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过滤和结晶(1)
- 格式:pdf
- 大小:1022.54 KB
- 文档页数:13
实验七重结晶及过滤一、实验目的1.了解重结晶原理,初步学会用重结晶方法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
2.掌握抽滤、热滤操作和折叠滤纸的折法等基本操作;3.学习用水或混合溶剂,对乙酰苯胺重结晶、热水过滤、抽滤。
二、实验原理1.重结晶:把固体有机物溶解在热的溶剂中使之饱和,冷却时由于溶解度降低,有机物又重新析出晶体。
2.应用: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
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留在溶液中,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注意——重结晶只适宜杂质含量在5%以下的固体有机混合物的提纯。
从反应粗产物直接重结晶是不适宜的,必须先采取其他方法初步提纯,然后再重结晶提纯。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仪器:吸滤瓶(1个);布氏漏斗(1个);热漏斗(1个);无颈漏斗(1个);酒精灯(1个),电炉、石棉网。
试剂:乙酰苯胺;活性炭。
四、实验步骤1.溶剂的选择理想溶剂具备如下条件:⑴与被提纯物质不起化学反应;⑵对被提纯物质应易溶于热溶剂而难溶于冷溶剂中;⑶对杂质溶解度应很大(杂质留在母液)或很小(可热过滤除去);⑷溶剂的沸点适中(太低,则溶解度改变不大且难分离,太高,则溶剂不易除去)。
理想溶剂可通过查手册、资料或实验来决定。
2.制饱和溶液称取2g粗乙酰苯胺放于150 mL 锥形瓶中加入70 mL 水,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固体溶解,将被提纯物制成饱和溶液。
(水过多会损失,过少则会析出乙酰苯胺。
有机溶剂需要水浴加热并安装回流装置)。
若溶液含有色杂质,要加活性炭脱色。
(用量为粗产品质量的1%~5%)——待溶液稍冷后加活性炭!然后煮沸5~10分钟。
3.热过滤方法一:用热水漏斗趁热过滤,见装置。
(预先加热漏斗,叠菊花滤纸P71,准备锥形瓶接收滤液,减少溶剂挥发用的表面皿)。
在过滤时,应先用溶剂润湿滤纸,以免结晶析出而阻塞滤纸孔。
方法二:可把布氏漏斗和吸滤瓶在水浴中充分预热(切忌将吸滤瓶放在石棉网或电热套上加热),然后便可趁热过滤。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重结晶和热过滤的实验报告篇一:重结晶及过滤实验实验报告重结晶及过滤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XX.04..01报告人;武伟一、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重结晶法纯化固体有机物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或在同一溶剂中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它们相互分离。
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易改变,通常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反之,则溶解度降低,热的为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溶解度下降,溶液变成过饱和易析出结晶。
利用溶剂对被提纯化合物及杂质的溶解度的不同,以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三、实验用品仪器:布氏漏斗、吸滤瓶、抽气管、安全瓶、锥形瓶、循环水真空泵、玻璃棒、表四、实验操作步骤和现象将2g粗制的乙酰苯胺及70mL的水加入250mL的三角烧瓶中,加热至沸腾,直到乙酰苯胺溶解(若不溶解可适量添加少量热水,搅拌并热至接近沸腾使乙酰苯胺溶解)。
取下烧瓶稍冷后再加入计量的活性炭于溶液中,煮沸5-10分钟。
趁热用布氏漏斗进行过滤,用一烧杯收集滤液。
滤液放置彻底冷却,待晶体析出,抽滤出晶体,并用少量溶剂(水)洗涤晶体表面,抽干后,取出产品放在表面皿上晾干或烘干,称量。
五、产率计算共得到0.9g乙酰苯胺产品,粗品的质量为2g,产率为0.9×100%=45%六、思考题1.重结晶纯化有机物的原理是什么?答:原理是有机物在同一溶剂中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差别较大。
2.理想溶剂具备那些条件?答:不与溶质反应,溶质的溶解度在不同温度下差别较大。
3.乙酰苯胺重结晶时出现油珠的原因是什么?答:乙酰苯胺没有溶解完。
4.将溶剂进行热过滤时为什么尽可能减少溶剂挥发?如何减少?答:防止溶质析出,减少产率。
预防措施有:不要在高温下进行操作;不要在空气流动量太大的环境下操作;用出液口较大的漏斗等5.冷过滤和热过滤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答:热过滤为了滤去杂质,冷过滤为了过滤得到晶体。
《过滤和结晶》教案过滤和结晶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概念,介绍一份针对初中化学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过滤和结晶的基本定义和原理;2.学会合理操作实验室设备,并掌握实验室安全常识;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4.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过滤的定义和原理通过学生了解过滤现象的定义和内涵,理解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熟悉滤纸过滤的方法和操作要点,如滤纸对滤液的过滤作用,滤液通过滤纸形成的渗透作用,以及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2.结晶的定义和原理通过学习结晶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以及了解固体和液体混合物中参与结晶的物质。
通过实验方法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操作流程的技能,并进行结晶物质的制备和品质判断。
三、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饮料为例,通过文章描述会引导学生想到过滤和结晶,引进教学话题。
2.理论基础学习过滤和结晶定义的同时,采用图片和图表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实验环节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在实验室进行操作,进行过滤和结晶等实验,并进行资料记录及实验报告的撰写。
4.总结反思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过程总结,收集问题,探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价1.考核时间在上课和实验过程中不定时进行考核。
2.考评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等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考评。
3.考核内容考核学生是否了解过滤和结晶基本原理,是否掌握实验道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安全规定,是否熟练掌握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等。
