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妆具的考古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57 KB
- 文档页数:2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妆容解析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代前后都未出现过如此盛况。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花钿花钿是唐代面部装饰的一大特点。
这种在脸部额间贴上花钿进行装饰和点缀的*** ,在唐时十分盛行,尤其是唐的后期更为时尚,并且有多种效果,这在王建的诗中记得十分详细:“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
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
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
沉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
”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到当时花钿视觉效果如何,从而知道花钿的质地是薄而轻的,色是腻而艳的,样式有鸟、虫、花叶等。
这在当时的壁画、绢画上都有反映。
靥钿又称“贴花子”。
靥钿是在脸颊上点画出如星如月的形状,然后用胭脂、丹青涂抹上去。
从新疆吐峪沟出土的绘画残片上,发现妇女面部有红花子的装饰痕迹,又从《捣练图》中看到妇女额头上有红瓣花片的装饰,《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花黄”即指将金箔剪刻出花形,装饰在面部贴在额头上的叫花钿,贴在两颊的是靥钿。
眉饰唐女画眉千奇百态。
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
“黛眉”是汉代以“黛”画眉风气的延续。
《太平御览》中记载:“染青石谓之点黛。
”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钓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十分明确地记述了“黛石”的质地、颜色和功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当时妇女修眉,除剃掉原来的淡眉外,还要刮净额毛,用“黛”画出各种眉毛式样。
唐玄宗曾命令画工设计数十种眉形,以示提倡。
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函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等。
最常见的是蝴蝶眉。
张籍《倡女词》中记“轻鬓丛梳阔扫眉”。
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描述“青黛点眉眉细长”以及“莫画长眉画短眉”等都是记载了画眉的长、短、宽、窄和浓淡。
李商隐诗“八岁偷照镜,长眉以能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再现唐代西域女子妆容唐朝女子如何化妆
导语:新疆考古再现唐代西域女子妆容,她们如何化妆?。
近日,考古学家正在在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进行着考古工作,目前古墓已经出土了许多的文
新疆考古再现唐代西域女子妆容,她们如何化妆?。
近日,考古学家正在在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进行着考古工作,目前古墓已经出土了许多的文物,包括绢画,女舞俑、仕女俑、劳动俑等。
这些文物真实的再现了唐朝时期西域女子的妆容。
请跟随我的脚步来看一下西域女子是如何化妆的?
考古工作者在距今2800年的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中发现一具老年妇女的尸体,她双眉如柳叶,色黑如初描。
考古人员还在2500年前的鄯善县苏贝希古墓、汉代的温宿县包孜东古墓、洛浦县山普拉古墓中都发现了用于描眉的眉石和石眉笔。
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画眉的风气日盛。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中的那位正在下棋的贵妇人以及旁边站着的侍女们的眉型描绘得又黑又宽,反映了当时描绘阔眉的风尚。
这件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女舞俑的眉形与众不同,基本呈“一”字形,浓密、平整、简洁,宽窄适度。
用“花钿”掩瑕。
现代女性常用遮瑕膏掩盖脸部的小斑点,在古代,花钿作为一种额饰,成为掩瑕的工具。
花钿通常用色纸、鱼鳞片、金箔、丝绸等多种材料剪成花样粘贴而成,也有直接用颜料描绘在额头上的。
花钿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桃花形、梅花形、菱形、宝相花形等,颜色多有红、黄、绿等。
最为精彩的是一种“翠钿”,它是以各种翠鸟羽毛制成,饰物呈青绿色。
生活常识分享。
