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病史见证中医_从复杂适应系统看中医学的本质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3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病史见证中医———从复杂适应系统看中医学的本质特征 符友丰摘 要: 本文从鼠疫流行及中国古代卓有成效的早期防治,揭示了砭刺作为疫病涌现的自发应对,伴随腺鼠疫流行而兴起、演变与发展;讨论了中医理论体系对于疫病过程、自然现象和临床实践的依赖关系;并以建国以来阴阳五行理论、脾胃学说研究、经络研究的得失,疾病过程的传变状态对于辨证论治等理论的影响,以及中医“治未病”的文本意义与近年兴起的中医“治未病”热和现代医学亚健康防治、中医特色等有关继承发扬中医传统的话题,浅述了自己的陋见。
关键词: 中医史;医源于疫;复杂适应系统;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治未病中图分类号:R2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113-38收稿日期2625作者简介符友丰,男,江苏武进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兼职教授。
(北京 ) 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
自从有了人类,为了适应生存,人类不断地与环境中的……伤害作斗争。
这些斗争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育了人类,使人类能战胜伤害,保障人类的发育成长和繁衍,这就是医学。
[1](p.2)此外,自然疫源的、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人与禽兽共患的传染病、流行病,包括那些古人已有记录,后人尚未解读的文字、文献和史料,甚至还有那些大量没有读懂的古书和尚未触及、掌握的知识与信息。
今天,面对那些娓娓动听的中医之道,不由得联想起哲人老子所谓“道法自然”[2](p.14)。
国外也有智者倡言“自然喜欢隐藏”,说“没有魔鬼,上帝不可能存在”[3](pp.2~3)。
当约翰H 霍兰以《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名世,几十年来关于主体系统“如何演化、适应、凝聚、竞争、合作,以及与此同时如何创造极大的多样性和新颖性等深刻思想”[4](评价),包括自然的和隐藏的秩序,把“像艾滋病一类疾病”魔鬼为何能够摧毁潜在的“上帝”免疫系统?等等联系起来,纳入同一复杂适应系统。
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注重全面观察,综合分析,通过调节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辨证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特点和环境因素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辨证分析,从而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引起的,因此治疗疾病应该以辨证为基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三、强调预防:中医学注重疾病的预防,强调“未病先防”。
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与环境、饮食、情志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平衡等,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个体化治疗:中医学不同于西医学的标准化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
中医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病情和环境因素都有所不同,因此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草本药物治疗:中医学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
中药是由天然草本植物制成的,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
中医学认为,中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法。
六、强调自然疗法:中医学强调自然疗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疾病。
例如,针灸疗法利用针刺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推拿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气功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等。
此外,中医学还注重调整饮食结构,推崇“五谷为养”、“饮食有节”等,通过调整饮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本质是什么1️⃣ 中医的历史渊源与哲学基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
它不仅仅是一种医疗体系,更是中华文化深厚哲学思想的体现。
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而五行相生相克则揭示了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功能协调。
这种哲学观念为中医的诊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2️⃣ 中医的诊断与治疗体系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聆听其声音、气息,询问病史、症状,以及切脉感受脉象,中医医师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等多种手段,旨在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功效各异,通过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能够精准地针对病情进行治疗。
3️⃣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日益加深。
一方面,中医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解释,如针灸在镇痛、神经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另一方面,现代医学的科研成果也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作用机制研究等。
此外,中医在慢性病管理、康复医学、养生保健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成为现代医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中医的本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医的本质在于其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不仅取决于内部的阴阳平衡,还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倡导顺应自然规律,通过合理的饮食、作息、情绪调节等方式,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
