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古籍句读

浅析古籍句读

浅析古籍句读
浅析古籍句读

摘要:句读之学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读书的基本方法之学。《礼记?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关键词:摘要:句读文学含义

句读的含义

据考证,我国早在汉以前就已经有了这种符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第五篇中有言“:|[zh俪]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清人段玉裁注称“:凡物有分别,事有可不,意所存主,心识其处者皆是,非专谓读书止,辄乙其处也。”|音主,古音与豆同部,即句读[dòu]之读,也就是今天的逗号。段玉裁所称“非专谓读书止,辄乙其处也”的意思是说明|的用途不仅只作逗号,还有其他作用。但这说明汉时至少已用|作读书时的符号了。《说文解字》第十二篇下部说“:[ju佴]钩识也。”段玉裁对此注释说“: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褚先生补滑稽传:东方朔上

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二月乃尽。此非甲乙字,乃正字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清人王筠在其《说文句读》中认为是分章的标识。音厥,即句读之句,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关于句读在不同时期人们赋予不同的称谓。清人梁同书在《日贯斋涂说》中说“:句读,法华经作句逗。马融长笛赋:观法于节奏,察度于句投,音如逗。亦作句度,《唐摭言?切磋》一条:书字未识偏旁,高谈稷契;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又支同诗:驱联以大语,句度实奔放。于此可知度曲度字之义,即俗所谓板眼是也。”古时对文献的标点工作,称为“章句”。所谓章,《说文解字》第三篇音部说:“乐竟为一章”,意思是凡陈义已终,说事已具者皆能称为章。所以章句之义,便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工作,亦即后世的画段分句工作。这种工作,古代是用文字来表明的。如《诗?关雎》篇后题云“:关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

章八句。”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说“:五章是郑所分。故言以下是毛公本意,后放此。”

不论标章、句或读,都是出自注者之手,可见标段分句乃是整理文献资料的一项工作内容。从这种标段分句工作中也可看到篇、章、句间的关系。古人除了用|、等符号和用文字划分章句外,某些文字实际上也起了句读的作用,如“曰”字,“所谓”字便有引号的作用“;云云”便有删节号的作用。一些语气词也表示语句终了之意。“句读”一词至今依然使用。所谓“句”是语意已完之意,而所谓“读”是口中诵之当停顿而意尚未完者。现代则于加句读的地方分别采用各种新式标点符号即可。

句读的功能

句读之学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读书的基本方法之学。《礼记?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陈澔注说:“离经,离绝经书之

句读也;辨志,辨别趋向之邪正也。”清人黄以周在《离经辨志说》中解释说:“离经,专以析句言;辨志,乃指断章言。志与识通。辨志者辨其章旨而标识之也。”可见,句读之学与读通读懂一书具有紧密的关系。在唐代,“习句读”是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韩愈《师说》有言:“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宋代以后,文人学者多以句读之学作为治学的入门。如苏洵在《送石昌言使北行》中说:“吾后稍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欧阳修的《读书》诗中也说“: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清代教育家崔学古更把句读作为初学者的奠基工作。他在《幼训》一书中说:“书有数字一句者,有一字一句者,又有文虽数句而语气作一句读者,须逐字逐句点读明白。”

句读之学之所以被历代学者所重视,这是因为句读的正确与否,常常关乎词意的能否正确理解。如:“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

秦法”,有的标点本和旧读是“约法三章”联成一气,以耳字为读,而中华书局《汉书》标点本则标为:“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后者之意是说高祖入关后,制法不及,遂取秦法中三条,与父老相约遵用,其余秦法全部取消。如依旧读,则是高祖新定三法,下文余字将不知所指。在阅读古文的实践中,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句读之学大有学问,即使饱学之士,误断误释,亦在所难免。作为今天的古籍工作者绝不可等闲视之。

如何掌握和运用句读知识

句读知识是古籍整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对做好古籍工作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加强学习和研究。除了经常点读古籍文献,坚持练习,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外,我们在点读古籍时还应注意一些基本知识,并善于自如运用,或能有益于提高点读古籍文献的能力。