唐代仕女妆容文化探微1.引言1.1 概述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而唐代仕女妆容则是这个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仕女妆容在唐代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或美化的手段,更是展示女性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
唐代仕女妆容的起源和发展,深深地融入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在唐代,仕女妆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那个时候,仕女们已开始关注脸部的装饰和化妆,用各种草药和颜料来擦抹脸部,增加美丽和气色。
而到了唐代,仕女妆容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加细致和繁复。
唐代的仕女们会使用很多化妆品和工具,如脂粉、口红、眉粉等,来强调和突出面部的细节,使其更加立体和生动。
唐代仕女妆容的特点和意义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唐代仕女妆容非常注重线条的修饰和勾勒,通过精细的描绘,能够展现出女性脸部的柔美和娇媚。
另一方面,唐代仕女妆容也突出了女性的气质和品位,通过不同妆容的选择和运用,展现了不同身份和角色的女性形象。
同时,唐代仕女妆容也与当时的时尚潮流密不可分,反映了社会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唐代仕女妆容文化是多方面因素交融的产物。
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修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艺术的表达。
通过研究唐代仕女妆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以及当时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此外,唐代仕女妆容对现代妆容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读现代化妆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深入探索唐代仕女妆容的起源、特点和意义,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1.2.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唐代仕女妆容进行一个概述,介绍其起源和发展,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通过这部分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对唐代仕女妆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接下来的内容有所期待。
1.2.2 正文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究唐代仕女妆容的特点和意义。
唐朝女子的妆容历史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妆容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唐朝女子的妆容历史丰富多彩,充满了魅力和艺术性。
本文将从唐朝女子的妆容特点、妆容的演变以及妆容的意义等方面来探讨唐朝女子的妆容历史。
唐朝女子的妆容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唐朝女子妆容重视白皙肌肤。
在唐朝,白皙肌肤被视为美的象征,女子们会使用各种方法来保持肌肤的白皙,如使用白粉、胭脂等。
第二,唐朝女子妆容注重眉目的修饰。
唐朝女子常常会修剪眉毛,使其呈现出弯曲的形状,以增加眼睛的神采。
同时,她们还会使用黑色的眉笔来勾勒眉毛的形状,使之更加清晰。
第三,唐朝女子妆容偏重眼妆。
唐朝女子会使用黑色的眼线笔来勾勒眼线,以突出眼睛的轮廓。
她们还会使用眼影来修饰眼睛,使之更加明亮动人。
第四,唐朝女子妆容偏重唇妆。
唐朝女子常常会使用胭脂来涂抹嘴唇,使之呈现出红润的颜色,以增添嘴唇的美感。
唐朝女子的妆容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初唐时期,由于汉族文化的传承,唐朝女子的妆容还比较简单,主要注重眼妆和唇妆的修饰。
而到了盛唐时期,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唐朝女子的妆容逐渐丰富多样。
她们开始使用更多的化妆品,如胭脂、白粉、脂粉等,以增加妆容的艳丽程度。
同时,唐朝女子的妆容也开始注重细节的修饰,如眼线的勾勒、唇线的描绘等。
到了晚唐时期,唐朝女子的妆容更加注重艺术性,妆容的色彩和形状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一种华丽而典雅的感觉。
唐朝女子的妆容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妆容是唐朝女子展示自己魅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精心打扮自己的妆容,女子们可以展现出自己的美丽和气质,吸引他人的注意。
其次,妆容也是唐朝女子社交场合的必备装饰。
在宴会、舞会等场合,女子们会化上精致的妆容,以展现自己的高雅和品味。
