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思想观念现代化转变
- 格式:docx
- 大小:28.08 KB
- 文档页数:7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张洋,魏文迪(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观念需要转变的必要性、思想观念转变的几个方面以及在转变过程中政府的举措。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中图分类号D42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7)16-04969-02O n T ran s fo r m a tio n o f Pe a s an ts’Id e o log yin C on s truc t ion o f N ew So c ia lis t C ou n try s id eZHANG Y an g e t a l(S ch o o l o f H um an ities an d S ocia l S cien ce s,J ian g su U n iv ers ity,Zh en jian g,J ian g su212013)A b s tra c t Inth e pape r,th e n ecessity and d ire ction o f tran s fo rm a tion o f peasan ts’ideo logy w e re d iscu ssed,an d th e m easu re s w h ich th e gov e rnm en t sh ou ld tak e in th e tran s fo rm a tion w e re propo sed.K e y w o rd s N ew cou n try side;P easan t;Ideo lo gy;T ran s fo rm a tion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这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做出的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关于如何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的建议长官庙镇政府贺文媛近年来,政府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的政策倾斜和优惠,使农村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农民的贫困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更主要的是思想上的贫困,思想观念的滞后,还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形式的需要,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必要性就我调研的几个乡镇及所辖的村,加上在农村的工作实践来看,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几种农民思想:首先,过分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
一是“等”、“靠”、“要”思想严重。
村上的路坏了、桥塌了、渠毁了,“你政府不给点钱,我们是不会主动去修的,你政府做这些事情是理所应当的”;老人生活困难了,不去和子女要钱,先来到政府,“穷的没有买米买面的钱了,你政府看给多少钱了”;年初开始种地了,先咨询每亩农作物政府补助的政策,认为划算才去种植,没有补助的不愿意去种植。
二是一部分村干部有老好人思想,工作中遇到阻力,总会往乡政府推;在落实农村各项任务的时候,只能作为传话筒,遇到难解的问题会说“这是政府让干的,你问乡政府去”。
其次,农民的自主参与政治意识不强。
一是农民在参与政治活动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偏低。
每到村上两委会换届的时候,不会主动关注谁当选为村干部,是否合格,而是认为谁当村干部也一样,对自己的民主权利不重视,最终受损的还是农民自己的利益。
二是农村党员的党性修养不均衡。
今年我县开展“第三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个别村出现开会通知时党员表示不愿意参加的现象,在村党支部换届的工作中也出现个别党员从中阻扰,暗中作梗的现象。
三是基层党员发展“对象”少,近年来农村党员发展数量偏低,一些有本事的年轻人不愿意回来递交入党申请,导致了现在基层党组对队伍年龄偏大,能人偏少的现象。
再次,农民的农业生产观念守旧。
一是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普遍存在。
三十年来豫西农村农民思想观念的新变化高天山尚柏仁改革开放30年来,整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封闭落后的豫西农村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有的是积极的、向上的,有的是消极的。
变革的内容,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还有令人迷惘的东西。
思想的变化的实质是社会的变化,我们通过归纳豫西农村改革以来的变化,揭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不足和教训,一方面对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去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信念。
一、思想观念方面增添了不少新意识(一)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
改革以来,许多传统的落后的东西被人们无情的抛弃了,更多现代、先进的文化被人们自觉地接受了。
人们亲身感受到一切财富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靠天吃饭,靠别人救济,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
救急不救穷,政府和社会一时的救济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能解决可持续的脱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才是最根本的需要。
(二)自我判断能力的提高受信息化的深刻影响,农民接受信息的来源日益多样化,尤其是电视、电话的普及,使得过去单纯依靠报纸、杂志接受信息的状况发生了彻底改变。
各种信息在农村传播、反馈,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是非标准。
哪些事情可以做也适合自己做;哪些事情合法,哪些事情更有效益;别人有什么成功经验,有什么教训,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像想过去那样唯上、唯官、唯权威。
农民已经深深知道没有文化不可能致富,缺少技术不能可持续致富。
他们不再相信什么命运的安排,身边的成功榜样告诉人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法律知识的普及使他们认识到当自己的权益收到非法侵犯时,不论是受到个人还是政府机关或其他组织的侵犯,不再寻求私了,而要寻求法律途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讨个说法,讨个公道。
(三)行为方式的理性化以往遇到什么纠纷或者感到心中不平之事,一般采取野蛮、愚昧的做法,依靠家族的力量,依靠家法、族规解决,而今过激的行为已经渐行渐远,人们开始用一种文明的、理性的做法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用寻求社会和谐的办法去解决矛盾和纠纷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问题及其解决措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正在发展和崛起。
他们既有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思想观念,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落后的一面。
