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灯光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9
8* 灯光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2. 关注郝副营长的语言、神态、动作,理解革命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难点:关注郝副营长的语言、神态、动作,理解革命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Ⅰ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师: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大家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看看围绕“灯光”有一个怎样的故事。
2. 板书课题,引发思考。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内容?预设: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3. 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 —1991),作家,山东诸城人。
1945 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
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
【设计意图】以思考的方式导入本课,并了解作者,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Ⅱ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检查生字预习。
方式:火眼金睛认生字;两两相比说读音。
多音字讲解:埋。
2.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哪几自然段写的是往事?这是一种怎样的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讨论交流。
预设:(1)这篇课文讲了战争时期的一位年轻的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事。
(2)写现在:1、2 自然段,12 自然段。
写往事:中间3~11 自然段。
这是一种倒叙的记叙顺序。
“倒叙”即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好处: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
例子:今天我很不开心。
早上跑课间操的时候,我不小心把充饭卡的一百元钱给丢了,找了一大圈也没找着。
第八课灯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灯光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灯光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灯光设计的重要性,掌握灯光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在照明设计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灯光的作用和意义,理解灯光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难点:掌握灯光的色彩和亮度调整,了解灯光与空间的关系。
3. 疑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及如何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各种灯光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本文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理论授课:讲解灯光的作用和意义,介绍灯光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帮助学生了解照明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场景中的灯光设计,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空间需求进行灯光设计和调整,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4.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进行灯光设计和调整,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课堂互动演示:选取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演示和分享,引导学生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知识点并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灯光的作用和意义。
2. 板书讲解: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灯光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灯光场景和实际操作方法。
4. 实验操作练习: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灯光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教师进行实时指导。
2. 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阅读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3. 评价方式: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PPT课件:用于展示文章的结构和重要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 图片资料:展示各种灯光场景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灯光的作用和意义。
8 灯光【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体会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并感受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教学重点】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教学难点】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荣德基课件页码一、导入新课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
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二、介绍作者王愿坚:(1929年-1991年),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
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
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等。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词照耀豫皖苏平原围歼黑魆魆电钮千钧一发璀璨(1)(2)(3)(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
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五、品读释疑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哪些段落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顺序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板书倒叙)2.引起我回忆往事的原因是什么?(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8*.一、单元解读《灯光》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编排了五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们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牢记历史使命与英雄事迹。
二、文本解读《灯光》一文主要写了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即将打响之际,郝副营长从一本书里孩子灯下读书的画面,陷入了美好的憧憬,希望将来可以使用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郝副营长毅然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却暴露了自己,牺牲在战场上。
本文通过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全文开头和结尾写的是现在,中间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
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感人至深。
特别是“灯光”作为全文的线索,联系起过去、现在、将来。
已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学生在五年级上册中已经学习过“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在四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在本单元前几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体会到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全景画面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也感受了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基于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那么本单元的学习应重点渗透到对概括文章大意方法的总结和应用上来。
在小学高段,字词教学可以放到课前预习中,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查找不确定读音的字词,解释不明白的字词。
未知: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略读课文,有大量的学习略读课文的经验。
教学中要尊重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灯光》一课的文本背景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学生所处的和平年代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革命时期人们对明亮灯光下学习与生活的热切盼望。
