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40
副溶血性弧菌标准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主要存在于海水和淡水中,也可以在一些动
物体内生长繁殖。
这种细菌在水产养殖业中被广泛关注,因为它可以对养殖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副溶血性弧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其形态为短小的弧形杆菌。
它具有一定的耐
盐性和耐热性,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
在水产养殖业中,副溶血性弧菌常常引起养殖动物的疾病,如虾、蟹等。
同时,人类如果摄入感染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品,也会引起食物中毒和感染。
为了有效防控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措施。
首先,对于水
产养殖业来说,要严格控制水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减少细菌的滋生环境。
其次,需要加强对养殖动物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动物,防止疾病传播。
此外,对于加工和销售海产品的环节,也需要进行严格的卫生监管,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
除了在养殖业中的防控措施,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应该注意一些食品安全的常识。
在购买和食用海产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和有品牌保障的产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或质量存疑的海产品。
在食用海产品时,要保证烹饪熟透,避免生吃或半生食,以免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和其他细菌。
总的来说,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水产养殖业和消费者来说
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测,以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确保水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希望相关部门和个人都能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维护水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
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
常存在于近海岸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
它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
1.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菌,随培养基不同菌体形态差异较大,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
两极浓染。
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
无芽胞、无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NaCl即能生长。
NaCl最适浓度为35g/L,在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
本菌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
生长所需pH为7. 0~9.5,最适pH为7.7.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
在35g/L NaCl琼脂平板上呈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整齐,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在副溶血性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上形成1~2.5mm,稍隆起、混浊、无粘性、绿色菌落;在SS平板上不生长或长出1~2mm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粘丝状。
在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2~3mm、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菌落,某些菌株可形成β溶血或α溶血。
在TCBS琼脂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
(与霍乱弧菌相区别)(3)生化反应:本菌在30g/L NaCl和 70g/L NaCl培养基中生长,在无盐或100g/L NaCl培养基中不生长。
神奈川试验是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神奈川试验阳性。
2.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主要是患者的粪便、可疑食物、炊事用具的洗涤液等。
2)检验方法及鉴定:①增菌培养:取标本0.5~1ml接种40g/L N aCl蛋白胨水中,37℃培养,若有本菌存在,一般数小时即出现明显混浊,即可分离培养;②分离培养:将标本或增菌培养物接种副溶血弧菌选择培养基35℃培养18~24h观察结果。
菌落湿润、混浊无粘性,呈绿色;③鉴定:根据其形态、染色、多形性、活泼动力等特点,以及在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结合氧化酶试验阳性,在KIA上K/A,H2S (-)。
一、关于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又称嗜盐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革兰氏阴性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
该菌嗜盐畏酸,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3%~6%食盐水繁殖迅速,每8~9分钟为1周期,低于0.5%或高于8%盐水中停止生长。
在食醋中1~3分钟即死亡,加热56℃5~10分钟灭活,在1%盐酸中5分钟死亡。
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
海水是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源。
海水弧菌包括很多种,主要分为5群:副溶血性弧菌,溶藻性弧菌(V.alginolyticus),伤口弧菌(V.vulnificus),梅契尼柯夫弧菌(V.Mechnikov)(CDC肠群16),F群弧菌(CDC EF-6)。
副溶血性弧菌是胃肠炎的致病菌之一,但很少引起软组织感染和败血症。
上述5群嗜盐性弧菌生活于海水和海洋鱼、蟹、贝壳和甲壳类动物中,通常引起胃肠道感染,也可引起肠道外感染。
最近证明,这些弧菌能直接通过皮肤破口侵入引起软组织感染或经血液循环(败血症)播散至软组织而引起坏死性感染。
各种弧菌对人和动物均有较强的毒力,其致病物质主要有分子量42000的致热性溶血素(TDH)和分子量48000的类似溶血毒(TRH),具有溶血活性、肠毒素和致死作用。
该菌有侵袭作用,其产生的TDH和TRH的抗原性和免疫性相似,皆有溶血活性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致肠袢肿胀、充血和肠液潴留,引起腹泻。
TDH对心脏有特异性心脏毒,可引起心房纤维性颤动、期前收缩或心肌损害。
主要病理变化为空肠及回肠有轻度糜烂,胃粘膜炎、内脏(肝、脾、肺)淤血等。
二、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对虾偷死病的症状事实证明,2010年爆发的对虾“偷死病”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在养殖池塘中,随虾苗或其它传染途径带入的高耐药性副溶血弧菌附着在饲料、残饵、有机碎屑、死藻上不断繁殖,对虾吃食后出现了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其症状:对虾少量进食或不进食,肠胃空无食物,肝胰脏明显萎缩,虾体不红(变得更透明)。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知识
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是副溶血性弧菌。
因该弧菌需要在含食盐的条件下生长,过去曾称它为嗜盐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由近海海洋生物携带。
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腌制的鱼贝类带菌率为42.4%,咸菜带菌率为16%。
因此,引起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食物,除鱼、虾、蟹等海产品外,肉类、咸菜等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后,也可引起中毒。
吃生鱼片很容易引起中毒,吃海螃蟹时,如果加热不透,也容易中毒。
当人体食入大量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后,经10小时左右的潜伏期而发病。
体温为37.5℃~39.5℃,上腹部呈一阵阵发作的绞痛,腹泻。
大便呈洗肉水样,有时还带有黏液或脓血,严重时大便次数可达每日20余次,可出现脱水,甚至休克。
病程1周左右。
副溶血弧菌的活化条件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细菌,必须在含盐%-8%的环境中才能生长,且最适宜的生长盐浓度为2%-4%。
这种细菌无法在无盐的培养基上生长,在含盐
浓度过高(10%以上)的培养基上也无法生长。
副溶血弧菌能在温度为5-44℃的范围内生长,但最佳的生长温度为30-35℃,当温度低于40℃时停止生长。
此外,该细菌适宜的pH值为,其中
最为适宜,在pH低于6的酸性条件下生长不佳。
副溶血弧菌对酸敏感,在食醋中3分钟即可死亡。
该菌不耐热,当温度达到56℃时,5分钟内即可死亡,90℃时,1分钟内即可失去活性。
在低温环境中,副溶血弧菌容易死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副溶血弧菌的文献资料或咨询微生物学家,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细菌培养:将样品(如血液、粪便等)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副溶血性弧菌会在适宜条件下生长繁殖,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来鉴定是否存在副溶血性弧菌。
2. PCR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通过扩增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3. 免疫学检测:利用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反应来进行检测。
常见的方法有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4. 纳米粒子检测:利用特定的纳米粒子与副溶血性弧菌的抗原或DNA结合,形成可见颜色或光信号,通过肉眼观察或仪器读取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场景和准确性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