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设计一、回顾引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灯光》。
2.师:作者王愿坚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与灯光相关的动人故事,一位年仅二十二岁的战斗英雄郝副营长,他有一个愿望(出示齐读)“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二、精读课文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按要求读、画。
2、学习交流(一) 学习第一次“多好啊!”1、指名读。
师:他在赞叹什么?2、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广场上的灯光,你有什么感受?3、这一句“多好啊!”仅仅在赞叹灯光吗?他还在赞叹什么?4、指导朗读。
过渡:一句“多好啊!”,却让作者沉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1947年初秋,再过半个小时,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多好啊!”再次在我们耳边响起。
此时,又在什么情况下写到了“多好啊”?(二)学习第二次“多好啊!”1、指名读2、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郝副营长自言自语地说出了“多好啊!”3、是啊,郝副营长注视着这幅插图,看到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而他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读书呢?3、想像郝副营长想到了什么?过渡:正是插图上的电灯点燃了郝副营长心中的希望之灯,此时,在他的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愿望。
(三)学习第三次“多好啊!”1、师: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心中美好愿望,读读这句话,“多好啊”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2、师: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此时此刻,郝副营长会憧憬些什么呢?4、师:是吗?老师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百感交集,我想用我的朗读来表达我读完这段话的感受。
(师配乐朗读)5、指名配乐朗读。
(四)学习“舍身取义”1、让学生默读课文的8-10段,划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认真读一读,并写上批注。
二、2、指名回答3、师:那当时情况是怎样的?4、师:情况十分紧急,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出示:如果找不到突破口,突击连的战友就会();如果再找不到突破口,我们所精心部署的计划就会();如果还找不到突破口,这场战役就会()。
人教版《灯光》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人教版《灯光》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这是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对您的生活工作得到帮助。
《灯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课文内容,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神往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体会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并感受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3、能有感情朗读5~7段,第10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在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看几组图片。
(出示几组关于“灯光”的图片。
)师介绍。
师:同学们觉得这几组图片美吗?生:美。
师:这都是关于灯光的图片,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灯光会怎样?生:一片黑暗,什么也作不了。
生2:无法生活,动植物都无法生存。
师:的确,每当晚霞尽退,带走最后一缕阳光时,也就意味着夜幕即将降临,劳累一天的人们,有的在灯下欢聚一堂,叙说亲情,有的在灯下做一次书中漫步,有的则徘徊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尽情享受着休闲时光。
灯光,不只是人们夜晚的明珠,更是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笔下的灯光,去感受一个人民战士内心当中对灯光的向往。
板书课题:灯光二、新授师:昨天,己经安排同学们进行了预习,下面谁来说说,你通过预习收获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这是一篇回忆文。
生2:我知道了写的是1947年发生的事。
生3:我知道了主要写的是郝副营长。
师:同学知道的可真多呀,你们很会预习,现在我们就再自读一遍,看看还有没有更多的收获。
在自读前,请同学们翻开书,读读应该注意的问题,按着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自读,并给课文分段。
(生自读。
)师:谁来说说你又有了什么体会?生:我体会到郝副营长的舍己为人精神……师:那同学是怎么分的段呢?生:我是按着,回忆和实际来分的,把1~2分成第一局部,3~12分成第二局部,13自然段为第三局部。
生:第一局部主要写了一声赞叹让作者陷入回忆,第二局部写了事情的整个过程,第三局部写了灯光又使作者想起战友来。
《灯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
2. 难点:理解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与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展示灯光的图片,询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灯光》。
2.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 深入研读:
- 学习文章前三个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 学习“郝副营长点燃书本”部分,体会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
- 学习“郝副营长牺牲”部分,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 学习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与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之间的联系。
4. 拓展延伸: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6.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体会到了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但在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案本三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案本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1.大家对“灯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大家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灯光》。
(板书课题:灯光)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
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多好啊)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灯光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这是灯光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灯光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
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学情分析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读中引出课文的重点词语“憧憬、千钧一发、点燃”等词语,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抓住文中三个“多好啊!”让学生懂得郝副营长为理想而献身的美好品质。
3、读写结合,提升学生对“灯光”的认识。
教学重点1、抓住三个“多好啊”,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感受“灯光”1、指着板书出来的课题“灯光”请同学们读齐课题,出示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说说看了这些灯光,你想说些什么?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1、自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由学生回答中的不同处引出本文的叙述顺序——倒叙。
三、抓“多好啊”,谈感悟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多好啊”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生汇报,围绕“多好啊!”品读句子。