1.注意学习和掌握历史常识

如果忽略了一些历史基本知识,就容易造成误读。《史记?楚世家》记称:“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按武王为熊通谥号“,乃自立”者,意为“乃自立为王”;“为武王”者乃史家之笔,意即“是为武王”。其中就关涉历史基本知识中的谥法问题。因此,这段话应在“乃自立”下断句,则“为武王”为史家所述甚明。在阅读古籍文献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了解和把握文献形成的历史背景,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相关的历史基本知识。

2.准确把握和研究古籍文献的体例

古籍文献自有著述体例,只有明确古文献的体例,才有利于句读的准确划分和标点,否则就容易误读或难解。司马迁撰《史记》有自加夹注之例。他为说明上文的某人某事,即随手顺文写出夹注。

如《史记?项羽本纪》称:“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这在标点上虽然无误,但语气不够连贯。这是因为“为人牧羊”

四字是司马迁说明楚怀王孙心在民间工作的夹注。因此应标下式“: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3.尊重并稽核史实

有些句读单从文字上看,并无破句讹误之处,但细核史实,则出入颇多。如《史记?陈涉世家》记称“:[陈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这一标法,似葛婴所徇之地即蕲以东的铚、酂、苦、柘、谯诸地,但稽核相关史志文献,其实铚等五地均在蕲之西,与葛婴徇蕲以东无关。因此应在徇蕲以东下作句,意思是:陈涉下蕲后,分兵二路,命葛婴攻蕲以东为一路;而涉则攻蕲以西的铚等五地为另一路。其恰当标法应是“: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4.考量古文的文意文理

句读不但要使本文无误,还要照顾上下文的文意语气,使之文理通顺,方为正确。如《论语?里仁》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是一般的标法,但后半段的“得之”、“去也”之间文理关系甚感窒碍。实际上这是个句读问题,近人章秋农曾加标点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样一点,就怡然理顺而不费解了。

5.精研古代汉语的文法

标点古文献如果不研习和熟练掌握古代汉语的

文法,有时貌似正确,却不能传达作者的神态意旨。如《礼记?檀弓》记称“: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

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这一标法本没有错,但从文法上看则不甚确切。“予之无罪也”一语,是“予无罪也”加上“之”字而被破坏独立性的句子。在这种句子后面,要引起下文来说明“:予之无罪”,但是,由于曾子不同意子夏的辩解,便很急躁地打断了子夏的诉说,而反质问子夏。因此,这段话应标作下式:“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这样一来,当时交谈的情景得以呈现,而曾子的慢怒也有所着落了。

6.关注上下文句的语气

史书中有很多以文字来刻划人物神态的语句,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随处可见。如《史记?张苍传》称:“(周)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

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两个“期期”,都是形容周昌口吃的语气,如在期与期间标省略号,则不仅语意清楚,而口吃者的急迫情态也能生动表现,所以应标作:“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

7.尊重传统的习惯读法

有些句读加与不加都无碍词意,而传统习惯上又自有读法,则应遵从传统习惯。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其点校后记中即以此作为凡例之一。如《周本纪》称“:尚桓桓如虎如熊如豺如离于商郊。”这段话的虎、熊、豺、离诸字下均可加逗,但一般习惯四字句式,而虎、豺下不逗也无害词意,所以便标作下式:“尚桓桓,如虎如熊、如豺如离,于商郊。”

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都是研究古文献句读应该

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但这并不能穷尽古文句读时应注意的所有问题。有许多问题还需在读书过程中

认真品味和领会,前人标点古文献的经验和教训非常值得总结和汲取。

结语

有关句读的著述,前人多有零篇,近人杨树达所著《古书句读释例》和吕思勉所著《章句论》二书是专论句读的专著,例证甚多,颇具参考价值。1963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载有章秋农所写《古书句读数例述辩》一文,系针对当时某些古籍选注本中有关句读的讹误而有所论辩的,对进行实际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古籍整理与保护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工程,发掘古典文化的精华,实现古为今用,古籍文献工作者可谓任重道远。作为古籍文献工作者除了掌握古籍分类标引、编目、版本识别以及修复的基础业务知识外,了解并熟练掌握古籍文献的句读知识非常重要。在古籍工作的实践中,广大古籍文献工作者应该从前人点校工作中汲取经验,多读多点,在整理阅读古籍的过程中留意点读,

努力培养和磨练自己的古籍文献句读知识和技能。我相信,假以时日,我国一定会涌现出一批熟悉并精通古文句读知识的专门人才,推动我国古籍整理与开发利用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古籍保护课程习题

