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冲突论再认识明冲突论
- 格式:docx
- 大小:15.30 KB
- 文档页数:3
文明冲突论马景阳2130206一、文明冲突论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冷战的结束使得原来为其所掩盖的问题和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边界纠纷、难民流动、恐怖主义等等凸显甚至爆发出来,成为影响世界安全的重要因素。
世界处于变化之中,面对这一变化带来的不安与挑战,人们需要为自己和社会寻找方向。
如何认识当前的世界,把握国际关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成为政界和学界思考的主题之一。
国际关系界的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理论层出不穷。
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即为其中突出的一种观点。
塞缪尔*亨廷顿系美国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该校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美国政治学会会长,曾担任卡特时代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为当时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左右手,并经常担任美国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部角色,政治上,他以保守出名,曾因支持越南战争及卷入诸多中央情报局研究项目等原因,一度被人斥为“疯狗”。
学术上,他以当代马基雅维里自诩,一向以提出极具争议的观点或理论而闻名于学术界。
他的十多种学术著作大多探讨当代重大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理论问题,在学术上颇多建树。
亨廷顿1993年在美国《外交》杂志夏季号发表《文明的冲突?》,1993年底又在该杂志的冬季号上发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的文章,并于1996年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从而较为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文明的冲突”的世界范式。
从他的《文明的冲突?》问世之日起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论争,以至于被视为1947年乔治坎南在《苏联行动的根源》中提出遏制战略以来在外交理论界引起反映最强烈,争论最多的文章。
亨廷顿提出,世界正面临混乱,产生这种混乱和纷争的原因,如果不是基于文明上分歧的因素,那究竟会是什么呢?他认为,文明的冲突作为世界政治的核心因素正在取代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文明的模式比其他任何模式更能准确地解释世界上发生的变化。
对 文明冲突论 的批判与思考袁小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海淀区 100871)摘要 塞缪尔 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是冷战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理论,它反映了冷战后美国政治精英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思考。
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过分夸大了文明的作用,并鼓吹中国威胁论,鼓吹 西方文明优越论 。
关键词 文明冲突论 ,批判,思考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175(2004)04-封三-02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 亨廷顿在美国著名的 外交 季刊上连续发表了题为 文明的冲突? 及 不是文明冲突,又是什么? 等文章。
1997年,他又将白己的观点进行展开、充实,写成一部专著,即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章及书的发表,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各个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和中国的媒体及学者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其观点引起的争议之大之广被认为 是继二十世纪40年代乔治 凯南提出遏制思想之后另一最富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
人们同样有理由推测:亨廷顿的文明理论一旦被美国当政者采纳,国际政治将面临怎样的局面,各国又将如何面对?因此,认真研究这一理论思潮,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对了解国际政治理论有所裨益,更是对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
一、基本内容概括塞缪尔 亨廷顿的基本观点可以做如下概括:前苏联和东欧的巨变,标志世界已进入了冷战后时期。
与冷战时期以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阵营相互对峙的两极格局不同,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将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而是文明因素。
国际冲突的基本根源己不再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 文明的冲突 。
目前世界主要文明主要有中华文明(又称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下一次世界大战,如果有的话,必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战争,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最可能发生冲突和战争。
名词解释⽂明冲突论美国哈佛⼤学政治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明冲突论”,⾄今影响巨⼤。
这⼀理论试图以⼀种新的视⾓来解读当今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为西⽅特别是美国制定新的国际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此论⼀出,⽴即在国际上引起了⼴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
“⽂明冲突”⼀词也频频出现在国际媒体中,形成⼀股颇有影响的思潮。
亨廷顿⾸次提出“⽂明冲突论”是在1993年,1996年他出版了《⽂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对这⼀观点进⾏了全⾯的总结归纳,“⽂明冲突论”基本定型。
基本观点第⼀,导致未来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明的差异性,⽂明之间的分界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
⼈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之后,将进⼊⼈类⽂明冲突的阶段。
按照亨廷顿的说法,⽂明是⼀种⽂化的统⼀体,⽂明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种族或民族,⽽是宗教。