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现状直接关系着其自身的竞争力,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社会和谐程度,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水平。
标签:新生代农民工;思想2014 — 09 — 27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决策。
一、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正在发展和崛起,这一代农民工与其父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他们之间的思想状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新生代农民的工思想一方面脱离了传统的思想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又难于融入到现代城市思想文化之中。
其思想状况是根源于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并有多种因素造成的,“他们来到城市打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获得自身发展,但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城市居民依然把他们看作‘乡下人’,他们无法接触更广泛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无法融入城市中,其思想现状也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一)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的积极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逐渐从传统的农村模式中解放了出来,有强烈的求知欲,自我发展意识强烈,权利意识也逐渐苏醒等。
如公平交易、诚信交往、服务意识、质量意识,职业使命感等逐渐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素质明显增强,并且普遍感到社会不公平,认为腐败猖獗和贫富悬殊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普通农民的发展机会太少。
另外,新生代农民工有较强的上进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越来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当今劳动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而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20%左右的符合条件,他们到了城市才发现自己的知识严重不足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在求职中处处碰壁。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从心底发出一种需求,就是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我。
农民个人思想演变过程200字
首先,由于信息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个人的思想开始从传统观
念向现代观念转变。
在传统观念中,农民往往被束缚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
式和观念中,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摆布下。
而现代观念的传入,使得农民
开始关注新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管理方式等,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农业生产
模式需要和升级。
其次,农民个人思想的演变也与经济利益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关。
农
民的个人思想演变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是提高农业产
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关键。
因此,农民开始投资农机具、购买种子、农药
等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积极参与农产品市场,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以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最后,农民个人思想的演变也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有关。
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民的视野逐渐开阔,群体观念也逐渐丰富。
他们关心社会公平正义、地方政府决策、环境保护等问题,开始关注自身
权益的保护和维权。
综上所述,农民个人思想的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从传统观念向现代观
念转变、从经济利益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出发、以及受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这一演变过程是农民个人的自我觉醒和成长的表现,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的
重要动力。
新时代新思想新农民新生活新时代,新思想,新农民,新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理念。
在这个新时代下,农村也迎来了新的变革,新农民正在崛起,他们以崭新的思维和态度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创造着新的农村生活。
这是一个关于新时代、新思想、新农民和新生活的故事。
新时代下,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我们开始更加注重实践、创新和合作,这种新思维方式正在引领着我们朝着更加繁荣、发展的方向前进。
新思想是新时代的精神标志。
新思想强调科学、民主、法治、公正、诚信、友善,提倡对人类前途、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新思想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拥有新思想,我们才能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里立于不败之地,迎接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新农民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年轻人纷纷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秉承着新思想,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到农村建设当中。
新农民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他们注重科技应用,不断学习新知识,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带动了农村生产的高效、科学、可持续发展。
新农民们的到来,也带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
他们积极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他们的到来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农村生活的多样性,让农村不再孤寂,而是充满了勃勃生机。
新生活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美好向往。
