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_战争与斯大林时期苏共公信力的提升_吴家庆
- 格式:pdf
- 大小:301.29 KB
- 文档页数:9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训练检测一、单选题1.1983年美国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被迫投入军备竞赛。
美国又鼓动沙特增产石油,导致1985至1988年世界油价爆跌,苏联石油美元和军火贸易的外汇收入上表所示内容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连续性B.地方经济自主权尚未扩大C.经济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目的D.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削弱3.1956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
”据此可知,这一路线()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符合人民切身利益C.利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D.未能突破苏联模式4.下表为赫鲁晓夫改革期间部分年份粮食产量表。
以上数据说明苏联()A.农业仍以粗放式经营方式为主B.气候环境决定粮食产量C.农业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农业改革没有任何成效5.“三和路线”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对外战略方针,其主要内容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等。
“三和路线” ()A.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B.意味着苏联放弃争霸C.否定两种制度的区别与矛盾D.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预见性6.1973—1979年,苏联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国家将农产品的价格提高了7次。
还通过了《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使集体农庄成员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这些做法()A.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B.局部调整了斯大林模式C.用市场调节促进经济发展D.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7.赫鲁晓夫的儿子在回忆录中写到了赫鲁晓夫的担心,“父亲非常焦急,担心误了大事。
他认为,不打开古巴这个突破点,无论是裁军谈判还是在总体上缓和世界紧张局势的努力都无法取得进展”。
赫鲁晓夫的这一担心反映出()A.美苏争霸的重心转向美洲古巴B.大国的对抗是冷战的核心C.苏联意在赢得争霸的优势地位D.世界秩序与和平的脆弱性8.下图为苏联1965—1989年原油年产量和年消费量。
苏联历史上的民心建设与溃散镜鉴张树华祝伟伟2013-2-28 10:00:34 来源:2013-2-26 人民论坛(总第394期)孟子曾有一句名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其核心含义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苏联共产党的兴衰史再一次生动而形象地验证了这一古训。
列宁时期的民心凝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是1898年3月成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到1917年10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就夺取了政权。
在当时内忧外患,国内国际形势复杂严酷的背景下,只用了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便脱颖而出,并迅速获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究其根源就是顺应民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俄国伤亡数百万人,经济濒临崩溃,工业破产,农业减产,粮食奇缺,物价飞涨。
“食物一星期一星期地越来越少了。
每天的面包分配量从一磅半减少为一磅,后来更减为四分之三磅、半磅、四分之一磅。
而到最后,有一个星期根本就没有半点面包。
”①1917年2月,彼得格勒甚至因为面包奇缺而出现骚乱,数十万计的工人农民走上街头,高呼“面包”、“打倒战争”,要求还人民以和平、土地、面包。
1917年4月,列宁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明确指出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摆脱帝国主义战争,并没收地主土地,还土地与农民。
这一纲领切中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生存需求,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因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十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不仅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了苏维埃政府60%的席位,而且在反动统治的支柱—旧军队中也获得了多数。
2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员总数仅1万多人,而到十月革命前夕党员人数发展到20多万,到年底甚至达到30万。
②布尔什维克执掌政权之后也处处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求的“和平、土地、面包”很快得到解决。
首先是为人民群众的生存营造和平空间。
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的第二天就颁布了《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和政府建议,立即缔结没有领土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论公信力丧失对苏共垮台的影响吴家庆、卿孟军[内容提要] 苏联共产党执政后公信力逐渐丧失,对其垮台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执政承诺不能兑现,失信于民,消解了人民对党的信任;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停滞甚至倒退,疏远了人民对党的感情;三是利益表达机制受阻,社会不满情绪和危机因素越积越多,加剧了人民对党的离心意识;四是干部特权问题突出,磨灭了人民对党的信心;五是意识形态宣传僵化,降低了人民对党所倡导的价值体系的认同。
[关键词] 公信力苏联共产党垮台影响[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9)05-0176-04 1991年苏共垮台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至今人们对苏共丢失政权所产生的强烈震撼仍然记忆犹新。
对苏共垮台原因的探索乃是一个弥久常新的课题。
本文认为,苏联共产党执政后公信力逐渐丧失,对其最终丢失政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执政承诺不能兑现,失信于民,消解了人民对党的信任执政党公信力是执政党承诺并兑现承诺从而获得民众信任的能力。
