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汇总.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1.52 KB
- 文档页数:3
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范本一、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工作环境中长期暴露于职业致病因素所致,以特定疾病表现形式出现的、以损害劳动能力和健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职业病的危害职业病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肝肾损害、中毒性皮肤病等;职业性噪声对听力造成损伤;长时间处于高温、低温、高压等极端工作环境中会引发中暑、冻伤、职业性心脑血管疾病等。
同时,职业病也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三、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职业病防治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
通过工作环境和作业程序的改进,有效降低职业致病因素暴露量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2. 综合治理:职业病防治需要综合治理,包括工作环境治理、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的措施。
3. 入职前筛查:在劳动者入职之前进行健康筛查,早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以便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4. 教育培训: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
5. 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致病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职业病危害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6. 动态管理:职业病防治需要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和改进职业病防护措施,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措施1. 控制职业致病因素: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职业致病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通过技术措施、工程措施、行政措施等方法,降低职业致病因素的暴露量。
2. 接触控制:对职业致病因素暴露进行控制,采用防护设施、防护用品等措施降低劳动者接触职业致病因素的可能。
3. 定期体检:劳动者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职业病问题。
4. 应急救护:事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防止事故引起的二次伤害。
5. 健康监测: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病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征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最新整理职业危害及预防部分一、单选1.生产过程中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因素、(A)、生物因素等。
A、物理因素B、生产粉尘C、高温 2.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A)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
A、作业环境B、卫生环境C、高温环境3. 以下(B)发球物理性危害因素。
A、生产粉尘B、噪声C、真菌4. 以下(A)属于化学性危害因素。
.A、工业毒物B、振动C、高温 5.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A)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A、放射性物质B、高温C、病毒6. 我们目前法定的职业病分为(C)大类,()种。
A、8、14 B、9、99 C、10、1157. 我们卫生部门公布的法宝职业病中有(A)种尘肺?A、13 B、10 C、88. 20xx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中列出的法定尘肺不包括:(C)A、电焊工尘肺B、石墨尘肺C、木工尘肺9.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呼吸道(A)和消化道。
A、皮肤B、口腔C、食品10.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毒物最主要是通过(A)途径进入人体的。
A、呼吸道B、消化道C、皮肤11.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C)个级别。
A、2 B、3 C、412. 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A)。
A、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毒性的大小C、毒物的浓度13. 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积蓄。
毒物在体内的积蓄是发生(B)的基础。
A、急性中毒B、慢性中毒C、亚急性中毒14. 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通过呼吸道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毒物在空气中的(B)。
A、形式B、浓度C、时间15. 职业危害能否引起职业病,主要取决于接触的(B),即接触的时间和浓度。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范本一、引言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伤害或威胁。
职业危害的存在是由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需要在工作场所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职业危害防治的基础知识。
二、职业危害的类型1. 物理危害物理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对劳动者身体产生直接伤害的物质或因素。
常见的物理危害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
噪声可以引起听力损伤,振动可以导致骨骼和肌肉疾病,辐射可以对人体的细胞造成损伤。
2. 化学危害化学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对劳动者身体产生的损害。
常见的化学危害包括有毒气体、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或食入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皮肤、消化系统等造成损害。
3. 生物危害生物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或生物因素对劳动者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情况。
常见的生物危害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生物危害可以引起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能力。
4. 精神危害精神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对劳动者心理健康造成威胁的因素。
常见的精神危害包括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劳动者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三、职业危害的防治措施1. 预防原则预防职业危害的根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即在工作环境设计、劳动组织、个体防护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危害源,降低危害的暴露程度,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2. 掌握危害源了解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源是预防职业危害的第一步。