新生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在新时代,人们渴望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渴望更加亲近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新生活也包括了对社会、对人际关系、对家庭、对自己的认识和追求。
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我们可以选择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现代化背景下农民工价值观的变迁及对策探析作者:欧重香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10期摘要:农民现在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一个主要人群,是推动农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本文从现代化背景下对其农民工价值观变迁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现代化背景下农民工价值观变迁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化;农民工价值观;变迁;对策一、现代化背景下农民工价值观的变迁的主要原因现代化背景下农民工价值观念具有主体性与自发性、务实性与现实性、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征,这些变化是在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过去的农民工价值观念比较薄弱以及狭窄,这些变化是过去农民工价值观所不具有的,其实,说到底价值观是由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作用的一种结果。
(一)社会结构的更替、经济体制的变革对农民工价值观的影响社会结构的更替、经济体制的变革肯定会引起价值观的变迁,从而对其农民工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影响,农民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随着经济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变革,随着思想观念也逐渐转变。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正是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过程。
”这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把市场经济不断向市场经济推进,此时的农民工的价值观就受到了冲击,随之市场经济以及乡镇企业的出现,逐渐形成市场经济社会,在这些建立观念的进程中,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也逐之建立起来,但是这些并没有任何科学和理论的指导,则导致了很多思想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发生,尤其是对其农民工价值观的确立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二)城镇化与城市文化对农民工价值观的影响不管是农民工向城市转移还是从城市到农村发展,在长时间的生活习惯下,农民工的价值观念逐渐被城市的规则所同化,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工流入城镇成为一种趋势。
现代化的农民工大多数时间都在城市生存,他们逐渐被城市的文化所吸引,甚至他们都认同其文化的各种观点。
因此,他们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逐渐在城市生活中被重新塑造,被时间的淡化,潜移默化的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他们的视野更加开拓,他们对其人生价值以及价值取向和追求更加明确和具体,对其农民工的生活馆受到的转变,随着与城市人的生存,他们与之城市人没有太多的差别,几乎趋同。
吴江农民思想观念十大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笔者根据吴江农村的实际,进行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集如下:变化之一,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转向“一年几个样,季季换新花样,家家像个小商场”。
随着农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农民消费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一件新衣穿旧缝缝补补再穿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目前农民穿衣跟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市场流行什么就穿什么。
当今社会服装品牌名目繁多,款式多样。
农民高兴地说:“如今服装款式,一年几个样,季季换新花样,家家像个小商场。
”变化之二,从“胸无大志,满足现状”转向“求知、求乐、求美、求富奔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强烈要求提高文化素质,用知识改变人生,用知识增长财富。
因此在农村一批先富起来的农民,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城市重点学校或国外进行教育培养,希望子女成才。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各地纷纷创办“文化中心”“科普画廊”“农家书屋”等,让琴棋书画、文体美乐进入农民家庭。
不少镇村还创办了农民读书会和运动会,逢年过节搞比赛,男女老少来助威,完全可以和城里人媲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生机勃勃。
变化之三,从“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转向“远离家门,走出国门”。
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广大农民终于冲破了封闭保守的闸门,以开拓者的形象、?营者的姿态,活跃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
有的靠一张地图一双腿,一份合同一张嘴,走南闯北做买卖;有的利用网络做买卖,如松陵镇横扇社区农民羊毛衫网店达数百家,年销售收入数亿元;还有的企业家跨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创办企业或公司,为国家增创外汇,支援国家四化建设。
变化之四,从“合养一头牛不如独养一只狗”转向“联合经营优势互补”。
曾经在农村“合养一头牛不如独养一只狗”的狭隘小农经济思想盛行,多数农民选择宁肯单枪匹马做买卖,不愿意与人合作闯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深深懂得,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提篮小卖抗不住繁华超市的道理。
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前后的思想观念变化的调查分析农民工进城前后的思想观念变化的调查分析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工”。
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农民工思想上有狭隘、保守、愚昧、落后的方面,因此积极引导农民工实现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对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二元社会,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民工潮”。
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是我们社会中的基本劳动群众,是我们政权的重要支撑基础。
