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与情的融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心情与景色融合的作文
今儿个清晨,太阳还没完全爬起来,我就出门散步了。
微风一吹,树叶都摇头晃脑的,像是在跟我打招呼。
我这心情,立马就变得轻松自在。
路边的花儿也都笑开了脸,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甜的。
到了中午,天气热得像个大蒸笼。
我躲在树荫下,看着街上的行人匆匆走过,大家都忙着去哪儿呢?我突然想到,人生不就是一场大冒险嘛,有起有落,有苦有甜。
这么一想,我这心情也跟着激动起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脚下。
傍晚时分,我走到海边,看着夕阳慢慢落下。
海浪一个接一个地拍打着岸边,像是在跟我说,“别难过,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我听着听着,心里就舒服多了。
这时候,我感觉自己跟这夕阳、海浪都成了一家人,心里暖洋洋的。
晚上,我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亮。
它那么圆,那么亮,就像是个大大的笑脸。
我突然想到,人生虽然有时候挺难的,但也有很多时候是美好的。
这么一想,我就感觉心里暖暖的,甜甜的,就像是吃了一口棉花糖。
然后,我就这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情景交融的方式
情景交融的方式有:
1、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2、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
3、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
交融的艺术效果。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描绘景物往往离不开抒情。
运用情景交融法,最主要的是抒发作者的感情。
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
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扩展资料:
运用情景交融法的注意事项:
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
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的手法写景物
情景交融是一种写景的手法,它将场景和情感融合在一起,通过描写细节和感受来丰富景物的描绘。
以下是一个例子:
秋日的傍晚,阳光温柔地洒在小溪旁的松树上。
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低语。
湖面上漂浮着几片落叶,它们轻轻舞动,像是在水面上练习翩翩起舞。
小溪中的水流缓缓流淌,光线穿过清澈的水面,在石头上映出斑斓的光影,如同仙境中的水晶宫殿。
站在溪边,我不禁感到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情绪。
细腻的微风轻抚我的脸庞,似乎在与我共舞。
湖面上的落叶,带着秋天的气息,悄悄飘向我,像是送来季节的问候。
我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生命的脉动。
这一刻,我完全融入了这片美丽的景色中,仿佛与这自然的童话世界融为一体。
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松树、小溪和湖面上的景物,而且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
这种方式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在这个环境中的情绪和体验,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这三个概念涉及的都是景与情的关系问题,其不同在于:借景抒情是一种抒.情方式...,是诗歌借助对景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是诗歌在写景时的基本要求,是写景的方法.....,即诗歌写景时不能只进行客观描写,而应将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则是是诗歌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诗歌在写景时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或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请看王维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景与情的关系,若从写景的角度分析,是寓情于景,诗人对秋雨初晴山中的明月、清泉和浣女、渔舟的描写,蕴含着对山居生活的热爱;若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是借景抒情,前三联表达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借助的是对秋雨初晴后山中晚景的描写来表达的;因为诗歌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所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当作者描写的都是景时,你能从景里读出作者的感情,就可以说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指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它包括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重点在于更贴切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融情于景是为了使自己描写的景色更生动而加入了自己内心的情感,目的在于使景色更生动.二者作用不同.即景抒情就是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
现在身在一定的环境,或因景的秀丽而喜欢,或因景的萧瑟而伤愁。
这种情是由景而激发的,是受制于情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这三个概念涉及的都是景与情的关系问题,其不同在于:借景抒情是一种抒.情方式...,是诗歌借助对景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是诗歌在写景时的基本要求,是写景的方法.....,即诗歌写景时不能只进行客观描写,而应将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则是是诗歌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诗歌在写景时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或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请看王维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景与情的关系,若从写景的角度分析,是寓情于景,诗人对秋雨初晴山中的明月、清泉和浣女、渔舟的描写,蕴含着对山居生活的热爱;若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是借景抒情,前三联表达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借助的是对秋雨初晴后山中晚景的描写来表达的;因为诗歌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所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当作者描写的都是景时,你能从景里读出作者的感情,就可以说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指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它包括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重点在于更贴切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融情于景是为了使自己描写的景色更生动而加入了自己内心的情感,目的在于使景色更生动.二者作用不同.即景抒情就是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
现在身在一定的环境,或因景的秀丽而喜欢,或因景的萧瑟而伤愁。
这种情是由景而激发的,是受制于情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依靠志向,抒发情感.诗人常借助景物描述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腕,而抒情才是目标,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融合等;从景与情的情感颜色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示手段.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剖析.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了解,何事入罗帏?李白有许多描述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个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平日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方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恰是明志自警,恰到利益.全诗深入地表达了各类庞杂的情感,描述了思妇对丈夫的怀念,又表示了她忠于所爱,坚毅不二的崇高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凌晨的鸟鸣声,忽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爱春天的情感天然地吐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涯的确定与赞扬.在景的触动下激发情思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构造,韵味无限.