古籍保护课程习题 1,试述纸张的发明过程和主要发明人在其中的作用。简述古代造纸的主要几个工艺过程。 答: 2,作为文物具有哪些特质纸质文物与其它文物相比又有哪些特点纸质文物保护与其它文物保护相比又有哪些特征和难点 3,什么是文物的微环境保护方法简述该方法主要控制哪些因素和条件(包括具体指标)。该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有什么优势 和劣势 答:1,微环境保护方法就是通过调控博物馆展柜温度,湿度。光照亮度等具体环境来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 2,(1)光照:在光源上不含紫外线有荧光灯管,光 纤灯和LED灯等。(2)温度:保存环境的调控温度标准为19~24℃,日波动小于l℃Ilo(3)湿度:的博物馆内环境气候的相对湿度为45%~65%,以日波动小于5%RH(4)空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3,优势:解决博物馆中的小环境与大环境的控制和整治问题,根据文物的不同质地、不同保存环境来采取相应防治措施。起到阻止或延缓污染物危害文物的效果。 】 劣势:需要不断地研究符合我国国情最为经济实用的新方法、新手段,以满足文物保存微环境调控的要求,对人力物力财力要求较高。 4,简述纸质文物修复保护的方法主要有那几种方法各有哪些优势

和劣势 答:(1)纸浆修补法,优点:不但可修复破损纸张,还可根据需要制成各种类型纤维满足手工修复的特殊需要。纸浆修复效果不错缺点是:破损处有纤维外露(如撕裂)——修复效果好破损处无纤维外露(如刀切)——修复效果差 (2)水溶液法(湿法),水溶液能稀释酸,清洗有害物质,但同时也冲洗掉纸纤维中的钙镁离子酸度降低了,但纸寿命缩短. 1石灰水脱酸法,优点:简便易行,无副作用.缺点:有可能降低纸张强度;2氢氧化钙和重碳酸钙法(双液两步法)优点:脱酸后pH值达8,是最安全可靠方法.3碳酸氢镁法,优点:处理后纸张耐折显著提高.缺点:只能单页处理,效率低,周期长,字迹颜料会褪色,褶皱. (3)有机溶液法(干法) 1甲醇镁-甲醇法,优点:与水溶液法相似,残留的碱式盐能起抗酸缓冲作用缺点:由于使用了如氟利昂、甲苯和氯化烃等污染溶剂,使用受限制;2韦托法,优点:操作简便,脱酸费用低.缺点:溶剂易燃有毒,有害,对字迹有褪色或变色危害(3),气相沉积法,优点:气相沉积法相对较安全,缺点:对设备要求较高。 5,纸质文物的老化受损主要有哪些因素并简要说明这些因素破坏纸质文物的原因和机理。 答:(1)1,纸张老化内在因素(1)纸张材质老化①纤维素降解老化②半纤维素降解老化③木质素纤维素降解老化(2)字迹材质老化(3); 4)古墨的老化 (4)印刷油墨老化(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景观当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景观当中的运用 简介: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以其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点,论述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的联系与发展。 1.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 园林是物质环境,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称为构景要素。构景要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山水、建筑物和动、植物。第二类建筑,广义的包括人工构筑的园林建筑、园路、广场雕塑和园林小品等。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与其说是造园,还不如说是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因为建筑构成了整个园子,而其他要素的则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根据文人雅客对圆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比例协调,尺度适应,高低变化,错落有致;即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虚实的对比,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首尾相顾,前后呼应,互相因借,此外,还使静态空间流动,达到动、静结合。 2.. 城市化加剧,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开放性空间呼唤人性的场所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化”,城市整体所面临的建设环境范围的,速度快,甚至有许多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建设项目,都被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立项、策划到设计的全过程。前

写年的“疏林草地”,“喷泉广场”流行与全国,对外来艺术风格和视觉形象过分追求,布置大量的草地,反而减少了人的活动空间,吸引不到人们来使用。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场所和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placeless)(Ralph,1976)。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关系应该是形式的,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3 现代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发展 3.1. 设计要素的沿用与发展创新 3.1.1 自然设计要素 自然的地理、山水要素基本上沿用了古典园林的手法,特别是对“边缘区域”的钟爱。但在现代城市里,这些要素也具有较大的限制性,设计师不能够根据理想的模式来设计,而只能运用现代的技术进行改造。 3.1.2 构筑物设计要素 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里构筑物的设计越来越显得抽象和艺术化,而不是想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那么精细。特别是“景观盒”概念的提出,这些盒子由墙、网或柱构成,以最简单的方式,给

