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课文明之光-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和装饰文化;•了解陶瓷艺术的历史和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陶瓷制作技巧;•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文化和装饰文化;•陶瓷艺术的历史和基本知识;•基本的陶瓷制作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文化和装饰文化;•陶瓷艺术的历史和基本知识;•基本的陶瓷制作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作品中;•如何运用陶瓷制作技巧完成作品。
四、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好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学生参考书《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
1. 绪论(5分钟)介绍本课程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和准备工作。
2. 陶瓷制作基础知识(15分钟)介绍陶瓷的历史和基本知识,包括陶瓷的种类、颜色、材质等。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和装饰(20分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和装饰,包括建筑风格、装饰图案、色彩等,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4. 陶瓷制作技巧(45分钟)具体讲解陶瓷制作技巧,包括制作工具、制作过程、要点和注意事项等。
5. 制作陶瓷作品(6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巧,制作陶瓷作品,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果带来的满足感。
6. 作品展示和点评(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相互点评、交流。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评估1.学生听课笔记;2.作品展示和点评;3.课后作业。
本课程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美术学习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美妙,同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文明之光美术优质教案教案标题:文明之光美术优质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明之光对于美术创作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和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1. 文明之光在美术创作中的体现。
2. 文明之光对于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3. 学习并运用不同的艺术技法和媒介。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 引导学生思考文明之光在美术中的作用,并与他们分享相关的艺术作品。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解释文明之光在美术创作中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 分析一些著名艺术家作品中文明之光的运用方式和效果。
- 讲解不同的艺术技法和媒介,并提供示范作品。
3. 实践操作(30分钟):- 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可以选择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
- 引导学生在作品中运用文明之光的元素和概念。
-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
4. 展示与评价(10分钟):- 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意义。
- 同学们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鼓励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欣赏文明之光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 提供更多的艺术资源和学习机会,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创作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表现,包括他们对文明之光的理解和运用。
2. 评估学生的作品展示和分享,包括创意性、技巧性和表现力。
3.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评价,以了解他们对于他人作品的观点和反馈。
教学资源:1. 艺术家作品的图片或视频。
2. 不同艺术技法和媒介的示范作品。
3. 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材料和工具。
4. 艺术书籍、资料和网上资源。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明之光在美术中的意义。
2.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文明之光》教案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青铜器,瓷器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教学重难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的先民在数千年不绝的窑火中,烧造了粗朴的彩陶,发明了晶莹光洁的瓷器;而熊熊的炉火也曾铸造出庄严的青铜器。
这些精美的器物,既是日用器具,也是古代中国的礼器。
它们的形制丰富多样,制作的技艺十分高超,装饰精美多变,凝聚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气度。
板书课题《文明之光》。
二、知识点解析1、彩陶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
彩陶所绘纹饰是当时各氏族或部落特定的氏族标志。
如西安半坡彩陶主要绘人面纹、鱼纹、变形鸟纹;马家窑彩陶主要绘旋涡纹、神人纹、网络纹;辛店彩陶主要绘双钩纹,太阳纹、鹿文、鸟纹;大汶口彩陶主要绘八角纹、变形花卉纹。
(1)、欣赏彩陶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彩绘龙纹陶盆》、《彩陶旋纹尖底瓶》、《彩陶罐》等器皿,提问:这三件彩陶器皿的造型有什么差异?颜色有什么异同?(2)、学习活动仔细观察课本第三页三件“鱼纹彩陶盆”,比较这几件器皿纹络的变化区别,并仔细观察,说一说“人面鱼纹彩陶盆”中的纹络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2、青铜器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
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出现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1)、欣赏青铜器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后母戎方鼎》、《四羊方尊》等器皿,提问:这两件青铜器皿的造型有什么差异?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用的?《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
《文明之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明的定义和特征,认识到文明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4. 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文明的定义与特征:讲解文明的定义,分析文明的基本特征,如文字、法律、宗教、艺术等。
2.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介绍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和古巴比伦的起源、发展和文明成果。
3. 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讲述古代文明之间的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现象,以及其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4. 文明融合与进步:分析文明之间的融合如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如希腊文明吸收埃及、印度等文明成果,形成西方文明的基础。
5. 当代文明发展:介绍现代文明的特点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促进文明的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明的定义、特征,以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
