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与世界地图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山海经与世界地图仔细找寻相关资料后,发现山海经与早期的世界地图存在着某方面的联系。
山海经与世界地图《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显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目前的学术界对于《山海经》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仅仅限于中国,一种认为包括了整个亚洲圈,而第三种看法更为大胆,认为覆盖了整个世界,《山海经》就是古代的世界地图。
《山海经》古时称为《山海图》,从名称上来看,应有图,而今不存。
很多人都认为《山海经》仅仅是一本神话书,因为里面所描述的一些东西在中国不存在。
而实际上《山海经》很可能是一本世界地理书,上面标满了各方的地理,物产,历史演变以及风土人情氏族,书中的很多东西要在世界范围内找。
这是一种很新颖的假设,虽然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支撑它,但是也已经在考古学和语言学上找到了一些可以证明它的论据。
若干年来,历史书上都说,是意大利人哥伦布于十一世纪首先发现了美洲,然而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根据经上所说《东山经》在中国大海之东日出之处,他在北美试着进行按经考察,经过几次失败,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
他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此实地勘察,他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美洲,特别是在墨西哥发现了大量具有我国殷商时代至宋朝以后文化特征的文物和文化遗迹。
据统计,其中已发现汉字59个,加上重复的汉字,共计已有140多个。
《山海经》古世界地图高清复原,与现代世界惊人吻合!
《山海经》除了各种奇异怪兽,还有古世界地理图,内容十分丰富,从《山海经》古世界地图高清复原图来看,与现代世界惊人吻合。
《山海经》主要记载了山川、民族、物种、祭祀等等知识,翻开《山海经》,可以看到每个山川的地理图,那时候的山川距离现在也有几千年了,树木葱葱,物种丰富,重原的地图来看,与现在世界相差不大。
有人说这不奇怪,地壳变动是很缓慢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世界的地图与现代如此相似的时候,是非常正常的。
《山海经》是一部很值得研究的古达书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内容包括地理学、科学史、地理学、神话学等等。
它的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山系、水文、地理、社会文化风俗等,很值得研究。
《山海经》是古代人智慧结晶,里面山川、异兽很多都是神话人物,想象力十分丰富,比如九尾狐,光是九尾狐的描述和长相就有上百种,十分奇特,里面描述的仙人居,也是美轮美奂。
《山海经》中记载的世界真的存在吗?《山海经》总共有多少篇本文导读:《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已遗失,原共22篇约32650字。
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异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
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
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山海经》难道真的是在记载我们所处的世界吗?不可否认,确是如此,《山海经》中记载的地理位置和现在有些地方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很多的记载,包括那些异兽,山川很多都找不到依据,这又作何解释。
所以很多人又认为《山海经》是虚构的,不存在的,又有人认为《山海经》根本不是记载的这个世界的事情,记载的也不是这个世界的地理风土人情。
总结各种史料发现,最后一种说法好像更为贴切实际情况,在《山海经》中记载的那个世界应该是上古时期的另一个维度空间世界,夸父、黄帝、大禹这些人都是那个世界的人,那是一个科技远远领先于现在的世界,那个世界有很多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的物种。
山海经中的昆仑究竟在哪?按照古地图来寻找昆仑山(细化更正版)历史上对于昆仑的地望和原型言人人殊,大多是因为将神话中的地理与现实中的地理混作一谈。
昆仑说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山海经》中的昆仑,它原本并不是指西方的一座自然高山,而只是一座人工的建筑物,这座建筑物就是古观象台,即明堂。
昆仑山是传说中西方的一座大山,但古书中的昆仑山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山?昆仑山原本只是神话地理学中的一座神山,与现实地理无关,而研究者却苦苦探索其在现实中的位置,可谓缘木求鱼,空做努力。
一、《山海经》中的昆仑万氏认为,自《汉书》后诸家昆仑说,皆因载记之有西方大山昆仑而附会,均不可从。
万氏另有《禹贡昆仑辨》一文,认为《禹贡〉昆仑为国名而非山名2,则其可取者唯有《山海经》和《史记》载汉武帝之说,然汉武帝所案古图书,当即用《山海经》之文,则诸言昆仑山者,可信者实只有《山海经》一家,历史上错综纷乱之昆仑说,追本溯源,正在《山海经》一书。
《山海经》实为古代文献中记载昆仑最早亦最详细者,因此,寻找昆仑山的原型必须从《山海经》入手。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的地貌,各经对昆仑的记述虽各有不同,但其中的关联仍然有迹可循。
《山海经》为历史上诸昆仑说的源头,而《山海经》中关于昆仑的讲述又以《海经》之说为早出,所以,如果想探寻昆仑的原型,就应从《海经》中的昆仑说入手。
二、昆仑与明堂《海外南经》云:“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
”一语道破昆仑的真相。