古代汉语练习——句读汇编

古书的句读练习 [练习一] 一、什么叫“句读”? 二、判断下列句子标点的正、误。(标点正确的,在该句后面的括号内打“√”号) 1.①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②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2.①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②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③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3.①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②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③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4.①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②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③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5.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6.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三、改正下列句中错误的标点,并说明改正的理由。 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左传)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 5.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日:“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 6.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听,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 [练习二] 一、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史记)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登泰山记) 3.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左传)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5.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史记)

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一

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一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 的学问。尽管如此,要鉴别古籍的优劣真伪,还是有一些基 本的常识和规律可以遵循。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 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 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 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 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 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 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 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 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 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 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 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 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 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 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 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 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 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 苛严。 此外,古书鉴别还要细审书中内容,注意书后的序文跋 语,以及墨色、藏书印章、刻工记载等。现将各代的古籍要点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部分转载): 一、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1、古籍的定义: (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 (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 (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 (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 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 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 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第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 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同书异本研究、善本管、标志性成果等。 第三,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写本源流、

浅析中国古代讼师的功过 - China-EU School of Law, CUPL

浅析中国古代讼师的功过 ——为中国古代讼师正名 中欧法学院2012级经济法学 黄宇聪 1201310732 【摘要】在中国古代漫长的时期内,虽然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律师制度,但却存在像讼师这样颇具律师属性的角色形态。自古及今,讼师都是以“恶棍”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认识里。本文从律师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出发,得出讼师的存在是历史必然的结果,力求探究历史上讼师存在的真实。以明清时期的史料为主,考察了讼师存在社会性质,多方面解读讼师对社会的功与过,分析讼师存在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讼师 封建专制 司法制度 讼师秘本

讼师,是中国古代受聘为人写诉状,在庭外帮助人进行诉讼的法律职业者,往往善于辩论,精于词讼,故又被称为“刀笔吏”或“辩护士”。“在传统的社会里面,讼师素来受人轻贱,他们的形象……是贪婪、冷酷、狡黠、奸诈的,最善于拨弄是非,颠倒黑白,捏词辨饰,渔人之利。”1他们在封建统治者“无讼”的治国理念下艰难的生存着,被当做“讼棍”,受历代法律严厉打击,但为何讼师又以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发展?讼师的存在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有何社会价值抑或阻碍? 一、讼师现象产生的原因 讼师的出现可远推至春秋时期,那时期的士荣,被认为是中国辩护士的代表,而典载“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 所欲罪因罪”2的邓析即为春秋后期郑国的大夫。讼师不是历史偶然的产物,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必然的出现。 (一)讼师出现的经济原因 春秋时期,经历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变革后,各级宗主贵族为代表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开始瓦解,旧秩序的社会基础根本动摇,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人们之间关于土地的经济利益冲突日益严重,使讼师的出现成为可能。唐宋时期,封建经济关系蓬勃发展,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民事交往日益增多,促使讼师作为职业的发展。总之,“讼师”作为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们利益冲突的要求。3(二)讼师出现的政治原因 讼师作为封建司法制度中的一员,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民主进步的政治产物。春秋时期是新旧价值观激烈碰撞的时代,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整个社会秩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专制集权削弱,民主因素加强。唐宋时期,政局稳定,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使讼师合同合法化,如《唐律疏议·斗讼》中“诸为人作辞牒”的规定,北宋朝廷颁发诏令“其代写状人不得增加词理,仍于状后著名,违者勘罪”4,“如是令代笔人为状即不得增添情理,另入言词。”5宋朝以后,全国设置“写状钞书铺户”,由讼师代写诉状,官方在通过这些“约束”来调整与讼师关系的同时,为讼师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 1梁治平:《法意与人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第275-276页。 2《吕氏春秋·离谓》。 3党江舟:《中国讼师文化——古代律师现象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3页。 4《宋会要辑稿》,转引自党江舟,《中国讼师文化——古代律师现象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52页。