需要对工作场所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危害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明确危害源的特点和可能对劳动者造成的伤害。
3. 优化工作环境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可以减少危害源对劳动者的影响。
例如,对噪声进行隔音处理,加装振动减震设备,优化照明条件等。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识别、评估和控制可能对工人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
掌握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对于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职业危害防治的基础知识。
一、职业危害的定义和分类: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中可能对工人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的威胁或伤害。
职业危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物理危害:包括噪音、振动、辐射、高温、低温、气候等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2. 化学危害:指接触或吸入化学物质对工人健康产生的危害,例如有毒气体、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等。
3. 生物危害: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对工人健康产生的危害。
4. 运动危害:指因工作姿势不当、过度劳累等引起的损伤,如肌肉骨骼疾病、疲劳等。
5. 心理危害:指工作环境对工人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如工作压力、焦虑、抑郁等。
二、职业危害的评估和控制: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必须进行职业危害的评估和控制。
职业危害的评估是指识别和评估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
评估方法包括实地观察、测量和采集样本进行化验等。
评估结果作为制定控制策略的基础。
职业危害的控制是指采取措施来降低和消除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控制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工作方式来消除或减少危害因素的暴露。
例如安装通风系统、使用防护设备等。
2. 行政控制: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程来管理和控制危害因素。
例如制定工作安全管理制度、提供培训和教育等。
3. 个体防护措施: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如呼吸防护器、防护眼镜等。
工人在进行有危害因素的工作时需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三、职业危害预防的重要性:职业危害的预防对于维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职业危害预防的重要性:1. 保护工人健康:职业危害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中毒等。
通过职业危害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工人患病的风险。
2. 提高工作效率:职业危害可能对工人的健康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工人缺勤或工作效率下降。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汇总职业危害是指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对工人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的危害因素。
这些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需要采取措施对职业危害进行防治。
以下是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基础知识的汇总:1. 物理因素的职业危害防治:- 噪声:噪声对工人的听力健康有害,需要通过噪声控制措施如使用隔音设备、降低噪声源等来进行防治。
- 震动:长期暴露在震动环境中可能引发震动病,需要使用减震设备、采取合适的工作姿势等来进行防治。
- 辐射:射线辐射对工人的健康有害,需要通过防护设备、限制辐射区域等来进行防治。
- 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可能引发热应激或冻伤,需要提供合适的温度环境、穿着适当的防护服装等来进行防治。
- 光照: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可能对工人的眼睛健康造成影响,需要采取合适的照明措施来进行防治。
2. 化学因素的职业危害防治:- 毒物:接触毒物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设备、提供良好的通风等来进行防治。
- 有害物质: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需要通过合适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手套、提供防护面罩等来进行防治。
3. 生物因素的职业危害防治:- 病原体:接触病原体有可能导致传染病,需要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提供接种疫苗等来进行防治。
- 昆虫、蜜蜂等: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昆虫、蜜蜂等可能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戴防蚊帽、使用防蜂器具等来进行防治。
4. 人为因素的职业危害防治:- 工作强度:过重的工作负荷可能对工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必要的休息等来进行防治。
- 工作环境:不良的工作环境可能造成不安全因素如滑倒、坠落等,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设施和培训来进行防治。
- 人际关系: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对工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供心理咨询等来进行防治。
职业危害防治的基本方法还包括以下几点:- 风险评估:对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进行评估,确定危害等级和影响因素。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各种危险因素。
职业危害的主要形式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和心理危害等。
为了保护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措施。
下面将介绍职业危害防治的基础知识。
一、物理危害防治物理危害是指来自于工作场所的各种物理因素对工作者造成的危害。
常见的物理危害包括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等。
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对工作者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健康问题。
为了防治物理危害,首先应该对工作场所进行详细的物理危害评估,确定各种物理因素的暴露水平。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工作者应佩戴耳塞或耳罩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对耳膜的损伤。
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工作者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暴露时间,同时提供充足的饮水和休息时间,以防止中暑等问题的发生。
二、化学危害防治化学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害物质对工作者造成的危害。
常见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毒气体、有害液体、有害蒸气等。
这些化学物质经过吸入、皮肤接触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等严重后果。
为了防治化学危害,首先应该对工作场所进行详细的化学危害评估,确定各种有害物质的存在及暴露水平。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在有毒气体环境中工作的工作者应佩戴防毒面具或呼吸器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吸入有害气体的风险。
