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连山易而大荒经是归藏易
- 格式:docx
- 大小:8.45 KB
- 文档页数:7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这部分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更多杂文阅读请关注。
[原文]凡训蒙,须讲究①。
详训诂,明句读②。
[注释]①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②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译文]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原文]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棣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俱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
) [原文]为学者,必有初①。
《小学》终,至“四书”②。
[注释]①学者:学习的人。
初:开始,开端。
②《小学》:一本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人朱熹、刘子澄所编,通过讲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向儿童灌输孔孟之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读书求学的人,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
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原文]论语者,二十篇①,群弟子,记善言②。
[注释]①《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
此书是孔子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的书,分为20篇,共15917个字。
群弟子:指孔子的学生们。
善言: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译文]《论语》这部书共分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们的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原文]孟子者,七篇止①。
讲道德,说仁义②。
[注释]①孟子:孟轲。
作《孟子》七篇。
②讲:讲述。
说:宣传,谈论。
[译文]《孟子》这部书是孟轲写的,共七篇,内容是有关讲述道德、宣传仁义等优良品行的言论。
连山易归藏易原文最早出现连山、归藏的古籍是周礼大卜中,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而学术界早已证明这部古籍周礼是西汉刘歆所伪造,但也确实参考许多古经典所作,并推论连山、归藏两词根本是刘歆研究山海经时所假想的。
刘歆是西汉王朝皇室贵族,是位天文学家、古经文学家、目录学家,能够进出皇家收藏图书馆,直接继承上个朝代秦一统天下所囊括来各国的经典,其库藏庞大杂乱许多使用词语又艰涩难懂,他与父亲刘向都是不得权势的皇族旁亲,偏偏父子兴趣相同沈溺于众多失传古经典中如获至宝,那个纷乱求生的西汉末年哪来时间编撰新作,材料多到惊人,拼凑节录整理出周礼等书怎能说是捏造,没多久王莽窜汉时期将刘歆谋杀。
山海经说是五藏山经与海经两本书合称,其实由多部古经典合集而成,由夏朝开始由历代巫师、方士等开始记载至秦朝末年,避开了秦始皇的焚书,其内容精彩众多从古史古民族、古神话、宗教民俗、地理、物产、巫术医药到山川鸟兽无所不有,历代均有名家为此书集成或作注,而第一个开始集成作注的便是刘向父子。
早期的书籍收藏不易,不像如今印刷制品快速简单容量大,到了东汉桓谭在新论正经(一部古籍目录简介)中说,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八万字的书籍在当时可摆满如今的一个房间,到了北魏写下奇书水经注(感于山海经内容杂乱不成系统,再搜古籍与考察编写成全国地理水脉的书籍)的郦道元(本身也是官宦贵族)还曾看到过,然后又再失传。
此后每逢失传,便又出现王公贵族甚至是帝王本身出来再编撰连山,然后原文本义越来越少(归藏则更早失传),又要被历朝学者攻击是伪造要抵制,时至今日可窥探一二的古籍相当贫乏,目前仍可由流传至今的两种学问来证明连山确实存在并影响甚巨。
一个是中医,其中对人体筋脉的穴位名称如三里、商丘、承山、昆仑、涌泉、内关、风池、丘墟、鹤顶、地机、陷谷、天柱、灵台、玉田、支沟、风岩、岩池、地仓、石门等都来自连山易中的形势,而脉像中的浮、沉、迟、虚、实、滑、涩、洪、细、紧、促、结、等也都是连山易中的现象。
连山易与归藏易摘要:传本《归藏》是晋代汲冢中出土易学类文献的汇编,宋代佚失,后世学者颇有疑之为伪书者,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又出土秦简本始证其确为先秦古书。
清代学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各有辑本,然辑本多有舛误和遗漏,本文乃在二辑本的基础上,参阅秦简本重新辑录校订,冀对易学研究和秦简本《归藏》之整理有所助焉。
关键词:收藏;冀中;马国汉;严克军版《归藏》,传为三易之一,《汉书?艺文志》无之,直到了晋代才出现,《隋书?经籍志》著录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云:“《归藏》已亡,按晋《中经》有之,惟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唐书?艺文志》著录与《隋志》同,到了宋代,此书已残缺,只剩下了《初经》、《齐母经》、《本蓍篇》三篇,宋代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卷一《易类》曰:“《归藏》三卷,晋太尉参军薛正(贞)注。
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
”《隋志》说晋《中经》里有《归藏》,而《中经》中都是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魏安王墓出土的战国竹简书,据《晋书?束皙传》所记,这些出土的竹书中有《易经》二篇、《易爻阴阳卦》二篇、《卦下易经》一篇、《公孙段》二篇、《师春》一篇等易学作品,其中《易爻阴阳卦》是“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郭沫若认为:“晋的《中经》所著录的都是汲冢的出品。
