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学经皮穿刺术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80
随州中心医院介入科介入技术适应证一、选择性血管造影术适应证:1、临床症状明显,其他检查方法已经怀疑血管异常的疾病。
2、经其他检查不能判断局部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疾病。
禁忌证:1、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2、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3、碘造影剂过敏者。
4、穿刺部位感染。
二、动脉内灌注术适应证:1、晚期或者不能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
2、为了提高手术切除的疗效和预防手术时肿瘤扩散者术前局部药物灌注。
3、肿瘤术后为防止局部复发。
4、为原发病灶复发和远处转移。
禁忌证:1、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2、碘造影剂过敏者。
3、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4、穿刺部位感染。
5、恶异质。
三、动脉栓塞术适应证:1、各种实体性富血管肿瘤的术前治疗,以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量。
2、各种实体脏器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
3、脏器功能异常时实施内科性脏器切除。
4、各种血流动力学增加的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5、灌注治疗需要改变血流以增加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时,可以通过栓塞非重要血管而改变血流的主要方向。
6、实体脏器穿刺通道的封闭止血。
7、创伤性或手术性血管破裂或假性动脉瘤。
禁忌证:1、栓塞后有可能造成难以恢复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者。
2、一般情况极差或恶异质,难以承受术后反应者。
3、癌肿晚期失去治疗价值者。
4、重要脏器或组织的供血血管不能超选择插管者。
5、碘造影剂过敏者。
四、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适应证:1、腹主动脉向心性、局限性粥洋硬化狭窄,包括腹主动脉末端狭窄涉及双侧髂总动脉者。
2、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孤立性狭窄,髂内动脉的局限性狭窄。
3、股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4、股浅动脉或过动脉短于10cm的狭窄或闭塞。
5、股深动脉其始部狭窄。
6、胫动脉和腓动脉的局限性狭窄或闭塞。
7、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或闭塞。
8、大动脉炎所致的肾动脉狭窄。
9、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10、肾移植后动脉狭窄。
11、血管性腹绞痛。
12、颈动脉狭窄性疾病13、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局限性短段狭窄。
医院介入手术室介入经皮穿刺技术一、经皮血管穿刺术的常用器具(一)穿刺针穿刺针为经皮血管穿刺的基本器具,多为套管针,由外套管和针芯组成。
使用时需使针芯尾端的突起嵌入外套管尾部的凹槽,以使针芯头斜面方向与外套管尖头的斜面方向一致。
为便于持针和识别针头方向,有的穿刺针尾部还有一尾翼。
根据穿刺针尖端的不同,又分为两种:SeIdinger针,外套管为钝头,针芯为尖头锐面;BiIey针,外套管为锐面,针芯为钝头,不露出外套管。
也有不带内芯的穿刺针。
穿刺针多为不锈钢制作,外套管也可用塑料制作。
国外一般以“G”(Gauge)表示穿刺针的管径大小,数字越大,管径越细。
国内多以“号”表示管径,号越大,管径越粗。
如常用的8,9,12号分别表示穿刺针的外径为O8mm、O.9mm,1.2mm o和“号”的转换关系大致为14G与20号,16G与16号,18G与12号,20G与9号,21G与8号,22G与7号。
成人一般用16~19G,儿童可用18〜19G穿刺针。
(一)导引钢丝导引钢丝(导丝)对导管插入血管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在选择性和超选择性插管时能帮助导管到位。
一般为特殊不锈钢制作,由芯轴和外套组成。
外套为细不锈钢丝绕成的弹簧状套管,套于芯轴外面。
根据芯轴与外套关系不同可分为固定芯子和活动芯子导丝两种。
导丝的前端相对较柔软,可避免损伤血管内壁。
特殊用途者柔软段可长达10-20cm o活动芯子导丝可任意改变柔软段的长度。