这里的昆仑显然不是史书中所载的那座西方大山,它方方正正,不似自然造化之巍峨高山,却似匠心安排之人工建筑.《海内西经》就具体描述了这一人工建筑的结构: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
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方八白里,高万仞”自是夸大之词,此昆仑墟,形状正方,四面共有九门,每一门前有守门神兽开明,开明虎形。
山海經與現代世界地理的驚人吻合(圖)《山海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優秀的文化典籍,但由於它所記載事物的廣博性與儒家不同,因此一直被視為荒誕不經的怪書,實際上《山海經》是一部記錄遠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著,它記述著中華民族文明與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以及這種生存與發展所憑依的自然生態環境。
而且這本書裏所包含的口令是你絕對無法想像的,當年西周發生內亂,一個王子-朝帶著大批的周市典籍(相當於國家圖書館藏書)投奔楚國,但是由於楚國也內亂,王子朝一行沒有到達楚國,而是神秘的消失了,這批典籍在之後的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現在我們有理由推測這批國家圖書館珍藏的的典籍是被王子朝藏起來了。
而這批圖書恰恰可以證明中國的歷史絕對不只是區區五千年,而是有著更加燦爛更加文明的悠久歷史。
篡位後的周敬王向王子朝追索周室典籍,而王子朝以死拒絕交出典籍。
據《左傳·定公五年》記載:“五年春,王人殺子朝于楚。
”與此同時,老子(當時的國家圖書館官長)可能因參與秘藏周室典籍之事,遂被迫辭職,大約此後不久,老子便西出函谷關,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從此隱去。
王子朝死後那些流落江湖的遠圖書館巫師和學者正是根據這批上古典籍編寫出了曠世奇書《山海經》。
編寫《山海經》這樣的大部頭著作,需要編寫者有著充裕的時間、充足的財力,並且沒有或少有世俗雜務的干擾;顯然,這樣的條件乃王子朝一行的後裔所充分具有的,而這種工作也成為他們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樂趣。
,《山海經》極為謹慎地回避任何與現實有特定關係的事件,當亦有其苦心。
即作者或編寫者出於某種現實的考慮而竭力想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
有點象尋山隱修會,呵呵。
<<山海經-大荒東經>>稱:‘‘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
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
有一大人蹲其上,張其兩耳。
’’這個記載很容易讓你聯想到什麼呢<<山海經-大荒西經>>記有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山上有門狀結構物,用以觀測日月的升落,從而判斷季節時辰,你有聯想起什麼呢?大禹治水過程中,曾經建有眾帝之臺,它們是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共工臺,這些臺現在哪?山海經記載的臺的守護神陸吾是人面虎身的怪物,在<<海內西經>>裏又被稱作開明獸,它的身軀體大類虎,它站立在崑崙之上,注視著東方,這些臺的主人為什麼要嚮往東方呢,為什麼黑人古代又被稱為崑崙奴呢?樓蘭古國消失在荒漠之中,我們知道它曾經存在過,因為有考古證據。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
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
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
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
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
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是鲁迅渴慕已久、心心念念的。
《山海经》之于鲁迅,不是猎奇,不只是知识,而是促其精神成长的“宝书”。
《山海经》中的英雄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古代英雄们与自然、社会的强大力量抗争的故事。
这些故事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是我们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就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理水》、《补天》和《奔月》。
无疑,鲁迅,我们的民族之魂,他从《山海经》中汲取了足够的养分。
所以,他一生视之为“宝书”。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亦说《山海经》“盖古之巫书”,又在《汉文学纲要》中说“盖以记神事”。
足以证明《山海经》是一部极具神话研究价值的古书。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而《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又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
万万没想到!《山海经》竟是一部全球性地理学著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本残缺的英译本《山海经》流落到一个美国人手中。
这个非地理学专业的美国人突发奇想,按照书中的描述一路走下去。
于是,在反复研读推证之后,她背起行囊上路了。
她像中国古代的旅行者一样,用双脚去丈量勘测那些山脉。
她的方法是:《山海经》中的中国古人让你向东,你就向东,让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会发现什么。
经过几次尝试之后,竟然将《山海经》中描述的地理路线再现,将一部在中国被认为是神话故事的奇书和现实世界结合了起来。
这个美国探险家拿到的残缺本《山海经》只有《东山经》和《大荒东经》两个部分。
这个美国探险家将她的发现编纂成书,《几近退色的记录》,她是默茨女士。
在书中,默茨女士画下的地图(她测量的距离),与山海经记载的距离,6000余英里仅误差107英里。
当时还没有支持GPS的手机。