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2.关注郝副营长的语言、神情、行为,理解革命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课件。
一揭示题目,整体感知1.大家对灯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大家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灯光”。
(板书:灯光)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标记出重要的或难理解的词语。
(1)交流难读或难理解的词语。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文中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练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2)课文主要写了郝副营长战斗前划火柴借着光亮看书,战斗中点燃手中书本为战士们找突破口提供帮助,因而英勇牺牲的事。
4.弄清课文顺序。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导: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在写往事。
即第1、2自然段和第12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段落写的都是往事。
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还有首尾呼应的特点,以“灯光”为主线,以“灯光”引起回忆,再回到“灯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紧扣课文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让学生弄清课文表达顺序,了解倒叙的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能为写作积累经验。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多好啊)2.朗读课文,小组探究:“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多好啊!”是文章的文眼。
教学时,依据文眼,引导学生弄清文章脉络,围绕文章重点展开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共出现了三次。
【导语】《灯光》这篇课⽂通过⼀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命先烈的献⾝精神,说明幸福⽣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鲜⾎和⽣命开创的新中国。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课《灯光》教案 教学⽬标: 1.认识“皖”、“歼”等9个⽣字,理解“璀璨、千钧⼀发”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理解“灯光”的含义,并从课⽂中找到“灯光”相关的语句,并深⼊理解。
3.懂得今天的幸福⽣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郝副营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以及“灯光”的联系与含义。
2.难点:关注场⾯描写的作⽤。
教学准备: 关于灯光的⼀段视频。
教学过程: ⼀、导⼊新课,激发兴趣。
1.出⽰灯光的⼀段视频。
2.教师⼩结,导⼊。
这千万盏灯是和平的象征,让⼈们感到很安宁,很温馨。
但这灯光的背后还有⼀段耐⼈寻味的故事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故事——《灯光》 3.板书课题8.灯光 4.介绍作者。
王愿坚是当代的作家。
1945年参加⼋路军。
在抗⽇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命历史题材⼩说。
曾担任《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中的⼀个编剧。
5.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梳理课⽂内容。
⼆、初读课⽂,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学习情况。
(1)检查⽣字读⾳。
围歼(jiān) 豫皖苏(wǎn) 电钮(niǔ) 千钧⼀发(jūn) 璀璨(cuǐcàn) ⿊魆魆(xū) (2)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豫皖苏:豫,河南省。
皖,安徽省。
苏,江苏省。
千钧⼀发:钧:古代重量单位,⼀钧等于30⽄。
千钧⼀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根头发上,⽐喻极其危险。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的战⽃。
璀璨:形容珠⽟等光彩鲜明。
本课指天安门⼴场灯光耀眼。
8*灯光【课前解析】关注背景资料1947年秋,进入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
当时正是我军实施战略反攻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陈赓、谢富治的部队都到了外线作战,三大解放军主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
而从歼灭57师的描述来看,应该是发生在1947年9月11日,郓城沙土集的战斗,是华野西线兵团完成的。
关注作者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
山东省诸城人。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
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
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路标》《足迹》以及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受到舆论赞扬。
关注本课在本单元功能定位本课是本单元的略读课,略读课就是需要学生迁移运用前面精读课所学的方法,按照学习提示去独立阅读,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2.关注郝副营长的语言、神情、行为,理解革命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教师出示与灯光有关的图片,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灯光的美好。
2.导入:灯光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出现在千家万户,出现在大街小巷,我们平时并是不特别注意它。
本课作者王愿坚却对灯光有着特殊的感受,因为在他的经历中,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笔下的《灯光》,去感受一名战士内心对灯光的3.揭示课题《灯光》,板书课题:灯光,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灯光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1.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王愿坚(1929—1991)中国电影编剧、作家。
8* 灯光[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一、直面“灯光”,了解故事背景1.导入:今天我们跟随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
(板书课题)2.朗读第3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
(1)读准并理解“豫皖苏平原”“围歼战”等词。
(2)学生交流故事发生的背景。
二、概括“灯光”,理清课文脉络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灯光”和“火光”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反馈。
预设: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3.提问:课文围绕“灯光”和“火光”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板书:引起回忆回忆往事怀念战友)三、聚焦“灯光”,感悟深意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发现作者是怎样写“灯光”和“火光”的?并试想几处灯光之间的联系。
2.反馈交流,研读“灯光”。
(1)书上插图中的灯光课件出示1: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默默地沉思着。
课件出示2: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①引导学生关注“注视”“沉思”等词,感受郝副营长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②引导学生抓住“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美好的内心——关心孩子,憧憬未来。
③小结:书上插图中的灯光,代表了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战场上微弱的火光课件出示3: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课件出示4:后来才知道……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①小组讨论:这火光虽然是微弱的,但我觉得这是()之光。
简单阐述理由。
②反馈交流。
预设1:英雄之光: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他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预设2:胜利之光:正是由于郝副营长的这一壮举,才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预设3:生命之光:郝副营长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将会鼓舞我们珍惜生活,好好学习。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8灯光》教案和教学反思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8灯光》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8.* 灯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天安门前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的火光三者之间的联系。
3.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相互照顾的关系,并感受这样写的深意。
4.体会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受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