第一处: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第二处:“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第三处: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3、品读描写第一处“多好啊”的句子,出示学习提示:(1)这句话是谁说的?(2)他在说——多好啊?(3)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小班科学教案灯光20篇小班科学教案:灯光20篇1. 导言灯光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给我们带来光明,还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在小班级的科学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来引导孩子们了解灯光的特性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20个适合小班级的科学教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灯光的原理和用途。
2. 实验一:探索光线的传播材料:手电筒、纸板、一段黑色绳子步骤:- 关掉所有灯光,将纸板放在手电筒前面- 打开手电筒,对准纸板射出光线- 让孩子们观察光线经过纸板后的变化结论:光线可以通过纸板,但经过纸板后光线弱了。
3. 实验二:反射光线材料:手电筒、镜子、纸板步骤:- 打开手电筒,对准镜子使光线照射到镜子上- 让孩子们观察光线的变化,并观察反射后的光线结论:镜子可以反射光线,使光线改变方向。
4. 实验三:光的折射材料:一个玻璃杯或透明容器、水步骤:- 将玻璃杯或容器装满水- 让孩子们观察并记录水中的光线变化结论:光线在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改变方向,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5. 实验四:光的颜色材料:白色纸板、透明彩色胶纸、手电筒步骤:- 在白色纸板上戴上不同颜色的透明胶纸- 关掉灯光,打开手电筒对准纸板- 让孩子们观察光经过不同颜色胶纸后的变化结论:不同颜色的胶纸会让光线变成相应的颜色。
6. 实验五:光的阻隔材料:纸板、剪刀、胶水步骤:- 制作一个小的纸板遮挡物- 打开手电筒,将纸板遮挡在光线上方- 让孩子们观察遮挡物对光线的影响结论:纸板可以遮挡光线。
7. 实验六:光的速度材料:两个手电筒、毛线或绳子步骤:- 让孩子们站在一段距离内,手持手电筒- 让一个孩子打开手电筒,另一个孩子观察光线的到达时间结论:光的传播速度很快,几乎是瞬间的。
8. 实验七:交通信号灯材料: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纸板、牛皮纸、胶水步骤:- 制作一个交通信号灯模型,使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纸板和牛皮纸- 打开手电筒照射在信号灯上- 让孩子们观察光经过信号灯后的颜色变化结论:交通信号灯是通过改变颜色的方式来指示交通状态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灯光》教案《灯光》教案(一)教案示例《灯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
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天安门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3)课文第七自然段。
(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小学语文《灯光》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
- 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
- 能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简单问题。
3. 掌握生字新词:- 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 能够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这些词汇。
(二)、过程与方法1. 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讨论。
-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敬仰革命先烈:- 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 让学生理解先烈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
2. 珍惜和平:-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珍惜和平、感恩先烈的情感。
- 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3. 为社会贡献:-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为社会贡献的意识。
-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先烈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1. 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灯光”这一象征,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
- 引导学生理解“灯光”的象征意义。
2. 关键词汇和句型:-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敬仰”、“憧憬”等,需要学生掌握并能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
- 课文中的关键句型,如“虽然...但是...”,需要学生理解并能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象征和隐喻手法:- 课文中使用了象征和隐喻手法,如“灯光”象征着希望和勇气。
-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象征和隐喻手法,并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例子。
2. 深层情感和价值观:- 课文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价值观,如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和平的珍惜。
- 引导学生感悟这些情感和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情感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灯光教案篇一:《灯光》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灯光的种类、原理和作用;2. 能力目标:了解灯光在表演、建筑等领域的运用;3. 情感目标:培养对灯光艺术的欣赏能力,激发对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灯光的种类、原理和作用。
【教学难点】灯光在表演、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准备】投影仪、灯光器材模型、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夜景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灯光,并简要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对灯光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灯光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你们是否见过其他形式的灯光?二、讲解灯光的种类和原理(10分钟)1. 学生观看相关灯光器材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灯光的种类和原理。
2. 教师辅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术语,如常用的灯光名称、颜色温度等。
三、探究灯光的作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不同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灯光,并思考灯光在这些场景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 学生就不同场景中的灯光作用进行讨论和分享。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灯光在表演、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灯光应用的案例,如舞台灯光设计、建筑照明等。
2. 学生根据提供的案例,分析其灯光设计的特点和效果。
3. 学生就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探究,如电影灯光设计、夜景摄影等。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并提出自己对灯光的新认识。
2.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建筑的夜景照片,让学生欣赏灯光艺术的魅力。
3.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扩展对灯光艺术的研究,如了解著名灯光设计师、灯光装置艺术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灯光的种类、原理和作用,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灯光艺术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灯光在表演、建筑等领域的应用,还能够培养对灯光艺术的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部分的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灯光》教学设计《灯光》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谈说“灯光”。
二、质疑1、反复朗读感受1、2两个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1、2两段。
)2、从两段文字中提问、质疑:⑴我为什么会喜欢在晚上去天an门广场去走走?⑴广场上千万盏灯为什么都是静静地照耀着……⑴为什么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⑴为什么要强调是清明节前一天晚上?⑴听到“多好啊”这声赞叹,我的心头为什么微微一震?⑴我回忆什么?三、整体感知师:哪些是回忆的内容?(3到11自然段。
)师:那么课文12自然段又在写什么呢?1、由回忆切入到3到11自然段,点拨前呼后应这种写作手法。
2、朗读3到11自然段。