五、教学小结过滤和结晶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滤和结晶原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本节内容是初中溶液知识体系的继续和完善。
教材开始以展示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再通过实验与溶解现象相反过程的另一种现象——结晶现象学习结晶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结晶法和过滤法。
本课程利用之前学习的天然水的净化中,过滤的方法来具体操作,结合有关溶液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了解结晶方法的原理和过滤操作要点。
(3)学习使用结晶、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常见晶体结晶形成等活动,提高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离混合物、制造晶体等活动和过滤操作要点等的学习,培养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难点】可溶性杂质除去方案的设计;课堂时间的调控。
【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胶头滴管、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漏斗、铁架台(带铁圈)、托盘天平、滤纸、火柴、明矾、粗盐。
一、导入新课国庆节,我去做客,我妈妈冲了一杯很甜的糖水,开始我没喝完,等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
我问妈妈是否当时没搅拌?妈妈说当时糖已经全部溶解,你能帮我分析白糖析出的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晶体和结晶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活动1 知道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饱和溶液?2.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影响的三种情况?3.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和将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冷却分别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都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
前者因为溶剂量减少,后者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过渡]蒸发溶剂和冷却饱和溶液都可以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固体这个过程化学上称为结晶现象,得到的硝酸钾固体我们称为硝酸钾晶体。
初中化学结晶及粗盐的提纯课标定位知识点考纲要求题型说明海水晒盐的原理结晶粗盐的提纯1. 认识海水晒盐的过程,理解其原理;2. 认识结晶的方式及适用范围;3. 知道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的步骤和方法;4. 了解食盐的用途。
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海水晒盐是人类目前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途径,是中考考查的热点,在中考中占5~20分。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海水晒盐的原理;结晶的方式;粗盐的提纯。
难点: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考点精讲知识点一:海水“晒盐”1.原理:海水经日晒、风吹等,使溶剂不断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直至形成饱和溶液,继而析出晶体。
说明:蒸发结晶。
2. 过程: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引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析出食盐来。
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或“苦卤”)。
示意图如下:知识点二:结晶一般为两种,一种是蒸发结晶,一种是降温结晶。
1.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规律总结】蒸发结晶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减小;溶液的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溶液的状态是饱和状态。
2. 降温结晶: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规律总结】降温结晶后,溶质的质量变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状态是饱和状态。
知识点三:粗盐提纯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等。
粗盐的提纯•粗盐提纯: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等。
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可溶性杂质中的Ca2+,Mg2+,SO42-则可通过加入BaCl2、NaOH和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而除去,也可加入BaCO3固体和NaOH溶液来除去。
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粗盐提纯实验:1. 实验过程:(1)溶解(2)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在10毫升水中大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3)加入过量BaCl2(去除硫酸根离子)BaCl2+Na2SO4==BaSO4↓+2NaCl(4)加入过量NaOH(去除镁离子)MgCl2+2NaOH==Mg(OH)2↓+2NaCl(5)加入过量Na2CO3(去除钙离子及BaCl2中的钡离子)Na2CO3+CaCl2==CaCO3↓+2NaCl(6)Na2CO3+BaCl2==BaCO3↓+2NaCl(注:3,4两步可互换。
)(7)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适量HCl(除去过量NaOH,Na2CO3,可选择用pH试纸控制加入的量,或是直接蒸发)(8)蒸发结晶2. 实验步骤:(1)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克粗盐(精确到0.1克),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取一匙粗盐加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用玻璃棒搅拌,并观察发生的现象。
