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 库欣综合症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格式:ppt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76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00037 北京解放军304医院咸力明佟万仁人民军医2003年第46卷第4期(总第521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因肾上腺皮质发生肿瘤或增生,使醛固酮分泌过多,以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高醛固酮和低肾素活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1 流行病学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O.5%-2%。
随着腹部B超、CT和MRI的广泛应用,许多无特征的病人也能被早期检出。
Lim等从高血压465例中筛检出原醛症43例(占9.2%)。
该症从新生儿至老人均可发病,但好发年龄为30-50岁,其发病率在性别中没有差别,腺瘤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2-1.5,国外报告为1:2.3。
2 病因及病理2.1 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腺瘤(APA) 1955年由Conn首先描述,故又称Conn综合征,是原醛症主要病因,占70%一80%,绝大多数腺瘤位于一侧,左侧多于右侧,常为单个,仅1%左右为双侧或一侧有两个腺瘤,70%腺瘤见于女性。
多数直径l-2cm,包膜完整,切面为桔黄色,均质实性,60%-70%的腺瘤重量小于6g,光镜下显示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网状带或质密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的“杂合细胞”。
“杂合细胞”表现出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的特点,有些腺瘤可同时存在球状带细胞弥漫性增生。
电镜下可见瘤细胞内线粒体嵴为血小板。
2.2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 占成人原醛症的10%-20%,在儿童原醛症中最常见。
其病理变化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伴或不伴结节,切面见肾上腺皮质增厚,厚度在0.15cm以上,光镜下可见大量透明细胞增生,多为弥漫性,偶为局灶性。
组织学上具有肾上腺被刺激物质,即在人垂体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和另一γ促黑素原相关因子,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并无突变,但该基因表达增多且酶活性增加。
2.3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 约占原醛症的1%。
Kater等在1982年发现有4例介于APA和IHA之间的病例,其病理形态上与IHA相似,可为单侧或双侧增生,但生化特征与APA更相似,行肾上腺单侧或次全切除可纠正醛固酮过多的症状和生化异常。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表现、诊断及治疗(一)定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以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及高血浆醛固酮水平为主要特征,因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等原因引起的醛固酮分泌过多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
(二)病因目前已知有以下类型,即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腺瘤(APA)、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原发性肾上腺增生症、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包括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RA等)、异位醛固酮分泌腺瘤或癌等,其中以APA(35%)及IHA(60%)最为常见。
(三)临床表现1.高血压(1)最早出现的症状,几乎见于每一病例的不同阶段。
(2)中等度血压增高,以舒张压升高为著。
(3)对常规降压药疗效差。
2.低血钾、高尿钾可能只存在于较严重的病例中。
只有50%的腺瘤和17%的增生患者血钾小于3.5mmol/L,是病程相对较长的提示,因此没有低血钾不代表不是原醛症!血钾3.0~3.5mmol/L时,尿钾大于25mmol/24h;或血钾小于3.0mmol/L时,尿钾大于20mmol/24h,提示肾性失钾。
临床上表现为肌无力、发作性软瘫及周期性瘫痪等。
长期低钾血症可引起肾小管空泡变性,可表现为口渴、多尿、夜尿增多等。
心脏方面可表现为心律失常,心电图示U波或ST-T波改变。
3.其他低钾血症可导致细胞外液碱中毒→游离钙减少,促进肾脏排镁、排钙增加,均可导致手足抽搐、肢体麻木。
(四)诊断1.需满足如下条件(1)高醛固酮:醛固酮分泌增多并且不被高钠负荷引起的血容量增加所抑制。
(2)低肾素:肾素分泌受抑制并且不因立位及低钠刺激而分泌增加。
(3)皮质醇水平正常。
2.诊断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明确是否有高醛固酮、低肾素血症;然后确定其病因类型,即先定性,后定位。
(1)定性检查1)选择需要进行筛查的患者:当高血压患者有如下表现时要注意筛查有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临床执业医师各章考点——内科学15第四十一章肾上腺疾病【考纲要求】1.库欣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3.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治疗、肾上腺危象。
4.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治疗。
【考点纵览】1.库欣综合征的病因。
库欣综合征的全身各系统表现。
2.诊断依据:①临床表现。
②糖皮质激素分泌异常。
病因诊断。
治疗的目的是纠正高皮质醇血症,去除病因。
①手术。
②垂体放疗。
③药物治疗。
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重要知识点:高血压、低血钾。
诊断依据:①症状。
②醛固酮水平增高。
影像学检查的意义。
根治方法为手术切除。
药物治疗的特点及副作用。
4.肾上腺危象的表现。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综合治疗:①基础治疗。
②病因治疗。
③肾上腺危象的治疗。
5.高血压是嗜铬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
血压增高的特点。
儿茶酚胺过多的全身表现。
儿茶酚胺与代谢产物(VMA)的临床意义。
诊断性药理试验:①兴奋试验。
②抑制试验。
6.手术是惟一根治嗜铬细胞瘤的治疗。
手术前治疗的重要性。
掌握各种药物的使用:α-阻滞剂、派唑嗪、酚妥拉明、硝普钠。
【历年考题点津】1.肾上腺皮质肿瘤引起的Cushing综合征与 Cushing病的鉴别,最有意义的试验检查是 A.血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B.葡萄糖耐量试验C.测试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D.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E.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答案:E2.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A.肾上腺皮质腺瘤B.肾上腺皮质腺癌C.垂体ACTH分泌过多D.异位ACTH综合征E.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答案:C3.女性,26岁,肥胖、头痛伴闭经1年半。
查体:BP180/110mmHg,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薄,有痤疮,腹壁有宽大紫纹,下肢胫前可凹性浮肿。
为明确库欣综合征,拟检查B.尿游离皮质醇C.血皮质醇昼夜节律D.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E.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答案:A4.女,45岁,肢体软弱无力、夜尿多2年余,今晨起双下肢不能活动。