政党的纲领阐明了政党的奋斗目标,是向民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共历史上的第一个纲领,宣布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最近目标就是推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废除限制农民支配自己土地的一切法律。
[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陷入严重危机。
布尔什维克提出“和平、土地和面包”的口号,赢得人民的信任,人民选择了布尔什维克。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面临在俄国这样一个“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并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2]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
为了克服严重的饥荒、内战和封锁,苏俄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苏共历史上的第二个纲领,宣布实行苏维埃民主,生产资料国有化,有计划地组织全国的生产和产品分配,并准备取消货币。
[3]内战时期,刚刚获得土地的农民基于对白卫军复辟旧政权的恐惧而支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齐德学内容提要: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缔结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虽然不是针对美国的,但中苏同盟的建立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苏联是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强大后盾。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力地牵制了美国,使其不敢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苏联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军事援助;苏联积极帮助中国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大力援助中国建设工业基础;苏联在外交上坚决同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作斗争。
这些对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完成国民经济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和保证。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中苏同盟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同苏联政府缔结了有效期为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
”“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在缔结这一条约的同时,中苏两国还签订了《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中国同苏联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正准备集中精力用三年左右时间恢复国民经济,根本没有料到很快就进行一场战争,更没有料到是以志愿军名义同美国进行一场战争。
中苏同盟的建立在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一、选择题(共16题)1.《2010年中国的国防》指出,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形势,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这段材料反映了()A.多极化趋势B.两极格局C.凡尔赛体系D.华盛顿体系2.以下各选项说法不正确的是(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B.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C.现在妇女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取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D.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3.如图是矗立在联合国总部门前的两座雕塑,“铸剑为犁”“打结的手枪”。
它们反映的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和心声是A.环境与资源B.反恐和反霸C.合作与安全D.和平与发展4.20世纪至今,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演变,按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多极化趋势-凡华体系-两级格局B.两极格局-凡华体系-多极化趋势C.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华体系D.凡华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5.“美国衰落论”第一次出现是在1957年,是因为苏联卫星上天引发的震憾。
再次被提起是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崛起。
21世纪以来这一论调又一次喧嚣,这说明A.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挑战B.美苏“冷战”加速美国衰落C.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D.世界多极化趋势最终确定6.下列简笔画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象,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下图反映了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是A.经济混乱B.资源匮乏C.环境恶化D.贫富分化8.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军击毙了“九一一”事件的主要策划者本拉登,并宣称这是国际反恐斗争的重大胜利,同时,北约国家对利比亚的轰炸还在继续。
联系之前的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这些事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两极格局形成B.“冷战”局面还在继续C.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D.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9.《生活在后美国时代》一书写到: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918事变对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合作的影响918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占领中国东北的开始。