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气象或某种客不雅事物有所感想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惟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经由过程描述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法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戈壁.旧道.边关.夕照.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经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倔强抗争,纵情抒发对天然纪律不成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述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示的主体,而侧重表示诗人因描述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惟情感,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惟情感运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临赣江流水,追思国度旧耻,抚念国是艰苦,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央若干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很多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平易近亡命逝世伤,认为那流水当中饱含着若干亡命人平易近的血泪.进而联合写景,抒写思惟情感运动:“西北望长安,可怜很多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忿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是陵夷;“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放心国是其实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放心国是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邃深挚的爱国情怀和对腐败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怫郁. 3.因情造景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擅长选择和描述合适表示本身思惟情感的景物,后者是借活泼的画面寄寓本身的思惟情感.形和神同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融合.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幽美的山川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活泼,使人认为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格孤单的情形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介入政治改造掉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标明他在良好的政治情形中不平的志节.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认为这只是一幅平庸的山川画,但是愈细心体味,愈认为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4.寓情于景这种方法将情感融汇在特定的天然景物或生涯场景中,借对这些天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描述抒发情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法.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产生.随风潜天黑,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晨风残月”,场景描述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情感.寓情于景的症结照样情,假如没有真诚.深入.饱满.剧烈的情,那么它所描述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是以,同窗们在控制这一技能时,应当卖力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旦送客楚山孤.洛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想新鲜,淡写同伙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衬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郎襟怀胸襟和倔强性情.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含蓄,韵味无限.5.情景融合情景融合,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法.它将情感融合在特定的天然景物或生涯场景中,借对这些天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描述来抒发情感.是否情景融合,是断定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记;而是否有意境,又是断定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记.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掌控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衬托出本身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同一路来.如下面这首诗.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中前两句应用比方的修辞办法写景,第一句写狼烟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漠.酷暑.凄冷的情形,将边地生涯的伶丁展示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示征人思乡奇妙地设定了情境.整首诗情景融合,深入地表示了主题.二.从景与情的情感颜色角度一般情形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1.以乐景写乐情孟郊《登科后》:“往日肮脏缺少夸,今朝放纵思天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巧现地描述出诗人神情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贰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述得活泼光鲜. (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坊)》:“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喷鼻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回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亮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喝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到到春游的愉喜.2.以乐景写哀情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歪曲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如许亮丽诗意的风景,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3.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峙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应用忧思愁苦的心境同良辰美景氛围之间的抵触,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后果.如元稹《行宫》:零落古行宫, 宫花热闹红. 白头宫女在, 枯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应用了这一手段.诗所要表示的是悲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述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示热烈局势,衬托欢快情感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主要的反衬感化:盛开的红花和零落的行宫相映衬,增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示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叹;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凸起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感.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感化.这都是应用好风景与恶心境的抵触,来凸起中间思惟,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抵触,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别的如秦不雅《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漂荡疏酒盏,拜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联袂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红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活泼,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缭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触感染.