导丝根据柔软段的形状可分为直型(通用标准型)、弯形(即“J”型或半弧形)和可变形(活动芯子型)导丝三种。
为使导丝表面光滑,减少血液黏附,导丝表层常涂有聚四氟乙烯,也有用肝素和氢水化合物处理的。
(三)导管导管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用途不同,因此导管的合理选择是操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1.根据导管末端开孔的位置分类:端孔导管、侧孔导管、端侧孔导管。
2.根据导管末端的形态分类:直形导管、C形导管、CObra 导管、猪尾形导管、盘曲形导管,RH导管、HeadhUnter导管、NeWton导管及响尾蛇形导管等。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手术步骤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一种用于治疗椎体骨折或其他椎体病变的介入手术,以下是一般的手术步骤:
1. 术前准备:病人在手术室内躺平,清洁手术部位,并选择术中疼痛控制方式(如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 引导针放置:医生使用X射线或者CT引导下,在病人的身体侧面或背面,确定准确的穿刺点,并通过皮肤和软组织将穿刺针(骨针)放入椎体。
X射线或CT扫描用于确保骨针的准确位置。
3. 确认骨针位置:一旦骨针到达椎体内部,医生会再次使用X 射线或CT进行确认。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注射造影剂以确保骨针所处位置的准确性。
4. 胶水注入:医生通过骨针将骨水泥(通常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入椎体中。
骨水泥填充椎体,稳固椎体,以减轻疼痛。
5. 结束手术:一旦骨水泥填充完成,医生会将骨针从椎体中取出,并覆盖穿刺点。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一般是间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手术具体步骤可能会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的意见而有所不同。
术前和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疼痛程度,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经皮动脉栓塞术名词解释
经皮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简称TAE)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技术,通过经皮穿刺动脉插管,将导管引入患者体内,然后选择性地堵塞引流区域的动脉,从而阻断异常供血或出血的血管,达到治疗的目的。
该术语中的几个名词解释如下:
1. 经皮穿刺动脉插管(Transcatheter arterial puncture):通过
穿刺皮肤和血管,将导管插入动脉内,以进行治疗或诊断操作。
2. 引流区域(Drainage area):指异常供血或出血的部位,通
过选择性堵塞该区域的动脉,可以达到阻断血液流向该区域的效果。
3. 动脉堵塞(Arterial embolization):指通过介入治疗手段在
血管内引入堵塞物,阻塞异常供血或出血的动脉。
4. 导管(Catheter):一种柔软的管状装置,通过经皮穿刺技
术将其插入体内,可以输送介入器械和介质至目标部位进行治疗或诊断。
5. 介入性治疗技术(Interventional therapy):指通过体表穿刺
插入血管、脉管、毛细血管或其他实质组织内,进行治疗或诊断的一种医疗技术手段。
综上所述,经皮动脉栓塞术是利用经皮穿刺动脉插管技术,通过插入导管将堵塞物引入血管中,从而阻断异常供血或出血的动脉的一种介入性治疗技术。
1 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 Seldinger技术: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外拔针,直至血液从针尾喷出,迅速插入导丝,拔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管,将导管放至主动脉,即为Seldinger术;经皮活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活检针经皮穿刺靶组织,以获得病理诊断所需的组织或细胞标本的诊断技术。
3 经皮穿刺引流术:利用介入器材,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全身各部位的脓肿、囊肿、积液、血肿以及胆道或泌尿道梗阻进行穿刺引流的介入诊疗技术。
4 经导管栓塞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动脉、静脉)注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治疗技术。