这一事件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对中苏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918事变使中苏两国进一步加强了军事合作。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胁,中国和苏联迅速展开了紧密的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军事顾问和训练等。
这些援助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其次,918事变使中苏两国的军事合作进一步深化。
在抗日战争期间,苏联不仅向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还积极参与中国的军事行动。
苏联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和志愿军前往中国,与中国军队一起参加战斗。
这种深度合作不仅加强了双方的军事交流和合作,也增强了两国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此外,918事变也对中苏两国的军事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而苏联则以正规军的形式参与战斗。
两国的军事战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中国吸取了苏联正规军的战术和组织经验,提升了游击战争的效果;而苏联也从中国的游击战争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苏联自身的军事战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918事变也对中苏两国的军事技术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不仅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也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从苏联引进了许多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这对中国后来的军事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918事变对中苏两国的军事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次合作不仅是对中国的支持,也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有力回击。
中苏两国的军事合作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支撑,也为后来的中苏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础。
918事变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也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918事变对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达标试题(含解析)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目的:提高国际地位。
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4 新人教版选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4 新人教版选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4 新人教版选修3的全部内容。
单元综合测评(四)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3年4月,罗斯福授意雷斯特·戴维斯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设想,要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罗斯福相信,由于战争中英、苏、中等国都仰仗美国的经济、军事援助,凭着美国的实力,他可以利用战时的“大国合作”来实现其“蓝图”.……丘吉尔对战后世界结构的第一个设想是实现在英国领导下的欧洲统一,建立欧洲地区联邦。
丘吉尔主张成立一个世界性组织,下面分设欧洲、美洲、太平洋地区三个委员会.英国可以通过组织经济、政治和军事联合体在欧洲委员会中起主导作用,同时还可通过英属殖民地、附属国在太平洋地区委员会中发挥作用,以此来保证其国际地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和丘吉尔提出设想的背景和目的.(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后来的历史发展与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设想有何不同?(7分)【解析】第(1)问要求分析两种战后世界设想的背景及目的。
战后设想也属国家外交的表现或延伸,故可分别从国际形势:二战即将胜利,各国国力变化,美国相对实力进一步增强,英国衰落;各国原有外交政策:美国威尔逊“十四点原则”就想领导世界,而英国则是继续维系霸权等方面进行分析。
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指的是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行动,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奏。
这次侵略行为对中国和苏联两国的外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的影响。
一、战略调整与合作加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得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外交关系迅速调整。
中国在面对日本侵略时,积极寻求苏联的支持和援助。
苏联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包括提供军事顾问、武器装备和财政支持等。
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和苏联的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两国形成了紧密的战略关系。
二、国际影响力提升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中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同情和支持,而苏联则通过支持中国来提高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和影响力。
苏联的支持行动使得列强对其重视,为苏联在未来国际外交中取得更多的利益奠定了基础。
三、安全保障与外交策略九一八事变让中国和苏联同样意识到自身安全问题的紧迫性。
中国开始意识到依靠国际援助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必经之路,苏联则意识到保护近邻国家安全对其自身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双方通过加强合作,形成了共同的安全保障机制,为互相提供安全保障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共同抵制日本侵略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和苏联扩大了抗日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
苏联通过提供各种援助,帮助中国抵御日本的侵略。
双方共同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使得两国外交关系更加紧密,并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共同作战,共同争取最终胜利。