《晋书?荀源》上说:?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宰述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
?据此可以知道所谓《归藏易》不外是有荀远杂凇兑棕骋跹糌浴匪赋与的拟名。
……荀缘玫搅恕兑棕骋跹糌浴罚便任意把它拟定为《归藏》罢了。
”[1]但是《隋志》著录的是十三卷,这么大部头,不可能只是《易爻阴阳卦》二篇,笔者认为《归藏》十三卷应该是汲冢中出土的几种古易书的合编,其中有《易爻阴阳卦》,也有《卦下易经》、《公孙段》等[2],另外还应该有一些不知名的易书,因为《束皙传》里说除了那些知道名题的古书之外,还有“杂书十九篇”,另有“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这些杂书、无名书里应该也有易学著作。
(三字经)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 [原文]凡训蒙,须讲究①。
详训诂,明句读②。
[注释]①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②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译文]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原文]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棣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俱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
)
[原文]为学者,必有初①。
《小学》终,至“四书”②。
[注释]①学者:学习的人。
初:开始,开端。
②《小学》:一本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人朱熹、刘子澄所编,通过讲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向儿童灌输孔孟之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读书求学的人,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
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原文]论语者,二十篇①,群弟子,记善言②。
治世宝典《连山易》答:连山易是易经的最古老形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宝典,堪称人文“国宝”。
在伏羲在俯仰天地而画八卦之后的夏朝,第一次形成了易学的完整体系。
连山,亦谓“连三”,一是客观体系,二是时空体系,三是数理体系,是非常严谨、完善和博大的古老文化。
它体现了古老中国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连山易与现今世上流传的《周易》有很大差别,是三易鼻祖和集大成者。
三易者,《周礼·太卜》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中前二者,因历代典籍鲜有记载,导致后世无不认为失传。
其实,连山易并未失传,只因其独特的运算体系、运用功能和天时等原因,两三千年来一直在师门中口耳相传,因而其不曾被历史所淹没。
连山易之用在于运用最古老的易理,指导为政者的治国之法,兵家的排兵布阵之法,医家之辨症施治之术,农家的耕种之技,商家之经商贸易之理。
它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应用价值。
连山易与周易的不同连山易和其它易不用之处在于灵活多变,不牵强附会,既有本真的理论,又有辨证思维的演绎。
它有着古人数千年来的经验和实践。
它统摄四季变化之要领,又有天人合一的操作方法。
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工作指导、对前途的预测作用与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治世宝典人生指南易经的鼻祖——《连山易》是一部博大精深,囊括天地万物的完备学问和哲理百科全书。
这部被誉为“群经之首”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灿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对我国古今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铸成,还是对于安邦定国,和谐稳定,人本理念的形成,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乃治世之宝典,人生之指南。
一、古老文明的起源。
据有关资料考证:伏羲氏发明了八卦,炎帝连山氏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首创《连山易》,而黄帝又在《连山易》的基础上首创《归藏易》。
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最早的王。
新石器时代早期,伏羲在长期对天地宇宙万物的观察和思考后,用“一”代表天,用“--”代表地,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这个整体衍生出来的,于是有了“一画开天”之说。
揭秘《山海经》【4】《山海经》与《易经》《山海经》是《山海经》,《大荒经》是《大荒经》,是属于同一易经系列的两部经典,我们一定要把《山海经》与《大荒经》分开来对待,不要再糊里糊涂地连在一起阅读、欣赏、研究、探讨,甚至大做文章了。
《山海经》是神农时期的作品,是神农时期的一部易经。
《大荒经》是黄帝之后,直至到了夏代才完成的一部易经。
中间相差至少近千年岁月,是易经文化中特有的演易现象的两次演易结果。
神农时期演易,演易的成果形成了《山海经》,到了夏代又一次发生演易事件,演易的成果形成了《大荒经》。
《山海经》与《大荒经》两部经典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在易经中,有一些易经八卦的基本知识,比如什么是易经八卦?易经八卦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其中乾表示天、兑表示海、离表示火、震表示雷、巽表示风、坎表示河流、艮表示山、坤表示大地。
