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冲突论
- 格式:docx
- 大小:13.62 KB
- 文档页数:1
文明冲突论批判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文明冲突论批判1.文明冲突论概述1.1文明冲突论的诞生和时代背景“文明冲突论”,是由美国当代着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最早见于其在1993年发表于《外交》杂志上的文章《文明的冲突》。
而后,即1996年,亨廷顿正式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文明冲突论”这一学说,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讨论。
随后亨廷顿又撰写了一系列作品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其学说更完备成熟。
文明冲突论的提出的时代背景对于对学说本身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就国内背景而言,大量的移民涌入美国,威胁到这一移民国家自身的经济与文化。
而国际局势亦不明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中国、古巴等少数国家之外,社会主义阵营几乎全员崩溃,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海湾战争与阿富汗战争却激起了广大穆斯林强烈的反美情绪,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极度强势并没有带来意料之中的文化霸权,西方文明所推举的普世主义也难以像战斗机与航空母舰一样长驱直入。
这不禁让美国人感到恐惧,并怀疑其原本引以为豪的文明是否能得到其他文明实体的接受和认可,更担心其他文明会反过来逐渐征服西方文明。
1.2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引用作者自己的话,可以将文明冲突论概括为“文化和文化认同(它是最广泛层面上的文明认同)形成了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是这样用五部分来阐述这一命题的推论的:第一部分: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状态;而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第二部分: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穰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世界之问(7)·何谓“文明冲突论”?
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冷战刚结束、苏联解体不久,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后来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
“文明冲突论”的要义是,在基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对抗的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斗争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将明显下降,与之相应,由文明差异所带来的冲突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会凸显出来,尤其是西方文明同伊斯兰文明和儒教文明之间的冲突将占据突出位置,甚至会决定国际政治的走向。
亨廷顿写道,“民族国家仍会是国际事务中的主体,但最重要的全球政治冲突将在属于不同文明的民族和集团间展开……文明的断层线将是未来的战线”。
1996年,亨廷顿出版专著《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进一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申辩和解释。
中国对“文明冲突论”一方面从学术上肯定其价值,另一方面从政治上质疑其背后的战略考量。
因为其所渲染的“文明冲突”同中华文明所倡导的“和合”理念相悖,和中国历来倡导世界各种文明相互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相悖。
中国提出“多彩、平等、包容”的新型文明观,坚持交流互鉴、合作共赢,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超越“文明冲突论”的大国胸怀和东方智慧。
论汤因比的文明冲突理论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内容摘要:当代杰出的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是文化形态史学的集大成者。
他将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 试图通过对不同文明的深入比较, 对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进行分析和诠释, 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汤因比的思想一反西方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企图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历史形式的发展及其意义,揭示人类文明运动的轨迹。
其文明冲突论与亨廷顿的有所差距,通过对二人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汤因比及其思想,对我们了解文明冲突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关键字:文明形态文明文明兴衰文明冲突在现代西方史学界,文化形态史学是一种试图对历史进行宏观研究的重要的史学流派。
以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为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异化,信仰的空虚,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文化与文明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学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
汤因比的思想一反西方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企图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历史形式的发展及其意义,揭示人类文明运动的轨迹。
文化形态史观认为:文明是历史运行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生长周期的有机体,不同文明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从而可以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和一般规律。
文化形态学作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一、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一)文明——文化形态史观的基本单位历史研究的单位是什么?西方史学的传统思潮习惯于以断代和民族国家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或主要对象。