【教学重难点】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郝副营长的向往、壮举及其精神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1)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外形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2)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假如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二、重点解读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2.读课文,弄清天安门前灿烂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1)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
广场上千万盏灯悄悄地照射着天安门广场四周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暖和。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闲逛在广场上,突然背后传来一声赞美:“多好啊!” (借游人的口吻,表达了这一代人对现实美妙生活的赞美与欣慰,同时也示意着祖国的将来前程一片光明。
)(2)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郝副营长借着现实中微弱的火光,对书中所描绘的虚拟的幸福生活表现出由衷的艳羡与憧憬之情。
)(3)突然,黑暗里消失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查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
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正是借着郝副营长点燃的那一簇微弱的火光,才使战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但郝副营长却因此暴露了自己而被敌人发觉,荣耀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8* 灯光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围歼、倚着、憧憬、璀璨、黑魆魆、千钧一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听歌曲,导入课文1.听歌曲《闪闪的红星》,介绍作者王愿坚。
作者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
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闪闪的红星》的电影编剧之一。
2.师动情述说:每当夕阳西下,夜幕悄然降临时,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便是灯光。
灯光下,人们散步休闲;灯光下,人们享受着天伦之乐;灯光下,人们看书写字;灯光下,人们快乐歌唱……而在作者心中,灯光更是一段回忆,一个情结。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过渡到作者王愿坚,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奠定了本课以情感陶冶情感的教学基调。
从解题切入课文,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更快地触摸到文本的核心。
二、理顺序,感知大意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语:豫皖苏平原、围歼战、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3.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认识倒叙的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
三、抓文眼,认知文本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这是文章的文眼。
)紧扣文眼,理清脉络,围绕重点展开学习,这是学习课文的一个好方法。
2.自读自悟,认知文本。
课件出示:“多好啊!”出现了______次,第______次是______(人名)在____________这一情况下说的。
8*灯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和预习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2.关注郝副营长的语言、神情、行为,理解革命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2.关注郝副营长的语言、神情、行为,理解革命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1.(出示灯光图)引导交流。
师:在灯光下,你们都会干什么?(在灯光下,散步;在灯光下,看书。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师:对于我们来说,灯光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可在作者王愿坚的心中,灯光却承载着一段特别的回忆。
今天我们就跟随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
3.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
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二、预习反馈,把握内容1.词语反馈。
照耀豫皖苏围歼战电钮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暴露璀璨震天动地自言自语2.词语理解。
你是如何理解词语的,有什么好的方法?预设:查工具书。
更换词语、找近义词。
(“黑魆魆”其实就是“黑乎乎")联系上下文理解。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3.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1)指名回答。
预设1:课文第1、2自然段写作者在天安门广场散步时,听到一句赞叹“多好啊”,从而引起了作者的回忆。
预设2:课文第3—11自然段写往事。
预设3:第12自然段写事情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作者在璀璨的灯光下,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又是写现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8灯光》优秀备课教案1、正确理解“围歼、倚着、憧憬、璀璨、黑魆魆、千钧一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1、字词教学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师重点点拨:(1)“钮”是鼻音,;“黑魆魆”的“魆”读“xū”,“璀璨”都是平舌音。
(2)“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璀璨”在文中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2、阅读理解本课可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提出覆盖全文的问题,以“多好啊”或“灯光”的描写为线索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探究。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再在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重点句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从中感受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3、表达运用想象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那本书时的心情、动作、神情,更清晰、生动地展现英雄的形象。
1、预习提纲(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王愿坚。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多好啊”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一、听歌曲,导入课文1、听歌曲《闪闪的红星》,介绍作者王愿坚。
作者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
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闪闪的红星》的电影编剧之一。
2、师动情述说:每当夕阳西下,夜幕悄然降临时,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便是灯光。
灯光下,人们散步休闲;灯光下,人们享受着天伦之乐;灯光下,人们看书写字;灯光下,人们快乐歌唱……而在作者心中,灯光更是一段回忆,一个情结。
8* 灯光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2.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学生预习预习单课时安排1课时教师备课多媒体课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灯光,为黑夜增添色彩,为人们带来光明。
灯光,不仅驱散了黑暗,而且为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看看他眼中的灯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示例: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通读课文,认识生词,遇到重要的或难懂的词语做个标记。
教师提示要注意的词:[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
皖,安徽省的简称。
苏,江苏省的简称。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战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
也叫交通壕。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本课指天安门广场上灯光耀眼。
2.寻找灯光:在文中画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轮读,依据这些语句,学生能大概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明确:文章的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这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最后教师出示课件进行总结。
2.自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8*灯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读写“宏伟、漫步”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2.通透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出示图片:一组关于“灯光”的图片。