从中看出来什么叫山海经了吗?山,就是艮卦表示的山;海,就是兑卦表示的海。
《山海经》的名字,实际上也可以叫做《艮兑经》。
如果真的叫做《艮兑经》的话,这个名字,到要比叫做《连山易》在意义上显得更加完整。
易经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样的顺序,是后世形成的,是《连山易》、《归藏易》之后,到了周代的周文王又一次演易,形成《周易》以后,才形成起来的一种卦序与天尊地卑观念。
与到了《周易》时代天是第一位,地是最末位的天尊地卑观念不同,在《连山易》的《山海经》时代,易经八卦的卦序是艮、离、巽、乾、坤、震、坎、兑,这同样也是神农时期人们的观念:山是第一位的,海是最末位的。
人们尊山而卑海。
在神农时期,在《连山易》时期,在《山海经》时期,在大地上只剩下高山与汪洋的背景下,山是最为尊崇的,洪荒留下的汪洋积水,则最为卑贱。
山尊海卑,表示艮卦的山是第一位的,表示兑卦的海、汪洋、沼泽在最末位。
山尊海卑,是易经的《山海经》时期人们确立的一种世界观。
《山海经》的实质是《艮兑经》,并且是在远古神农时期就被作为经典,是易经的最初版本,是伏羲创造易经八卦之后,神农演易成果形成的第一部易经。
大家都说《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
加上曾仕强与南怀瑾这些人的忽悠,更把《易经》搞得神奇的不得了。
有个《易经》的小说,还把梅花易数写成有一个口诀的东西,更让人哭笑不得。
万物唯心,其实只要你觉得它不神奇,它就不神奇。
首先我们看关于《易经》的书时,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先把它想得简单起来。
大家会问,如果看不懂那些关于《易经》的书,怎么办?好办,不看。
总有一本书你会看懂的。
这不是我们的智商有问题,也不是《易经》太复杂,是出版人的问题。
大家想一想那些算卦瞎子,人家一本书也不看,怎么就会懂《易经》,师傅怎么说,他怎么算。
就这么简单。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在最早,只有“易”,没有“经”。
“易”的意思有三层:1.变易。
易的上面是日,下面是月,以日月生落、阴阳交合表现宇宙和人世的无穷变化;2.简易。
即用最简单的概念去解释最复杂的世界;3.不易。
变中有不变。
《易经》的“经”则是指经典的著作。
儒家奉《易》、《诗》、《书》、《礼》、《乐》、《春秋》为《六经》。
再往下说,《连山易》是夏代的易学,《归藏易》是商代的易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
那么,在所有的这些之前,《易经》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用后来的包括孔子解释《易经》的文字来表达,《易经》原文里,其实只有“吉、凶、悔、吝、厉、无咎”、“孚、志、尚、喜、庆”、“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见大人”等这样的核心词。
由此不难看出,《易经》不过是中国古代一部用于“算卦”的工具书。
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为“山东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写的贺信中曾说:“我有个建议:研究《周易》当然以《周易》哲学为主,但《周易》本来是一部筮书。
《周易》的哲学思想有些与筮法有关,因此对筮法也要作调查研究工作。
”南宋大儒朱熹也说:“《易》乃卜筮之书。
”康熙大帝在《周易折中》序言里也提到,“或有议论己见,渐至启后人之疑”。
我们读的书与见过的世面肯定不如以上这三个人,既然这三个人已经说《易经》是“算卦”的书了,我们姑且就认定它是本“算卦”的书,不必多疑。
《白话易经》《白话易经》《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
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
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
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
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
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易经》与三《易》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
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
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
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一)简易。
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
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
(二)变易。
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
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
(三)不易。
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
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
《易经》名字的由来《易经》名字的由来《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易经》名字的由来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
现时一般认为《易经》是集体创作,《周易》的起源并非任何一个传说或历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时期占筮用的文字编纂而成。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始;一般说上古三大奇书包括《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但它们成书都较晚。
《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简易、变易、不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的交替变化描述世间万物。
