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特务机构——厂卫
- 格式:pdf
- 大小:61.85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一、引言东厂,又称东厂厂,是明朝中后期设立的一个特务机构,主要负责监视、侦查和打击政治异己。
由于其神秘性和残酷性,东厂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本篇观察笔记以五年级学生的视角,记录了东厂的一些有趣现象和所见所闻。
二、东厂的历史背景1. 设立原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严重,皇帝朱厚熜沉迷于道教,不理朝政。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皇权,维护统治,明朝设立了东厂。
2. 组织结构东厂设有厂公、厂卫、锦衣卫等职位,厂公为最高领导,厂卫和锦衣卫负责实际工作。
三、东厂的日常活动1. 监视官员东厂的主要任务是监视官员,以确保他们忠诚于皇帝。
厂卫和锦衣卫在官员的府邸、官场等地方设立耳目,收集情报。
2. 打击异己东厂对政治异己毫不留情,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如陷害、逮捕、杀害等,来打击异己。
3. 侦查案件东厂还负责侦查一些重大案件,如贪污、受贿、叛国等。
四、东厂的残酷手段1. 酷刑东厂对犯人采取的酷刑种类繁多,如夹棍、拔舌、斩首等。
这些酷刑让人闻之色变,惨不忍睹。
2. 陷害东厂常常通过陷害手段来陷害官员,使他们失去官职甚至生命。
3. 诛杀东厂对政治异己的诛杀毫不手软,一旦发现有人对皇权构成威胁,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诛杀。
五、东厂的影响1. 皇权加强东厂的存在使得皇权得到了加强,皇帝可以更加放心地处理朝政。
2. 政治腐败东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政治腐败,但同时也助长了政治腐败现象的蔓延。
3. 社会恐慌东厂的存在让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人人自危。
六、结语东厂作为明朝特务机构,其神秘性和残酷性令人不寒而栗。
通过本篇观察笔记,我们了解了东厂的历史背景、日常活动、残酷手段以及影响。
希望这篇笔记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东厂这个特殊机构在明朝历史中的地位。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观察笔记摘抄:摘抄一:清晨,我悄悄地溜进东厂的后院,只见一群锦衣卫正在训练。
他们手持利剑,动作迅速,眼神坚定。
我躲在角落里,紧张地看着他们。
摘抄二:午后,我看见一个官员被东厂的厂卫押送出来。
东厂分支机构设置
摘要:
一、东厂简介
二、东厂分支机构设置的目的
三、东厂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
四、东厂分支机构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
正文:
东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务机构,主要负责监视、侦查和打击政治对手。
它的设置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厂分支机构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厂卫制度是明朝时期最主要的特务机构,分为东厂、西厂和内厂。
其中,东厂的势力最大,地位最高,直接对皇帝负责。
东厂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络,有效地打击了政治异己,维护了皇权的稳定。
东厂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相当严密。
以东厂为例,它设有厂公、厂卿、厂监、总捕等职位,分别负责机构的日常管理、侦查行动和刑罚执行。
厂卫还设有自己的监狱和审判机构,可以迅速、高效地处理案件。
这种组织结构使得厂卫能够迅速应对政治危机,打击政治对手。
东厂分支机构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皇权的稳定。
其次,厂卫制度导致了官场上的腥风血雨,政治斗争不断,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最后,东厂的严密控制和高压政策,使得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
总之,东厂分支机构的设置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厂【概述】东厂,官署名。
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建立背景】东厂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
“靖难之役”后,朱棣即位。
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
而朱棣亦对朝廷大臣多不信任。
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于是朱棣一反太祖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
永乐十八年(1420)十二月,明成祖朱棣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决定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官署,命所宠信宦官担任首领。
◆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建立东厂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
◆东厂建立更深的背景是明代加强中央集权。
【组织机构】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
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
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
明朝四大特务机构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内行厂,则更是大大的有名。
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四个机构的历史、职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说、电视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等随便地搬来搬去。
其实东厂和锦衣卫是有较大区别的,而西厂更是前后只存在了不到十年。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这三大特务机构,力求给大家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之一,也是我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最重要的一段历史.在这个朝代,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到了从所未有的一个程度,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明朝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西,内厂,统称为厂卫.厂卫的出现标志着皇帝对自己权力的控制度加强,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的一个必然.谈到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说我国封建集权制度的发展史.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变法行动,使其初步形成。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和建立县制是两个关键。
秦汉时期确立和巩固。
就中央集权而言,秦代推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西汉推行“推恩令”、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有机结合。
隋唐时期的革新。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分工合作,相互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此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革新后的政治制度为历朝沿用。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
宋太祖以“强干弱枝:内外相制”为宗旨,全面实行分权制,强化相互牵制,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军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了中央。
但是以分权达到过分集权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朝大一统局面形成后,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统治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使中央集权制有了新的发展,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学一班齐林200930331007明朝特务制度简述明朝历史从洪武帝朱元璋创建大明到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殉国,王朝经历了277年的兴衰。
再加上南明政权的21年,明朝有近300年的历史。
明朝也是封建集权和专制制度严厉的时代,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三厂一卫”为政权特务机构,对社会各阶级全方面实施监控。
厂卫制度是明代特务干预司法的具体表现。
其机构先后为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到明后期,厂卫特务多达10余万人,其耳目眼线已经遍布社会各行各业,审讯缉拿行动自成系统,独立于朝廷司法机关之外严重地干涉了司法工作。
厂卫之制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厂番统领多由内廷太监担任,几乎凌驾于司法机关之上。