5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6 经皮心血管腔内异物取除术:是指在影像设备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刺引入导管、导丝及特殊取异物装置,取除心血管腔内异物的技术。
7 经皮血管内定位采血术:应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将导管送到指定的部位,经插入到疑有病变器官血管内的导管,抽取血标本,通过化验、分析作出定性及定位的诊断。
8 TIPSS:经颈静脉穿刺,在肝内建立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人工分流通道,使部分门静脉血流直接分流入下腔静脉,从而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和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促进腹水吸收。
1介入使用器械穿刺针、导丝、导管、导管鞘、球囊、支架2 经皮穿刺术穿刺路径股动静脉、腋动静脉、肱动脉、颈动脉。
3 穿刺活检术包括抽吸活检术、切割活检术、旋切活检术。
4 经皮肺活检术的导向设备透视、超声、CT、MR.5 肝脏活检术导向设备USG、CT6 骨活检导向设备常规X线、CT7 经皮经肝胆汁引流方式经皮经肝胆管外引流术、经皮经肝胆管内—外引流术、经皮经肝胆管内引流术、经皮经肝胆道支架引流术8 经导管栓塞术达到的目的止血、治疗肿瘤和血管性病变以及消除患病器官功能9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目前包括球囊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激光血管成形术、动脉粥样物质切除术、超声血管成形术10 按支架在血管内展开方式分:自扩展式、球囊扩展式1 栓塞物质分类生物栓塞物质:血凝块、冻干硬脑膜弹簧圈类:不锈钢圈、微型铂金丝圈组织坏死剂: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2 灌注/栓塞术临床应用(适用范围)各种原因出血的治疗实质脏器肿瘤的治疗消除或减少器官功能非特异性炎症3 Seldinger技术步骤.消毒、局麻、皮肤切口及分离皮下组织→穿刺,35~45°角经皮肤切口穿刺动脉→刺中后置换导丝→沿导丝置换导管4 血管穿刺造影术的适应征、禁忌症、并发症适应征:血管性病变禁忌症:严重的对比剂过敏者富血管性肿瘤的诊断与定位严重心、肺、肝、肾功能损害者血管解剖的术前评估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者疾病或手术导致的血管性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不能平卧或躁动不安、难以配合者进行经皮血管腔内治疗并发症:穿刺点并发症:血肿、血管闭塞、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导管或导丝相关并发症:血管穿孔、破裂;血管内膜剥脱、夹层;急、亚急性血栓形成;血管痉挛、闭塞造影剂过敏、造影剂肾病5 右侧入路与左侧入路的对比右侧入路:左侧入路:优点:便于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左侧肝内优点:操作方便、接受射线少胆管变异小,便于引流缺点:有可能刺入胸膜腔;肝内胆管的结构变异大缺点:操作者手部接受射线多;对技术要求较高6 经导管栓塞术术后并发症栓塞后综合症:疼痛、发热、恶心、呕吐、反射性肠郁张或麻痹性肠梗阻过度栓塞大范围坏死误栓:返流性误栓、顺流行误栓感染7 经导管栓塞术的临床应用控制出血治疗血管性疾病:颅内动脉瘤治疗富血管性肿瘤介入性器官切除(消除病变器官功能):脾功能亢进8 球囊血管成形术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适应症:动脉粥样硬化及大动脉炎等引起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搭桥术后所致的吻合口狭窄及移植血管的狭窄血管肌纤维发育不良所致的局限性狭窄肾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及肾移植后肾动脉狭窄布—查综合征,包括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不全梗阻、闭塞及肝静脉狭窄、闭塞血管移植术前病变血管扩张的辅助措施;缺血造成截肢,术前挽救肢体或减低截肢水平禁忌症: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异常病变部位有动脉瘤形成大动脉炎活动期长段血管的完全闭塞是否行PTA应视流出道情况而定,如果流出道通畅则应行PTA,否则不宜进行PTA并发症:近期:常规血管介入并发症、远端栓塞、球囊破裂、出血、动脉夹层远期:再狭窄9 