汤因比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
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范围,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个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从文明的角度,而不是从国家的角度去考察历史,把国家仅仅看作是文明的生命中相当次要的和短暂的政治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国家正是在文明的怀抱中诞生和消灭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就是文明社会。
名词解释⽂明冲突论美国哈佛⼤学政治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明冲突论”,⾄今影响巨⼤。
这⼀理论试图以⼀种新的视⾓来解读当今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为西⽅特别是美国制定新的国际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此论⼀出,⽴即在国际上引起了⼴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
“⽂明冲突”⼀词也频频出现在国际媒体中,形成⼀股颇有影响的思潮。
亨廷顿⾸次提出“⽂明冲突论”是在1993年,1996年他出版了《⽂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对这⼀观点进⾏了全⾯的总结归纳,“⽂明冲突论”基本定型。
基本观点第⼀,导致未来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明的差异性,⽂明之间的分界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
⼈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之后,将进⼊⼈类⽂明冲突的阶段。
按照亨廷顿的说法,⽂明是⼀种⽂化的统⼀体,⽂明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种族或民族,⽽是宗教。
世界将由七⼋种主要⽂明相互作⽤下形成,它们包括西⽅、儒教、⽇本、伊斯兰、印度、南斯拉夫⼀东正教、拉美及⾮洲⽂明。
未来的冲突将在把这些⽂明分隔开的⽂明交界处爆发。
第⼆,导致⽂明冲突的原因,即⽂明的差异是根本性的,不同⽂明的相互影响加深、强化了⼈们的⽂明意识,加剧了⽂明之间的敌对情绪,全球经济和社会变⾰正在把⼈们从地域属性中分开,削弱了民族国家的地位。
西⽅处于权⼒顶峰,刺激了其他地区⽂明意识的发展;⽂化特性和差异不易改变,也难以⽤妥协的⽅式解决,等等。
第三,西⽅和⾮西⽅的对抗将成为冲突的焦点。
亨廷顿认为,西⽅与⾮西⽅冲突的根源在于军事、经济、社会制度的竞争和与基本价值观念及思想信仰有关的⽂化差异。
未来国际政治的核⼼因素,将是西⽅与⾮西⽅的冲突。
⾮西⽅社会希望⾛⼀条现代化但却不西化的道路。
在可预见的未来,冲突焦点将集中在不屑加⼊西⽅的儒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与西⽅阵营间爆发的纷争。
第四,⽂明冲突的主要形式⼀般有两种。
⼀是地区或微观层次上的冲突,即属于不同⽂明的毗邻国家或⼀国内不同⽂明的集团之间的断层线冲突;⼆是全球或宏观层次上的冲突,即不同⽂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冲突。
文明冲突论文明冲突论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一)提出1993年夏季号《外交》(Foreign Affairs)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1927.8.18—2008.12.24)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一文,标志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1997年《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
(二)背景1.冷战结束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
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
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
“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2.全球化浪潮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以后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市场不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资本可以在国际上自由流通,跨国公司为寻求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低税率的市场将资本从一国转向另一国;再加上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巨大扩张,给人们造成时空急剧压缩的感觉,世界正变成“地球村”,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研究者出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相同。
目前,学术界一种狭义的观点通常将全球化视为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全球化”开始,然后逐步向经济贸易、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扩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市场规模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而扩大至整个世界;一些可观察到的社会趋势,如个人取向的行动正在蔓延、青年人生活方式的国际化、老龄人口的急遽增加等,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
《文明冲突论》“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要说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
”——塞缪尔·亨廷顿一、倍受争议的亨廷顿塞缪尔·亨廷顿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物。
和他接触过的人总爱用“腼腆”、“学究气”、“不善言辞”这类语言形容他,而读过他书的人却会发现另一个亨廷顿,他思想犀利、咄咄逼人、似乎总想挑起争论。
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旅馆业杂志的出版商,母亲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
他的外祖父是当时美国颇有名气的“掏粪刊物”(专门揭发政界、商界丑闻内幕的杂志)《麦克卢尔》的合作编辑。
亨廷顿很早便显示出了自己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才华,他16岁考入耶鲁大学,两年半之后因为“成绩特优”而提前毕业。