其司法特权主要有:一是侦察缉捕权。
主要是涉及国家的大要案;二是监督审判之权。
厂卫有审判权,但无判决权。
三是法外施刑之权。
厂卫法外酷刑致死人命亦不负责任。
对厂卫的行为,司法机关一般不敢过问。
一、锦衣卫锦衣卫隶属于皇帝,它原本只是皇帝的亲军二十六卫之一。
这些部队由皇帝本人指挥,各有各的职责。
锦衣卫地位最高,它是皇帝贴身的卫队,出行时负责警戒保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
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
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
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
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
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
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
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浅析明朝四大特务机构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之一,也是我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最重要的一段历史.在这个朝代,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到了从所未有的一个程度。
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内行厂——一个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也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一个标志。
厂卫是中国明代各种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的总称,包括明太祖所设立的锦衣卫、明成祖所设立的东厂、明宪宗时由汪直所设的西厂、明武宗时设立的内行厂,其中除锦衣卫为外官,其长官指挥使通常由皇帝亲信就任外,这类机构多由宦官直接掌管,对各级官员有强烈牵制作用。
按照时间顺序来看,最先设立的是锦衣卫。
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
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到燕王朱棣起兵夺得帝位时,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又恢复锦衣卫。
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主管皇帝侍卫、展列仪仗、传递皇帝命令以及职掌廷杖等事项,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
锦衣卫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巡查缉捕”的智能,称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
锦衣卫还有一个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明代的锦衣卫设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
锦衣卫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
且锦衣卫拥有特权,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
国学知识:锦衣卫是做什么
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其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与东厂、西厂合称“厂卫”。
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锦衣卫与东厂在天津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
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会落个残疾的下场。
臭名昭著的明代“⼚卫”特务机构明代的特务机构统称“⼚卫”,⼚,指东⼚、西明代的特务机构统称“⼚卫”,⼚,指东⼚、西 ⼚、内⾏⼚;卫,指锦⾐卫。
⼚、内⾏⼚;卫,指锦⾐卫。
洪武⼗五年(洪武⼗五年(1382年)年)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改朱元璋将亲军都尉府改 为锦⾐卫。
锦⾐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具有为锦⾐卫。
锦⾐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具有不经过司法部门⽽直接进⾏刑讯、判罪和⾏刑的权⼒。
明永乐⼗⼋年(明永乐⼗⼋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东安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东安 门北设东⼚,由宦官担任“提门北设东⼚,由宦官担任“提督",权⼒在锦⾐卫之上。
,权⼒在锦⾐卫之上。
完宗成化年间,宦官汪直⽤事,设西⼚,活动范围遍及京城及各省,三品以上⼤⾂皆可逮捕以后再上奏皇帝,权势⼜在东⼚之上。
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
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被撤销。
西⼚直接听命于皇帝,西⼚作为⼀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刘瑾。
锦⾐卫指挥使腰牌明武宗正德年间, ⼜设内⾏⼚,由宦官刘瑾把持,东西两⼚及锦⾐卫亦受其监视,属下特⼜设内⾏⼚,由宦官刘瑾把持,东西两⼚及锦⾐卫亦受其监视,属下特务之专橫、⽤刑之残酷,甚于东西两⼚。
其职能与东西⼚⼀样,但侦缉范围更⼤,甚⾄包括东西⼚和锦⾐卫。
⼚与卫均属皇帝掌握的特务机构,其职权性质相同,但锦⾐卫为外官,⼚为内官,故⼚的势⼒⼤于卫。
锦⾐卫侦缉官民,东西⼚侦缉官民和锦⾐卫,内⾏⼚则监视官民和⼚卫,。
锦⾐卫侦缉官民,东西⼚侦缉官民和锦⾐卫,内⾏⼚则监视官民和⼚卫, 从⽽构成⼀整套互不统属、层层监察的特务机构体系。
⼚卫特务不仅遍布京城,且分驻各省及重要城镇,平时经常临时派资赴各地缉察,致使朝野上下,⼈⼈⾃危。
⼀时间,锦⾐卫、东西⼚、内⾏⼚四⼤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
⼀时间,锦⾐卫、东西⼚、内⾏⼚四⼤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
直到刘瑾倒直到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和内⾏⼚,但百姓的⽣活已经被搞得混乱不堪。
厂卫制度(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一)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1)、直接听命于皇帝;(2)、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3)、独立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4)、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即“巡查缉捕”;(二)厂与卫职权的区别:(1)、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监视官员,百姓,可先砍后奏。
);(2)、东厂:侦察锦衣卫、官员、百姓、物价;(3)、西厂:侦察锦衣卫、东厂、官员、百姓、物价;(4)、内行厂:侦察锦衣卫、东厂、西厂、官员、百姓、物价;(点击放大)-----------------------------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
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
锦衣卫属于外臣,奏请需用奏疏,头目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而东厂、西厂、内行厂的首领是宦官,多由司礼监太监兼任,与皇上亲近,只需要单独回报即可。
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共同点是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
即“巡查缉捕”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
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
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
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
厂卫之制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厂番统领多由内廷太监担任,几乎凌驾于司法机关之上。
其司法特权主要有:一是侦察缉捕权。
主要是涉及国家的大要案;二是监督审判之权。
厂卫有审判权,但无判决权。
三是法外施刑之权。
厂卫法外酷刑致死人命亦不负责任。
对厂卫的行为,司法机关一般不敢过问。
锦衣卫(终明一朝)成立时间: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十六日(5月29);撤销时间:终明一朝;办公地点:锦衣卫镇抚司衙门;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第一任指挥使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不过有锦衣卫指挥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骧,毛骧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最后自己也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杀头;职权范围: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服饰穿戴:锦衣卫最大的特征是身穿金黄色的官服,有意权力高高在上之意,称为飞鱼服,并佩戴绣春刀;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