第十四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概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之一。
该疾病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受抑制,典型临床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
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及其他原因等。
流行病学原醛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之一。
早于20世纪40年代人们已经证明肾上腺有一种具有潴钠作用的物质,1953年分离出醛固酮,1955年合成了这一激素。
同年,Conn对一位34岁女性高血压、低血钾患者。
否定了“失钾性肾炎”的诊断,而提出是有肾上腺皮质腺瘤分泌醛固酮增多所致,并得到了手术证实。
Conn首先发现并报道这一种内分泌高血压类型,并命名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故又称Conn综合症。
Conn早年曾推测约20%高血压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致,但以后在美国其发病率占同期高血压患者的0.05%~2%,上海瑞金医院于1957~1989年共收治原醛症314例,占同期住院患者的2%。
但随着肾上腺生理、生化及高精检出技术的进步,精确的实验室检查和先进的影像学诊断以及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使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容易和有效,偶发瘤患者检出率明显提高,肾上腺疾病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患病率有上升趋势,有外国学者已经提出,原醛已经成为继发性高血压中除肾脏病以外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生率可达15%~20%。
按此比例推算在中国有高血压患者近1.3亿,其中应该约有1%的原醛患者,则应有130万,这部分患者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高血压,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极其重要。
该症发病年龄高峰为3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
病因及病理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生化特征,原醛可分为以下5型:1、肾上腺醛固酮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发生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并分泌醛固酮的良性肿瘤,即经典的Conn综合征。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一、概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占65%~80%,瘤体直径多在1~2cm之间。
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1:3。
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的进步使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容易和有效,偶发瘤患者检出率明显提高,肾上腺疾病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患病率有上升趋势,有的国外学者提出原醛症已成为继发性高血压中除肾脏疾病外最常见的形式,其发生率可高达15%~20%。
本症首选手术治疗,不适于手术者,常用安体舒通治疗,同时补钾,加一般降压药。
二、临床表现不论何种病因或类型的原醛症,其临床表现均是由过量分泌醛固酮所致。
1、高血压:最常见的首发表现,随病程持续进展或略呈波动上升,但一般呈良性经过,血压约150-170/90-110mmHg之间。
患者有头痛、头晕、乏力、耳鸣、弱视等在门诊内科就诊。
可早于低钾血症2~7年前出现,随着病程、病情的进展,血压亦逐渐升高,对降压药物常无明显疗效。
2、低血钾:血钾在疾病早期可正常或持续在正常低限,临床无低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病程延长,血钾持续下降,80%~90%患者有自发性低血钾。
由于低血钾常在3mmol/L以下,可以导致以下临床症状发生:肌无力及周期性瘫痪:常突然发生,初发有麻木感、蚁走感,继而多在清晨起床时忽感双下肢不能自主移动,反射降低或消失,双侧对称,重则可累及双上肢甚至发生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及吞咽困难。
瘫痪的发作与血钾降低程度相关。
以夜间发作较多,劳累、寒冷、进食高糖食物常为诱发因素。
肢端麻木、手足搐搦:由于低钾引起代谢性碱中毒,致肢端麻木、手足搐搦及肌痉挛。
3、肾脏表现:长期大量失钾,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引起多尿、夜尿增多。
醛固酮过多使尿钙及尿酸排泄增多,易发生肾结石及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肾间质瘢痕形成。
库欣综合征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窦京涛(主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CS)又称皮质醇增多症(hvpercortisolism)或柯兴综合征,1921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Harvey Cushing 首先报告。
本征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量皮质醇所产生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疮、紫纹、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
由于长期应用外源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饮用大量含酒精饮料也可以引起类似库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且均表现为高皮质醇血症,故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称为内源性库欣综合征;外源性补充或酒精所致称为外源性、药源性或类库欣综合征。
目录1发病率及死亡率2临床表现3疾病检查4影像学检查5异位ACTH综合征病灶定位的特殊检查6特殊人群的检查7疾病治疗1发病率及死亡率丹麦的数据显示库欣综合征(CS)的年发病率为2/100万人;西班牙报告年发病率为2.5/100万人,患病率为39/100万人;美国密尔沃基地区调查结果为5/100万人;库欣综合征诊治指南年发病率平均为2~3/100万人。
本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3~5。
国内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
在某些特殊人群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骨质疏松、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和肾上腺意外瘤患者中,亚临床库欣综合征的比例较高。
a满月脸 b水牛背 c腹部紫纹CS患者的死亡率较正常人群高4倍,因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及代谢综合征,这些并发症显著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导致CS患者的大多数死因为心、脑血管事件或严重感染。
上世纪早期严重高皮质醇血症患者的存活时间中位数为4.6年,1952年研究报告5年存活率为50%。
近年研究发现,当高皮质醇血症缓解后,其标准化的死亡率(SMR)与年龄匹配的普通人群相当,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所有症状不一定完全缓解,随访15年发现,成功手术组生活质量较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组比较降低;而治疗后仍存在持续性中度皮质醇增多症的患者,与普通人群相比,SMR增加3.8~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