图书馆古籍保护利用与古籍价值实现思考

图书馆古籍保护利用与古籍价值实现思考 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古籍作为历史的传承和见证,是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瑰宝。我国古籍具有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不断地保存着各种各样的古代文献,从甲骨文到竹简、木牍、帛书到纸张发明之后的古代图书、字画、拓片等。古籍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本身具有档案、文书的内涵,同时也是珍贵的古董文物。因此,做好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充分发挥古籍价值,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性工作。 标签: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 古籍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出了文献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随着公众精神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古籍保护认知的不断加强,对古籍利用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不少图书馆所藏的古籍善本均无法轻易接触,即便专家学者想见到也非常不容易,并且由身份认证、复制范围、收费标准等规定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公共图书馆作为直接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机构和平台,应该正确看待“藏”与“用”的矛盾,延续并发扬近代公共图书馆已形成的服务民众思想,充分认识并发挥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职能,合理利用古籍保护的各项成果,积极开展阅览、整理开发与学术研究等工作,为社会提供更加真诚、便捷、优质的古籍服务,真正实现古籍的价值。 一、古籍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费,硬件设施不足 古籍保护经费的缺乏是古籍保护发展的瓶颈。有文献指出,许多图书馆古籍收藏库中由于缺乏温控设备,库房的密封性较差,且部分书库还缺乏消毒、杀虫以及空气净化设备。由于缺乏硬件设备,古籍的消毒杀虫、换气通风都只能通过一些常规方法,例如晾晒、放置驱虫药或是开窗通风的方式,这些方法不但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且效果也不是那么理想[1]。此外,书库中的空调也仅仅是根据工作人员的需求开启,无法保证空调在必要的时间开启。 2.人手不足 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收藏量大,但是图书馆在职工作人员较少,虽然图书馆开展了古籍保护相关的培训班,但是仍旧无法满足古籍保护工作的需求。有相关文献指出,参加完培训班之后仅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能够独立进行古籍保护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古籍保护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培训只能让工作人员对古籍保护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要想独立完成古籍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2]。此外,由于人手不足,无法快速了解馆藏古籍的现状,只能一边整理一边观察古籍的健康状况,难以快速整理出已经损毁的古籍和需要修复的古籍。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造园手法 摘要:文章通过对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 理上常用的手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自然;意境 A Discussion On The Gardening 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The Layout Of Garden In T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ZHANG Lei Abstract: Through analytizing the spacious layout of the gardens in t 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gardening methods of layouting spac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additio n, many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statement above. Key words: Classical Gardens; Space; layout; Nature;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 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 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 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 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 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 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 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 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 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 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 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 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 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 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 朗了。 1.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 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 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 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 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 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 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1.版本分类 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 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 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其内容却是旧的,并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大题下“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另一种情况是整套书均由后人依样翻刻,翻刻时将原书封面只字不误地照刻,初看误以为是原刻本。遇此情况,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写时间即可。这种情况,不妨解释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办事古板或书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蓄意作伪,则会尽可能地乔装打扮,故还得从其他方面去一一识破。 牌记又叫书牌子,多刻在序目后或卷尾书末,类似现在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名称,如明正德本《文献通考》,在卷三四八末刻有“皇明正德己卯岁暮独斋刊行” 双行牌记。有些牌记内容较长,如嘉靖本《初学记》序末刊:“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纂初学记一书,近将监本是正讹谬,重写雕镂,校勘精细,并无荒错。买书君子,幸希评鉴。嘉靖丁酉岁冬书林宗文堂刊行”。这很能说明选用底本、校勘等情况。 序、跋是著者或与之有关的师友、后学撰写的该书成书过程、写作缘起等,一般序在