同时,妆容也是唐朝女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富贵的女子常常会使用更多的化妆品,并注重妆容的细节修饰,以显示自己的高贵和富足。
总结起来,唐朝女子的妆容历史丰富多彩,充满了魅力和艺术性。
绰约多姿的唐代女子唐代妆容造型解析化妆造型/文字、唐皓摄影/阿亮模特/高原唐代服饰的质地考究,款式华丽飘逸,色彩富丽堂皇形成了开放浪漫的独特风格。
造型上饱满华丽,以多发黑发为美,发髻的不断革新层出不穷,变幻莫测。
为了从体形呼应造型从历史上也了更大更新的突破。
要注意的是唐代所有的头发造型是没有散下发留发,刘海处理的在创作造型是应多加留意。
妆容上的多变唐代的化妆也是历史上的空前的,眉毛上嘴唇上也是变幻莫测,面靥是当时值得一提的妆点之一,以胭脂或者金银翠羽贴在额间眼后或者嘴角,极具装饰性。
现在我就带领大家领略一下唐代造型的雍容华丽之美.妆容:1.眉毛:隋代女子擅长画眉,到了唐代,女子更以修眉为一种时尚。
初唐,女子眉毛浓且长。
至开元天宝年间,开始流行细而淡的眉毛。
唐朝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而阔的广眉,形色生动。
2.面靥:以胭脂或者金银翠羽贴在额头、眼尾或者嘴角极具装饰性。
一般采用贴面靥和画面靥两种方式。
贴面靥即粘贴由羽毛和金银制成的花卉或吉祥图案;画面靥,即用胭脂、朱砂在眉间随意地描画出花卉或几何图案。
面靥是唐代妆容最大的特色,也是整个妆面的灵魂,描画时要用心、细致一气呵成。
面靥是唐代女性最喜爱的面部装点之一,可直接描画,也可粘贴金银、翠羽等装饰品。
3.肤色:底妆白皙粉嫩,面颊处理要红润一些。
4.眼妆:眼影面积要大,结构上扬。
不宜晕染的过于浓艳。
5.胭脂:横打胭脂,这样会让面部看起来更加饱满。
在笑肌上遵循"胖前移,瘦后退"原则。
6.唇部:以饱满丰润为好,不适合使用太油亮的唇妆产品。
自然典雅。
不宜浓装艳抹。
发式:唐代发型的典型是饱满有型造型多变富丽堂皇没有散发,刘海,小辩造型时需注意此特点。
初唐时期,女子发式大部分为平顶式,梳头时将头发分为两至三层,发型顶部有上耸的趋势,大多呈云朵形。
唐朝中后期,发式渐高,形式也愈加丰富起来,新发式层出不穷。
唐代女子的主要发式有高髻、低髻、小髻、螺髻、飞髻、云髻、椎髻、偏髻、垂髻、花髻、同心髻、交心髻、堕马髻、反绣髻、乐游髻、百合髻、归顺髻、盘桓髻、惊鹄髻、长乐等。
古代物质文化研究论文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唐代服饰妆容文化研究我是人文专业的学生,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可以说是专业之内的学科,考古学概论上说考古学是通过野外发掘、调查等手段获取物质材料研究历史,从而更好的了解古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满足探求未知的好奇。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应该算是考古学的一部分。
看到一件古代物质,首先要弄明白四个“W”和一个“H”,即what,why,when,where,how。
表述出来就是它是在哪里出土的,何时的物质,用什么做的,质地如何,使用了什么技术,用途是什么。
课堂上举了不少例子,涉及纺织、服饰、家具、城市、车马、饮食等,下面我重点从唐代的服饰妆容方面来阐述。
唐代衣裙的款式,从初唐到盛唐在美学风貌上有一个从窄小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
初唐,女性身材适中,发型上流行单刀半翻髻,服饰上流行“襦裙服”。
襦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是中国古代中原女子的传统装束。
襦,一般只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色服装,与此相近的衫,长至胯或更长。
唐代的“襦裙服”包括:上着短襦或衫,有时外套半臂,下着裙尤其是竖条纹长裙最为流行,或在裙上加围一件短腰裙,肩绕披帛,两端垂在臂旁,也有把披帛一端掖入胸前或固定束在裙子系带上的打扮。
唐代妇女非常流行“襦裙服”这种配套打扮, 上身襦的领口造型也各不相同,变化丰富,有鸡心领、圆领、方领、斜领等。
这种典型的初唐仕女妆束,流行与七世纪中期到后期,尤其是太宗至高宗时期。
在龙朔三年(663)新城长公主墓壁画,初唐贞观五年李寿墓、神龙二年懿德太子墓,一直到开元年间的薛儆墓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形象。
妆容上没有太多修饰,只在面部贴假靥和额黄。
所谓假靥,通常是指贴在嘴唇两侧的面颊上的花钿,人工地模仿出,或者也可以说,指点出女性微笑时的靥涡。
假靥的颜色很多,有翠绿,黑色和其他许多颜色,不过最流行的还是用金箔做成的“金钿”,这也成为许多诗人词人笔下的优美词句——“腻粉半沾金靥子”(孙光宪《浣溪沙》),“时将纤手匀红脸,笑拈金靥”(毛熙震《后庭花》)。
唐代玉发簪研究报告
唐代玉发簪是指在唐代使用的一种发饰,主要用于固定发髻并展现女性儀容的美感。
本文将从材料、造型、装饰以及历史价值等方面对唐代玉发簪进行研究。
首先,唐代玉发簪的材料多为玉制。
玉石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珍贵的石材,被赋予了高贵、神秘的象征意义。
而唐代玉发簪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有助于营造女性儀容的高雅和华贵。
其次,唐代玉发簪的造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龙凤、花卉、动物等形状。