接着再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2)过滤: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慢慢倾倒液体,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3)蒸发: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九年级化学关于溶解度的计算、过滤和结晶人教四年制【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关于溶解度的计算、过滤和结晶二. 重点、难点:1. 通过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 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方法。
3. 理解用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三. 知识要点:1. 关于溶解度的计算的类型(1)已知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求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例如:① 把50克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克硝酸钾。
求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解析:溶液的质量为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因此5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水的质量是:50克-12克=38克设:20℃时100克水里溶解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x溶质 溶剂 溶液 12g38g50gx 100g g x )100(+ggx g 1003812= 解得x=. 答: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克② 把20℃时克氯化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克氯化钾。
求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设: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x 溶质 溶剂 溶液 40gx 100g g x )100(+ggx g 100406.13= 解得x=34g. 答: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克③20℃时,把4克氯化钠固体放人11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设: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x 溶质 溶剂 溶液 4g11g15gx 100g g x )100(+gg x g 100114= 解得x=. 答: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已知某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求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的质量。
例如:把100克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4克硝酸钾。
则:① 若配制350克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硝酸钾和水各多少克? ② 若将78克硝酸钾配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水多少克?解析:设配制350克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硝酸钾和水的质量分别为x 和y 。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重结晶及过滤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重结晶及过滤在实验室中的应用。
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对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的熟练程度。
二、实验原理重结晶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加热溶解、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等步骤,使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过滤是利用过滤介质将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操作。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烧杯、铁架台、漏斗、滤纸、抽滤瓶、布氏漏斗、酒精灯、玻璃棒、加热套、循环水真空泵等。
2. 药品:目标物质(如苯甲酸)、溶剂(如水)、粗盐等。
四、实验步骤1. 重结晶a. 将目标物质与适量溶剂混合,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
b. 将混合液静置冷却,使目标物质结晶析出。
c. 使用布氏漏斗和滤纸进行过滤,收集结晶。
d. 对结晶进行洗涤,去除杂质。
2. 过滤a. 将混合物(如粗盐溶液)倒入漏斗中。
b. 使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c. 检查滤液是否澄清,如不澄清,可重复过滤。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重结晶a. 通过重结晶,目标物质得到了较好的纯化,杂质含量明显降低。
b.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目标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2. 过滤a. 通过过滤,将混合物中的固体与液体成功分离。
b.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滤液清澈,固体杂质被有效去除。
六、实验讨论1. 重结晶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温度对实验结果有很大影响。
溶剂的选择应满足以下条件:a. 溶剂不应与目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b. 目标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应随温度变化较大;c. 杂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或很大,或很小;d. 溶剂应容易与目标物质分离;e. 溶剂应无毒、不易燃、价廉易得并有利于回收利用。
2. 过滤过程中,滤纸的选择和操作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
滤纸的选择应满足以下条件:a. 滤纸的孔径应与固体粒度相适应;b. 滤纸应平整、无破损;c. 滤纸的过滤速度应适中。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重结晶及过滤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提高了有机化学实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