国学入门答案

第一讲1.2国学热现象引发的思考 1.北京三希堂,北京线装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所采用的底本是正确答案:武英殿本 2.殿本《十三经注疏》由于校勘认真,刊刻精工,可以称之为正确答案:善本 3.我国宋代的书坊就是现在的正确答案:书店 4.《国故论衡》一书的作者是正确答案:章太炎 5.对乾隆四年武英殿刊刻的《十三经注疏》描述不当的一项是正确答案:坊间所刻1.3国学之名与国学之义 1.“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最初是由谁提出的正确答案:张之洞 2.近代所说的“国学”指的是正确答案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3.“国学”一词,最早见于正确答案:《周礼?春官宗伯?乐师》 4.“国学”这一概念,有时又指藏书讲学的“学馆”和()正确答案“书院” 5.中国人称本国的学术为国学,外国人则称中国的学术为正确答案汉学 1.4国学就在我们身边 1.打破砂锅璺到底,“璺”是指陶瓷器具上的正确答案:裂纹 2.文字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属于?正确答案:小学 3.“五经魁首”是科举时代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的第一名。五经指的是?正确答案:《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经》 4.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正确答案:乐曲 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哪部经典?正确答案:《诗经·邶风·击鼓》 国学入门初阶--第一讲作业 1.“国学”一词,最早见于()正确答案:《周礼?春官宗伯?乐师

2.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以下哪部经典?正确答案:《论语》 3.“国学”一词作为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是在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19世纪末期 4.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书院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 )正确答案:历代书院都是官办的 5.中国人称本国的学术为国学,外国人则称中国的学术为( )正确答案:汉学 6.《张衡传》中写道:“因入京师,观太学。”太学是封建社会教育行政机构的最高学府,以下的教育机构与太学性质相同的是( )正确答案:国子监 7.“伏罂而听”中“罂”指的是()正确答案:陶器 8.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 )正确答案:刎颈之交 9.“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请问“灯火阑珊”指什么地方?( )正确答案:灯火稀疏的地方 10.章太炎曾著有( )正确答案:《国故论衡 第二讲2.1从甲骨片到线 1.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考古发现的约4500个甲骨文字中能识读出来的有?正确答案:1000余字 2.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国锻造技术的深刻见证。从禹铸九鼎的传说便可以推断出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那么古人造鼎的最初用途是:正确答案:作为炊具 3.曾侯乙墓为战国初期曾国国君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其墓中出土的著名青铜器是:正确答案:大编钟 4.目前考古发现的青铜鼎铭文最多的是:正确答案:毛公鼎 5.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的人物是?正确答案:刘鹗

古籍保护

《古籍保护》课程总结 一.古籍保护的意义及目的 古籍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珍贵宝藏。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中国社会面貌和生产、科学发展史的非常重要的依据,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古籍的保护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续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华精神文明的保存。有利于把它们的社会价值、史料研究价值发挥到最大。对于古籍保护的目的,我认为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在更高的层次是它应该是应用。 二.纸张发展史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纸张出现的最早时间学术界是有争论的。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卓尔汉代烽燧亭遗址中发现麻制纸张;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西汉时期麻制纸张;1978年陕西扶风发现西汉宣帝时麻制纸张。据史书记载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实践和当时民间造纸经验,,采用官府设备加以改良、提高、推广,使造纸业有了前所未有突破。但是对于纸的使用与供应,直到西晋以前仍然是生息微弱。东晋安帝二年(403),太尉桓玄"废帝"执政,遂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一举措对造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唐代是我国造纸业的发展的兴盛,主要表现在:1造纸原料的增多2造纸产地遍及各地3纸张品种的增多4纸张使用范围更广。但是“安史之乱”直到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影响了纸张的发展。宋金元时期纸张的发展表现在:

竹纸的脱颖而出;纸的应用再次扩大;皮纸大量应用于印刷;以及论纸专著诞生。明清时期是我国手工纸鼎盛发展的在最后时期,也是我国机械纸的开始时期。原料、技术、设备、加工大为改进;纸张产量、质量、用途、产地更多。造纸技术记载、著作面世。近代(19世纪来)1887(清光绪13年)在香港办大成造纸厂;1891年李鸿章引进西欧造纸机器和技术,在上海办伦章、华章、龙章造纸厂,进入机器造纸阶段。解放前造纸情况: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质量差,品种少,产量低。制浆造纸设备,铜网,毛布器材——依赖进口。解放后造纸情况: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后1983年以来产量增长9%/年,1985年造纸产量跃居世界第6,已达998.5万吨,造纸设备、纸张品种国内基本都能设计制造,只是满足不了需求,有时需要进口。 三.纸张的结构组成 对于纸张的构成,主要有两种区分,即:手工纸与机械纸之分。手工纸的主要成分有麻纤维(麻纸)、韧皮纤维(皮纸)、茎杆纤维(竹纸)等植物纤维,故保存时间长。机械纸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素等,故不易保存。对于手工纸的构成我们可以从其制作流程中得出结论,其制作流程(以皮纸为例)是:采枝→剥皮→拣料→腌料→蒸煮→洗料→踏料→浸料→打料→入槽→捞纸→榨干→焙纸→皮纸(成品)。整个过程下来,留下来的是以韧皮纤维为主的原料。而机械纸中的木质素被抛弃。 四.纸张的受损情况 随着时间的发展,无论是手工纸还是机械纸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1)版本分类 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占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 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 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 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 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那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