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他乡的感叹,诗人借清爽美妙的春光风景的描述,泄漏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4.以哀景写哀情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融合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他乡,自力天井,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委宛”,“亦与心而彷徨”.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合为一的. (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面前一片荒漠衰败的气象,想到六代奢华已似梦幻一样曩昔,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亮媚,柳絮飘动,烟笼十里,他想到天然界的风景依旧如许美妙,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尚有一番快乐.是以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衬托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段来写.如许二者并用,增强了诗的沾染力和后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心.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夕照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疆,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亲身的领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夕照”.“孤城”.“羌管”,北风萧瑟,满目荒漠,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惨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哀思的笳声和羌管,既愿望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不免怀念故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豪情.浓厚乡思交错在一路,组成他们庞杂而又抵触的情感.词中所写的悲惨凄怆的气象,充分派合当时的人抵触情感,情景融合,使全词情调悲凉而悲壮.。
以景结情的作用和好处1. 引言说到“以景结情”,大家一定都懂吧!就是通过美丽的风景来引发我们心中的情感,特别是那种深藏不露的情感。
有时候,风景就像一位老朋友,能一眼看穿你的心思,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回忆的漩涡。
想象一下,站在一个湖边,微风拂面,水波荡漾,心里那些过往的点滴,瞬间就像涟漪一样浮现出来。
这种感觉,真的是太棒了。
2. 景与情的深厚联系2.1 视觉的魔力首先,风景的视觉效果简直让人无法抗拒!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山峦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金光闪闪,这些美景能瞬间把我们的情绪拉到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说,漫步在樱花树下,满眼的粉色花瓣飞舞,不知不觉中,你的心情也跟着变得轻盈起来。
就像是喝了一口冰镇饮料,瞬间清爽无比。
许多时候,心情低落的时候,一抬头看到蓝天白云,心里的阴霾似乎就被一扫而空,简直就像是生活的小确幸。
2.2 情感的触发而且,特定的风景还能够勾起我们的情感回忆。
你有没有发现,去过的地方总能带回一些美好的回忆?比如,去海边,大家总会想起那次欢声笑语的沙滩派对;而回到故乡的山水,能让你怀念童年的无忧无虑。
风景和情感之间的纽带,仿佛是一条隐形的丝线,连接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就像老话说的,“眼见为实,心中有数”,你看到的风景,往往就是你心中情感的真实写照。
3. 心灵的疗愈3.1 放松身心再说说风景对心灵的疗愈作用吧。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有时候,真需要找个地方放松一下。
走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四周静谧,心情也能随之舒缓。
想象一下,坐在山顶上,望着远方的美景,所有的烦恼都仿佛随着风消散了。
这种感觉,就像是给心灵开了个假期,轻松又惬意。
3.2 增强人际关系而且,和朋友一起享受美丽的风景,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一起爬山、一起看日落,聊聊心里话,这些都能让你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毕竟,情感的交流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
就像《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边旅行边经历各种风景,彼此的关系也在不断加深。
诗词中处理景与情关系的方法如何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重要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素质问题,包括作者的人格素质、情感素质、艺术素质、写作技巧等多方面的修养、积累.在此只能谈点理论方面的问题。
其作用也只能是为创设意境增加点自觉性。
从理论上讲,要写出有意境的作品,必须正确处理情与景、虚与实的关系,使作品既达到情景交融,又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
本讲只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情和景的关系——兼论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要创设出情景交融的意境,首先要正确处理情和景的关系。
情和景的关系也就是“意”和“象”的关系。
情景交融,关键在于融。
情与景要有机地结合,要结合得自然、和谐,善藏善露,做到水乳交融。
情、意只有融于形象中,通过形象而表达,才能丰富饱满,产生美感,才有艺术魅力,这样才可能有意境。
如果情景分离,或使两者勉强地叠加组合,则很难形成意境。
在情与景融合过程中,营造意象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营造出恰当的意象,才能创设出有意境的作品来。
1、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形象)。
通俗地说,就是含意之象。
它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但不是人常说的物象,也不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表象,而是作者所营造的反映作者情思理念的形象。
关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说法也不一致。
比较常见的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材料与结构的关系,实与虚的关系,有形与无形的关系,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房屋和砖瓦的关系,花朵与春天的关系,“一叶落”与“天下秋”的关系,等等。
在这些提法中,我更喜欢花朵与春天的比喻。
到了春天,鲜花开放,草木发芽,万物生长。
这鲜花开放、草木发芽等等标志着春天来了。
如果我们问,春天在哪里,可以说,春天在百花竞放中,在草木的嫩芽中,在万物生长中。
没有这鲜花开放、草木发芽也就没有春天。
同样,没有意象,也就没有意境。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与意境也就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没有局部也就没有全局。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1、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写景是次抒情是主,为抒情而写景。
借景抒情,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移情入景,一种是景中藏情。
移情入景就是“化景物为情思”。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
此时的景物,由于蕴含特殊的情感,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而成为作者依照他当时的感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溅泪”、“鸟惊心”正是诗人在国家破碎,民不聊生情境下情感的体现。
景中藏情就是指诗人常常明写山川景物,而实际上在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明是写景,实则流露出凄楚的离愁别绪。
另外,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就属于借景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属于写作手法,是记叙中抒情的一种。
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种主观感情溶化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但细细体味,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在古代诗歌史上确有“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①或“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之类的诗存在,前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后者如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②然而,这绝不会撼动情景交融作为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标志的重要地位。