世界将由七⼋种主要⽂明相互作⽤下形成,它们包括西⽅、儒教、⽇本、伊斯兰、印度、南斯拉夫⼀东正教、拉美及⾮洲⽂明。
未来的冲突将在把这些⽂明分隔开的⽂明交界处爆发。
第⼆,导致⽂明冲突的原因,即⽂明的差异是根本性的,不同⽂明的相互影响加深、强化了⼈们的⽂明意识,加剧了⽂明之间的敌对情绪,全球经济和社会变⾰正在把⼈们从地域属性中分开,削弱了民族国家的地位。
西⽅处于权⼒顶峰,刺激了其他地区⽂明意识的发展;⽂化特性和差异不易改变,也难以⽤妥协的⽅式解决,等等。
第三,西⽅和⾮西⽅的对抗将成为冲突的焦点。
亨廷顿认为,西⽅与⾮西⽅冲突的根源在于军事、经济、社会制度的竞争和与基本价值观念及思想信仰有关的⽂化差异。
未来国际政治的核⼼因素,将是西⽅与⾮西⽅的冲突。
⾮西⽅社会希望⾛⼀条现代化但却不西化的道路。
在可预见的未来,冲突焦点将集中在不屑加⼊西⽅的儒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与西⽅阵营间爆发的纷争。
第四,⽂明冲突的主要形式⼀般有两种。
⼀是地区或微观层次上的冲突,即属于不同⽂明的毗邻国家或⼀国内不同⽂明的集团之间的断层线冲突;⼆是全球或宏观层次上的冲突,即不同⽂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冲突。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解读———兼论“9·11”与文明冲突论孙 相 东 【内容提要】在关于文明冲突论的争论中,许多批评者曲解了亨廷顿的本意。
批评者的误区主要在于:制造了文明和国家、价值和利益的简单对立;混淆了冲突的根源与冲突的结果;对文明和普世性文明的语义使用混乱。
批评者往往忽视亨廷顿一生学术思想的连续性。
界定其连续性的核心是反理性选择理论和保守现实主义,这是理解文明冲突论的钥匙。
“9·11”之后,亨廷顿延续和发展了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涵,并强化了反理性选择和保守现实主义的政策取向。
【关键词】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误区;连续性;9·11【作者简介】孙相东,1971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2000级国际政治学专业博士生。
(北京 邮编:100091)【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3)01-0034-06 1993年,美国《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夏季号发表了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的文章《文明的冲突?》(The Clas h of Civilizations?),由此引发了一场持久而又热烈的讨论。
从那时起到现在,近十个年头过去了,这场讨论也渐趋平静,甚至正在淡出学术舞台。
但“9·11”又一次掀起了文明冲突的大讨论。
本文拟在回顾这些争论的基础上,理出亨廷顿批评者的误区,同时结合亨廷顿一生学术思想的连续性,对文明冲突论做出新的解读。
但没有完全说清楚建构主义理论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而且还支持了现实主义理论,证明了现实主义理论并不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也不是先验性的理论。
结 语 回顾国际关系理论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的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给理论的发展带来诸多局限性。
出于对国际关系理论西方(美国)中心主义的担心和不满,王义桅博士提出了自己的批评,这种勇气令人敬佩,只是批判的方式违背了学术批判的基本原则,有关论断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从而使批判失去了本应具有的推动学术进步的功能。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从1993年《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
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对冷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分析和预测。
他把“文明的冲突”作为理解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范式,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冲突将主要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
学者们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文明冲突论”作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文明冲突”的争论似乎已经过了它的热议期,那么,现在再来谈论或分析“文明冲突论”是否还有价值?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展,全球化已由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延伸,文化的全球化也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冲突与共生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认识文化全球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文试从全球化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进行剖析,以期深化对这一全球化文化理论的认识。
一、“文明冲突论”的背景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
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①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
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
“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文化断层线”的谬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批判陈纳 范丽珠自亨廷顿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 于1996年出版以来,尤其是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后,就一再引起学界和媒体的热议,尽管也曾遭到多方批评,但仍被许多人认为是对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局面发展的预言性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政府的政策制定。
亨廷顿确实有敏锐过人的学术眼光,早在1992年,即苏联解体的第二年,他就在一次演讲中探讨了文明冲突的问题。
亨氏认为,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冷战结束,世界的大格局发生了变化,原先在政治意识形态基础上或经济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性冲突,将要被以文明为基础的冲突取代。
他借鉴汤因比有关人类历史研究的理论,认为进入21世纪的世界大体分为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
