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 格式:docx
- 大小:16.96 KB
- 文档页数:2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调查背景2019年6月20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某餐厅内出现了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共有10名师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恶心等。
随后,当地疾控中心对该事件进行了调查。
调查过程1. 现场检查初步调查发现,食物中毒的人员均在该餐厅就餐,并具有食物相似性。
疾控中心的医生对该餐厅的卫生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该餐厅厨房卫生不佳,存在食品污染和交叉污染的风险。
同时,部分食材保存不当,存在细菌滋生的可能。
2. 病例调查疾控中心对10名患者进行了问诊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均有在该餐厅就餐的经历,并且主要食用了鱼肉类食物。
症状出现时间大致在餐后4-6小时之内,且症状严重程度不同。
3. 样品检测疾控中心对该餐厅的食材和食品进行了采样,并对样品进行了检测。
检测结果发现,鱼肉样品中检出了副溶血性弧菌,而其他样品中均未检出有害菌。
结果分析根据现场检查、病例调查和样品检测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该食物中毒事件是由餐厅的鱼肉类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2.餐厅厨房卫生不佳、食品保存不当是导致这次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预防措施针对这次食物中毒事件,疾控中心提出了以下预防措施:1.加强餐厅厨房卫生管理,定期进行卫生检查;2.建立菜品保存和加工控制制度,加强对食品卫生质量的监督和管理;3.对餐厅员工进行卫生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卫生安全意识;4.对食品经营者进行正规化、规范化管理,强化食品安全监督。
总结食品安全关乎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这次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落实好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全过程中食品安全的要求。
这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本要求。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知识
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是副溶血性弧菌。
因该弧菌需要在含食盐的条件下生长,过去曾称它为嗜盐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由近海海洋生物携带。
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腌制的鱼贝类带菌率为42.4%,咸菜带菌率为16%。
因此,引起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食物,除鱼、虾、蟹等海产品外,肉类、咸菜等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后,也可引起中毒。
吃生鱼片很容易引起中毒,吃海螃蟹时,如果加热不透,也容易中毒。
当人体食入大量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后,经10小时左右的潜伏期而发病。
体温为37.5℃~39.5℃,上腹部呈一阵阵发作的绞痛,腹泻。
大便呈洗肉水样,有时还带有黏液或脓血,严重时大便次数可达每日20余次,可出现脱水,甚至休克。
病程1周左右。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导读: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大部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恶心、呕吐、发烧,其次尚有头痛、发汗、口渴等症状。
……
流行病学特点
1.1主要引起中毒的食品为海产品(鱼、虾、蟹、贝类等及其制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1.2本菌引起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6~9月)。
2临床表现
2.1发病急,潜伏期短。
2.2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大部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恶心、呕吐、发烧,其次尚有头痛、发汗、口渴等症状。
3实验室诊断
3.1由中毒食品、食品工具、患者腹泻便或呕吐物中检出生物学特性(见GB 4789.7)或血清型别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
3.2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或与患者血清有抗体反应。
第1 页。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定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了被该菌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该菌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
2、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
3、中毒原因:a.食品被污染、生吃、加热不彻底 b.生熟交叉污染 c.其他污染
4、中毒多发生在6~9月份高温季节,海产品大量上市时
5、预防措施:
①不吃生鲜食品
②低温保藏海产品
③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交叉污染
⑷杀灭细菌:加热到100 ℃,30分钟灭活
食醋浸泡,10分钟灭活。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又称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了被该菌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该菌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副溶血性弧菌是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率,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水样便等为主要症状。
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暴发起病(同一时间、同一区域、相同或相似症状、同一污染食物)、潜伏期短(数小时至数天)、有一定季节性(多夏秋季)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特点。
一、病原学特征
肠炎弧菌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等细菌,都是弧菌科弧菌属的成员。
但是,肠炎弧菌和其他弧菌在一些特征上,有着相当的不同。
肠炎弧菌的长度约是0.3×2µm,其细菌本体不像典型弧菌的弯曲状,反而是笔直的棒状(类似杆菌)。
此外,肠炎弧菌不能使乳糖及蔗糖发酵,与可以发酵葡萄糖及蔗糖的其他弧菌科细菌不同,这也是区别肠炎弧菌与其他弧菌的方法之一。
由于这个特性,肠炎弧菌在tcbs培养基上呈现亮绿色,与一般弧菌的黄色不同○1。
肠炎弧菌对酸碱改变敏感,适合生长的pH值约在7.5-8之间,可耐受的酸碱值为pH5-11。
肠炎弧菌与霍乱弧菌相同,都喜欢偏碱性的环境,但是与霍乱弧菌不同的是,肠炎弧菌必须要在环境有氯化钠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增殖(但是如果使用血液洋菜胶培养基时则不需要添加氯化钠)。
适合肠炎弧菌生长的盐度约在2-3%,超过10%或低于0.5%均不能增殖。
适合肠炎弧菌生长的温度约在20℃以上,温度在15℃以下时,生长会受到抑制。
肠炎弧菌对热的耐受力相当低,使用一般的高温灭菌法即可完成杀菌。
因此,因肠炎弧菌而造成食物中毒的患者,通常是肇因于食用未经煮熟的海产。
此外,肠炎弧菌菌株在低温时也容易死亡。
肠炎弧菌不耐干燥(aw=0.948时无法生长),在干燥环境中会迅速死亡○2。
肠炎弧菌的增殖速度很快,在含3%氯化钠的脑心浸出物培养液中,只要8分钟左右就会分裂一次。
而该菌在海产中的繁殖也相当迅速,例如:30℃时,肠炎弧菌在章鱼中从102CFU/g繁殖到107CFU/g仅需六小时。
肠炎弧菌的增殖迅速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一大原因。
肠炎弧菌拥有一大一小的两个染色体(分别有3.2×106和1.9×106个碱基对),是人类首次发现拥有复数染色体的细菌品种。
(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菌,随培养基不同菌体形态差异较大,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
两极浓染。
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
无芽胞、无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NaCl即能生长。
NaCl最适浓度为35g/L,在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
本菌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
生长所需pH为7.0~9.5,最适pH为7.7,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
在35g/L NaCl琼脂平板上呈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整齐,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在副溶血性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上形成1~2.5mm,稍隆起、混浊、无粘性、绿色菌落;在SS平板上不生长或长出1~2mm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粘丝状。
在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2~3mm、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菌落,某些菌株可形成β溶血或α溶血。
在TCBS琼脂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
(与霍乱弧菌相区别)
(3)生化反应:本菌在30g/L NaCl和70g/L NaCl培养基中生长,在无盐或100g/L NaCl培养基中不生长。
神奈川试验是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神奈川试验阳性○3。
二、食品污染的来源途径
该菌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
除了海产品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有发现有副溶性弧菌的存在。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物传播,比如海产品,海盐,盐腌渍品等,常见者为蟹类,小龙虾,牡蛎,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
另外有肠道病史的患者、沿海带菌人群也是传染源之一○4。
三、对食品安全学的影响
传染源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
传播途径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
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
易感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夏秋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
近年来沿海地区发病有增多的趋势○5。
潜伏期自1小时至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
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
腹痛多呈陈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
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
2%~16%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
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
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
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本病病程自1~6日不等,可自限,一般恢复较快。
四、文献参考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