差异:1)、早慧2)、中年成才3)、大器晚成(六)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遗传环境相互作用论:1)、遗传为能力发展提供先天的可能2)、环境为能力发展提供后天条件:a.生活与营养条件b.社会生活方式c.家庭与学校教育3)、生活实践活动为能力发展提供锻炼机会4)、个性品质为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第十二章、气质(一)什么是气质1、定义:是指人心理活动过程中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心理学》学习重中之重章节(仅供参考)第一章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第二章第二节注意的种类;第三章第二节基本的视觉现象;第三节基本的听觉现象; 第四节知觉的特性第五节社会知觉;第四章第三节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第四节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第五章思维的过程和种类概念的心理学定义推理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像和创造思维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第六章智商与智力差异第二节智力的理论;第七章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的区别第八章认知方式差异第九章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第三节第十章《心理学》复习资料2008年4月10日注:加粗为一级概念普通为二级概念*为三级概念括弧中的时间是考过年份(并不是说二级三级概念不主要,这个只是按照重量级划分,心理学考的还是很细的)1、心理学(2002.4)(2004.4):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方法3、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5、实验法(2002.10)(2003.10):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6、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7、意识(2002.4)(2004.1)(2004.4)(2006.4)(2007.4):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注意(2002.10)(2003.10):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0、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心理学各章节考试知识点归纳(1—4章)第一章概论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部份】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部份】心理学的基本性质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1879 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构造主义心理1879~1920s 德国冯特铁钦纳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方法机能主义心理1890~1930s 美国詹姆斯杜威意识的功能詹姆斯提出―意识流‖行为主义心理1920s~1950s 美国华生斯金纳行为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格式塔心理学1912~1940s 德国魏太默、考夫卡、苛勒意识体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奥地利弗洛伊德无意识现象,人类异常行为注重人的独特性人本主义心理20 世纪中期美国马斯洛、罗杰斯思辨方法人的社会性特点认知心理学1960s学瑞士、美国皮亚杰、奈瑟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部份】心理学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5.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的应用部份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领会部份】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客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第十三章学习 1.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含义是: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他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
加涅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五种结果是: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3.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
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
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2、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机体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机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由于刺激被动引起的。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弃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桑代克还提出了学习的“效果率”,即学习的形成受到学习行为结果的影响。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称应答性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它不是由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行为的结果-强化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带来令人愉快的结果。
而负强化是行为使得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强化。
两种强化都会促进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通过对强化进程不同安排,可以精确的控制学习行为。
除了强化外,行为还可以带来令人不快的结果,这叫做惩罚。
惩罚将减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4.学习的认知理论 1、【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强调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成而实现的。
顿悟的出现依赖于情景;顿悟产生后,可以重复出现,在一种情景中产生的顿悟可以迁移到新的场合。
2、【托尔曼的认知地图与潜在学习】强调刺激-反应的中介变量。
认知就是行为的中介变量。
所以托尔曼的行为主义称为“认知-行为”主义。
一个完整的行为应包括三个方面:1,由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所激发;2,经过某些中介变量;3,由此表现出的行为和反应。
通过位置学习和潜在学习证实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须的。
学习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有目标。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它强调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没有意义,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而且决定于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的人由于已有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建构主义由激进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5.动作技能 1、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动作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2、动作技能是由个别动作构成的系统,它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作技能有几个形成阶段: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6.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2、动作反馈有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3、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
4、建立起协调的运动模式。
7.练习的作用和练习进程的特点 1、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
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它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使动作间建立更完善的协调。
2、练习进程的特点: A.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的提高。
B.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
C.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
D.练习中存在个别差异。
8.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1、确定练习的目标 2、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4、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人对活动的态度和人在练习时的情绪状态。
附录名词解释 1.【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意义学习】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
也就是说,要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3.【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
4.【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
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5.【练习曲线】是用图解的形式来表现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
6.【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
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
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7.【知识迁移】人们在一种情景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
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