浅谈古籍保护工作

“变划船人为掌舵者” ——荷兰国家档案馆关于数字时代档案功能的实践和反思 2017-01-06 作者:汉斯·霍夫曼原载于:中国档案报 过去20多年间,关于档案工作在数字时代必须与时俱进,迎合时代挑战的问题反复被提及和强调。在当前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浪潮中,反观之前提出的“档案工作要被重塑和转型”的观点是有先见之明的。社交媒体、开放数据、大数据,以及涉及信息管理领域的信息自由、隐私权、开放政府、信息安全等正 在不断重塑人们对于文件的概念、价值、作用、管理的认知。 技术革新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改变了文件的属性,同时改变了人们和社会组织行为习惯、沟通方式 以及业务模式。档案的根本属性以及档案机构的角色成为被广泛争论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社会中,不同组织之间、公共与私有领域的边界日趋模糊,不少机构都重视并开始对“数字信息资产”进行 类似档案管理的操作,这对传统档案机构来讲,是挑战还是潜在机遇?在日新月异的数字世界中,档案 机构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上思考数字时代档案 的功能定位。 业态巨变挑战空前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档案行业发生了巨变,文件管理工作面临着空前挑战。从文件载体形式上看,数字时代文件更多地呈现为虚拟形式,其与纸质形式最根本的区别是使用元数据进行创建。元数据描述 文件的名称、类型、创建时间、创建人、存储路径等基本信息,一旦出错,追溯问题将耗时耗力。而且,电子文件易被修改,这引发人们对电子文件可靠性的质疑。 从文件管理的流程来看,过去的文件管理是分段式的,生成、保管和利用等不同环节往往由不同主 体完成;在数字时代,文件管理的连续性大大增强,统一于一个业务流程中。生成文件的机构将文件视 为重要资产,掌握着选择、组织、描述、保管和利用这些“资产”的权力。我们需要思考这种情况给档 案机构带来的影响,档案管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应该遵循什么基本原则,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早在1993年,两位北美地区的文件管理专家大卫·伯尔曼和玛格丽特·海德斯托姆已经认识到电子文件管理给档案机构带来的挑战,建议超越具体操作层面,从更高层次上看待档案工作。在20多年后的今天,两位的观点是具有超前意识的,遗憾的是面对电子文件管理带来的各种问题,尽管我们已经做了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植物分析 摘要:中国古代园林是以建筑为基础,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内涵。把植物和山水得以精致的搭配,形成优雅的环境,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创造美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古典苏州园林、园林意境、植物

O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Plant Analysis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 is based on a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landscapes and flowers and trees, the natural and human unity, with modal aesthetic poetry to painting, creating a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realm, known as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poem, three-dimensional painting "The smooth natural aesthetic sense of God outside the injection of" poetic "and" beauty "connotations. To the plants and landscapes with exquisite form and elegant environment, to achieve the highest realm of aesthetics to create a beautiful mood.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Suzhou garden、Artistic Landscape、Plant

古籍保存与保护

古籍保存与保护 古籍,顾名思义就是指古代的书籍。它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永久的保存。但随着时间流逝,在自然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下,古籍会逐渐老化而受损,严重的导致无法使用,将给人类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 古籍保护的任务是研究其损坏的原因,寻找科学的保护方法,延长其寿命。 (一)温湿度的作用 1、温度 ●高温 书库的温度过高会使耐热性比较差的字迹发生扩散;有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每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温度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则生长缓慢或停止;高温会加速古籍纸张材料中各种有害的化学杂质的破坏作用。一般来讲,温度愈高,化学反应进行得愈快。 ●低温 低温将会使纸张里的水分产生结冰,致使它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使得强度下降,所以库房温度不要低于零度。 2、湿度 ●潮湿 库房潮湿会加速古籍纸张材料纤维素的水解,纸张强度下降;潮湿会

