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
- 格式:pptx
- 大小:6.06 MB
- 文档页数:56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16年第2期)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xx-02-25 中华骨科杂志血栓在线本文原载于《中华骨科杂志》xx年第2期指南背景: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自2004年3月开始组织50位骨科专家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防策略等16个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xx年7月组织多位骨科专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达成初步共识后邀请心内科.血管外科等相关专业专家对争议点进行讨论,将多专业观点与骨科特殊专业性相结合。
xx年11月于北京召开指南发布会暨学术报告会,xx年1月发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
自xx年专家建议发表后,经过3年的临床实践并结合国际研究进展于xx年1月发布指南草案。
草案发布后,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经多次总结.讨论后于xx年6月发布了xx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于xx年5月启动“中国骨科大手术VTE预防指南更新“项目,该项目以xx 版指南为基础,经过华南.华北.华东等地多次会议,邀请国内各地区多位骨科知名专家及心内科.血管外科.血液科专家进行讨论研究,最终形成现有版本。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骨科大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也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抗凝预防措施,不仅可以降低VTE的发生率.死亡率,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1,2]。
xx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推广应用以来,我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由20.6%~47.1%[3,4,5]降低至2.4%~6.49%[6,7],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由30.8%~58.2%[3,4,5]降低至3.19%[8]。
骨科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全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骨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由于临床表现隐匿,VTE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抗凝药物种类单一,剂量调整困难,变异因素较多,除专科医生外,其他临床医生掌握困难。
近年来由于新型安全方便抗凝药的出现,骨科术后VTE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也制定出了相应《指南》和《共识》。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有不规范之处,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
一、亚洲人DVT的发生率并不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改变,中国人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生率大幅度升高,导致外周血管病变和血液动力学改变,加之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缺乏必要的体能锻炼,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急剧增加。
马来西亚Dhillon[1]对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和髋部骨折88例患者静脉造影,55例(62.5%)显示DVT,其中11例发生在腘静脉和股静脉(表1)。
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广州医学院一附院联合完成的有关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结果显示,抗凝预防组的DVT发生率为11.8%,未预防组为30.8%[2]。
与加拿大Geerts[3]报告相比(表2),亚洲人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与西方人相似。
二、骨科术后DVT 有其独特的原因德国Virchow在l856年首次描述血栓形成的基本要素即Virchow三联征:高凝状态、内皮损伤和静脉瘀滞。
骨科手术的VTE高发生率有其独特的原因:(1)下肢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手术后,由于隐形失血[4]导致血液浓缩和血液中存组织碎片、胶原、脂肪而易发生血液凝固;(2)下肢骨折后畸形及手术操作中对血管的扭曲以及骨碎片对血管壁的损伤都会增加内皮细胞损伤的概率,老年患者血管本身已存有病变,血管内皮下组织暴露导致凝血机制激活;(3)髋部骨折后疼痛,导致肢体正常的活动减少;(4)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大腿止血带、膝关节屈曲时间过长,术后固定、术后局部肿胀和活动受限都会增加静脉瘀滞。
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60-01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
本文中的“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
静脉血栓栓塞症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2]。
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国内邱贵兴等[3]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0.8%(16/52)、预防组为11.8%(8/68)。
由此可见对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的有效预防和护理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1 临床资料2009年07月-2010年12月,我科收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9例及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病人137例,共216例,男93例,女123例,平均年龄57岁,术前伴发糖尿病、哮喘、心脏病、骨质疏松症及神经内科疾病的老年病人98例。
2 护理方法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认真术前宣教和安全告知,教会患者如何正确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训练程序,同时把过去典型的不良事件案例进行告知,使患者认识到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该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并且可以治愈的。
2.1.2 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低脂、优质蛋白、含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含钙物质,多饮水,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引起腹内压增加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摘要】目的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防治方法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通过对来我院接受骨折治疗的123位患者的临床观察,针对各自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心理护理、术后基础护理、用药护理及功能锻炼等多项预防和护理措施,分析最后治疗效果。
结果接受骨折手术治疗后,有3位患者出现了深静脉血栓,进一步治疗后该并发症消失。
结论骨折性患者很容易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能有效的降低该病的并发率。
【关键词】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并发症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47-01在骨科部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比较常见的骨科并发疾病,患有深静脉血栓疾病的患者血液在静脉内的正常凝结功能被破坏,静脉回流受阻而机体功能异常。
国外研究报道,骨科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在20%-40%,并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很可能引起肺栓塞,病症严重的患者可能会猝死。
因此,在治疗骨科疾病中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护士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选取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接受骨科疾病治疗的123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护士在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手段后,只有3位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没有肺栓塞死亡的病例发生。
现将护士护理工作的心得体会整理后进行如下汇报。
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了123位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8位,女性患者25位,整体年龄集中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
患者骨折情况如下:14位患者股骨颈骨折,34位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38位患者股骨干骨折,30位患者胫腓骨骨折,7位患者髌骨骨折。
所有的患者都没有骨折病史,没有在医院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骨折治疗。
因此,本次研究结果不受其它骨折治疗手段干扰。
2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virchow在1856年提出来的,包括血流缓慢、血管内膜受损、高凝状态三个类型,现逐一对导致这些因素的原因的进行分析,以便针对性的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