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祖父曾星冈言行对家族后辈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365.17 KB
- 文档页数:5
说起曾国藩,现在一些年轻人可能已相当陌生了。
但在过去,无论是官家富户,还是平民百姓,几乎都把他奉为治家的典范。
一部《曾文正公家书》,与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一样,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
据说蒋介石的案头,有两样东西是少不了的:一部是《圣经》,一部就是《曾文正公家书》。
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也是推崇曾国藩的,《湖湘文化与毛泽东》一书中就有较详实的论述。
曾国潘曾国藩这位被清王朝称为“中兴第一臣”、封建社会货真价实的“高干”,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后代也各有建树。
他的两个儿子,二个是著名外交家,一个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是翰林院中年纪最轻的,其他的也都从政从军,善始善终;曾孙辈则多是学者,各有专长。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曾家后代在后来国共两党的斗争中,两方都有其代表人物: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共产党元帅叶剑英(也曾任过国防部长)的夫人曾宪植,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玄孙女;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后任台湾大学校长曾宝荪,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共产党原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曾昭抡,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潢的曾孙。
可以这样说,曾家数代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这与曾国藩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曾家的“八字家法”据曾曾宝荪与曾纪农在英国留学时合影国藩所作《大界墓表》载: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时沾染了不少“游惰”习气。
他有书不读,常骑马到湘潭与一些“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引起不少长老讥笑。
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劝戒,“立起自责”,卖掉马匹,徒步回家。
从此,他“终身未明而起”,苦心治理自己的家业。
为了便于耕作,他领着“耕夫”“凿石决垠”,将小丘改为大丘,还精心钻研水稻和蔬菜的栽培技术,同时喂猪养鱼,一年四季没得空闲。
他还总结了一套治家方法,后来曾国藩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就是继承和发展其祖父的经验而来的。
有关曾国藩家训的范文有关曾国藩家训的范文曾国藩总结其祖父星冈公平日"家训"之言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永为家训"。
今天就来分享有关曾国藩家训的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清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二十九日,曾国藩给其在家的四弟曾国潢写信,信中写道,他曾经与九弟曾国荃论治家之道,一切以其祖父曾星冈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
前四字为书、蔬、鱼、猪,后四字为早、扫、考、宝。
对这八个字,曾国藩自己作了简单的解释。
“早,起早也;扫,扫屋也;考,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
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
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
此言虽涉谐谑,而拟即写屏上,以祝贤弟夫妇寿辰,使后世子孙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幽默也。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便是曾国藩的八字家训。
曾国藩的八字家训,初看起来,卑之无甚高论,稀松平常到很多人一看就会忽略过去。
然而,作为一代名儒、治家有方的楷模,曾国藩为何要选择这八个平淡无奇的字作为家训呢?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品味,确能发现其奥秘。