东山经之首东山经之首,曰樕?(搜狗不给力打不出来,原字将“者”换成“朱”)之山,北邻乾昧。
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
其中多鳙鳙之鱼,其状如犁牛,其音如彘鸣。
怀俄明州卡斯珀以西20英里有一座高5930英尺的山峰似乎是樕?山。
它北部毗连大霍恩山脉, 食水(或可饮的水)是斯成特沃特河(甜水河),它和北普拉特河汇合流向东北,最后流入密西西比河, 归于大海。
至于顔色象虎斑牛的动物, 或许是海獭。
又南三百里,曰藟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
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
往南一百英里,有一座梅迪辛波峰。
这里有好些砂金和次等玉石。
“湖水'是一条小支流, 从梅迪辛波峰的东坡东流注入,流进北普拉特河的拉腊米河。
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
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此虫}鼠,见则其邑大旱。
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湖水。
其中多箴鱼,其状如囗,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
一百英里以南的自杨树山上(或许就是科罗拉多的朗士峰) ,长着树叶金黄的白杨树,一里又一里穿过科罗拉多,蔚为奇观,令人难忘,中国人也忘不了。
《山海经》为最古老全球地理书吕应钟教授1979 年起,因研究中国古书中的UFO记录所需,曾购买并阅读不少历史、神话、考古等类书籍,对上古史及神话产生浓厚兴趣,于是投入很多时间专研古书,一股莫名的「寻史情怀」油然而生。
其中以《山海经》一书给我很大的疑问,因为学界都认为山海经是神话,可是,我深入研究后发现真相并非如此,因为《山海经》自殷商至战国成书以来,以至于明朝胡应麟之前,都被视为「实用地理书」,胡氏以一己之见视其为古今语怪之书,后人便以神话大全看待《山海经》,我认为此为后世学界的大谬,至今也是如此。
不久又读到卫聚贤教授所著《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激起还原「世界上古地史」的雄心大志,但自己并非学历史出身者,此念头实在不自量力。
1986 年,我认真的研究,并依书中记载自绘地图,画出了超过古代中国版图的山海经地图,当时直觉就认定《山海经》不仅是最古老之中国地理书,亦是最古老全球地理书,因为其描述内容广至全球。
我深深认为该书不仅描述美洲、亚洲、欧洲三洲之山脉、河流(流向)、矿物、动物、植物,更描述上古风俗民情以及信仰崇拜,并不是现代学者通认的「神话」而已。
结果,我在文献中得知美国易经考古学会曾于70 年代,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台湾等地展出1972 年在亚利桑那州出土的许多零碎陶片,其中一件已有7000 年历史的古印第安人彩,其上刻划有易经文字。
美籍华裔考古学家洪天水经过数十年考证,加上在圣地亚哥又出土破片,发现有9 个符号与中国半坡文化使用的表意符号完全相同,经过比对113 个标本,又将符号表意内容与中国古籍和易经印证,发现这些彩钵应是中国人自上古半坡氏族移居美洲的一个明证。
再加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考古学教授塔那,根据对9000 名哥伦布以前美洲印第安人、阿留申人和爱斯基摩人牙齿及骨骼的检查,作出美洲先民于2万年前来自中国北方的结论,他认为来自中国的移民可能分三批,一批是经由白令海峡陆桥的南缘移来,美国西北部的那狄恩印第安人则经由陆桥北缘从西伯利亚大丛林来到美洲,另一批为远洋渡海而来。
(完整版)⼭海经《⼭海经》出处《⼭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时,作者亦⾮⼀⼈。
《⼭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等。
保存了包括夸⽗逐⽇、⼥娲补天、精卫填海、⼤禹治⽔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故事。
《⼭海经》具有⾮凡的⽂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
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献。
《⼭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海经传》。
但《⼭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的是《汉书·艺⽂志》。
⾄于其真正作者,前⼈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从确证。
《⼭海经》影响很⼤,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其内容“余不敢⾔也”,如鲁迅认为“巫觋、⽅⼠之书”。
现⼤多数学者认为,《⼭海经》是⼀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海经》编章结构《⼭海经》⼀书的书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宛传》:“⾄禹本纪、⼭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也。
”这表明司马迁读过《⼭海经》。
在司马迁之前,《⼭海经》的书名应当早就已经有了;⽽在更早之前,虽然还没有《⼭海经》的书名,但是《⼭海经》的⽂献资料应该也是早已存在。
在班固《汉书·艺⽂志》中,著录有“《⼭海经》⼗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但所列仅⽬,内容早佚。
传世《⼭海经》全书篇幅不⼤,不到三万⼆千字,包括《⼭经》和《海经》两⼤部分。
《⼭经》分为《南⼭经》、《西⼭经》、《北⼭经》、《东⼭经》、《中⼭经》5个部分,故《⼭经》⼜称作《五臧⼭经》(或作《五藏⼭经》,臧、藏为古今字)。
《山海经》中记载的日月所出之山暗示地球东西南北方位变化一:《山海经·大荒东经》记“日月所出之山”凡六:1、大言;2、合虚;3、明星;4、鞠陵于天、东极、离瞀;5、猗天苏门;6、壑明俊疾。
原文:1: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
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
有一大人[足峻-山]其上,张其两耳。