关于情和景,古人有许多经典的描述:“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明谢榛语),“融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明费经虞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陶渊明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不就是情景交融最经典的范例吗?(一)以“意”看“景”古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写景诗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诗人于烈日当空的正午站在田边,遥望农民汗流浃背地在田里劳动。
作者选择了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劳动的艰辛。
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更是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
正如毛泽东的“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浪淘沙·北戴河》)一样,其关心民生之意,隐含其中。
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婉转。
相比而言,罗隐《雪》中的那两句“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所表达的主题虽与之相同,但缺乏此诗的含蓄蕴藉,写得太白,缺乏回味。
“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以“画”看“景”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诗与画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景和情的五种关系景与情是每个人世界里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互环绕在我们的生活中,构成了一种深刻的关系。
本文将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对景和情的关系进行分析,从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首先,景与情共生共存。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背景,都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景观需求,而不断释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色彩。
比如,翠绿的大自然中散发出的活力和神采;活跃的街道上的熙熙攘攘,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时尚情怀。
景观与情感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使得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其次,景与情丰富了彼此。
借助景观,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比如山间的清泉、湖中的碧波,都有着清雅舒缓的感觉;而城市中灯火辉煌、天际点缀着繁星、人们欢聚一堂,则带来活力四射的生机勃勃。
景观可以为情感注入活力,使它们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人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景与情共同谱写着友谊的美好旋律,友谊于人类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
通常而言,友谊被视为宝贵的东西,是维系人们感情的重要纽带。
景观就像一种抗拒分裂的力量,它让人们在景色的美景中共同欣赏,让彼此的友谊更深入,从而让人们在相互的关爱和支持中更加坚定。
第四,景与情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情绪是人们理解景色的重要方式。
人们被景色启发的情绪之中,可以说有无数变化,比如山水静谧,蓝天白云,会带来踏实舒适的愉悦;而湍急江流,俊美山川,则会唤起勇敢英勇的心情。
景与情相互结合,组成了一个无可替代的整体,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第五,景与情造就了一个可持续的景观文明建设。
建筑物、公园、街道景观,以及植物和动物景观,这些景观构筑物融合了景观与情感,运用景观基础设施来满足人们生活和休闲的需求。
景观文明建设是融合科学和情感,使景色得以保存,使人们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让我们未来生活更加美好,从而使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
总之,景和情的关系是一个宝贵的礼物,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景色和情感。
诗歌中景与情的几种关系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句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景物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施诸文字,形成景语;二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
景与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古代诗歌是这样,现当代诗歌也是这样。
现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简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
”人生活在尘世间,就是生活在“景”中,春夏秋冬,雨雪风云,山水草木,花鸟鱼虫……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秋风肃杀,寒霜凝冽,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抑郁悲戚;春风和煦,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
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景是客体,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就会触发人的联想,所谓“触景生情”。
诗中的景物,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
人事不同,景色不同,时世不同,情感当然不会相同。
即使面对同一个景色,由于环境不同,遭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
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
而身逢乱世的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惊心,因为他思乡念亲,忧国忧民,肝肠摧断。
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每日“以泪洗面”,“触目愁肠断”,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
景物无意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斯然。
景物与感情的密切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景衬情。
以景衬情又可分正衬、反衬。
正衬、反衬又各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乐”景正衬“乐”情。
还是看大家熟悉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散文中的情与景“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中的情与景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
刘熙载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那么怎样使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呢?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一、触景生情法“触景生情法”也就是“情以物兴”,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感,发出感叹抒怀的方法。
《故乡的榕树》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引出故乡的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的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漂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哪里是对榕树说的,分明是呼唤着故乡的亲人,作者面对榕树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抒发感人肺腑之情。
二、寓情于景法“寓情于景法”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到景物中去,以景衬情的写法。
朱自清的《绿》,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全文依次写了瀑——亭——潭,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寄托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融情于景,还常常直接赞叹:“那醉人的绿啊”、“那满是奇异的绿啊”,抒发出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