《易经》最初用于占卜和预报天气,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是一部无所不包的巨著。
自从17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
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十三经中未经秦始皇焚书之害,它是最早哲学书。
《易》原有三种版本:《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一般所称《易经》即源于《周易》发展而来,不过1993年湖北江陵荆州镇(现荆州市郢城镇)出土的王家台秦简《易占》与辑本《归藏》相符,被认为《归藏》古文再现。
从甲骨卜辞来看,《易》的核心部分来源一定很古老,商代的数字卦多为六位一组,与《易经》卦象六爻同构,甲骨卜辞有“贞我旅吉”、“利;不利”;西周甲骨卜辞有“保贞,宫,吉”、“此由亦此亡,用由逋妾”,在《易》的爻辞中都有类似文字,但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卦"、"筮"、"蓍"、"或"、"国"等易占应出现的字(比如“蓍”,起卦的方法从系辞起才见到)。
《易经》包括狭义的《周易》与《易传》。
《周易》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相传是依循周文王主编《易》的著述而来,成书大约在西周时期。
连山归藏周易通俗解释
连山、归藏、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三部易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1. 连山:连山易,据传是神农时代的《连山易》,主要记录古代占卜知识,源自于对动物的观察,所以很多是以动物来命名和分类的。
2. 归藏:归藏易,据传是轩辕时代的《归藏易》,主要也是记述古代占卜知识,归藏易是以坤卦为首卦,即以土德王天下,故名归藏。
3. 周易:周易就是我们常说的《易经》,据传是周文王在囚禁期间,推演伏羲的八卦,重新组合成六十四卦,爻辞和连山、归藏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这三部易书是中国古代的智慧结晶,通过研究它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归藏原文及译文归藏在秦书中有精简版,值得我们去学*。
小编为大家收集分享的归藏易原文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简介编辑《归藏》,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魏晋以后已经失传。
《商易》以坤为首卦,故名为归藏。
《归藏》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
相传黄帝作《归藏易》,有四千三百言。
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
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
一说《归藏》在汉朝已佚,因为《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著录,《隋书·经籍志》亦曰:“《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明朝杨慎以为汉代时《归藏》未失,“《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正经》,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
”清人朱彝尊云:“《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
”塔罗占卜抽三张牌详解您过去、现在、未来运势,点燃指路明灯指引人生方向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重启研究《归藏》的热潮。
有人认为“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中的《郑母经》”今仅存《初经》、《六十四卦》、《十二辟卦》、《齐母经》、《郑母经》、《本蓍篇》、《启筮》等七篇。
易理编辑南宋罗沁《路史发挥》“论三易”中说:“初坤、初乾、初离、初坎、初兑、初艮、初震、初巽,此归藏之易也。
”今有人以二进制结构作归藏易示意图。
生肖运势20222022年对你是否有好的机遇?是否有机会暴富?是否合适创业?归藏易卦图与周易六十四卦卦图在卦的排列顺序上有所不同。
先天八卦的卦序是按逆时针“乾—兑—离—震-坤—艮-坎——巽—…”来排列的,而归藏卦画是按逆时针“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来排列的,这里要清楚一点归藏易中并没有乾坤坎震等八卦的概念只有天地金水火风山木,其卦序是“天(乾位),金(兑位),山(离位),水(震位),火(巽位),风(坎位),木(艮位),地(坤位)”。
《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自汉代以来倍受重视,被尊为“群经之首”。
根据《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此说自汉代以来,不知倾倒了多少痴迷的文人,虽然他们大多数没见过《连山》、《归藏》为何物,却纷纷凭猜想立说(这看看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后的《附诸家论说》就可明白),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如杜预《左传注》中所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
另一种说法如《周礼•春官•大卜》贾疏所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
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则综合此二说云:"《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
”但是今本《山海经》中无此文,此文句与其经文不类,疑系误记或伪托。
这些说法都是凭空猜测,良不足据,因为《连山》、《归藏》二书名在秦汉以前是否存在,尚是一大疑问。
《连山》、《归藏》二书名,最早见于《周礼》,在刘歆“发现”《周礼》之前的众多先秦及秦汉古籍中从无提及。