血管内支架的禁忌症、适应症、并发症禁忌症:严重心功能不全适应症:PTA后并发症或不成功者大动脉炎活动期狭窄病变动脉累及主动脉壁或粥样硬化明显者严重末梢血流障碍颈部及颅内动脉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病变,在脑保护器保生长发育未成熟者护下可植入支架病变位于关节区腔静脉或较大静脉分支的狭窄或闭塞病变流出道欠佳时应慎重重建血管通道并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支架移植物可用于动脉瘤及夹层的治疗金属支架能封闭粥样硬化斑块溃疡,对预防再狭窄有一定价值并发症:支架移位、血管壁破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远端栓塞、支架内再狭窄10 TIPSS操作步骤穿刺颈内静脉→导管经颈内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进入肝静脉→经肝静脉穿刺入肝内门静脉→导管进入门静脉→球囊导管扩张肝实质穿刺道→放置支架11 TIPSS并发症腹腔内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胆血症、动静脉瘘、分流道狭窄或闭塞。
名词解释10×3'单选30×1 '多选10×1 '简答题5×6'名词解释1.(P1)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VR or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p20)经皮穿刺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在X线、B超、CT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皮穿入体内液体潴留处并植入引流管引流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
3.(P31)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简称栓塞术):是介入放射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技术之一,是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4.(P38)化疗性栓塞:对恶性肿瘤的栓塞常与化疗药物灌注合并进行,特别是使用碘油化疗乳剂。
5.(P39)栓塞后综合征:版本1介入治疗栓塞后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继而出现临床症状(如栓塞部位疼痛,全身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是一过性变化,一般在10-15天内逐渐缓解,消失,可以进行对症处理(脾栓塞疼痛可持续很久)。
版本2:介入栓塞治疗后3-15天中,病人出现局部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消化道症状等表现,称栓塞后综合症,是由于栓塞后局部缺血,代谢产物或坏死物质吸收所致。
次重要的:6.(P38 P46)血流重分布:对正常的动脉血供进行栓塞,使之血供由其他动脉供给,而达到某种治疗目的。
栓塞的前提是不造成被栓血管供养器官的缺血坏死。
7.(P40)介入性器官切除:内科性内脏切除是应用栓塞剂,栓塞某些器官的终末动脉或毛细血管,使之出现不同程度的梗死、机化,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可用于脾功能亢进、脾大、肾脏病引起的顽固性高血压、大量蛋白尿及异位妊娠等的治疗。
8.(P40)动脉内药物灌注术(IAI):是指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建立由体表到达靶动脉的通道(导管),经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
经皮穿刺术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经皮穿刺术不?经皮穿刺术啊,就好比是医生手中
的一把神奇钥匙!比如说吧,你家的门要是锁上了,你得找把合适的
钥匙才能打开,对吧?经皮穿刺术就像是那把能打开身体里秘密通道
的钥匙!
它是一种通过皮肤用穿刺针等器械进入体内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方法呀!想象一下,身体就像一个神秘的大城堡,里面有各种房间和通道,而经皮穿刺术就是医生进入这个城堡的特殊通道。
医生可以用它来获
取身体里的样本,就像从城堡里拿出宝贝一样,来看看里面到底发生
了什么情况。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医院看到一个病人,他要做经皮穿刺活检。
医
生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拿着穿刺针,小心翼翼地穿过皮肤,进入
到那个神秘的地方,取了一点组织出来。
这多厉害啊!难道不是吗?
这就像是在黑暗中找到了那一丝关键的线索!
