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北京版二年级上册《6 咕咚来了》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6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咕咚来了》。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咕咚”这个神秘的声音展开,通过描述动物们对“咕咚”声的猜测和寻找,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咕咚”声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出“咕咚”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3.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 解析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咕咚”声的来源,以及动物们寻找“咕咚”声的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描述它是如何寻找“咕咚”声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咕咚来了》2. 生字词:咕咚、猜测、寻找、奥秘、神奇等。
3. 课文结构:动物们猜测“咕咚”声的来源——动物们寻找“咕咚”声——揭示“咕咚”声的奥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小动物,你会怎么寻找“咕咚”声?2. 答案要求:语言流畅,描述生动,想象力丰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课文咕咚来了课件小学课文咕咚来了课件导语:《咕咚来了》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课文咕咚来了课件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小学课文咕咚来了课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1个生字(热),认识“四点底”。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会读指定的词语,能用“热闹”说一句话。
★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下来。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难点★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下来。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1、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王国里,生活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
在这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座森林王国,看看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了。
2、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自己看音节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边读边圈出本课生字。
2、谁能领大家拼读生字3、你能叫出下面词语朋友的名字吗?木瓜:谁知道木瓜是什么?指名说。
看图介绍:木瓜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它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地区,木瓜可以吃,也可以用来入药。
水花:你见过水花吗?在哪儿见到的?(石头扔进水里;手拍打水面……)咕咚:当石头扔进水里的时候,我们不仅能看到水花,还能听见声音呢。
出示词。
逃跑:这个词表示的是一种动作,谁愿意给大家做一做?跑的时候要用到脚,所以跑这个词就是足字旁。
跟着:像这样的词还有“跟着”,跟着别人走也要用到脚,所以它也是足字旁。
齐读:吓坏、正巧、熟了、大伙儿(提示儿化音)、哈哈笑热闹:提示“闹”在这里应该读轻声。
课文里怎么热闹了?出示句子读:这下子可热闹了,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
是啊,那么多的动物都跟着跑起来,能不热闹嘛。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咕咚来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懂得“遇到事情要想一想,只听别人说是不行的。
”道理。
★学习生字“吓、腿、啦、热、闹”,掌握字形,理解“拔腿就跑、热闹”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热闹”一词练习说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动物们“惊慌失措”和狮子“沉着、冷静”的语气。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热闹”一词的意思,能够用“热闹”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事情要想一想,只听别人说是不行的。
”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2、复习字词咕咚成熟拦住大伙儿小猴小鹿说明:采用“摘木瓜”的形式复习字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中抓住难点字词的音、形、义,帮助学生巩固。
二、学习课文2—4节1、听2—4节录音,练习说话课件出示:一个木瓜“咕咚”一声掉进湖里,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
(根据回答在黑板上逐幅出示动物图)说明:通过说话练习,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把话说得连贯,说得流利,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2—4节,能够读正确。
(2)播放“小动物逃窜”的录像,学生根据内容说说看到了什么。
(3)出示句子“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快跑啊!”,指导朗读。
(4)给录像配音说明:句子的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先请学生观看录像,创设情境,感受当时小动物紧张、害怕的心情,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后再进行朗读,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为这段录像配音,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理解课文,指导朗读(1)学生再读2—4节,找找还能体现小动物紧张、害怕的词语,进行圈划。
(2)交流①理解“拔腿就跑”并板书,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③学习3个生字:吓腿啦说明:采用“分散中的小集中”识字教学,既能突出本堂课生字教学的重点,又能使生字反复出现,强化学生识记。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具体章节为《咕咚来了》。
本节课详细内容为:通过讲述“咕咚”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新学的词汇造句。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培养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自然现象“咕咚”的成因。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自然界中的声音,引导学生猜一猜这些声音的来源,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咕咚来了》。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进行指导。
3. 讲解生字词: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咕咚”现象的成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类似现象。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新学的词汇造句,进行课堂互动。
6.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然界中其他有趣的现象,分享观察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咕咚来了》2. 内容:(1)生字词:咕咚、奇怪、惊讶、仔细、观察、发现、研究、自然、现象。
(2)课文大意:讲述“咕咚”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
(3)自然现象:咕咚、回声、彩虹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新学的词汇造句。
(2)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作业答案:1. 造句示例:(1)我听到了一声咕咚,原来是妈妈在倒水。
(2)他仔细观察了树叶上的露水,发现了自然的奇妙。
2. 观察日记示例:2021年10月20日星期三晴今天放学后,我在小区里发现了一只蝴蝶。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咕咚来了》。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咕咚来了》的故事情节,学习生字词,掌握句子结构和语法,培养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咕咚来了》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如“咕咚、紧张、高兴”等。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如拟声词和动词的运用。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体会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引出课题《咕咚来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如“咕咚是什么声音?”、“故事中发生了什么趣事?”3. 课堂讲解:a.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读写,理解词义。
b. 句子解析:分析句子结构,讲解语法知识。
c. 课文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体会故事寓意。
4. 课堂实践:a.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b.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故事角色及原因。
5.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连线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咕咚来了》2. 生字词:咕咚、紧张、高兴等3. 句子解析:拟声词、动词的运用4.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1)咕咚是什么声音?2)故事中,小动物们为什么紧张又高兴?3)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和句子解析,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关于大自然声音的素材,与同学分享。
2024年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具体章节为《咕咚来了》。
内容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熊和咕咚的有趣故事,通过小熊对咕咚的寻找,让学生了解自然中各种声音的来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如“咕咚、小熊、树洞、寻找”等。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课文的正确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拟声词和动词,如“咕咚、寻找、翻找”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咕咚道具。
学生准备: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猜测声音的来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2)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拟声词和动词的使用。
(3)通过例句和情景,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角色的情感。
4. 实践活动:学生分成小组,用咕咚道具进行寻找咕咚的游戏,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咕咚来了》2. 生字词:咕咚、小熊、树洞、寻找3. 课文大意:讲述小熊寻找咕咚的故事,认识大自然中的声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生字词造句。
(3)熟读课文,思考:小熊为什么能找到咕咚?2. 答案:(1)略(2)例句:小熊在树洞里寻找咕咚。
(3)因为小熊认真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用心去寻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求,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1个生字(热),认识“四点底”。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会读指定的词语,能用“热闹”说一句话。
3、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下来。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难点:1、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下来。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2’)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在这座美丽的森林王国里,生活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
在这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座森林王国,看看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了。
2、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2’)1、自己看音节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你能叫出下面词语朋友的名字吗?木瓜:谁知道木瓜是什么?指名说。
看图介绍:木瓜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它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地区,木瓜可以吃,也可以用来入药。
水花:你见过水花吗?在哪儿见到的?(石头扔进水里;手拍打水面……)咕咚:当石头扔进水里的时候,我们不仅能看到水花,还能听见声音呢。
出示词。
逃跑:这个词表示的是一种动作,谁愿意给大家做一做?跑的时候要用到脚,所以跑这个词就是足字旁。
跟着:像这样的词还有“跟着”,跟着别人走也要用到脚,所以它也是足字旁。
热闹:提示“闹”在这里应该读轻声。
课文里怎么热闹了?出示句子读:这下子可热闹了,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
是啊,那么多的动物都跟着跑起来,能不热闹嘛。
你还见到过哪些热闹的场面?你能用热闹说一句话吗?齐读:吓坏、正巧、熟了、大伙儿(提示儿化音)、哈哈笑3、把这些词带回课文里,再读课文。
要做到正确流利。
4、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都标好了自然段,说一说共有几个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