先看“早”。
早,就是早起。
曾国藩认为,早起能使人强打精神。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早起!古人不是有闻鸡起舞的故事吗?鲁迅还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
李鸿章年轻时候喜欢睡懒觉,曾国藩为了改变他,就立下一条规矩:自己要和身边的幕僚一起同时吃饭。
因为曾国藩本人是起得很早的,这样就逼迫那些年轻幕僚跟他一同起早。
有一天早上,曾国藩和其幕僚们已经坐在餐桌上准备吃饭了,一看,李鸿章没来,就打发人去叫他。
这一天早上,李鸿章实在想睡一个懒觉,就跟那人说,你去告诉我教师,就说我生病了,今天早上就不吃早饭了。
没有想到,曾国藩一听,放下筷子,对身边人说:少荃不来,我们大家都不吃啊。
中国名门家训1、诸葛亮家训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其子孙从中获益颇多,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的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是成为历代有识之士修身立志的座右铭。
《诫子书》表达了一种志存高远的人生观,淡泊宁静的价值观以及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勤俭朴实的为人准则、持之以恒的学习准则和高效务实的干事准则。
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其后裔潜移默化的作用力,影响并丰富了诸葛后裔的家风内涵。
它虽然只有86个字,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文中修身养德、静学广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励精治性等警句精辟深刻、情真意切,是诸葛亮思想和人格的高度概括。
对诸葛后裔来说,这是先祖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据《诸葛氏宗谱》记载,历代后裔一直以《诫子书》为祖训,自觉遵守、恪守不移,文中所昭示的思想观念也成了后裔族人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族中祭祖、家教、读书、农耕、社交等活动,也均以此为准绳。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浙江文成刘伯温:事必力戒奢华人宜淡泊谦卑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被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朱元璋多次称其“吾子房也”。
明朝建立之初,曾任太史令、御史中丞。
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今文成县即以其谥号为名)。
刘伯温博学多识,学究天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诗古朴雄放,被称为“一代之冠”,文集《郁离子》、散文《卖柑者言》等都是名作。
曾国藩家族有谱家庭人物辈出当我们去了解曾国藩家族,了解曾国藩的时候,我们很惊奇地发现,曾国藩并非天生的贵族家庭。
他爷爷曾星岗当时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还不如老百姓,混混而已,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三十五岁那年,曾星岗遇上了一件彻底刺痛了他的自尊。
当时他得罪了一个人惹了官司,在衙门打官司的时候,自己跪下,而对方不用下跪,因为人家是秀才,按当时的规定秀才是可以不用下跪的。
就这个举动,让曾星岗觉得官司输赢都不在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子孙后代代代出秀才”。
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曾星岗自己也是没有读过书的,但是,他有了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之后,就会想方设法去达成。
态度比实力更重要,欲望比能力更重要。
所以曾星岗不断地去请教那些读书人,只要有读书人到他们那,他就会把人家接到家里好生接待,招待完之后再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梦想,病请教怎样才能坐得到。
很多读书人就给他一个建议:首先让子孙后代树立信心,信心决定一切,没有信心再大的目标、再好的方法都是没用的,是不是?曾星岗就不断地去找自己家的家谱、族谱、房谱。
结果查到房谱当中五百年前有个老祖宗是个秀才,就把这个秀才定位为家族中近代史上的榜样。
他继续找,在族谱当中寻找到两千多年前的曾子是个大学士(孔子的学生),又把曾子定位为他们家族中古代的榜样,重点的榜样。
同时,不断跟儿子曾竹亭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三十五岁前什么什么不努力、什么什么游手好闲,跟人家打官司自己要下跪,人家不用下跪。