3、概括整个故事:⑴比较详细地复述。
⑴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
四、初探,回扣1、对各个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2、当谈及“多好啊”,引出描写营长言语的段落4到7段:师:多好啊这几个字在课文哪里也出现过?(多媒体出示4到7自然段。
)⑴生读4到7段落,读懂背后的意思。
师:这里的多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讲出来的?他看到什么觉得多好啊?⑴找到描写郝副营长看那副画的句子。
(大约……沉思着。
)师:就这么一副普通的画为什么郝副营长看到以后就觉得多好啊?⑴学生补白。
师: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他们向往──就如同郝副营长说的──⑴读好郝副营长所憧憬的话。
(理解憧憬。
)师:这样的生活不单单是郝副营长一个人所憧憬的,人们都是这样憧憬的,而如今──⑴带着幸福激动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广场上……感到温暖。
)师:除了这繁华的街灯,我们还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郝副营长却再也看不到了,因为──五、感动人物1、朗读8到11段,边读边划下令感动的句子。
2、学生自己说,引导到描写营长壮举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后来才知道……打中了。
)师:是呀,郝副营长点燃的那本书可是他之前所挚爱的呀(看情况朗读),而如今,他却把它点燃了,这书一点其实就代表了什么啊?(学生自己补白)代表了自己将暴露在敌人面前,代表了自己将被敌人的机枪射击,代表了──但是郝营长却义无返顾地── (带着感动、崇敬再次朗读这段话。
《灯光》教案3篇【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挨次。
2、体会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顾的关系,并感受这样写的深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快速阅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找出最受感动之处和不理解的地方。
2、加强朗读,体会感情,从中受到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妙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重点:帮忙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挨次。
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向往”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突破方法: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将来的美妙向往;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设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体会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预备:1.相关课件 2.有关“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影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板书课题“灯光”,齐读课题,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在想象世界上假如没有灯光会怎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沟通。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再读课题,看看你看到的还仅仅是灯光吗?5、再读课文,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上批注。
三、走近郝副营长1、师: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好多同学都作了批注,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沟通时刻,汇报的同学要留意:首先把你感受深的句子读出来,然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感受。
2、生汇报沟通投影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投影出示这段话)(2)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你的感受。
(3)指导朗读2、师:我把这段话略微改动了几个地方,投影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你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你自己,你,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灯光教案(通用14篇)教材分析《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
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学情分析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标1. 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 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3. 学习本课生字词。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体会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审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读课文,回答问题:1. 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2. 《灯光》引起了作者一件什么事的回忆?3. 课文几次写到灯光?是怎样写的?[点评:这篇课文以课题灯光为线索,可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边读边思考,使他们很快明确了文章的思路,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课文的梗概,为具体理解课文内容做好有力的铺垫。
]二、围绕灯光,深切领悟;引导想象,丰富内容1. 在描写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时,赋予灯光以感情色彩。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赋予了灯光强烈的感情色彩,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让学生理解这灯光起到两层意义:①以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触动作者往事的回忆;②从动人的往事中对比广场灯光让学生思考:这灯光为什么令我感到光明和温暖?通过朗读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漫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天安门广场,在这和平、安详的环境里,看到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心头感到十分温暖。
灯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灯光的基本原理和种类。
2.掌握常用的灯光技巧和调光方法。
3.培养学生的灯光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启发学生对灯光在舞台艺术中的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灯光设备(如白炽灯、卤素灯、LED灯等)。
2.教学用的灯光控制器。
3.黑板、彩色笔等教学辅助用品。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灯光的基本原理1.什么是灯光?灯光是指通过人工装置产生的光源。
2.灯光的主要特性-亮度:灯光的明亮程度。
-色温:灯光的颜色。
-方向性:灯光发出光线的分布和投射角度。
3.灯光的种类-白炽灯:通过通电加热导体使之发光。
-卤素灯:在白炽灯的基础上增加了卤素元素,使其寿命更长。
-荧光灯:通过放电使荧光物质发光。
-LED灯:通过半导体材料发光。
第二节灯光技巧和调光方法1.灯光技巧-前照灯:用于照亮舞台上的人物或物体。
-背景灯:用于照亮舞台背景,营造氛围。
-侧面灯:用于营造剧情中的特殊效果,如模拟阳光等。
-补光灯:用于补充人物或物体的阴影部分。
-特殊效果灯:用于营造特殊的光影效果,如彩虹、闪电等。
2.调光方法-明亮度调光:通过改变灯光的亮度来调整舞台的明暗度。
-色温调光:通过调整灯光的色温来改变舞台的氛围。
-方向性调光:通过改变灯光投射的角度来调整舞台的光线分布。
-灯光切换:通过改变不同灯光的开关状态,实现不同场景的切换。
第三节灯光设计能力的培养1.灯光设计的要求-符合舞台剧情需求。
-突出主题。
-合理运用各类灯光技巧。
2.培养学生的灯光设计能力的方法-观摩学习:学生可以参观其他演出,观察灯光设计的运用。
-实践操作: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灯光设备,熟悉各种灯光技巧。
-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独特的灯光效果。
四、教学活动安排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灯光的基本原理和种类。
2.案例分析:通过观看灯光设计案例,分析其中的灯光技巧和效果。
3.实践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灯光设备,练习灯光调光和切换方法。
《灯光》优秀教学设计《灯光》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灯光》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灯光》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体会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练习缩写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