随后他在美国陆军服了一段时间兵役,接着又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
在1950年,年仅23岁的亨廷顿又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便留校任教。
1957年,刚到而立之年的亨廷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士兵与国家》。
在这本书的第一篇书评当中,批评家就指责这本书有军事主义色彩,让人联想起墨索里尼“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
在60年代,哈佛大学一些激进的学生在得知亨廷顿曾经在约翰逊政府内任职的消息后,占领并焚烧了他办公的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有人甚至在他的寓所门口涂上了这样的标语:“战争罪犯居住于此。
”尽管在亨廷顿的同学之中有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样的政界名流,他的学生之中也不乏福山、扎卡里亚这样的当代精英,但是他本人却不愿在媒体上抛头露面。
人们很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亨廷顿的身影,他不是那种“媒体学者”,他的学术声誉是靠着17本著作和一系列论文建立起来的。
他毫无疑问是学术界的圈内人,他曾经出任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又是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的创办人之一。
但是他在写作的时候却宁可把自己当成一个圈外人,故意以一种刺激那些最终会评判自己著作的专家们的方式讨论问题。
文明冲突论Theory on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文明冲突论提出的背景1993年,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首次提出了文明冲突理论,并将文明定义为:“人的最高文化归属,人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的最大层面,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
”1996年,亨廷顿将此文扩展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提出:文明间冲突将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
二、文明冲突论的内容(一)、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文明的冲突1、文明冲突是国际冲突的首要原因这是文明冲突理论的核心与命脉所在。
2、文明成为冲突主因的原因:亨廷顿把文明的冲突进一步归结为“与冷战结束相伴随的政治忠诚取向的深刻变化”,认为重要的原因为:(1)冷战结束后,人们对国家的忠诚随着开始让位于对文明的忠诚。
此外其他原因包括:(2)、文化之间“真正的”和“基本的”差异将引发战争。
(3)、“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文化之间的摩擦越来越深”,由此带来的紧张局势也越来越严重。
(4)、现代化和社会变迁把人们从传统的狭隘个性中解脱出来,结果导致“宗教的介入来填补这一空白”。
(5)、对西方思想的价值观日益剧烈的反对,将加剧文明的冲突。
(6)、“相对政治和经济而言,文化的特性和差异更缺乏易变性,更不容易协商和解决。
(7)、正在增长的经济地区主义,使“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1、冷战前的世界秩序亨廷顿将冷战前(从公元1500年到冷战结束)的世界政治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冷战开始前的400多年,全球政治是单极的,既由西方诸岛,世界分为西方与非西方两部分。
第二阶段,冷战期间的40多年,全球政治是两极的,既由美苏两国主导,世界分为三个部分:自由世界、共产主义集团、不结盟国家。
2、冷战后的新世界秩序(1)、“文明范式”亨廷顿把范式比喻为地图。
5.请通过对下面两段话的理解,谈谈你对“文明冲突论”的认识和对当今世界国际秩序的看法。
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指出,导致未来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差异,人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后,将进入文化冲突的阶段。
这种观点是有着其现实依据的,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国家与国家间,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正逐渐演变成一场文化软实力的较量。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文化正以着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跨时间,跨空间的传播。
近半世纪以来,恐怖袭击接二连三,中美冲突时隐时现,这些都无不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世界范围内大肆宣传其民主的普世价值观与的文化入侵紧密关联。
然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存在着片面性。
当今世界,除了文明之间的文化冲突之外,更多的是文化的融合交融。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日韩的崛起,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猛烈碰撞间不断交融,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崇尚于西方的民主文化思潮,也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关注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
我认为,文明冲突最终导致的是文明的融合,而非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在科技的推动下,文化与思想的交换正在不断冲破文化间的隔阂,走向文化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的稳定局面,即文化在保留自己特性的同时更具包容性,文明与文明之间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当今世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伊斯兰复兴运动,中印的崛起,这些无不挑战着现有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主义国家建立的国际秩序。
这种国际秩序是建立在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主义基础之上的,这种价值观认为,西方文化是世界正统文化,一切与其相悖的文化都是错误的,这是种明显的大国沙龙主义。
然而这种片面的主义却主宰着当今国际秩序,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当今世界的复杂与不稳定。
随着西方经济的衰退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一种新的基于多元文化的国际秩序正在逐渐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