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3:有大阿之山者,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
(有神)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日月所在。
有[土熏]民之国。
有綦山,又有摇山。
有[鬲曾]山,又有门户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
有五采之鸟。
6: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有中容之国。
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日月所在。
有[土熏]民之国。
有綦山,又有摇山。
有[鬲曾]山,又有门户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
有五采之鸟。
——这座山就另外看待,我们还是将古文记载的日月所出严格化。
二:同样,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也记载了6座日月所入山。
这都是所对应的山。
其具体位置我们现代人类还是疑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日月所入之山”凡六:1、丰沮玉门;2、龙山;3、日月山;4、鏖鏊巨;5常阳山;6、大荒山。
原文:1: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2: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
有女子之国。
3: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
吴姬天门,日月所入。
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山海经与世界地图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显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目前的学术界对于《山海经》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仅仅限于中国,一种认为包括了整个亚洲圈,而第三种看法更为大胆,认为覆盖了整个世界,《山海经》就是古代的世界地图。
《山海经》古时称为《山海图》,从名称上来看,应有图,而今不存。
很多人都认为《山海经》仅仅是一本神话书,因为里面所描述的一些东西在中国不存在。
而实际上《山海经》很可能是一本世界地理书,上面标满了各方的地理,物产,历史演变以及风土人情氏族,书中的很多东西要在世界范围内找。
这是一种很新颖的假设,虽然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支撑它,但是也已经在考古学和语言学上找到了一些可以证明它的论据。
若干年来,历史书上都说,是意大利人哥伦布于十一世纪首先发现了美洲,然而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根据经上所说《东山经》在中国大海之东日出之处,他在北美试着进行按经考察,经过几次失败,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
他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此实地勘察,他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美洲,特别是在墨西哥发现了大量具有我国殷商时代至宋朝以后文化特征的文物和文化遗迹。
据统计,其中已发现汉字59个,加上重复的汉字,共计已有140多个。
从这些汉字的字体上看,从殷朝到宋朝,几乎都有。
墨西哥的基奇霍夫教授说:“在欧洲人入侵以前,当地居民使用的所谓阿兹特克历法,便是中国人发明的。
”
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虑,也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例证。
在上古时,人类只有
一种语言,世界大同,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氏族或称部落。
每个不同的氏族有着不同的分工,有专司天文,有专司地理,有的专司农耕,彼此之间没有歧视,皇族的部落之间的转换我们后人称为“禅让”。
所谓黄帝活了几百岁不过是黄帝的氏族掌握皇权几百年而已,并不但指那个人。
《圣经》中记载,上古的人类为了为了上到“天”,建造史前巨观“通天塔”,但通天塔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未造好便倒塌了,于是参加建造的各个氏族之间相互埋怨,诋毁,互不信任,不欢而散,氏族之间的隔阂造成互相之间的不向往来,语音便产生了变异,渐渐的连语义也发生了变化,记录的符号也变得越来越不一致了。
而在中央帝国,皇族使用的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傲慢的皇族将他们的旨意传达给信使,信使再口头转告臣民以及下属的氏族,而那些地处遥远的氏族将听到的口头旨意以简单的十多个语音符号记录下来,这便是拼音字母的由来。
根据语音,山海图中许多地名现在大都存在,北方的部族勾龙氏,又称皋落氏即今天的俄罗斯;邻族白龙氏就是白俄罗斯;石夷也就是柘夷,独逸,即德意志,戎民即是日耳曼;方氏为法兰西;夸父为斯拉夫;奄兹为英吉利,乌孙为英格兰人的祖先撒克逊人;其邻大月氏为今天的威尔士。
在非洲,共工之臣相柳所居的赫胥为今天的埃及,相柳即法老的另一读音,禹杀相柳,筑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为众帝之台。
共工之台即胡夫金字塔,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面冲南方,不用说就是狮身人面像,西方称为司芬克斯;寿麻即索马里。
虽然关于山海经是世界地图的假说依然缺乏很多事实证据,有一部分是来自传说,但是传说也有其合理性,尤其是当细细研究东西方神话传说时,就会发现其中有共通的部分。
综上所述,山海经是世界地图的这种假设冲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根据这个思路研究下去,也许真的会有更多更重大的发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