不断地激励他的儿子,给儿子建立信心。
这个曾竹亭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是他的欲望和态度非常的好,他在上京赶考了十七次后,在四十三岁那年终于中了一个秀才。
以前有句古话,一个家族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而曾氏家族打破了这个魔咒,别人都富不过三代,他却做到了福过九代,因为他们自己有非常准确的人生定位。
曾星岗在他儿子曾竹亭心中灌输了一个目标我们家族的基因也很好,要代代出秀才。
在曾竹亭以后,曾氏家族出了很多人才。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曾国藩作为清末第⼀谋⾂,他⼒挽狂澜拯,吸纳儒家⽂化,实现了儒家⽴功、⽴德、⽴⾔“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完⼈”。
同时曾国藩家族是历史上数得着的名门望族,其后代在教育、化学、⽂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接下来详细介绍曾国藩家族及后代,⼀起看看吧。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曾国藩共有3个⼉⼦、6个⼥⼉(其中⼀⼉⼀⼥夭折),8个孙⼦、4个孙⼥……截⾄⽬前,曾国藩五兄弟的后⼈已经绵延⾄第⼋代,有突出成就的⼈多达240多⼈。
如今,在国内能够拜访到的曾国藩直系后裔⼤概有⼗⼏位,分布在长沙、北京、济南、洛阳和⼤同等地。
曾国藩的⼦孙中再没有⼀个⼈像他⼀样成为显达⼈物,但他们在教育、化学、⽂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在长沙⼀普通⼩区,记者拜访了曾国藩的次⼦曾纪鸿的曾孙曾宪华,曾宪华是长沙园林局⼀位普通的退休⼯⼈。
作为曾国藩的后⼈,他每年都要接受⼀些采访或其他活动。
不过,在他的⼼⾥,曾国藩不是他的⽣活资本,他更没想过借此出名获利。
64岁的曾宪华看上去很温和、⽼实。
他说,曾家的后代很多⼈都是这种性格,守规矩,不张扬。
在这⽅⾯,曾宪华也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后⼈们并没有直接接受过曾国藩的教育,但曾家的“农耕”家风却在⾻⼦⾥影响了⼏代⼈。
回忆⾃⼰的经历,曾宪华说,“曾国藩”三个字带给他很多沉重。
⼗⼏岁时曾宪华去报考艺术学校,⾯试到了最后⼀关却被告知“⽔平不够”,那时他⾮常不⽢⼼。
19岁那年,曾宪华下到农场,结果从“四清”到“⽂⾰”,他和家⼈的⽣活⼀直都没消停过。
下乡结束后,曾宪华回到长沙在园林局⼯作,⼀直⼲到退休。
曾宪华说,⾃⼰的⼀辈⼦都是普普通通的。
⽽曾家很多⼈也⼀样,没有市井味⼉,都很普通。
如今,曾国藩的直系后裔中,在国内能够拜访到的⼤概有⼗⼏位,分布在长沙、北京、济南、洛阳和⼤同等地。
曾家男⼈没再出现显达⼈物湖南曾国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胡卫平⽼师被曾家后代称为“曾家的⼤管家”。
曾国藩的家教家风自从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出版之后,海峡两岸悄然兴起一股“曾国藩热”。
我是曾国藩家乡人,数十年来,笔者采访了当地村组许多上了年纪的有识之士,因而对曾国藩及其家族后裔的真实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家乡人最为崇尚的,首推曾国藩的家风家教。
纵观古今,凡达官贵人之家,大多好景不长,因其子孙逐渐骄奢淫逸,过不了两三代,便门第没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唯独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曾氏家族之所以如此人才辈出,是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丰富的家庭藏书密不可分的。
(一)曾国藩严谨的家风,既为当时和后人崇尚,也为乡亲和世人称道。
1811年,农历十月十一亥时,曾国藩诞生在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天子坪村。
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勤劳节俭、忠厚善良的农民。
曾国藩从小受家庭影响,半耕半读发奋苦学成材,后因战功卓著封侯拜相官至极品,且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齐如雁阵皆受皇封同做高官,赢得满族荣华。
但他时时处处谦虚谨慎,再三告诫子孙后代必须“半耕半读,勤俭持家,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
”要他们亲自参加打草、捡柴、拾粪、插禾、锄地、收割等农事劳动,不许仗势欺人,不许使婢差奴。
曾国藩对祖父星冈公遗下的“治家八字诀”甚为推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八件事情)。
”其住宅取名“八本堂”。
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这八本是曾氏书香门第家庭教育之精髓,曾国藩兄弟及其子孙后代终身行之不懈。