他们的思想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
一、对当前农民工思想状况的分析农民工出生在农村,又长期生活在农村,所以他们有着较浓的乡土意识,中国农民的传统道德观念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城谋生,必然受到现代都市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明显具有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过渡的趋势。
这便决定了农民工思想的复杂性、矛盾性与不平衡性。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的求富欲望中国传统的观念是重义轻利,从孔子开始就推崇“君子言义不言利”。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运行,农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发财致富奔小康成为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农民工中大多数人因生活所迫出来谋生。
城乡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反差,使他们有一种急切的求富心理,产生快速摆脱贫困的欲望,因此他们在工作中看重的是获取利益的多少,而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身体健康、基本权益往往不予重视。
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老板能按时发放他们的工资,不要出现拖欠现象。
当然,也有一些人在快速致富心理的驱使下,当“淘金梦”无法变成现实时,往往会走向极端,为了利益和财富而搞歪门邪道,甚至用违法犯罪的手段达到发财的愿望。
新时代新思想新农民新生活新时代,新思想,新农民,新生活,这是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主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思想和理念正在引领着农民走向新的生活。
本文将从新时代、新思想、新农民和新生活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一主题。
新时代,指的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农村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时代要求农民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
新思想,指的是当代中国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新的理念和价值观正在农村广泛传播,农民的思想也在不断更新。
农民开始逐渐接受现代化的理念,他们开始注重环保、注重科学种植、注重绿色生活,同时也开始追求更高的文化素养和更广阔的世界观。
新思想的农民更加自信、乐观,对未来更有信心,他们愿意接受新的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创造美好的生活。
新农民,指的是在新时代和新思想的指引下,具有现代观念和意识的农村群体。
新农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种田养殖,而是开始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积极参与现代化农业建设。
他们热爱农村和家乡,同时也不断汲取外面的新鲜血液,他们努力让自己的土地变得更富饶、更美丽,同时也在寻找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努力实现自己的农业梦想。
新生活,指的是在新时代、新思想和新农民的引领下,农民正在走向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新生活意味着农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务农生活,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他们注重生活品质和环境保护,关心健康和身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强调家庭和社交。
新生活也意味着农村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有新的设施和服务进入农村,农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美好、舒适。
这一切都离不开新时代的发展和新思想的引领,也是新农民努力奋斗的结果。
浅谈转变农民思想观念问题浅谈转变农民思想观念问题近年来,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农村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一些偏僻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远农村,思想观念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形式的需要,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几种农民思想观念笔者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与农民兄弟朝夕相处,深切感受到以下几种农民思想观念还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过分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
一是一些农村干部怕得罪人,啥事都政府那里推。
他们不愿做、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遇到矛盾和辣手的问题,就是一句话:“你们找乡政府去”。
在落实农村各项任务上,办法不多,只会当传令兵,工作一旦遇到阻力,也是一句话“这是乡里让干的,你们找乡政府去”。
二是一些农民自立自强意识差,啥事都要找政府。
如:有的是自己购买了假农药、假种子,上当受骗了,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是采用堵政府门的办法要求政府予以赔偿,“反正政府得管”。
三是“等要靠”思想严重。
村上的路坏了、桥塌了、渠毁了,“你政府不给点钱,我是不会自力更生去修的”。
在一些农民思想观念里,政府就是万能的。
(二)图安稳的思想观念。
据某乡对所在的10个行政村的调查:有70%的农民靠种地、庭院养殖,解决了温饱问题,且稍有积蓄,日子安稳。
但他们宁可让这些小积蓄压在箱底下,藏在枕头里,也不愿拿出来搞经营,闯市场,再发展。
(三)重农轻商的思想观念。
千百年来重农轻商的思想观念,今天在一些农村仍然存在。
如某乡政府所在地有3000多人口,可在街道上120多个经商户中,只有一半商户是本地人。
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理发、修鞋、当裁缝是丢人的行当,宁愿种地,也不愿学手艺、搞经商。
(四)妒贤嫉能、怕别人比自己强的思想观念。
一是一些村干部妒贤嫉能,对一些有本事的年轻人、能致富的带头人,看不惯,压着这些能人不让入党,唯恐他们入了党后,有一天会取代自己的位置,导致了“八个党员七颗牙”的现象。
农民工就业观念的巨大转变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工的就业观念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农民工就业观念的变革、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农民工就业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