这些造型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美观。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唐代玉发簪的形态精美,有时还带有象征意义,例如龙凤形状寓意着吉祥和皇室的权威。
此外,唐代玉发簪的表面常常会有精美的装饰,如雕刻、纹饰等。
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发簪的美感,还展示了唐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中,花卉纹样最为常见,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文雅。
最后,唐代玉发簪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通过对唐代墓葬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品味。
唐代玉发簪作为一种时尚的发饰,反映了唐代女性对于儀容的重视,以及对美的追求。
综上所述,唐代玉发簪具有独特的材料、造型和装饰。
其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作为一种时尚发饰的地位,更彰显了唐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风貌。
通过对唐代玉发簪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的艺术与文化。
A R T &D E S I G N2005年叁月・总第143期022装饰《史学集刊》1937,第241—265页。
/⑹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第2页。
/⑺童书业:“唐代妇女的围巾‘巾皮帛’考”,《文物周刊》,1947,第56页。
/⑻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言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第1页。
/⑼ 其中包括: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 (中国风俗丛书)》,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1988;《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8;高春明:《中国古代的平民服装(中国古代生活丛书)》,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北京,1997; 周汛、高春明编著: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黄能馥、陈娟娟编著:《中国历代服饰艺术》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1999。
/⑽如:王云英:《清代满族服饰》,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1985。
/⑾ 石璋如:“殷代头饰举例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下),1957,第611—670页;李济:“笄型八类及其文饰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0本上),1959,第454—517页;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北京,1993。
/⑿社会生活史研究对考古材料和成果的利用,如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4。
/⒀ 如:冯尔康等:《清人社会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前引宋镇豪书;郑师渠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2000。
/⒁ 参见注(9)、注(12)。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邀集大陆地区的多名专家,集体撰写了一部150万字的《中国服饰通史》。
该书综合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侧重制度对服饰变化的影响,论述了自原始社会末期直至民国时期中国服饰的发展演变,并单列一章专门论述少数民族服饰。
唐朝女性妆容探析作者:臧婉婷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5期摘要:“鸾镜晓匀妆,慢把花钿饰,真如绿水中,一朵芙蓉出”,描写的就是唐朝女子对镜贴花钿的场景。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氣象万千的大唐盛世,经济快速发展,文学思潮到达巅峰,社会的稳定使女性对美的追求有独到的见解,而花钿正满足了女性对美的不同要求,个个都闪耀着个性光彩。
研究文本不能脱离时代,因此研究花钿这项妆容技术也不应脱离时代。
本文探析唐朝花钿的审美文化,从花钿的颜色、材质、样式及其在唐朝的发展变化等方面,探究唐朝审美文化的趋向。