使耐水性较差的字迹洇化退色;有利于古籍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危害古籍的微生物的生存及新陈代谢是离不开水的,这些水分主要来自古籍纸张中的水分,而纸张含水量的多少又受到库房空气湿度的影响。一般来讲,无论是危害古籍的霉菌还是害虫,它们所要求的最适宜的湿区约在70%以上;库房潮湿还会促进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灰尘等对古籍制成材料的破坏。 干燥 湿度太低会使纸张里的水分过度蒸发不能保持正常的含水量,将会使纤维内部的结构遭到破坏,纸张纤维就会变硬变脆,强度也必然下降。 (二)古籍特藏书库环境温湿度要求 古籍特藏书库环境温度:16℃—22℃;相对湿度:45%—60%。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古籍保存寿命,古籍特藏书库的温湿度应保持稳定,温度日较差不应大于2℃,相对湿度日较差不应大于5%。 (三)温湿度测定 测定温湿度有相对的仪器,有测湿仪表、液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普通干湿球温度计等。 通过测定来掌握库内外温湿度变化的规律,以便及时主动地采取控制和调控库内温湿度的措施。掌握通风降湿的有利时机,检查控制和调节库房温湿度措施的效果。 (四)对古籍损坏环境因素的防治 1、密闭 密闭的作用是防止或减少不适宜的温湿度对库内的影响,以便尽量保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的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 一.中国园林的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二古典园林的特点 1 自然山水i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2建筑风格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

浅析古籍句读课件资料

摘要:句读之学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读书的基本方法之学。《礼记?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关键词:摘要:句读文学含义 句读的含义 据考证,我国早在汉以前就已经有了这种符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第五篇中有言“:|[zh俪]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清人段玉裁注称“:凡物有分别,事有可不,意所存主,心识其处者皆是,非专谓读书止,辄乙其处也。”|音主,古音与豆同部,即句读[dòu]之读,也就是今天的逗号。段玉裁所称“非专谓读书止,辄乙其处也”的意思是说明|的用途不仅只作逗号,还有其他作用。但这说明汉时至少已用|作读书时的符号了。《说文解字》第十二篇下部说“:[ju佴]钩识也。”段玉裁对此注释说“: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褚先生补滑稽传:东方朔上

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二月乃尽。此非甲乙字,乃正字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清人王筠在其《说文句读》中认为是分章的标识。音厥,即句读之句,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关于句读在不同时期人们赋予不同的称谓。清人梁同书在《日贯斋涂说》中说“:句读,法华经作句逗。马融长笛赋:观法于节奏,察度于句投,音如逗。亦作句度,《唐摭言?切磋》一条:书字未识偏旁,高谈稷契;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又支同诗:驱联以大语,句度实奔放。于此可知度曲度字之义,即俗所谓板眼是也。”古时对文献的标点工作,称为“章句”。所谓章,《说文解字》第三篇音部说:“乐竟为一章”,意思是凡陈义已终,说事已具者皆能称为章。所以章句之义,便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工作,亦即后世的画段分句工作。这种工作,古代是用文字来表明的。如《诗?关雎》篇后题云“:关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

古籍版本分析

古籍版本分析 1.版本分类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2.雕

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其内容却是旧的,并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大题下“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另一种情况是整套书均由后人依样翻刻,翻刻时将原书封面只字不误地照刻,初看误以为是原刻本。遇此情况,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写时间即可。这种情况,不妨解释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办事古板或书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蓄意作伪,则会尽可能地乔装打扮,故还得从其他方面去一一识破。牌记又叫书牌子,多刻在序目后或卷尾书末,类似现在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名称,如明正德本《文献通考》,在卷三四八末刻有“皇明正德己卯岁暮独斋刊行”双行牌记。有些牌记内容较长,如嘉靖本《初学记》序末刊:“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纂初学记一书,近将监本是正讹谬,重写雕镂,校勘精细,并无荒错。买书君子,幸希评鉴。嘉靖丁酉岁冬书林宗文堂刊行”。这很能说明选用底本、校勘等情况。序、跋是著者或与之有关的师友、后学撰写的该书成书过程、写作缘起等,一般序在前,跋在后,撰写时间一般距刻印时间不远,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