经皮穿刺术还可以用来治疗呢!比如有些积液啥的,医生可以通过
穿刺把那些多余的东西抽出来,让身体恢复正常。
这就像给一个涨水
的池塘开个口子,把多余的水放走,池塘就又能恢复平静啦。
经皮穿刺术可不简单哦,它需要医生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就像一个优秀的开锁匠,得准确地找到锁眼,轻轻一转,门就开了。
医生也得准确地找到穿刺的位置,才能顺利完成操作。
总之,经皮穿刺术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它能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关键的依据。
它就像是医学领域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走向健康的道路啊!所以,可别小看了经皮穿刺术哦!。
医学术语pta一、概述pta是医学术语中的缩写,全称为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即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
pta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动脉狭窄和闭塞等血管疾病。
二、pta的原理pta通过经皮穿刺的方式将导管插入到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部,然后通过导管内的气囊或球囊将血管腔扩张开来,从而恢复血流通畅。
三、pta的适应症pta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如冠心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等。
2.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如颈动脉、肾动脉、股动脉等。
3. 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静脉曲张等。
四、pta的操作步骤1. 局麻麻醉:对于局部麻醉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局部消毒和局部麻醉。
2. 穿刺:在麻醉后,医生会用针头在患者的皮肤上穿刺,然后插入导管。
3. 导管进入:通过导管将气囊或球囊插入到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部。
4. 扩张:通过导管内的气囊或球囊扩张血管腔。
5. 放置支架:如果需要,医生会在扩张后放置支架来保持血管通畅。
6. 拔出导管:当操作完成后,医生会拔出导管并进行止血处理。
五、pta的优点1. 无需开刀:pta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手术切除。
2. 创伤小:由于pta是经皮穿刺的方式进行治疗,因此对患者的身体伤害较小。
3. 恢复快:由于手术创伤小,因此恢复时间也相对较快。
六、pta的风险和并发症1. 出血:pta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血情况,严重时可能需要输血。
2. 血栓形成:由于pta过程中涉及到血液循环系统,因此有可能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
3. 血管损伤:在导管插入过程中,可能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4. 支架移位:如果放置支架不当,有可能会出现支架移位的情况。
七、pta的注意事项1. 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患者没有禁忌症。
2. 手术前需要进行局部消毒和局部麻醉。
3. 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导管插入深度和扩张力度。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是在影像技术下经皮经肝在胆道内放置导管的一项技术手段。
对很多胆道疾病来说,PTCD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也可以是姑息性的治疗方法。
1、什么是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 drainage,PTCD,也有将cholangio写成bileduct或biliary的.也称PTBD)是指在影像设备(通常为X线透视或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并置入引流管,使胆汁流向体外或十二指肠的一系列技术,主要用于胆道梗阻和急性炎症的治疗。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是在经皮经肝胆造影术(PT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介入治疗技术。
PTC是在DSA或B超的监视下,利用特制的穿刺针经皮穿入肝内胆管,再将对比剂直接注入胆道,而使肝内外胆管迅速显影的一种进行性胆道直接造影方法。
在临床上,良性和恶性病变所致的梗阻性黄疸,均可行PTCD治疗,这项治疗技术能很快缓解肝内胆管的张力,明细改善症状,从而可为择期手术创造条件,也可作为长期姑息治疗的手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近年来,随着穿刺器械和穿刺技术的逐步改善和发展,PTCD 已包括胆管外引流术、内-外引流术、内引流术等多种介入治疗技术。
根据病人的病变类型和程度选择不同的引流方式。
2、PTCD适应证恶性胆系肿瘤的姑息治疗胰头癌、壶腹癌、胆系恶性肿瘤等可造成梗阻性黄疸,此类患者大多高龄,或伴有心脑肺基础性疾病,且发现时多为晚期,不能耐受手术或已无手术机会。
胆道梗阻会引起胆道压力增高,造成皮肤巩膜黄染;还会造成肝细胞肿胀,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此时可通过胆汁引流降低胆道压力,改善肝功能,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胆汁引流方法包括:经皮穿刺、内镜下胆汁引流(EPD)及胆肠吻合术。
其中,PTCD被广泛的应用。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经皮穿刺术经皮穿刺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主要目的是建立通道,包括血管与非血管性通道,进而完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也可穿刺实体器官,进行活检诊断和治疗。
一、基本技术【器材与药物】1.穿刺针:是经皮穿刺术的主要器械,分为血管穿刺针和Chiba针等,常用14~23G。