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创作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怎样把课文分成三?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4)请三名同学分三层朗读课文。
四、深入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指导理解第一层。
(1)指名朗读率一层。
(2)通过杳字典理解下列词语:挺进、豫皖苏、围歼战。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内容。
(在围歼战开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
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中的插图,看得那样入神,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
《灯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王愿坚的生平。
2. 理解文章中“灯光”的象征意义。
3.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灯光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灯光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展示一些与灯光有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入今天的课题《灯光》。
2.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王愿坚的生平和作品,重点介绍他对革命的贡献。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中描写了哪些灯光?
作者通过灯光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4. 深入研读
分析文中“灯光”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光明、希望和革命的胜利。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以及这些情感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例子进行分析。
5.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王愿坚对革命的贡献,以及他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6.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灯光》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灯光》教学设计(优秀4篇)《灯光》教学设计篇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多好啊”在文本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3、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播放节日里灯光璀璨的景象。
2、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些灯光后有什么感想。
3、教师导语引入课文:是啊,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光,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我们已经离不开灯光。
但在六十多年前,有人却连电灯都没见过。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共同正音。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四、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五、初步感受人物品质1、学习金钥匙。
2、借鉴金钥匙中的读书方法,再读全文,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二、提纲契领,抓住重点(一)学习1-7自然段1、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回忆?2、“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相应段落。
3、仔细阅读1-7,思考:三次“多次啊”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当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意图:抓住“多好啊”这句话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灯光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是略读课文。
课文内容通俗易懂,以作者回忆为主线展开叙述,以“灯光”贯穿全文,饱含深情,催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育的优秀教材。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内容。
再引导学生以“多好啊”和“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探究,先独立阅读,再小组交流,最后进行阅读汇报。
此时,老师要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解读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理解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地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地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
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板书课题:灯光)
[设计意图:以情引入,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急于读书的欲望,学习目标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努力的方向,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
二、自读课文,质疑讨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组内互检互助。
2.动笔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大胆质疑。
3.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4.学生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出受感动的原因。
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深入理解课文。
1.概括课文讲了这么一件事:“我”看到天安门的灯光想起了一个有关灯光的真实故事。
在同国民党的战斗中,解放军的郝副营长为了找到突破口,在黑暗中用火柴点燃了一本书,照亮了前进的方向,而自己却牺牲了。
2.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的事,哪些段落是回忆往事?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5.从以上句子体会到“我”对战友的深切的怀念,并决心不忘过去,发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
四、组内合作,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
可能想到的是什么?在书旁写上批注。
2.全班合作探究
(1)“多好啊”一词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2)你对“灯光”的怎样理解?
3.集体讨论汇报:
(1)“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2)第一次出现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的千万盏灯时说的。
他们说这句话时,看到了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可能想到的是今天我们的祖国富强了,人民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二者一切,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由此引起了战争时代的回忆。
(3)第二次出现,是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插图──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读书,发出的自言自语。
郝副营长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一本破书上的一幅插图,图上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可能想到的是:图上的孩子能够在灯光下聚精会神地读书时多么幸福啊!而我却还没有见过电灯,要是也能用上电灯,那该多好啊!
(4)第三次出现,是在郝营长憧憬未来时说的。
他说这句话时,看到的还是那本破书上的插图。
可能想到了,如果革命胜利了,我们也能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4.指导朗读课文,文中三处出现“多好呀!”句子的段落。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学生表达独特见解,感受的时机,彼此的交流,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既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收到了教学活动的良好效益。
]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学文后的感受。
3.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板书设计】
灯光
多好啊幸福生活
多好啊生命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