这种“治未病”的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医的预防医学理念,也为现代人追求健康、长寿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综上所述,中医的本质是一种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传统智慧,它通过独特的诊断与治疗体系,以及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展现了其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独特价值。
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以下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是由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多个因素共同调节和维持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
因此,中医学注重对整体的诊断和治疗,而非只关注某个病症或器官。
二、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两个相对面或对立面。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外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中医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和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对应。
五行学说描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中医学中,通过观察五行之间的相克相生关系,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辨证施治中医学的辨证施治是一种独特的诊疗方法。
中医师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式,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
辨证是指根据病情、病因、病机等不同方面的特点,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断。
施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五、预防为主中医学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调理,注重维护人体的健康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只有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注重饮食调理、起居有时、适度运动等方面,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六、个体化治疗中医学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和疾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本质是什么1️⃣ 中医的历史渊源与哲学基础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瑰宝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中医的本质,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哲学基础之上。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将宇宙万物划分为阴阳两大范畴,以及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这一理论框架不仅指导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还贯穿于中医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各个环节。
2️⃣ 中医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中医诊断,讲究“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听其声音气味、询问病史症状、切按脉象等方式,全面收集病情信息,以判断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
治疗方面,中医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体质差异和病情发展阶段,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治疗手段,旨在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3️⃣ 中医的特色疗法与优势中医的特色疗法,如针灸、拔罐、刮痧、中药熏蒸等,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患者青睐。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拔罐疗法则利用负压原理,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刮痧疗法通过刮拭皮肤,排出体内毒素,增强免疫力。
这些疗法不仅在治疗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等方面表现出色,还在养生保健、促进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此外,中医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一理念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中医在健康维护方面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4️⃣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中西医结合,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一大趋势。
通过科学研究,中医的一些传统疗法得到了更深入的机制探讨和效果验证,为中医的国际化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中医的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理念,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和启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点的概念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2)形神一体观(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一)症、证、病的概念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二)辨证与论治的概念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感冒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证”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感冒。