2.活检针:根据穿刺针头的形态和抽取组织细胞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抽吸针和组织切割针两大类;前者多为细针,主要用于获取细胞学和细菌学材料,后者包括自动或弹射式活检枪,取材较多,可供组织学检查。
另一类特殊的活检针是锯齿状的旋切针,常用于骨活检。
3.治疗针:包括21~22G千叶针和套管针,主要用于实体肿瘤经皮消融治疗。
4.定位针:主要用于小的乳腺病变的术前定位,常用者为Kopans针和Homer针。
5.药物:经皮穿刺消融术的常用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热生理盐水或热造影剂。
【操纵方法】1.血管穿刺术:穿刺的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普通采用局部麻醉,对不协作者和婴幼儿需作全麻。
方法包括Seldinger穿刺法和改良穿刺法,目前多采用后者。
2.活检术:1)导向手段包括电视透视、超声、CT和MRI等,各有优点和不足,应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大小、深度、范围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
2)术前准备:选定穿刺点后,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铺洞巾或无菌单,用1%~2%利多卡因作穿刺点局部麻醉。
3)根据病变性质和检查目的,采用抽吸针或切割针穿刺进入病灶内,影像扫描核实针头位置无误后,进行活检。
4)对取材标本及时进行涂片、细菌造就或牢固,然后送检。
5)并发症:主要有疼痛、出血、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和肿瘤沿针道种植转移等。
3.肿瘤消融术:1)影像导向手段与活检术相似,超声和CT是最经常使用的手段,磁共振为此后开展的一个方向。
2)操纵方法与活检基本相同,注射药物时要留意观察其在瘤体内的弥散情况,必要时可行病灶多点穿刺与注射,同时留意防止药液进入血管。
《介入放射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610006 课程类型:B类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使用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一、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以研究微创治疗为主的临床科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的基础。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基本技术操作要领和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技术为患者服务,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为临床医疗服务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围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医疗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介入放射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点,注重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在授课中,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密切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目标定位于医疗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传授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资料搜索等应用能力。
在素质培养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
本课程安排在第2学期,课程总课时36学时,理论为30学时、实验为6学时。
(三)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基本技术操作要领和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技术为患者服务,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为临床服务打好基础。
2.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全面了解和掌握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基本操作技术、临床综合应用,各种介入治疗技术的适应症、并发症和实际操作要领,灵活应用这些技术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目标。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判断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并能够具体说出相关介入操作技术要领,能够解释相关疾病的介入治疗原理。
能把介入放射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医疗工作中。
(3)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不怕苦、不怕脏、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经皮椎动脉支架置入手术步骤
经皮椎动脉支架置入手术步骤
概述
经皮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脊柱动脉狭窄
或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
该手术通过经皮穿刺技术将导管插入椎动脉,然后在狭窄或闭塞处放置支架,以恢复血流通畅。
手术前准备
1.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适应症。
对于有下肢缺血表现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CTA等。
2.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3.清洁手术部位,消毒。
4.准备必要的设备和药品,如导管、支架、造影剂等。
手术步骤
1.穿刺:根据选择的穿刺部位(常见为股动脉或桡动脉),进行局部麻醉后,在穿刺点上打开一个小口,并插入一根针头。