茅盾的《风景谈》描写北国清晨,朝霞粉红,喇叭嘹亮,两个战士如雕像一般站在岗位上的情景,则烘托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战士的由衷敬仰之情。
三、情景交融法“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描写景物时,句句流露出感情,将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抓住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中的景物特征来写,在写景之中流露出一种不满现实,幻想超越现实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辅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哀愁紧紧地融为一体。
四、情景相异法“情景相异法”就是指作者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似乎是相异的,或景美情悲,或景丑情美,然而却是一种自然的反衬,辨证的统一,能够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阅读指南学法研究航觉得“热闹是它们的”,自己“什么也没有”。
这种寂寞、无奈之情潜藏在字里行间,让人难以忽视。
这就照应了前面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
在苍茫的月色下踱步时,作者写道:“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作者的用意。
对于他而言,眼前的美景无法帮助他彻底消除心中的苦闷,只能让他感到暂时的欢愉。
他笔下的景色越美丽,就越能凸显出现实的残酷。
他不可能永远待在这一方天地,逃避现实。
他甚至开始想象美好的江南生活,可“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中,那“颇不宁静”的心境是否能够就此平静下来呢?也许就像作者所说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美好的江南”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中,慢慢变成一个美丽的梦,成为他的一种追求。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内心是抑郁的,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于是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可是,再美丽的景色也无法帮助他超脱现实、走出困境,因而心情变得更加沉重。
江南再美,也只是一个求而不得的梦。
作为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荷塘月色》将景与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从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景色之美,也能体会到他当时寂寥、苦闷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者单位:新疆特克斯县高级中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我们在阅读这篇散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浮想联翩。
那碧绿的荷叶,那袅娜的荷花,那皎洁的月光,都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
我们的神思也慢慢地飞入了那美丽的清华园……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除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之外,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叠词、数量词等词语。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荷塘月色》中词语的妙用。
一、妙用动词,让景物“活”起来朱自清先生具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这三个概念涉及的都是景与情的关系问题,其不同在于:借景抒情是一种抒.情方式...,是诗歌借助对景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是诗歌在写景时的基本要求,是写景的方法.....,即诗歌写景时不能只进行客观描写,而应将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则是是诗歌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诗歌在写景时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或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请看王维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景与情的关系,若从写景的角度分析,是寓情于景,诗人对秋雨初晴山中的明月、清泉和浣女、渔舟的描写,蕴含着对山居生活的热爱;若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是借景抒情,前三联表达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借助的是对秋雨初晴后山中晚景的描写来表达的;因为诗歌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所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当作者描写的都是景时,你能从景里读出作者的感情,就可以说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指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它包括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重点在于更贴切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融情于景是为了使自己描写的景色更生动而加入了自己内心的情感,目的在于使景色更生动.二者作用不同.即景抒情就是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
现在身在一定的环境,或因景的秀丽而喜欢,或因景的萧瑟而伤愁。
这种情是由景而激发的,是受制于情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情景的融合,数字的奇妙
——古诗《江雪》教学
五月枇杷十月橘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江雪》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题目是《江雪》——顾名思义,也就是江上雪景。
我试着以情与景,以及数字入手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得到一点启示。
一、环境——寒冷凄凉
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通过三次不同的读,来理解这一首诗。
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正确的请学生板书在“环境”下。
你是从哪体会到的“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
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再指名读。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
家中取暖。
再指名读。
二、心情——孤独寂寞
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
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板书:心情孤独、寂寞等。
正确的请学生板书在“心情”下)你是从哪体会到的“孤”、“独”孤独,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
(朗读指导,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再指名读。
教师范读。
再指名读。
三、环境异,心情不同
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在钓鱼的景象,地点相似、人物都是独自一人、事件也相同,但是时间不一样,一个是“天寒
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也就是景色也不一样,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古人早已认识到一首好诗,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正因为他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
四、数字入诗妙笔出
《江雪》诗人用上了“千、万”和表示数量的“孤、独”等数字,以及《题秋江独钓图》,诗人连用九个“一”,把古诗数字的奇妙之处展现在学生眼前,趁此机会,我又选取几首数字诗让学生欣赏。
元代文人徐再思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看完,关于江南的、一副淡淡的水墨画顿时映入眼帘。
郑板桥诗云: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用数字画出了雪景。
是那样的美!
然后让学生填古诗中的数字,试举几例:
()个黄鹂鸣翠柳()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秋雪,门泊东吴()里船。
(杜甫《绝句》)
碧玉妆成()树高,()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
安西》)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月花。
(杜牧《山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春晖。
(孟郊《游子吟》)
古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绝妙!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