在这些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地理交接处形成了文化断层线(the cultural faultlines),未来世界的重大冲突将会沿着这些文化断层线展开。
这就是所谓“文明的冲突”理论的大框架。
具体说来,亨氏认为,不同文明基于“历史、语言、文化和传统”等要素形成差异,核心要素是宗教,几大文明的划分主要就是依据宗教传统;差异性意味着冲突,尽管冲突未必总是意味着暴力,但是许多世纪以来文明的差异性确实导致了长期的和最为暴力的冲突。
随着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人们对文明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性的去世俗化潮流所带来的宗教复兴,更强化了人群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身份认同。
而且,亨氏认为,无论是文明的差异性还是基于文化传统的身份认同都是不易改变的。
就此来看,结合今日世界之现实,亨氏的理论不能说不高明。
但细细琢磨,也能发现其中存在许多冠以文化之名的陷阱。
其中最值得质疑的问题也是其基本思想——“差异性意味着冲突”。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1《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xx年出版的书,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本书从文明的融合,分化和冲突入手,重点分析了冷战之后的全球政治格局的演变和趋势。
而xx年至今20多年的一系列重大地缘政治事件,基本应验了书中的理论和预测。
看了这本书之后,读者可以对冷战至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南联盟战争、911事件、阿拉伯之春运动、乌克兰分裂、欧洲的移民危机和保守化,以及中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和伊斯兰国家等的关系和演变,有了一个独特视角和分析工具。
读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从较高的角度来看待不同宗教、语言、民族等之间的问题。
比较实用的地方,这本书对小朋友的教育方向,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小朋友是读本地学校还是国际学校?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英语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第二外语要不要选和选哪一门?(我读后的结论是学好中文英文两门足矣)以后留学路径应该如何规划?等等。
看过这本书,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国际经济格局发展,也能多一些分析和理解,对做投资有帮助。
书的数据详实,逻辑清晰,语言简练,公平客观,说服力和可读性很强。
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是作者作为西方人,立场还是主要从保护西方文明的角度出发,案例和史料也多是写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及东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对中国涉及的内容不多。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2塞缪尔·亨廷顿,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外交政策》杂志发起人与主编。
所追求的目标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是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追求。
”[责任编辑 赵常伟]冲突还是融合———从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看“文明冲突论”王作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摘 要]从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看,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夸大了文化差异的作用,导致了理论的透支。
异质文化的碰撞不一定导致冲突,冲突只是文明接触和交往导致的结果之一,对话与融合则一直绵延不绝。
而且不同文明之间没有全面、纯粹而恒久的对立和冲突。
世界冲突的根源多是文明背后的政治、经济等诸种利益,而非文明的对抗。
[关键词]文明冲突论;世界近现代史进程;亨廷顿[中图分类号]K 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1-0020-03[收稿日期]2008-10-26[作者简介]王作成(1974-),男,山东梁山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东亚国际关系史与西方史学史。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继1947年乔治・凯南提出“遏制”思想之后最富有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该理论自提出后在国际上无论官方还是学术界都激起了层层波澜。
亨廷顿的观点主要是,在后冷战时代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冲突为主,而让位于不同文明(西方、儒家、日本、伊斯兰、印度、斯拉夫—东正教、拉丁美洲以及可能还有非洲文明)之间的斗争。
进而大胆预言:第一,未来世界的政治划分将以文明划界。
第二,将来的冲突将出现在西方和非西方世界之间。
第三,西方政府应该警惕伊斯兰世界同儒教国家(即中国)联手。
对于亨廷顿的理论,学术界褒贬不一。
笔者试图拉长历史焦距,将亨廷顿的理论放在世界近现代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因为只有在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才能看出一个理论是否能被经验证实。
而且将“文明冲突论”放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也有助于揭示此理论的时空适用范围,进而可以避免因滥用“文明冲突论”所造成的理论透支现象。
文明的冲突读书笔记【篇一: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其核心思想是,冷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焦点将不再以意识形态。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强调:在国际政治新的局势里,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是罪普遍的,也不是经济之间,而是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冲突为最普遍的现象。
一、对“文明”的理解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先试图理解了文明的定义。
第一,宏观上,文明是野蛮、原始、混沌的对立面,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程度逐渐提升,并形成的一种积聚的认可与阶段;第二,微观上,文明是一个地区、国度、民族、具有相同信仰的群体,由这些构成并发展为其地区国家的文化、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在历史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文明,如“古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既表现出了文明的特定性,也表现出了文明的延续性,甚至是可以跨区域。