关键词:唐朝;花钿;审美文化中图分类号:TS9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02唐代妇女化妆的顺序大致为“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1],以现代化妆为例,最后一步往往是为了增加面部的光彩,可见贴花钿是唐朝女性化妆的重要步骤之一,贴近世俗的审美口味和审美需求[2]。
花钿又叫花子,以硬纸、金箔、鱼鳃骨、螺钿壳、蜻蜓翅及翡翠等剪成花样,用呵胶粘贴于额头眉间。
花钿的起源一直都存在争议,有根据女俑脸上四排原点而产生的战国起源说,有因《中华古今注》中“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帖五色花子”而产生的秦代起源说,有因出土的汉代陶俑额眉正中有圆形饰物而产生的汉代起源说,有因寿阳公主额间的梅花状花纹而产生的南朝起源说,也有与上官婉儿有关的唐代起源说等多种起源说。
本文不细究哪种起源说最为可靠,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和盛唐时代安定繁荣的社会下[3],花钿在唐朝可谓繁荣之极,无论是颜色还是样式都在唐朝得到了深远的发展。
1 唐朝花钿的颜色、材质与样式1.1 颜色与材质花钿的颜色和材质众多,颜色大致有金、红、绿、黑等几种主色,也有由主色衍生出的相关色,大多由鱼鳞、胭脂、金箔片、珠玉、云母等材料制成。
大多数花钿的颜色都取决于其材质,如用金箔片制成金色花钿,金光璀璨;黑光纸制成黑色花钿,乌黑墨亮;鱼鳃骨制成白色花钿,洁白如玉;有杜牧曾咏到的翠钿——“春阳朴翠钿”,此花钿用翠鸟的羽毛制成,贴在额间,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迅速引起人对美的感受[4],展现女子之美;也有张泌曾写到的金钿——“蕊黄香画贴金蝉”,即此花钿用金箔或金色薄纸制成,象征富贵。
第34卷第1期 2021年01月Vol.34 No.1January 2021艺术科技唐朝女性妆容研究王一安(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0)摘要: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女性妆容的发展。
唐朝女性妆容的变化与唐朝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唐妆的概述;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外来文化、宗教、女性地位提升、男性审美观念的改变四个方面阐释唐妆的形成原因;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唐朝女性妆容的符号特征,对唐妆进行符号解读;第四部分主要是通过查阅大量参考资料,探索唐朝女性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女性妆容的演变历程,并从中归纳其特征,关键词:唐朝;妆容;时期变化;面膜中图分类号:TS9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195-021 唐妆1.1 妆容概念妆容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指人体通过某种装扮修饰形成的外在形态表现;从‘妆’和‘容’字分开来可以理解为通过打扮妆饰凸显的人体神态、状态或者说景象、效果。
”妆容既是人体美学的关键部分,指引着女性不断进行视觉创造,同时,妆容也是视觉传达最主要的媒介之一,中国古代就有“女为悦己者容”的观点[1]。
1.2 唐妆的概念唐妆,顾名思义就是唐朝时期女性的妆容。
唐妆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唐朝是我国封建文明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女性自我表现的意识很强,所以女性不断创新妆饰,从而形成了具有唐朝特色的妆饰文化。
妆面大气、艳丽,线条丰富。
唐朝美人脸型丰满,底妆稍白,眉毛上扬、眼线夸张,略显霸气。
唇部以红色为主,画花瓣嘴,双颊微染,妩媚动人,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唐代的妆容盛极一时,对周围国家,特别是对日本的影响极为深刻,对现代妆容也有一定的影响。
2 唐妆的形成原因唐代女性的妆容面饰丰富多彩、精巧梦幻。
2005年第6期敦煌研究NO.6.2005 (总第94期)DUN HUAN G RESEA RCHTO TAL 94敦煌壁画中的妇女红粉妆———妆饰文化研究之三卢秀文1 于 倩2(1.敦煌研究院资料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2.兰州商学院 经贸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收稿日期:2004200200 作者简介:卢秀文(1955— ),女,敦煌研究院资料中心副研究员。
于 倩(1977— ),女,兰州商学院经贸学院助教。
内容摘要:本文按时代分期,探讨了古代妇女与敦煌妇女粉脂妆发展的特点。
敦煌妇女红粉妆作为妆饰文化的主要内容,反映了整个古代妇女妆饰史的盛衰及审美观的递嬗,显示出了各个时代敦煌妇女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妇女;红粉妆;颜料中图分类号:K879141;K89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106(2005)0620049206一我国古代妇女涂粉为美的现象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于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1]。