五、外交互动与事后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外交往来日益频繁。
通过高层会晤、谈判和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双方进一步巩固了外交关系。
九一八事变过后,中国将日本侵略的恶果向苏联国际游说,引起了苏联和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声援和支持奠定了基础。
总结: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事变迫使中国和苏联两国进行战略调整,加强了合作,提高了国际影响力。
收稿日期:2011-06-2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执政党公信力与夯实执政社会基础研究”(08BKS033)和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苏共公信力研究”(CX2010B168)作者简介:吴家庆(1962-),男,湖南澧县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卿孟军(1969-),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布尔什维克提出“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人民群众争得了宝贵的和平喘息时机;苏维埃政权实行工人监督,把土地交给农民,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面包要求。
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还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
但是,苏联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正确立场,使苏维埃政权经历了伟大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
苏共(布)的公信力也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苏联卫国战争之前的对外政策遵循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原则1.苏联提出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外交是国家内政的延长。
资本主义各国为了抢占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各国间的竞争尽可能通过关税、禁令和各种条约来消除,但是归根结底,竞争的斗争还是通过战争(特别是海战)来进行和解决的。
”[1](P111)马克思指出:“虽然归根到底战争不能阻止反而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我指的是经济的发展),但是战争无疑会造成相当长期的、没有益处的力量衰竭。
”[2](P439-440)因此,和平应该成为处理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而大大减少和避免了由于资本的利益驱动而导致的战争。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向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发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和平法令。
在英、法、美等协约国对苏俄的和平倡议不予理睬的情况下,苏维埃国家就越过西方资产阶级政府而直接呼吁各国无产阶级采取革命行动,停止战争,签订不赔款、不割地的和平条约。
由于世界革命形势还没有到来,苏维埃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列宁认为苏维埃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是有现实利益基础的,因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心,这种力量就是迫使他们走上同我们往来的道路的全世界的共同经济关系”[3](P332)。
即使是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情况下,列宁也多次表示苏维埃国家愿意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上的往来。
1920年2月18日,列宁在回答美国记者的提问时说:“请美国资本家不要触犯我们。
我们是不会触犯他们的。
我们甚至准备用黄金向他们购买运输和生产用的机器、工具及其他东西。
而且不仅用黄金买,还要用原料买。
”[4](P158)俄国与欧洲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战争给欧洲各国和平、战争与斯大林时期苏共公信力的提升吴家庆,卿孟军(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对外政策遵循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又维护了世界和平。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党和政府鼓舞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主导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对外政策忠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维护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利益,为保卫世界和平与民主做出了新的贡献。
苏联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正确立场,使苏维埃政权经历了伟大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苏共公信力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斯大林时期;苏共;公信力;和平;战争中图分类号:D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037-09372011年第6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的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如果不利用俄国的资源,欧洲的经济是难以迅速恢复的。
1921年3月16日,苏俄与英国签订了恢复两国贸易关系的协定,成为苏俄与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交往为基础的和平共处的开端。
1922年4月10日,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切林受列宁的委托,在热那亚会议上正式宣布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原则:“俄国代表团坚持共产主义原则的观点,它认为,当今的历史时代已使旧的和新的社会制度共处成为可能,因此,代表这两种所有制体系的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合作对全面的经济复兴是绝对必要的。
”[5](P394)1929年至1933年,西方国家经历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处于困境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无情的贸易战,争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苏联的市场不仅没有被经济危机波及,反而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更加扩大了。