咳嗽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咳嗽声重、恶寒发热、社苔薄白、脉浮紧;“证”是风热犯肺还是风寒犯肺。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第二节:阴阳学说(环球医学网提供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2016执业药师考点串讲复习笔记)一、阴阳的属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阴阳的可分性,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
中医专业特点综述和医术渊源资料总结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综述中医专业的特点,并总结中医医术的渊源资料,以增进对中医的了解。
中医专业特点综述1. 综合性:中医专业不仅研究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医学知识,还包括脉诊、舌诊、问诊等中医诊断技术和中药学、针灸等中医疗法。
2. 经验性:中医强调以经验为依据的诊疗,通过临床实践和历代医家总结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3. 个体化:中医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体质个性化地制定治疗方案。
4. 理论体系:中医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机理论等,这些理论体系构建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
5. 继承性:中医注重传承和发展,历代医家的经典著作是中医专业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医学生除了研究现代医学知识外,还要研究古籍文献,以传承中医医术。
医术渊源资料总结1. 《黄帝内经》:被称为中医的奠基之作,该经典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方法,深入探讨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2. 《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系统总结了辨证论治的经验,对中医临床诊疗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主要介绍了内科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4. 《脉诊素问》:是中医脉学的经典著作,系统阐述了脉象的诊断意义和脉学的理论基础。
5. 《针灸甲乙经》:是中医针灸学的经典之一,对针刺和灸疗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讲解。
6. 《本草纲目》:是中医药学的著名著作,系统总结了大量的中药药物和药性。
总结中医专业具有综合性、经验性、个体化等特点,依靠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中医医术的渊源资料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为中医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通过对中医专业特点和医术渊源的综述,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医学的精髓。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病史见证中医———从复杂适应系统看中医学的本质特征 符友丰摘 要: 本文从鼠疫流行及中国古代卓有成效的早期防治,揭示了砭刺作为疫病涌现的自发应对,伴随腺鼠疫流行而兴起、演变与发展;讨论了中医理论体系对于疫病过程、自然现象和临床实践的依赖关系;并以建国以来阴阳五行理论、脾胃学说研究、经络研究的得失,疾病过程的传变状态对于辨证论治等理论的影响,以及中医“治未病”的文本意义与近年兴起的中医“治未病”热和现代医学亚健康防治、中医特色等有关继承发扬中医传统的话题,浅述了自己的陋见。
关键词: 中医史;医源于疫;复杂适应系统;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治未病中图分类号:R2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113-38收稿日期:2008206215作者简介:符友丰,男,江苏武进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兼职教授。
(北京 100010) 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
自从有了人类,为了适应生存,人类不断地与环境中的……伤害作斗争。
这些斗争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育了人类,使人类能战胜伤害,保障人类的发育成长和繁衍,这就是医学。
[1](p.2)此外,自然疫源的、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人与禽兽共患的传染病、流行病,包括那些古人已有记录,后人尚未解读的文字、文献和史料,甚至还有那些大量没有读懂的古书和尚未触及、掌握的知识与信息。
今天,面对那些娓娓动听的中医之道,不由得联想起哲人老子所谓“道法自然”[2](p.14)。
国外也有智者倡言“自然喜欢隐藏”,说“没有魔鬼,上帝不可能存在”[3](pp.2~3)。
当约翰・H ・霍兰以《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名世,几十年来关于主体系统“如何演化、适应、凝聚、竞争、合作,以及与此同时如何创造极大的多样性和新颖性等深刻思想”[4](评价),包括自然的和隐藏的秩序,把“像艾滋病一类疾病”魔鬼为何能够摧毁潜在的“上帝”免疫系统?等等联系起来,纳入同一复杂适应系统。
[4](提要)。
于是中医的历史:最恶毒的疫病造就了世界上最古老、最富防治成效的完美医学的历史神话,其道理犹如“多难兴邦”那样,唱酬了一曲“医源于疫”的赞歌随着鼠疫魔鬼的揭示,中医最本质、最有特色的特征是什么?当然首推能够成功战胜无数次最最凶顽瘟疫———尤其是鼠疫流行的“奇闻”,应当成为炎黄子孙的常识。
从这里出发,下文随着砭刺放血治疗腺鼠疫、肺鼠疫的神奇疗效的发现,我们将科学地分析古人如何在与疫病的博斗中自组织、自发和自适应地迈出了中医之道的第一步,在通向人类文明的311航程中不断适应、演进。
限于篇幅,本文无法揭示鼠疫流行与防治对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影响,却能基本阐明它对中医药学及其中医基础理论的决定性作用,并证明它如何在与疫病的斗争中发展,把局部经验造就成普适的理论。
揭示历史真相,正是为了弘扬它的特色与优势,把它在疫病防治中取得伟大成就,及其理论体系继往开来,便于超越昔日辉煌。
一、进程中的疫病流行与自发应对 鉴于鼠疫流行的特殊性,科学家估计鼠疫菌大约早在5000万年以前就在地球上生成。
[6](p.103)因此,疫病在动物间流行的历史超过了人类社会史。
那时,鼠疫杆菌、跳蚤、鼠类或其它啮齿动物共处于同一地理环境,成为这一复杂适应系统几个活的主体。