亨廷顿在其著作中,也时常用文化交替使用,并且没有在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文明的定义为: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是村庄、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团体,在文化异质性上不同层次中,这些文化实体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
比如,位于意大利南部村庄与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村庄,它们之间的文化不同,但是却共同信仰着意大利文化,这使得其与德国文化相区别。
同样的道理,欧洲也共享着同样的文化使其与阿拉伯、中国相区分。
而这些共同认同的文化内容包括语言、历史、宗教、风俗、人们的自我认同。
文明可能包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比如中国;也包括民族构成少的国家,比如安圭拉、伯利兹、多米尼克、巴巴多斯、圭亚那等一系列讲英语的加勒比国家。
文明也可能包括好几个国家,比如西方、拉丁美洲、阿拉伯这三个文明;文明也可以只有一个国家构成,比如日本文明。
而文明之间是有着明显的融合与重叠,也可能包括亚文明。
这些文明充满活力,但是也有着繁荣与衰退,有着分裂与融合。
二、“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是站在美国国家利益角度以及国家战略角度提出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将主宰未来世界局势的发展。
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的评析二、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观点1996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该书籍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世界激起的反响一浪高过一浪。
主要观点有:第一,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
人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之后,将进入文明冲突的阶段。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第二,导致文明冲突的理由有:文明的差异是根本性的;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加深,强化了人们的文明意识,加剧了文明之间的敌对情绪;全球经济和社会变革正在把人们从地域属性中分开,削弱了民族国家的地位;西方处于权力顶峰,刺激了其他地区文明意识的发展;文化特性和差异不易改变,也难以用妥协的方式解决。
第三,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 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第四,西方和非西方的对抗将成为冲突的焦点。
亨廷顿认为,西方与非西方冲突的根源在于军事、经济、社会制度的竞争和与基本价值观念及思想信仰有关的文化差异。
在可预见的未来,冲突焦点将集中在不屑加入西方的儒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与西方阵营间爆发的纷争。
三、对“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的评析自“文明冲突论”提出以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见仁见智。
一些西方舆论和西方政要认为,过去几年的事件证实了亨廷顿的判断,世界政治热点恰恰发生在文明的断层线上;“文明冲突论”将使人们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为理解21世纪全球政治现实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分析框架。
我国学术界对亨廷顿的观点的反应是敏感而及时的,且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复杂的论争,以至于“文明冲突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争论,已大有从一个“敏感”的学术命题,转变为一个“敏感”的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之势。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意义美国出版的国际政治和事务的权威刊物《外交》,在其1993年夏季号上,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萨缪尔、亨延顿的“诸文明的冲突吗?”一文.亨廷顿教授是研究国际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专家,“诸文明的冲突吗?”一文则是作者站在国际政治及全球文化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及其主要矛盾冲突所作的新的概述,该文及其所主张的“文明冲突”论一发表,就在欧美国家、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大陆及港、台学都中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
“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词,已见于近年来西方及世界的主要报刊杂志的政治理论和评论中。
因此可以说“文明冲突论”,是20和21世纪末仍直现在影响最大的国家政治理论之一.一、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在亨廷顿看来,一种文明就是一个文化实体,每一种文明都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文化特征,无论这种文明就人口和国土规模看是大的(中国),还是小的(讲英语的加勒比人)。
西方人倾向于把民族国家看作是全球政治的主导因素,但实质上,只有几个世纪的历史情形能与引此符合,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民族国家的历史,因此,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更大,为弄清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格局,更值得去探索文明之间的冲突的原因。
亨廷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观点的主要论据: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是现代世界冲突演化过程中的最新阶段,亨廷顿认为:一般说来从标志着现代国家体系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以来为,世界范围的冲突经历了几种重大形式。
在《和约》之后的150年间,首先是王子之间、皇帝之间、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所争斗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还有企图扩大自已的官僚机构、军队、重商主义意义上的经济实力等等.这场冲突的结果是在冲突中逐渐产生了民族国家.其后,是法国大革命后开始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
这种19世纪的冲突模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结束。
文明冲突论再认识明冲突论