在有害液体接触的工作中,应配备防护服、手套等,以防止皮肤吸收有害物质。
三、生物危害防治生物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生物因素对工作者造成的危害。
常见的生物危害包括病原微生物、昆虫咬伤、动物咬伤等。
这些生物因素可能引发传染病或其他身体损伤。
为了防治生物危害,首先应该对工作场所进行详细的生物危害评估,确定各种生物因素的存在及暴露水平。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最新整理职业病危害培训内容职业卫生基本知识一、有关术语和定义1. 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接触特定职业相伴随,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影响的各种危害。
3. 有害作业:是指在施工生产环境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4. 职业禁忌症: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耿易遭受职业危害和易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情加重。
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对他人健康构成危害的特殊生理或病态状态二、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分析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
主要表现为: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
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
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
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
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
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
3.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 %,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
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4.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 2000 亿元。
5.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6.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wang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汇总职业危害防治是指为了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工作过程中预防和控制各种职业病、职业伤害和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造成的伤害的一系列工作措施。
以下是职业危害防治的基础知识汇总:1. 职业病预防: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接触或暴露在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或不良工作条件引起的一类特定疾病。
职业病的预防应包括:- 确定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了解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辐射、噪声、灰尘等因素,并评估其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
- 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包括工程控制、技术控制、行政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以降低或消除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伤害。
-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定期对从事高风险职业或有职业病危害人群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病病变,及时进行治疗。
- 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工作环境中各种危害因素的浓度和暴露情况。
2. 职业伤害预防:职业伤害是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一类意外伤害。
职业伤害的预防应包括:-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和落实安全作业规程,加强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
- 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对从事高风险职业或岗位的劳动者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 配备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对从事高风险工作的劳动者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 加强事故调查和事故分析:对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估: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可能对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工作能力造成危害的因素。
识别和评估职业危害因素的重要性在于:- 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通过识别和评估职业危害因素,可以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
- 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有权要求工作环境安全健康,识别和评估职业危害因素可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和条件。
职业危害通常分为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和心理危害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防止职业病的发生,需要对职业危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本文将介绍职业危害防治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物理危害防治物理危害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能对工人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的物理因素。
例如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高湿、低湿、电离辐射等。
物理危害防治的主要原则是通过控制物理因素的源头、传播途径和接触途径,减少或消除对人体的危害。
具体的物理危害防治方法包括:1. 防噪声:在工作环境中采取减噪措施,如加装隔声罩、声吸降噪材料,使用低噪声设备等。
对于暴露于噪声环境的工作者,应戴上适当的听力保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
2. 防振动:在机械设备和工作台面等位置采取隔振措施,如使用减振橡胶垫、减振弹簧等。
对于暴露于强振动环境的工作者,应戴上适当的防振手套、防振鞋等。
3. 防辐射:在工作环境中采取辐射屏蔽措施,如使用铅板、铅玻璃等。
对于暴露于辐射环境的工作者,应戴上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防辐射服、防护眼镜等。
4. 控制温湿度:在工作环境中采取加热、通风、降湿、加湿等措施,使得温湿度保持在良好的范围内。
同时,暴露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的工作者应配备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隔热服、隔热手套、保温鞋等。
二、化学危害防治化学危害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能对工人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