2.导入新课:这些都是关于灯光的图片,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灯光会怎样?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阳光,快乐地背着书包上学时;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静静地聆听老师讲课时;当夜幕降临,我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时……你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王愿坚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灯光”会有更深的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明确:1.课文主要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因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而陷入憧憬,希望用上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暴露了自己,牺牲了。
2.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开头部分(1)。
(1)朗读指导:第1自然段要读出作者的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伟大祖国的真挚的爱。
(2)结合全文看,文章开头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这有什么好处?明确:文章开头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便于下文叙述过去的事情,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注意。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
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 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1)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2)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
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
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板书:幸福生活)(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点,积累写作经验。
“多好啊”这是文章的文眼。
学课文时,依据文眼,理清脉络,我们的目光便不会游离于次要内容,围绕文章重点展开学习,这是学习课文的又一个好方法。
引导学生顺着文脉来认知文本,利于学生有重点地自读自悟。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传授学文的方法,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板书:灯光多好啊生命换取)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
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
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聚焦灯光,以“灯光”为突破口,直奔文本的中心。
通过理解重点词“千钧一发”,了解当时危急的情况,认识“灯光”对战友与对郝副营长自己的不同意义,理解他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
引领学生多层次感悟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受到情感熏陶。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
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文章叙述的故事离现在甚远,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课教学抓住两条线,即“多好啊”和“灯光”,展开教学。
首先,抓住“灯光”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
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
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其次,抓重点句子认识英雄形象。
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
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交流。
最后,对学生进行热爱革命先辈的思想教育。
学到这里,我突然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假如你就站在郝副营长的墓前,你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说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对学生进行热爱革命先辈的教育。
此时,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最后,我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担心学生理解的不够深,讲解占用了过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讨论、自主探究的机会就太少了。
在往后的略读课文中,我会放手给学生自学、自悟的机会,让他们尽快学会学习方法。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灯光》这篇课文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中间部分先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开始前,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
接着写在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
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上的重点。
【作者介绍】王愿坚:(1929-1991),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
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
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
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
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
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国民党是孙中山所创建的一个中国政党。
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亦是中华民国与亚洲历史最悠久的政党之一。
其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而后依次被改组为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经孙中山改组后改为现名。
中国国民党从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统一全国起,至1948年改组中华民国政府。
于1949年国共内战中失利,从中国大陆撤守至台湾岛。
现为中国台湾地区政党。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夹.着(jiā jiá) 冲.进(chōnɡ chònɡ) 大约.(yuē yāo) 打中.(zhònɡ zhōnɡ)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一()英雄一()电灯一()火柴一()孩子一()部队一()画一()树林一()战斗一()书三、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能变。
例: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1.这么大的风浪,那个渔民怎么能驾着小船出海去呢?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们感到亲切、舒服呢?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阅读能力大提升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明星”上的“微尘”有一年,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北京参加数学研究会。
一天,华罗庚收到一封来信,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的《堆素数论》这本书,觉得很好。
可是经过反复计算,发现书里有一个问题的计算是错误的。
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颗“明星”,那么这个错误就好像一粒“微尘”,希望能予以改正。
华罗庚看完信,连声说:“提得对,真是太好了!”。
他在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并把它的作者一位普通的中学教题——陈景润请来参加会议。
华罗庚就是这样,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文中的“明星”指;“微尘”指。
2.简要回答陈景润给华罗庚信的主要内容。
3.写出第三小段段意。
4.判断中心,在正确的后面画“√”。
(1)赞扬华罗庚重视别人的发言。
()(2)赞扬陈景润敢于提意见。
()(3)赞扬华罗庚谦虚,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美德。
()思维创新大拓展五、在天安门璀璨的花灯下,“我”想对“我”的战友说些什么?参考答案一、jiā√ chōnɡ√ yuē√ zhònɡ√二、一( 位 )英雄一( 盏 )电灯一( 根 )火柴一( 个 )孩子一( 支 )部队一( 幅 )画一( 片 )树林一( 场 )战斗一( 本 )书三、1.这么大的风浪,那个渔民不能驾着小船出海去。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不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不能不是真理。
四、1.华罗庚计算错误2.陈景润觉得华罗庚的书写得很好,但发现了一个错误,希望改正。
3.华罗庚在会上宣布了陈景润的来信并请他参加会议。
4.(3)√五、示例:站在天安门璀璨的华灯下,“我”想对“我”的战友说:“看吧,看吧,您的愿望已经实现了,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孩子们可以在这样亮的灯光下读书、写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