随后在针头上套
上一根导丝,并将导丝引入血管内。
2.扩张:将导丝引入到椎动脉处,再将一根导管插入体内。
经过扩张后,支架可以顺利通过导管进入椎动脉。
3.放置支架:经过扩张后,支架可以顺利通过导管进入椎动脉。
将支架插入到狭窄或闭塞处,并展开支架,使其恢复原有的血流通畅。
4.造影:在放置支架后进行造影检查,以确保支架的位置和功能正常。
5.结束手术:在确认手术无异常后,将导管和针头拔出,并进行止血处理。
注意事项
1.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确定手术适应症。
2.手术时需要注意穿刺部位的选择和消毒,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
的并发症。
4.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给予必要的护理和药物治疗。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护理1、一般护理(1)病人术后取平卧位,一级护理。
持续心电监护24h,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心律等生命体征,注意心电图有无缺血性变化、心肌梗死、重症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出现,同时听取病人主诉有无心绞痛的发生等。
(2)术后30min可进食、水,嘱多饮水,有利排出对比剂。
因术前禁食、过度紧张、对比剂的高渗作用,以及应用血管扩张药等因素,故术后易发生低血压。
一旦发生应快速输入生理盐水,一般多可恢复。
(3)无鞘管病人,压迫沙袋,密切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血情况和血肿形成,同时监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根据病情需要静脉持续滴注硝酸甘油,以预防冠状动脉痉挛。
(5)抗凝药物的护理:病人术后抗凝以预防术后血栓形成和栓塞。
遵医嘱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皮下注射,1/12h。
并严密观察全身及穿刺局部的出血情况。
常规服用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mg/d,以减少血小板聚集作用。
(6)术后24h如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可鼓励病人床边活动。
病人第一次下床时,注意防止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如病人下床后出现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大汗等,应立即给予平卧,同时测量血压,通知医师。
(7)动脉穿刺鞘管的处理:伤口穿刺处动脉鞘在停用抗凝药后1h拔除,按压部位在动脉穿刺点上方5~10mm处股动脉搏动明显处逐渐加压,同时拔出鞘管,根据足背动脉搏动和下肢发绀情况,调整压力,按压伤口力度以能触摸足背动脉搏动为准,压迫20~30min至穿刺点无出血;加盖敷料后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8h。
每30min观察并记录病人的血压及伤口情况1次,持续2次。
观察穿刺点周围是否出血,皮下淤血及血肿形成,观察血肿范围变化,一旦发生明显出血、血肿,应立即通知医师,重新进行包扎压迫止血。
2、并发症的护理(1)急性血管闭塞:急性血管闭塞是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也可发生再术后24h甚至更长。
急性闭塞是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或内膜撕裂伴血栓形成的结果。
放射介入诊断方法有哪些在医学的发展中,很多疾病都需要用到放射介入诊断方法,放射介入诊断是一种较新的影像学技术,它可以进行肿瘤的穿刺活检,或者是用各种血管造影进行血管的显影。
还有就是可以做一些非侵入性的治疗,比如栓塞治疗。
所以在放射介入诊断中,放射介入诊断方法是非常多的,而且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特点。
放射介入诊断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皮穿刺活检;一种是经血管途径进行造影。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
一、经皮穿刺活检经皮穿刺活检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经皮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危险性。
而且目前在经皮穿刺活检时,往往不会用到X线,所以就可能导致肿瘤出现转移。
在临床上,经过皮穿刺活检以后,肿瘤细胞往往会出现转移。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经皮穿刺活检,那么一定要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我们进行经皮穿刺活检时,一定要用到X线来照射肿瘤。
因为X线可以杀死肿瘤细胞。
要知道肿瘤在我们的身体中是非常常见的,所以如果我们用X线来进行照射的话,那么肿瘤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对比效果。
而且当我们进行经皮穿刺活检时,一定要做好局部的消毒工作,而且穿刺针也要进行消毒。
如果穿刺针消毒不彻底就会导致肿瘤出现转移。
而且我们在进行经皮穿刺活检时,一定要先使用碘油来做局部麻醉,这样可以减少病人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
还有就是在穿刺之前还需要对病人进行局部的消毒工作。
二、血管造影术1、血管造影术是对血管内的病变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诊断出血管内有没有异常。
2、对于一些身体较长的疾病,或者是身体较弱的患者来说,这样的方法是比较安全的。
3、对于一些疾病来说,它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管内的情况,还能够显示出病变血管与周围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4、对于一些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做完造影以后,医生会根据它检查结果制定出一种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
5、这种方法能清楚地显示出血管内病变和周围组织器官之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