每当光照、温度、湿度适宜,按照种群的密度、机体的抗体水平或免疫力高低,周期性暴发动物疫病①。
其中,决定疫病预后或死亡率高低的因素很多,主要与鼠疫杆菌的毒力因子有关,它是病菌与生态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由此形成不同自然疫源地内毒力强弱不等的各种菌株,加之多数强毒与弱毒菌株常能在一定条件下能迅速变异,成为鼠疫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的重要原因。
每当流行条件成熟,寄生于啮齿动物的蚤类因吮吸染病动物血液而带菌。
一次大规模的疫病流行之后,随着动物种群大量死亡,不仅降低了种群密度,也提高了存活动物的抗体水平,于是进入了疫病的低发期或休止期。
如此周而复始,维系着种群密度与生态链的平衡,从而促进了动物群体的优胜劣汰,在亿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繁殖力极强的啮齿动物种群。
这样,早在人类社会到来以前,动物间的疫病流行不知延续了多少年。
在动物疫病流行期间,原始人群常因为偶尔涉足自然疫源地而感染疫病。
因此,当古代猿人走出原始森林,开始迈向漫长的文明之路,茫茫岁月从小群体汇集成原始群落而家族,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由小而大,由群体构成部落、大部落而最后形成氏族、部落、民族、社会与国家。
当觅食方式由早期的采集、捕猎、杂食,越过漫长的洪荒,逐步发展到后来的畜牧、农耕与养殖。
古人类带着逐渐积累的天文、地理、物候知识进入耕作时代。
火种的保存和利用,距今二三百万年至万余年前的古人类遗址,经过C14测定,包括从180万年前至23万年前元谋人、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打制石器(尖状器)、石锥、石刀和骨针、火烧的骨头,说明早在当时已经学会用火,勾勒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史,为发展熟食、灸刺和预防疾病具备了必要的条件。
到一万年前至八千年前后,逐步学会了制陶、酿造等,营养的改良使人口迅速增长。
而冶金术的兴起,使针具改革成为可能。
从砭石向九针发展的艰难历程,反映了人类医疗从原始状态的疫病防治中不断适应、不断学习,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日趋成熟。
(一)疫病流行的自组织防治造就原始中医学1.鼠疫流行的生物医学基础为了抵御猛兽而密集群居的原始人群构成疫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遭受疫蚤叮咬而感染的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引流的淋巴结内潜伏、繁殖,不断向机体输出毒素,患者突然出现恶寒、发热、汗出、严重的全身疼痛、头痛等中毒症状,这些症状与日俱增,成为“六经传变”的临床基础。
与此同时或稍后,局部淋巴结出现炎肿,导致淋巴结出血性坏死、红肿、剧痛、化脓和周围组织水肿、麻痹、厥冷,常是需要向火取暖的原因。
而涨力增大的炎肿淋巴腺(结)则是寻求刺血、排脓以减轻压力、缓解疼痛需求的心理动因。
就在本能地采用火烤、热熨、火灸驱寒。
康殷从古文字形研究,反映当时盛行的针、灸、熨(火烙)疗法。
由于没有找到针、灸、熨等疗的疾病原型,因而不能理解这些疗法的神奇疗效与原理,也难以理解简帛医书何以出现《足臂》、《阴阳》两种十一脉灸经。
结合仰韶文化至夏商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疾病流行,理解熨灸等法为何在我国商、周初期(公元前6世纪)普遍流行?显然存在更为深刻的流行病学背景。
刺血减压以缓解疼痛之际,不料治愈了疫病,成为最早、最原始的“临床经验”。
加上腺鼠疫的死亡率约为20%—70%,那些染病而从瘟神的眼皮底下溜过411①在史前漫长岁月中的疫病流行,我们只能从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古文字来推测。
竺可桢等气象学家先后提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距今8000—3000年之间出现过气候的最为温暖湿润的历史时期,称之为“仰韶温暖时期”(王星光教授引段万倜:《我国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第一温暖期(3000—1100B.C )。
中国历史的夏商时代恰值“仰韶温暖期”的后段。
“温暖湿润”正是传播鼠疫的跳蚤最好的生存繁殖环境,古文字上留下意义为“足病”的字词数量之多,如蹶(厥)、 、痿(训痹)、痹(训湿病)都有其确切的病史意义。
的幸存者,成为目击治疗获效的见证人。
在原始人群中形成最初、也是终生难忘的记忆,把那些经验一代代地重复,成为言传口授和共同经验的传承人。
记录在甲骨文字、并汇集成简帛医书和《黄帝内经》①。
《脉书・脉法》上砭灸的最初适应症只有“上气”和“痈肿”两种病症,包括所谓“气上而不下”(喘息上气)和“壅种有脓”[7](pp.72~75),与《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相同[8](p.80)。
腺鼠疫以淋巴腺炎肿、坏死、化脓为特征,继发肺鼠疫则出现上气、喘咳、血痰逆涌等症状而危及生命。
早在《内经》时代,《灵枢经》开卷就记录黄帝的一个美好愿望:要使百姓不再蒙受药毒、不再使用粗大的砭石,专“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先立针经”[9](p.1)。
正是这种代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美好愿望,成为医学不断适应、学习、发展、进步的动力。
2.原始文字记录的早期流行病(1)出现在甲骨文字中的肢体“疖肿”与疫病1899年发现的甲骨文,为考证殷商历史和古代疾病提供了文字依据。
继胡氏所作甲骨疾病考证,陈世辉先生《殷人疾病补考》,以小屯乙编中四、象征疾病的“小方格”,认为这是记载生长在不同部位的“疖肿一类的病症”[10](p.138)。
温氏提出类似见解[11](p.316)。
按,这种以准文字描述的“疖肿”,以“肿”为核心,反映皮肤肿起,包括人群易感性很高、以淋巴腺炎肿为特点、发病概率最高的腺鼠疫。
②另如,汉字史上产生的会意字“医”,字从匚、从矢,匚训夹藏,矢象尖锐矢器,包括砭石、石针之类,成为“藏矢器”以刺病的见证[12](p.1)。
在《黄帝内经素问》王注及其引《山海经》郭注等文献、出土的《足臂》《阴阳》两种“十一脉灸经”中,都能见到砭石治疗痈疡、痈肿与热熨火灸砭刺治疗淋巴腺炎肿之类疫病流行的联系。
[5](pp.1~12)体现古代腺鼠疫腺肿病流行的普遍性,可从古文字、古病名等多方面反映这类病症围绕发病部位、症状特征的“肿”核心,见证病名与演变。
其中,脚气病名从9世纪初传到日本[13](p.5),在《日本后纪》与疫字并存[14](p.19~29)。
在《资治通鉴》中,“三国・吴・薛综上疏吴主:海上远征,郁雾冥其上,咸水蒸其下”,“善生流肿,转相 染,凡行海者,稀无此患”。
明胡三省注:“流肿者,谓毒气下流,足为之肿,古人谓之重 ,今人谓之脚气。
”[15](p.482)今微 、重 、流肿……等病名,都已消失在历史概念的代谢之中。
在中国,脚气在晋唐时期达到顶峰,两宋金元时期逐步被“新病症”和新病名所取代,原有病名因为病症部位的改变早已成为概念的空壳,并最终变为一般意义的普通脚部感染。
由于西医传入,传统意义的脚气在日本延续至江户、明治、大正初期,于20世前叶同样消失在西医的误读与误译之中。
就在传统意义的脚气消亡的前夜,关于脚气病因的困惑曾在日本医学史、世界医学史、中西医学比较史,甚至影响我国的西医教材中,都留下了误把维生素B1译为“脚气病”的印记。
特别近代日本两位旅欧学医、掌握军医大权———留学英国的高木兼宽与留学德国的森鸥外的激烈争论,直至不久以前,网络、期刊依然不断曝出颠倒黑白、有违史实和科学精神的惊世骇俗的谬论视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