2. 对比法:分析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文明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希腊文明吸收埃及、印度等文明成果。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现代文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团队协作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文明之光的试题,全面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文明之光》教材,提供丰富的文明历史资料和案例。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3. 视频资料:收集相关文明历史纪录片,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
《文明之光·原始彩陶之旅》教学设计一、课题概述课题:《文明之光·原始彩陶之旅》课型:欣赏·评述课时: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 了解原始彩陶的起源;结合陶器的实用功能初步学会欣赏彩陶的造型美与纹饰美。
2.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实践,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中欣赏彩陶的造型美与纹饰美。
3.培养学生对原始陶器美的认识与感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陶器的实用造型美与装饰纹饰美教学难点:理解彩陶的实用之美与纹饰的演变过程四、教具与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瓷器教具学具:学习任务单、笔、彩陶学具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引导法、比较分析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问好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课本内容与哪些认识与疑惑?(学生思考并回答。
)3.走进《文明之光》第一课时,开启原始彩陶之旅。
(二)新授1.彩陶的产生①教师面对我国先民的生活与制陶场景的图片,讲解彩陶的产生:现在让我们一①同走进山东省博物馆史前展厅。
春秋《考工记》记载:“茹毛饮血,非所以养生也,圣人教之以火,炊米为食,鬲甗之器盛焉。
”陶器的出现与火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
大约8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就利用泥土和水混合捏制各种造型,然后晒干,烧制后就成了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阶段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②问题回扣:A.陶器产生于什么年代?(距今8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B.陶器的产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C.陶器产生之初,有什么功用?(盛饭、装东西、狩猎...... )2.彩陶的器形之美陶器的实用性与器型美原始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陶器进行了装饰,所以后来的陶器是实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
教师多媒体展示陶钵、陶豆、陶鼎、陶杯、陶甗、陶盆、陶壶、陶罐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早期陶器的用途(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教师总结:陶器根据用途分为三大类:①饮食器:盆、钵、豆、陶杯等;②炊煮器:鼎、鬲、甗等;③储藏器:壶、罐等。
文明之光美术教案教案标题:文明之光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明之光对美术的影响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文明之光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技能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文明之光的定义和特点;2. 文明之光对美术的影响和重要性;3. 文明之光的艺术表现形式;4. 美术创作实践。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文明之光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导学生讨论文明之光对美术的影响和重要性。
探究: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明之光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艺术形式、表达意义等;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个文明之光作品的共同点和特点。
实践:1.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择一个文明之光作品进行创作实践;2. 学生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明之光的理解和感受;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和体会。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美术家或艺术教育工作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文明之光的了解和创作能力;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增强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展示和分享的表现;2.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文明之光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书面反馈。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文明之光作品;2. 绘画、雕塑、摄影等美术创作工具和材料;3. 美术馆或艺术展览的参观安排。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资源;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3. 教师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以上是一个针对文明之光美术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的教案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文明之光教案
《文明之光教案》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文明之光这档子事儿。
你们知道吗,有一次我去逛超市,就碰到了这么一件和文明有关的小事儿。
当时啊,我正在货架前挑东西呢,突然听到旁边传来“砰”的一声,扭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瓶饮料给碰到地上了。
这小朋友当时就有点懵了,站在那儿不知所措。
这时候,小朋友的妈妈走过来了,她没有责怪孩子,而是轻轻地对孩子说:“宝贝,我们把饮料捡起来放好哦,可不能就这样不管啦。
”说着,就带着孩子一起把饮料捡起来,还仔细地检查了一下有没有摔坏,然后放回了货架上。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特别有感触。
这妈妈用行动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文明课呀,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要勇于承担责任,要爱护公共物品。
咱想想,文明不就是体现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里嘛。
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不打闹不争吵;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遵守秩序;坐公交车时,给老人孕妇让座;扔垃圾的时候,准确地丢进垃圾桶里……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都是文明之光的闪耀呀。
文明就像一盏灯,照亮我们自己,也照亮别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些文明的举动,那我们的生活该变得多么美好呀。
就像在那个超市里,如果大家都乱丢乱放东西,那超市不就乱套了嘛。
但正是因为有了文明的行为,我们才能在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里购物。
所以呀,让我们都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文明之光永远闪耀。
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文明传递给每一个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嘿嘿,这就是我关于文明之光的一点小想法,希望大家都能记住哦!