过去,由于农民工大多数是为了生活所迫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往往比较消极,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工作,并没有太多的追求。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逐渐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注重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进修,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他们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农民工就业观念的转变还体现在对待薪资待遇的态度上。
过去,农民工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薪资待遇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农民工的素质提高和技能的增加,他们开始要求更高的薪资待遇。
他们不再满足于低薪的工作,而是积极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
这种转变不仅表明农民工对自身价值的认识逐渐提高,也反映了他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此外,农民工就业观念的转变还表现在对待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的态度上。
过去,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他们面临着种种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的完善,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他们开始要求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工作权益,并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农民工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农民工就业观念的巨大转变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民工的转变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更加活跃,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农民工的转变促进了城乡经济的融合与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
再次,农民工的转变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农民工就业观念的转变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由于农民群体在我国人口比重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一部分,因此提升其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水平,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重要基础。
当前,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群体由于受农村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其思想观念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持续创新工作思路与举措,持续推动新时期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现代化转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农民观念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一)农村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当个体在获得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在当前农村经济水平依然落后,物质生活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去追求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满足是不现实的。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1]。
对于大部分农民而言,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教育、医疗等基本问题依然未能得到解决,农民关心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如何增加收入水平,有效改进生活质量。
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钱袋子”是否饱满,与农民的思想观念进步是紧密相连的,当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长,再也不用为生计而担忧时,他们才会积极关注自身思想的转变和文化水平的提升,注重自己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品质提升。
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这是制约我国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的根本原因。
(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完善在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政府依法行政的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人民民主意识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民主政治参与保障法律和基层治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民群众的现代化观念形成,也同样制约了农民的思想观念现代化发展。
当前农民主流思想呈现四大积极变化当前农民主流思想呈现四大积极变化一是市场意识逐渐取代小农思想。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国家逐步放开农产品购销市场,广大农民的生产活动核心由单纯农产品种养,逐步主动或被动地发展到以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关注生产、储运和销售的各个环节。
“农资价格”、“生产成本”、“农产品销售”、“比较效益”等市场经济语言已成为广大农民的日常用语和普遍关注的话题。
作为农业重要生产要素的农村劳动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其土地情结逐渐松动,农转商、农转工、农转建和农转服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民的市场溶入度愈来愈高,对市场的接受度和适应性逐步提高。
安丰乡出口洲村村民覃云贵,为了顺应市场,先是由单纯的种田转产到养猪,后发展为养鸡大户,继而又与浙江老板合作种植草莓,其间还兼任村干部,曾是县里多年的红旗村党支部书记,目前又转产专门种植新疆提子,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被当地农民视为闯市场、找门路的典范。
二是平等公正意识逐渐取代服从思想。
随着农村民主和法治进程的加快及广大农民信息接收量的增加,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不断提高,过去的服从意识、盲从随大流思想逐渐弱化,几千年的等级尊卑思想在农民的思想意识中日渐淡化,政府机关和干部的神秘感和威慑力基本消除,群众上访、民告官的事情时有发生。
三是开放开发意识逐渐取代保守思想。
大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逐步从过去安于现状的惰性和因循守旧的惯性中醒悟过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劳务经济日渐壮大。
安福乡松湖村共有人口2133人,耕地2800亩,劳动力930人,目前外出打工的近700人,已占到全村总人口的1/3,全村总劳力的`3/4。