化学危害可以通过吸入、接触皮肤、消化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对人体的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
化学危害防治的主要原则是通过控制化学物质的源头、传播途径和接触途径,减少或消除对人体的危害。
具体的化学危害防治方法包括:1. 替换危险化学品:在工作过程中优先选择替代品,减少或消除使用危险化学品的需求。
2. 封闭化学物品:对于有毒、易爆、易腐蚀等危险性较高的化学品,应采取封闭储存、封闭输送等措施,减少或避免其释放到工作环境中。
职业危害防治知识职业危害防治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或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可能对人体健康和安全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止这些危害的一系列工作和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知识是指人们必须掌握的关于职业危害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职业危害防治知识。
一、职业危害类型分类职业危害可以分为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和人因危害四类。
1.物理危害: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高低温、压力、电击等。
工人在长期暴露于噪声、振动等环境下,容易引起听力损伤、颤抖、肢体疲劳等问题。
2.化学危害:包括有机化学物质、无机化学物质、毒性气体、粉尘等。
工人在与这些化学物质接触时容易引发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3.生物危害:包括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
工人在与这些生物接触时容易引发传染病、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4.人因危害:指人为因素引起的危害,如人员密集、工作强度高、工作时间长等。
工人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下容易引发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等问题。
二、职业危害防治的基本原则1.防治优先原则:建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优先考虑进行职业危害的预防和控制。
2.全员参与原则:所有人员都应参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共同努力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员工的健康。
3.科学管理原则: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职业危害防治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防治措施的落实。
4.综合治理原则: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综合运用工程控制、技术控制和管理控制等手段,全面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
三、职业危害防治的措施与方法1.工程控制:通过对工作环境的改造和设备的改进,减少危害源对人体的直接接触。
如安装隔音设备、采取隔音措施来控制噪声;通过调整工作台面的高低来减少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
2.技术控制:通过技术手段和工艺改造来减少或消除危害源的释放,降低作业过程中的危害程度。
如使用防护性设备、改进工艺流程等。
3.个体保护措施: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来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如佩戴防护眼镜、口罩、耳塞等防护设备。
最新整理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汇总
“到底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具有哪些特征”、“职业病又是怎样诊断出来的”,对这些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真正了解。
笔者咨询专家和查阅国家有关规定后,对职业病的相关知识在此进行解答。
什么是职业病?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怎样界定职业病?职业病和职业相关疾病有何区别?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现在职业病分10类共115种,需满足三个要素:一是患病主体须是用人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二是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三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有的人可能认为,凡是与职业相关的疾病就是职业病,其实不然,如一些医生因经常上夜班而导致的神经衰弱、一些老师因长期站着讲课而患上的腰病等都不能称为职业病,而只能称为职业相关疾病。
此可以发现,职业相关疾病的范畴要大,更重要的是职业相关疾病也见于非职业人群。
职业病为何要结合职业史来诊断?
职业病的诊断与其他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区别。
一般疾病的诊断主要看病人的临床表现,而职业病的诊断则需要考虑许多的因素,其中的职业史即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职业史能反映出病人是否接触过职业危害因素。
其次还要看病人的危害接触史,通过对现场环境的监测,如空气中含某一有害物质的浓度等来判定病人接触的危害因素与职业病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最后才看病人的临床表现。
下面是基本的职业病相关知识点问答:
1、引起职业病常见的有毒物质和粉尘有哪些?
氨、苯、苯胺、丙烯腈、氯、二氧化氮、汞、氟化氢、焦炉逸散物、硫化氢、氯乙烯、锰化合物、硝基苯、一氧化碳、铅及其化合物、水泥粉尘、电焊
粉尘、铸工粉尘等。
2、有毒物品是否能对劳动者造成危害?
主要取决于作业条件:接触的机会。
作用的强度和人的因素。
3、有毒物品对劳动者造成什么危害?
引起劳动者职业中毒。
后果能使劳动者致死、致伤、致畸、致突变、致癌和致子代效应。
4、有毒物品主要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人体的?
三个途径: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
5、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xxxx省安全生产条例》等。
6、劳动者如何保护自己的职业健康权益?
通过学习《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自己所履行的义务:了解相关的职业病防护知识;自觉遵守企业制定的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自觉并正确地使用和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隐患及时报告。
运用《职业病防治法》,争取劳动者所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7、劳动者职业卫生保护权利有哪些具体内容?
A、受培训、教育权。
B、职业健康权。
C、职业病危害的知情权。
D、获得劳动保护的权利。
E、检举权、控告权。
F、拒绝违章作业权。
G、参与xxxx管理权。
8、职业病危害项目向哪个部门申报?
用人单位若有依法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项目的,应当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安监部门申报,接受监督。
9、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有什么要求?
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或投产使用。
10、哪几种情况下必须领取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必须领取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方可从事有毒作业。
11、使用有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将受到哪些处罚?
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以罚款,其罚款额一般为5万元以上,最高30万元。
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