《周礼》这书很早就有人怀疑是汉代刘歆造的伪书,郭沫若云:“原来《归藏》之名,仅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卜》,与《连山》、《周易》共合为所谓”《三易》?,但《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连山》和《归藏》的著录,我疑是和《周礼》一样,乃刘歆所伪托的东西,不过那伪托品没有流传便化为了乌有。
” [1]刘歆把秦汉以前的一些古书或资料拿来经过重新编辑,删改增损,作成了《周礼》,虽然不能说里面的内容全是他伪造的(实际上里面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先秦传下来的古代材料),但其中肯定有他伪托虚造的成分。
笔者认为,《连山》、《归藏》在汉代的刘歆以前根本没有这两个书名,其名日正是刘歆自己拟造出来的。
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其根据就是当时还流传着的一些古《易》书残篇和《山海经》。
一、关于《连山》的问题《连山》这书在历史上有好儿部,比如梁元帝有《连山》三十卷,隋代的刘炫也伪造过《连山》,宋代出现的《古三坟书》里的《山坟》也称作《连山》,这些都是后出之书,可以不论。
《山海经》揭秘【1】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经》说成是《连山易》,把《大荒经》说成是《归藏易》。
这有很大的难度。
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难度就不去做。
因为《山海经》确实是《连山易》,《大荒经》确实是《归藏易》,这需要揭示出来,应该揭示出来,必须揭示出来。
因为这是真实,是史实,是历史的真实。
这关系到我们的易学史,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史,关系到我们的易学史应该怎么写,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史应该怎么写,是不是还继续维持传统荒诞而错误的写法,关系到易经到底是什么,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
自古相传,易经有三种。
一种叫做连山易,一种叫做归藏易,一种叫做周易。
说是在西周时期,这三种易经还同时存在。
西周王朝占卜的时候,还三种易经同时使用。
为什么占卜的时候要同时使用三种易经?历史的记载说是为了保证占卜时的准确性,才同时使用三种易经来占卜。
同时使用三种易经占卜,是不是为了保证占卜的准确性呢?我看不是。
那么是为了什么?是这三种易经,本来是一个整体。
三种易经,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种易经,才是一部完整的易经,每一种易经,只是易经之一种,只是易经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周易》,它的作用,只在于占卜。
而中国上古时期的占卜,不仅仅是占卜之后,知道吉凶之后就结束了,我们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商朝,在占卜之后,基本上每一次占卜之后,都有着一个重要的祭祀环节。
占卜之后如何祭祀?祭祀谁?去什么地儿祭祀?用什么礼仪、礼数、礼品祭祀?这在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的《周易》中是没有的。
《周易》中没有明显的祭祀内容,只有占卜内容。
那么,是不是《连山易》和《归藏易》中,有关于祭祀部分的内容?史传西周时期王朝占卜,《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易同用,应该是因为这个原因。
古人讲,“《易》纪三皇,《书》叙唐虞。
”(《风俗通义》)三皇、唐虞,指三皇五帝。
三皇指天皇伏羲,人皇神农,地皇黄帝。
对于三皇指的是哪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个中华民族的缔造者,这没有问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山海经是连山易而大荒经是归藏易
导语: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1]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经》说成是《连山易》,把《大荒经》说成是《归藏易》。
这有很大的难度。
但我
山海经是连山易
大荒经是归藏易
[1]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经》说成是《连山易》,把《大荒经》说成是《归藏易》。
这有很大的难度。
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难度就不去做。
因为《山海经》确实是《连山易》,《大荒经》确实是《归藏易》,这需要揭示出来,应该揭示出来,必须揭示出来。
因为这是真实,是史实,是历史的真实。
这关系到我们的易学史,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史,关系到我们的易学史应该怎么写,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史应该怎么写,是不是还继续维持传统荒诞而错误的写法,关系到易经到底是什么,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
自古相传,易经有三种。
一种叫做连山易,一种叫做归藏易,一种叫做周易。
说是在西周时期,这三种易经还同时存在。
西周王朝占卜的时候,还三种易经同时使用。
为什么占卜的时候要同时使用三种易经?历史的记载说是为了保证占卜时的准确性,才同时使用三种易经来占卜。
同时使用三种易经占卜,是不是为了保证占卜的准确性呢?我看不是。
那么是为了什么?是这三种易经,本来是一个整体。
三种易经,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种易经,才是一部完整的易经,每一种易经,只是易经之一种,只是易经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周易》,它的作用,只在于占卜。
而中国上古时期的占卜,不仅仅是占卜之后,知道吉凶之后就结束了,我们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商朝,在占卜之后,基本上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