二是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逐渐多样。
把多渍的低洼田改造成精养池塘,把多旱的水田改造成旱地,以及根据市场行情粮改棉、棉改菜、油改麻、荒改林、鱼改蚌等现象随处可见。
三是利用外来资金开发本地资源的意识逐渐形成。
如安丰乡出口洲村村民,以学习草莓种植技术为条件,主动向浙江老板提供耕地无偿使用,村里草莓种植渐成气候,同时也为全县草莓种植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农民工思想观念现代化转变http:让大批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实现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转变,是城市化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任务。
改变农民工进城前和进城后的生活环境、生存状况,加强农村教育和城市农民工培训、农民工子女教育,是培育农民工现代化思想意识观念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思想观念;农民工生存环境;农村教育;农民工教育培训作者简介:余小平(1956-),湖南长沙市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湖南长沙410003)农民工的思想观念状况,反映了农民工角色转换的程度,而这个程度又极大地影响着城镇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进程。
解决农民工问题,除了要解决一些客观的外在的问题如农民工的转移、吸纳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还有农民工自身内在的素质问题,即他们的文化知识技能、思想意识观念。
应当重视和加快农民工思想观念意识向现代化的转变。
(一)在中国,只有农民具有了积极、进步、开放、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道德追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事业才算成功。
但是,由于受生活环境的自然社会条件、资源禀赋和政策制度影响,以及农村传统精神文化在农民意识中根深蒂固,当今中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不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农民意识正处在逐步转换中,一些农民走出农村闯荡城市,有的农民开始具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现代思想意识观念,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开拓型、开放型的现代农民或农民工人。
但是,农民工进城前在农村已经完成了基本社会化过程,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等已经形成,乡土文化极深的积淀和极强的生命力、渗透力,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惰性的东西仍然深植于这些农民和农民工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之中。
农民工虽然离开了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成为城镇非农产业的就业者,其职业转换了,地域转移了,甚至户籍转变了,但是大部分农民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非农转移并不明显,先进的城市化意识积累不足,农村及农民的落后意识、落后生活方式仍然根深蒂固。
如:深厚的乡土观念使农民工一切"以情为贵",家族亲情成为维护农民工安身立命的无形凝聚力;尊祖宗、尚人伦、讲忠孝的价值取向遏制农民工新思想的萌芽;封闭、内向心态以及固守传统和经验、保守求稳的经世观念还在作用;散漫、自私、盲目排外、安于现状、平均和公有思想等等农民意识仍然存在。
大部分农民工对文化知识要求低,思维方式守旧和封闭,缺乏更高的生活要求和长远的生活目标。
据湖南省邵阳市城调队2002年5月对200户、734名农民问卷调查,三年内有举家到城镇安家落户意愿的只有38户,占调查户数的19%;而据对隆回、新邵等县100名去广东打工的农民工调查,1998年回流率为14%,2002年5月回流率为26%,其回流原因中因城镇就业困难占56.6%、为照顾家人占51.2%、回乡投资仅占2.5%。
特别青年农民工群体,由于自身素质和体制、政策、城市居民等障碍,在城市陷于种种困境和挫折,他们的失范行为、与城市居民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犯罪现象,日益成为牵涉城乡社会结构转型、影响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成为近几年来政府公共管理的焦点问题。
这表明农民工是不可能自动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的,农民和农民工问题除了制度和政策上的约束之外,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农民工是否真正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不仅仅只是他们的职业身份的转变和居住空间的转移,更需要他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文化发生转换。
城市化发展快慢,与先进思想观念意识的传播、与城乡公民现代化意识强弱有正相关关系。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提出,为使中国城市化水平2015年达到45-50%,从2001年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每年将提高1个百分点,以使2?5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51亿。
如此大规模的"农民变市民",国家、地方、城市、农村各方面都要接受考验。
城市化提速,并不是简单的户口转移就解决了问题,如何让大批涌入城市(大、中、小城市或城镇)的农民,真正完成由农民到工人、农村人到城市人的完全跨越,是最艰难的任务。
这里,除了打破"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建设真正意义的小城市、小城镇外,怎么让农民、准备进城的农民、已经进城的农民工人,转变传统的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城市化意识,具有农村、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现代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率差距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口素质差距大。
浙江的城市化率42%,而湖南的城市化率只有30.85%,在于浙江农村农民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更高、市场意识和现代观念更强,有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有经营管理意识、应变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和农民工。
农民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具备了向城镇、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从而加快转移速度,增加转移数量。
而大量较高素质农民被吸纳至城镇、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其结果必然是推进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务工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就业、择业及生活。
在2001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3.5%,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仅9.1%。