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书中,亨提出在冷战期间,人们很大程度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世界政治的,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已经不再重要,人们需要借助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文明的冲突”即是亨廷顿提出来的新模式,主要用来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来审视世界政治局势。
亨廷顿还提出,在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的文化,而是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这些文化和文明在世界中并存;国家和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那些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和共性成为影响国家间对抗或联合的主要因素。
对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的主要观点,从一提出开始,国际上无论官方还是学术界都激起了层层波澜,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异质文化的碰撞除了会导致冲突外,还会产生文明间的交往和融合。
虽然亨廷顿看到了文明对塑造世界而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是他明显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武断的认为异质文明接触必定导致冲突。
2、历史也表明,不同文化间没有完全、绝对、纯粹的对立和冲突。
而亨廷顿却极力宣扬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对立性。
他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或者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引起的。
亨廷顿认为,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是完全不可能相容的。
但是世界进步的历史却告诉我们,异质文明之间根本没有两种文明之间你死我活的恒久对立与冲突。
3、世界发展的历史证明,世界冲突的根源大多是文明背后的政治、经济、地缘等诸多利益的争夺,而并非文明的对抗。
而亨廷顿却将文明因素凌驾于政治、经济、地缘、意识形态等因素之上,认为文明在政治冲突中所起的作用才是至关重要的。
他试图以他的“文明冲
突”理论来构建后冷战时期世界秩序的理论体系。
这一单一的分析视角是有失偏颇的。
比起文化因素在世界政治秩序中所起的作用来讲,利益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世界发展史表明,国家、地区间的冲突往往源于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诉求。
单以文化差异来解释,未免以偏概全。
总的来说,很多学者批判“文明冲突论”的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亨廷顿只是片面强调文化之间的冲突,忽略了文化的融合与交往,甚至有人说,亨廷顿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凝固化,有停止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之嫌。
但作者认为这些指责家们有并没有站在亨廷顿的背景和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而是一味的批评指责。
亨廷顿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理论,是因为他是站在美国,站在西方的角度上来构建未来世界的框架的,他的“文明冲突论”的重点并不是强调文明间的共融性,而是为美国、西方的战略利益服务,为西方构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坐标”。
就连亨廷顿本人也说了,他提出这个理论主张不是要倡导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要描述未来世界的前景。
很多人认为亨廷顿是以文明间的必然冲突而不是文明间的和平共处来看待未来的国际关系。
虽然,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发的冲突并不少见,但是作者认为,亨廷顿强调的并不是只要存在多元文化和意识就一定会起“冲突”,“冲突”并不是常态。
按亨廷顿的观点,文化可以通过三个相互嵌套的圈来表示,其中,核心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的文化,也是最顽固的因素。
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经常是这个民族国家经过数百年数千年积淀形成的,具有相当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对于异类文化有很强的可区分性和抗免疫力,它是维系这个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最和行的要素。
次外层是政治意识形态,每个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亨廷顿认为,政治意识形态已经不再是辨别民族国家身份的核心标志,美国历史学者福山也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尊重已远远弱于对民主、人权、自由的尊重,单纯的东西方意识形态之争已经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人类
社会的历史最终将终结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胜利。
处于最外层是国家利益,这一层是变化性最强的一层,通常是引发国与国之间冲突的最主要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的贸易壁垒以及种种全球配置的资源、技术阻碍因素逐渐减少,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正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由此可见,利益诉求往往是国家间交往的终极目标。
由以上的三层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亲疏冷热由以上三个因素决定,如若三个层次如果完全一致,那么两个文明将趋于“同质”;如若在三个层次上交集越多,那么这些国家关系越密切,国民间的亲近感就越强,国际间交流时遇到的阻碍就越少。
冷战终结以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敌对状态结束意味着区隔文明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了。
与之相反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却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逐渐增多。
然而作为最核心的因素―文化,却因为其固有的稳定性与传承性,成为区分民族国家最“顽固”的屏障。
人们在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与文化产品的时候,总是基于自己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进行解读。
而对于与自身文化相近的信息与文化产品,则总是保有较高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