咋样,这个例子是不是很实在呀,咱就是要通过这样真实的小事来感受文明的重要性呀!。
《文明之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到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 培养学生对各种文明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文明与个人的关系,激发他们为文明社会作出贡献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文明的定义与特征:解释文明的含义,阐述文明的基本特征。
2. 文明的起源:介绍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和发展,分析文明产生的原因。
3. 文明的发展:阐述文明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文明成就。
4. 文明的交流:讲述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展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5. 文明与个人:探讨文明对个人的影响,引导students 思考如何为文明社会作出贡献。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明的定义、起源、发展和交流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明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明的发展。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 思考与实践:引导学生思考文明与个人的关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文明活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文明之光》教材。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 参考资料:搜集与文明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个人思考与实践:评价学生在个人思考和实践方面的成果,鼓励创新和独立思考。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周一课时,共6周完成。
2. 课程安排:每节课时分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思考与实践四个部分。
七、教学活动1. 讲授:教师讲解文明的定义、起源、发展和交流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具体文明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明的发展。
《文明之光》教案
教学目标:
能够比较、归纳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
重难点分析:
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文明之光》。
二、赏析
1、彩陶
(1)、基本知识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
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2)、回归课本
半坡彩陶——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
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期——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马家窑期——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
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3)、欣赏深入
欣赏课本提供的图例《彩绘龙纹陶盆》、《彩陶旋纹尖底瓶》、《语文才陶盆》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等器具,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并从花纹和造型上进行解说。
完成课本上的思考·练习和活动一内容。
2、青铜器
(1)、基本知识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中国青铜器之乡是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五万余件青铜器。
宝鸡市有世界最大且唯一的青铜器主题博物馆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2)、回归课本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马踏飞鸟》——1969年甘肃武威县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铜奔马。
长45厘米,宽10.1厘米,通高34.5厘米。
初出土时马身上尚余部分彩绘。
奔马体态健美,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右后蹄下踏着一只飞鸟。
飞鸟展翅回首,支撑着奔马,并成为器座。
奔马的头、脊、腹、臀、腿、蹄等部位的造型比例基本符合当时人们所说的千里马的标准,加上奔马的口腔、鼻孔涂朱,牙涂白,眼内周角涂朱,眼珠涂白,黑墨点睛,并用墨线勾勒唇、须、鼻、目、眉、鬃等处,增强了奔马俊美的神态。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
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3)、欣赏深入
仔细观察课本上的青铜器图例,简要的说一说商代、西周、春秋和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在形状
和纹饰上有什么不同。
3、瓷器
(1)、基本知识
当今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
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
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和化妆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
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
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2)、回归课本
欣赏《成化斗彩三秋杯》——斗彩瓷器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它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但却是在明代成化年间发展成熟。
斗彩瓷器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双勾画出图案纹样的轮廓线,然后施透明釉入窑用1200℃~1300℃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然后再入窑用900℃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
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以其造型精巧圆润,画意高洁朴雅,彩饰清丽鲜美而闻名,这当然与成化皇帝个人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的。
欣赏《青花五彩云龙纹盖罐》——明代五彩云龙纹盖罐,该器物造型浑圆饱满,配以覆碟似盖。
胎质细腻坚致,通体以白釉为地绘画青花五彩,色彩艳丽,纹饰繁密,底足青花双圈两行六字“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
(3)、欣赏深入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汉族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欣赏课本上元代和明代的青花瓷器,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釉色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