大部分农民没有外出打工所需的一技之长,他们多是靠乡邻、亲友的传、帮、带,无序和盲目地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很难进入城镇稳定就业,成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瓶颈"。
解决这些问题除依靠国家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之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这个群体的素质。
(二)农民工不可能自动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必须转变农民工思想观念,提高农民工素质。
但是,完成这个任务不仅仅只是对进城后的农民工进行培训教育,更重要的应该在于改变农民工进城前和进城后的生活环境,对农民、农民工进行现代化思想意识观念的培育。
农民工从农村出来,农村村庄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状况是农民工思想观念意识形成发展的物资条件和客观基础。
在中国农村,村庄是农村社会基本的地域单位和聚居形式,是农村社区各种发展活动的经济、社会、组织基础。
农民大部分常年生活在自己的村庄里,繁衍生息,世代相居,彼此熟悉,形成一种牢固、持久而复杂的社会关系。
村庄同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村庄被看作是家庭的繁衍和扩大,在中国"二元结构"体制下,村庄成为农民工"进"、"退"的"留守地"、"蓄水池"。
村庄的状况决定着村庄社区的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长期影响和作用,农民完成了由自然人转变为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社会职责的社会人过程。
村庄的自然条件优劣、距离城市远近、交通便利与否、经济实力强弱、社会关系状况等等,影响着村民的社会生活,决定其劳动、消费、闲暇、家庭等方面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村民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境界和层次要求。
村庄的状况就是村庄居民的生存环境,它塑造村民精神生活的特性,如在比较落后的农村村庄,静态而封闭的生活、落后而窘迫的生存状态使村民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定向偏执甚至自我意识扭曲,或夜郎自大盲目排外,或认同命运委曲求全地适应和服从。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农民,村庄的状况为其人生过程打下了最初的烙印,这种烙印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所有状况。
改革开放发展,一些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探路人,那些首先致富的农民一般都出自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其所生存的村庄状况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
必须建设现代村庄,改变农民工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生活环境。
建设现代村庄使村镇布点逐步趋向集中,减少了村庄占用土地,增加农业用地和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使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集中,便于农民进行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
随着自然村落的拆除与合并,对农村土地进行整治,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田还湖,填平不必要的河湾沟壑,拉直田间道路,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实现农村集约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随着农民居住格局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量加大,村庄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以及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日臻加强和完善,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刺激农民生产生活消费,加快村庄的发展和分化。
建设现代村庄使人口、生产、消费、资金、技术、信息聚集在一起,整洁的居民区、比较发达的交通、比较灵通的信息和不断扩大的社会交往范围,这种准城镇式的社会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使农民感受到城市化气息,大大促进农民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单一、封闭、慢节奏的农业生活方式向现代、多样、互相依赖、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转变,逐步树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思想意识精神。
现代村庄建设为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行经济上、思想意识上、人才以及经验上的准备。
转变农民工思想观念,提高农民工素质,还必须加快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
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而成为"边缘人",除了他们自身的素质以外,还在于城市社会尚未宽容地接纳他们。
身份制度的限定、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农民工与城市人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难以进行全面的社会互动,有的城市农民工甚至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和人际关照,被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
必须解决农民工的生产生活质量和社会普遍参与问题,要促使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权、社会保障权等一系列权利,使他们真正过上城市文明的生活。
如:各级政府部门在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上应对城乡劳动力一视同仁,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劳动报酬上应对城乡劳动力实行统一标准。
尤其要加强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通过规范的渠道有效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侵犯农民工劳动权益事件的发生。
妥善解决农民工进城以后所遇到的住房问题、子女入学问题,尽可能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
保证农民工有参加政治生活的权利,如参加工会等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替他们说话的组织。
根据农民工的不同情况,逐步将其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如雇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应按照新颁《工伤保险条例》要求参加工伤保险,以保证农民工因工负伤后的医疗和因工致残后的生活;对于在城里工作半年以上、所在企业的有城镇户口的职工已参加了养老保险且工作比较稳定的农民工,应该要求其参加养老保险;对于一部分将成为永久城市居民的农民工,应及时将他们纳入医疗保险范围;还应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