此外,曾氏祖传家规家风还有三不信:不信僧巫(和尚师公),不信地仙(风水先生),不信医药(凡药三分毒);三致祥: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以及“勤俭孝友”四字要诀: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曾玉屏,生有三子,长子曾麟书,即曾国藩之父。
曾玉屏的轶事言行深深的影响着曾国藩,其早年求学和后期仕宦生涯,无不印证着祖父隔代遗传的基因。
反躬自省曾玉屏年少时秉受家训,勤奋好学,但是长大后随着家境殷实,便结交了一些纨绔子弟,沾染了恶习,沉迷于游玩嬉戏。
因此得到了家族长辈的讥笑,长辈们担心家业败坏在他手中。
长辈的指责使得曾玉屏深感不安和愧疚,他不希望曾氏家族几代人的心血毁于自己,于是反躬自省,每日晨起而耕,日落而灌,除草施肥,观虫鸣鸟叫识节气,最终将贫瘠山丘改造成了阡陌相连的梯田。
他受到了乡人的赞服,自己也感悟到,只有自己亲手耕种收获的粮食才是殷实肥美的,只有自己历经艰辛争取的,享用起来才会心安理得。
他深以没有文化为耻。
自己喜欢结交文人,也要求子孙拜名士为师。
对那些老成稳重有学识之人从不怠慢,经常邀请到家中做客并热情款待。
而对于那些巫婆神汉、道士和尚以及算命看相之流,避之惟恐不及。
严于治家对曾氏家族而言,曾玉屏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建立了家族祠堂,并定于每年十月祭祀。
立规矩要求后代,即使贫穷,礼教不可毁坏,即便愚笨,家祭不可从简。
曾玉屏一家老小包括妻子,都对其屏神敛气,毕恭毕敬,举家耸惧。
其晚年,孙曾国藩点翰林后载誉归乡,亲朋友好友无不登门贺喜。
曾老爷子则教诲子孙“吾家以农为业,虽富贵,勿失其旧。
彼为翰林,事业方长,吾家中食用无使关问,以累其心”。
就是说不能因为家中出能人而忘记安身立命之本,更不能因为家中琐事给在外为官的人增加麻烦。
正是曾老爷子对子孙的严厉要求,曾国藩在京为官十余载竟不知家中有累。
这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时代十分难能可贵。
睦邻亲朋曾玉屏格外注重和亲朋好友及乡里邻居的和睦关系。
遇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亲自登门,从不依仗年龄大辈分高等理由委派晚辈前去应付了事。
如果亲友生活拮据,曾玉屏也会倾囊相助,毫不吝啬。
遇到邻里间争吵不合,他也会主动出面调解。
经常在自己摆上酒席,在酒桌上解决矛盾和问题,杯酒化干戈为玉帛。
浅谈曾国藩“家训八宝”姚海飞曾国藩是我国清朝末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有人说如果没有他和他的湘军,大清朝就会提前灭亡。
他除了是个治国和治军的能手外还是一个治家严谨的当家人。
他的传家八宝:“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一直在湖南等地流传至今。
书,指读书。
知书达理,德才兼备。
蔬,指种菜。
自种蔬菜,味道鲜美。
鱼,指养鱼。
池塘养鱼,自见乐趣。
猪,指喂猪。
家中喂猪,增加收入。
早,指早起。
早睡早起,精神饱满。
扫,指扫地。
房屋内外,洒扫干净。
考,指祭祖。
孝道盛行,民风醇厚。
宝,指睦邻。
邻居相睦,其乐融融。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家训中的“书”,就是读书。
我国旧时代的农村家庭,凡是小康之家,总得让子孙读上几年书。
人们常说“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
过去读书是为了脱离愚昧、落后、贫贱的处境,而以今天的话语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环境,知识改变素质”。
曾国藩家族一直重视读书,因而人才辈出。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家族中,以曾国藩家族读书求学最为著名,因而涌现出一批教育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这与曾国藩一贯倡导读书的家风家教影响特别深。
蔬,就是种蔬菜。
在农村,几乎家家都会在在房前屋后,种蔬菜。
种蔬菜,不能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
其实,一个种菜能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园艺家。
蔬菜播种后,然后是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本来就是有一种观赏的乐趣,这比单纯的种花种草,更多了一层食用价值。
自己种蔬菜,随食随摘,味道鲜美可口,而且营养成分高,更有一种劳动收获的乐趣。
曾国藩从小喜欢种蔬菜,后来在南京官署也种蔬菜。
一些小朋友模仿父母动作种蔬菜。
曾国藩告诉儿子:种菜要整厢,抽好排水沟,然后是辨别土壤性质,季节时令、施肥活虫、抗旱防涝、各有技巧,必须认真实践。
自己种的丝瓜、苦瓜、南瓜、红薯、芋头、莲藕、豆角、萝卜、芹菜等,不但味道好,还有防癌功效。
时至今日,人们自种蔬菜,大多不施化肥、农药、激素、营养成分特别高,而且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