其中谈到饰容所用的“傅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粉,粉傅白者也,从米,分声。
”谓粉为米做,用之涂面。
关于妇女涂粉之来历,史藉中即有多种说法。
一说,它是禹的发明,根据是《墨子》:“禹造粉”;二说,它是纣的创造,根据是《博物志》:“纣烧铅锡作粉”;三说,出自於周文王之手,根据是《妆台记》:“周文王於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四说,产生於秦穆公时,根据是李石《续博物志》:“萧史与穆公炼飞雪丹,第一转与弄玉涂之,今之女银腻粉也”[2]。
究竟哪一种说法更接近於事实,尚待进一步探讨。
汉之前女子面部涂粉,为米粉,于是当时流行将米粉研成细粉,用以涂面。
还有一种涂面的方法,是指只涂粉在脸部,这种方法叫“泪妆”。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宫中嫔妃辈,施素粉于两颊,号为泪妆。
”《西湖游肾志》记载:“理宗时宫中以粉占眼角,名曰泪妆,一时皆效之。
隋唐妇女面部化妆与发饰演变
隋唐妇女的面部妆饰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
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
《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的眉饰,就是一种广眉。
所谓“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
据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
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
到了唐代,花钿除了用颜色染绘之外,还有用金属制造者。
至于面靥,是因为有个贵妇,面颊上有块斑痕,特点此作为掩饰,众人觉其妍丽,便竞而效之,遂成一时风气。
左1图为“花钿妆”妇女;左2图为“黛眉妆”妇女;左3图为“花黄妆”妇女。
左4图为“面靥妆”妇女;左5、6图为“花钿妆”妇女。
妇女发髻的演变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
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
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
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左1图为隋代妇女的发髻;左2、3图为初躺妇女的发髻。
左4、5图为盛唐妇女的发髻;左6图为中唐妇女的发髻。
左7图为中晚唐妇女的发髻;左8图为晚唐妇女的发髻;右图为五代妇女的发髻。
唐代女性妆具的考古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性别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女性遗产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考古学上的女性遗产研究主要是指对考古发现中富含女性色彩遗存的考察,以及对这些实物遗存所体现的当时女性身份地位、思想意识和社会风尚的研究。
但目前,性别考古学的研究焦点多集中于史前时期和青铜时代,历史时期涉及女性遗产和两性关系的研究较少。
而相较其他阶段来说,唐代的女性遗产尤为引人瞩目。
因此,本文从中选取颇能反映唐代女性风貌的妆具加以探讨,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性别考古学研究中的较薄弱环节。
第一章为唐代女性妆具的分类研究。
按时代先后系统分类整理唐墓中出土的女性妆具资料,尤其对纪年明确的女性独葬墓中出土的相关遗存加以关注,分别按照饰品类、梳妆用具类、妆奁器具类,对较常见用于随葬的钗、簪、梳、盒等妆具加以论述,探究唐代女性常用梳妆用具的造型和工艺特点,参考墓葬中的壁画、线刻、陶俑;敦煌壁画;传世书画等能够反映女性装饰特点的图像和实物资料,考察饰品类妆具资料的施行和使用方式,深入了解唐代妇女的妆饰风格和风貌。
第二章旨在探究唐代女性妆具的组合状况。
在保存较好并且女性妆具资料相对丰富的唐墓中,偶见盛装于漆盒内,包括钗、梳、簪、镜、盒等妆具在内的一整套器物;在一般女性墓葬中,也常见钗、镜、梳等妆具遗存。
据诗文和图像来看,唐代妇女妆饰尤盛,包括发式、头饰及面妆等,在繁复的妆饰背后是否具备一套完整的梳妆组合用具,以及这套梳妆组合器在通
常意义上包含了哪些种类的妆具资料,在本文第二部分中,将结合以上唐墓中的资料进行阐释。
第三章对唐代女性妆具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加以考察。
偃师杏园地区发现了几十座唐墓,分布相对集中,保存状况较好,多未被盗扰,且墓主人身份明确,多属唐代中下阶层;陕西凤翔地区近年发掘并公布了一批唐代小型墓葬,均有科学的人骨鉴定结果。
以上述两个地区的唐墓资料为主,通过对妆具资料用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层墓葬中随葬情况的探讨,了解唐代有关妆具用于随葬的丧葬习俗和男女妆饰的异同;结合其他地区高等级墓葬,对唐代妆具所能体现的等级制度、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唐代女性妆具文化,尤其是佩钗制度的确立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