苏联把发展贸易和经济合作作为促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1931年,苏联在世界机器进口中的比重是30%,而在1932年几乎增加到50%[6](P306-307)。
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西方技术和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
苏联的订货,不仅有助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且改善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减轻了西方工人失业的痛苦。
仅1932年,苏联在德国的定货,就为30万德国工人提供了工作机会[7](P399)。
2.苏联倡导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1933年1月,德国法西斯在垄断资本的扶持下上台后,开动战争机器,准备用强力修改欧洲各国的疆界,在欧洲中心形成了一个危险的战争策源地。
反对法西斯国家准备新战争的威胁,成为爱好和平的进步力量日益迫切的任务。
1933年12月,联共(布)中央通过决议,决定在欧洲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以便维护欧洲和平和防止侵略。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根据联共(布)中央的决议制定了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计划:“1)苏联同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加入国际联盟。
2)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签订区域性的防止德国侵略的相互保卫协定。
3)苏联同意比利时、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或上述国家中的某些国家参加这一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
4)关于确定未来相互保卫协定的义务问题,可根据整个事件和协定草案倡导者法国的提议开始谈判。
5)一旦遭到上述协定未曾遇见到的军事进攻时,各缔约国应不受相互保卫协定所列义务之限制,保证提供外交上、道义上以及可能的物质援助,并且适当地影响自己的报刊。
”[6](P353)苏联根据上述计划,与法国进行谈判,准备缔结两个条约:第一个条约是包括东欧各国以及德国参加的东方公约,公约参加国相互保证边界不可侵犯,并承担帮助受到侵略的国家的义务;第二个条约是法国和苏联之间的互助条约,确定双方相互支持、抵御侵略的义务。
由于德国和波兰的反对,导致东方公约谈判的失败。
1935年5月2日,苏联和法国签订了苏法互助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受到某一个欧洲国家进攻的威胁时,法国和苏联应该立即进行协商,以便按国联章程中关于保证国联成员国的领土完整的第10条和责成国联对破坏和平者采取集体军事和经济制裁的第16条规定采取军事措施。
5月16日,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条约。
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将使发动战争的德国法西斯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
3.苏联维护遭受法西斯欺凌的弱小国家利益“侵略者在世界上某个遥远的角落发动的任何一个甚至很小的战争,无疑都是对爱好和平的国家的一种危险。
”[8](P218)1931年9月,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中国东北,在亚洲形成一个危险的战争策源地。
中国国民党政府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在英美等大国的出面干涉。
但是,英法等大国操纵的国联姑息日本的侵略行为。
1933年2月,苏联为了伸张正义,保证弱小国家的安全,在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上建议通过一项公约,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均为侵略者:“向另一国宣战者;虽未经宣战,但其武装力量侵入另一国领土,轰炸另一国领土,或者袭击该国船只,或对另一国的海岸或港口实行海上封锁者,为侵略国。
”[6](P347)苏联的议案得到了阿富汗、土耳其、伊朗、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支持。
1935年10月2日,意大利法西斯对埃塞俄比亚发动战争。
英法美等国对意大利的侵略实行纵容政策。
在所有的大国中,只有苏联坚决维护埃塞俄比亚人民的利益。
1935年11月6日,苏联政府通知英国政府,要求对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行为采取制裁措施:“意大利是侵略者,但是这个侵略者势力较弱,对欧洲来说不十分危险。
而在欧洲还有一些强大得多也危险得多的潜在侵略者。
我们认为特别重要的是,使所有可能进行侵略的人从意大利的事例中吸取教训。
现在所决定的制裁应成为对未来一切侵略者的事先警告。
”[6](P369)在苏联的强烈要求下,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做出对意大利采取经济制裁的决议。
西班牙位于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通要冲,盛产锡、锌、汞、铜、锰等战略原料。
希特勒把西班牙作为德国法西斯向非洲和拉丁美洲扩张的基地。
1936年7月18日,在德、意法西斯的鼓动和挑唆下,西属摩洛哥和卡内里群岛爆发了反对西班牙合法政府的叛乱。
英法美等国在西班牙问题上的“不干涉”政策,成为扼杀西班牙民主、纵容叛乱分子和德意法西斯的手段。
1936年10月16日,斯大林给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狄亚斯写信:“苏联劳动人民尽力援助西班牙革命群众,只是在履行自己的义务。
他们认为,把西班牙从法西斯反动分子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不仅是西班牙人的私事,而是全体先进和进步人类的共同事业。
”[6](P377)10月23日,苏联通知伦敦不干涉委员会,决定恢复西班牙政府购买武器的38合法权利。
在整个西班牙战争期间,约有3000名苏联志愿人员参加战斗,近200名人员为保卫西班牙共和国而牺牲生命[9](P87)。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9月21日,苏联政府在国联会议上发言:“在亚洲大陆上,一个国家不经宣战,无缘无故地对另一个国家———中国发动进攻,集中了10万军队封锁中国海岸,使世界上最大商业中心之一的贸易陷入瘫痪。
显然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些行动的开端,它将如何继续下去以致结局如何还很难估计。
”[6](P382)在苏联的坚决要求下,国联通过一项决议,谴责日本对中国的野蛮轰炸。
11月,美、英、法、中、意、葡、比、荷等国根据华盛顿九国公约的规定,在布鲁塞尔举行国际会议,审查日本的侵略行为。
应邀参加会议的苏联建议根据国联章程第16条对日本实行集体经济和军事制裁。
苏联给予中国人民切实有效的援助。
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苏联向中国提供了985架飞机,82辆坦克,1300门火炮,14000多挺机枪以及大量的弹药,有3665名苏联军事专家来华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200多名苏联志愿人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9](P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