家风成就曾国藩大家都知道曾国藩的家风很好,曾氏后代人才辈出,很多人都以为是曾国藩遗留下来的家训成就了他的子孙!事实上,曾国藩家族的家风要追溯到他高曾祖一代。
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就,同样是曾氏家族家风的一个硕果,是优秀的家风成就了曾国藩和他的后来人。
曾国藩(资料图图源网络)在大清时代,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娱乐活动,长辈与晚辈不像现在这样相对无言,找不到共同语言。
那时候的一家人聚在一起,要么读书,要么促膝长谈。
长辈对晚辈谈什么内容,无外乎家长里短,什么我爷爷怎么样,我父亲怎么样,这种聊天的方式就是家风传递的过程,家族里的逸闻趣事就成了传递家风最好的素材。
曾国藩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早起,大清早起来要么读书,要么反思自己道德修炼的得失。
当别人还在享受热炕头的时候,曾国藩就在学习。
曾国藩在写给曾纪鸿的家书中说:“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惟学做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曾国藩在写给曾纪泽的家书中也提到:“我家高曾祖考相传早起,吾得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约一个时辰,始见天亮。
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则不待黎明,每夜必起着一二次不等,此尔所及见者也。
余近亦黎明即起,思有以绍先人之家风。
尔既冠授室,当以早起为第一先务,自力行之,亦率新妇力行之。
”如此看来,从曾国藩高曾祖开始,曾家代代人就坚持早起,而曾国藩更是将这种早起的好习惯发扬光大。
习惯决定命运,好的习惯成了曾国藩辉煌人生的基石。
长辈对于晚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能够影响后辈,我们常说某某人跟他的父亲或者母亲一个样,甚至为人处世的方式也一个样,这其实就是一种家风。
曾家有比较完善的家风体系,这种家风也一代代影响曾家人,曾国藩在家书中记载了从星冈公时代开始传承的家风:“吾祖星冈公之教人,则有八字,三不信。
曾国藩的良好家风与家庭教育清末,曾家家风无论在以封建儒学为中心的书香门第中,还是以勤俭为根本的耕读家庭中,都是堪称楷模的。
曾国藩的高祖应贞(字元吉)终生以勤劳致富,常常告诫子孙:“勤俭立身”“,耕读保家”。
其曾祖父竞希一生克勤克俭。
祖父玉屏(字星冈)“少耽游惰”但却能“立起身责”,“幡然悔悟”,“自是终身未明而起”“,讲求农事”。
由于他本人“早年失学,壮而引为深耻”决心让其子孙读书,猎取功名,因而对子弟督责甚严。
曾玉屏治家极严,他创立了一些家规,要求家人必须遵守,如“男子耕读,女必纺织”。
曾玉屏的为人、治家都给青年时期的曾国藩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曾国藩对其祖父非常崇拜。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困苦于学,转而发愤教督诸子,把光大门第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兄弟身上。
出身于耕读世家的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不仅成为他发愤读书,追求名利的动力,而且成为他思想品德的渊源。
可以说少时的家风造就了他一生的品行秉性。
他也继承和发扬了家庭传统。
他把家训归结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早扫,就是早起和扫除;考就是祭祀,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意;宝就是睦邻,要做到邻里之间“患难相顾”;书,指读书明理;蔬、鱼、猪也就是种菜、养鱼、养猪。
他把此作为家训的内容之一,教育诸弟子侄,并希望世世代代守之。
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定出了“不晏起,勤打扫,好收拾”的戒条,也要求家中子弟皆以“贪睡,晏起”为戒,以“早起,洒扫”互勉。
他严格要求子弟,主要是防止子弟们好逸恶劳,染上纨绔习气。
他强调“家中养鱼、养猪、栽竹、种菜四事,皆不可忽”。
这样一来“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处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曾国藩后来虽为高官,但他仍坚持“书蔬鱼猪”的传统教育。
在继承先人的基础上,曾国藩根据时代及家族生活方式、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构建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家训体系,从而将中国传统家训特别是仕宦家训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新发展有:1.耕读为本,耕读优于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