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9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公差配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常用的技术测量工具和仪器。
4. 能够进行简单的公差配合计算和尺寸控制。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等。
2. 公差配合的原理:基本尺寸、基准、上偏差、下偏差、公差带、配合带等。
3. 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公差带图、配合图表、公差带表示法等。
4. 技术测量基本概念:测量、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误差等。
5. 常用技术测量工具和仪器: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投影仪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常用技术测量工具和仪器的使用。
2. 难点:公差配合的计算和尺寸控制,技术测量的精确度和误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法:演示和使用常用的技术测量工具和仪器,进行实际测量操作。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公差配合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参考资料。
2. 投影仪、白板、黑板。
3. 常用技术测量工具和仪器: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投影仪等。
4. 实际工程案例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工程中的公差配合问题,引发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如公差、配合、间隙、过盈等,并解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3. 演示测量工具使用:演示常用技术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等的使用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公差配合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测量工具时的准确性and 熟练度,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介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背景、目的和重要性。
解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
1.2 公差配合的概念解释公差和配合的定义。
介绍基本公差、配合公差和极限公差的概念。
举例说明公差和配合在零件设计中的作用。
1.3 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介绍技术测量的定义和目的。
解释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介绍常用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
第二章: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2.1 公差的表示方法介绍公差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解释公差带和公差等式的概念。
举例说明公差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2.2 配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配合的表示方法和符号。
解释配合的分类和特点。
举例说明配合的选用和表示方法。
2.3 公差配合的图示方法介绍公差配合的图示方法和符号。
解释公差配合图示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图示的应用和绘制方法。
第三章:公差配合的应用3.1 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解释公差配合在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方面的应用。
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3.2 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介绍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解释公差配合在加工精度、装配质量和性能方面的应用。
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3.3 公差配合在维修和检验中的应用介绍公差配合在维修和检验中的重要作用。
解释公差配合在故障诊断、维修方法和检验标准方面的应用。
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在维修和检验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第四章:技术测量基础4.1 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介绍常用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
解释尺子、卡尺、量规、测微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举例说明测量工具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4.2 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介绍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和分类。
解释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举例说明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进行尺寸控制和质量检测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掌握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分类;(3)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3 教学内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分类;(3)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尺寸公差2.1 教学目标(1)掌握尺寸公差的基本概念;(2)了解尺寸公差的标注方法和限制;(3)熟悉尺寸公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1)尺寸公差的基本概念;(2)尺寸公差的标注方法;(3)尺寸公差的限制;(4)尺寸公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章:形状公差3.1 教学目标(1)掌握形状公差的基本概念;(2)了解形状公差的分类及标注方法;(3)熟悉形状公差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形状公差的基本概念;(2)形状公差的分类及标注方法;(3)形状公差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第四章:位置公差4.1 教学目标(1)掌握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2)了解位置公差的分类及标注方法;(3)熟悉位置公差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1)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2)位置公差的分类及标注方法;(3)位置公差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第五章:技术测量5.1 教学目标(1)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了解常用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3)熟悉测量误差及减小方法。
5.2 教学内容(1)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常用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3)测量误差及减小方法。
第六章: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1)理解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重要性;(2)掌握公差配合在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应用;(3)了解公差配合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中的作用。
6.2 教学内容(1)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重要性;(2)公差配合在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应用;(3)公差配合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中的作用。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公差配合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3. 熟悉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常用测量工具。
4. 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过渡。
2. 公差配合的分类及特点:标准公差、基本偏差、配合制度。
3. 公差配合的应用:尺寸精度、位置精度、形状和位置公差。
4. 技术测量基本原理:直接测量、间接测量、误差理论。
5. 常用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测微螺纹千分尺、万能角度尺、水平仪、直角尺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公差配合问题。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3. 讲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常用测量工具。
4. 分析实际案例,阐述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
5. 演示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践操作。
6. 组织学生讨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评价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公差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的熟练程度。
4.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应用中的认识。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差配合的分类、特点及应用;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常用测量工具。
2. 教学难点: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技术测量中的误差分析及减小方法。
七、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相关教材、案例及实训指导书。
2.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演示模型、测量工具实物。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配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测量精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2)公差配合的分类及应用。
2. 公差配合的计算(1)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2)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和圆柱尺寸的公差计算方法。
3. 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中的应用;(2)公差配合在齿轮传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2. 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测量精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2. 教具: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等)、示教模型;3. 课件:公差配合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公差配合的计算:讲解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实例:分析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齿轮传动等方面的应用。
5. 总结与练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练习题目,包括公差配合的计算和应用实例。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带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4)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利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3)动手操作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公差带图解法的运用;(3)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1)公差带图解法的运用;(2)极限尺寸和基本尺寸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机械零件,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中尺寸的重要性,引出公差配合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1)讲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其应用;(2)讲解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的概念,并进行计算演示;(3)讲解公差带图解法的原理,并进行图解法演示。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尺寸的测量。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 复习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的计算方法;3. 练习运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并掌握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分类: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引用公差;2. 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公差带、公差等级;3. 公差配合的选用原则:满足使用要求、经济合理。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了解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运用讨论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2)树立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公差、基本偏差、配合的概念;(2)公差带、配合带的意义。
2. 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1)查公差表;(2)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配合类型;(3)计算公差配合。
3. 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1)长度测量原理;(2)角度测量原理;(3)形状和位置误差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
2. 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2)技术测量中涉及的复杂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选用方法及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 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 讨论法:分组讨论技术测量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操作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机械零件图纸,引导学生思考公差配合的重要性;2. 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公差、基本偏差、配合等基本概念;3. 讲解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配合类型和计算公差配合;4. 讲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角度测量和形状位置误差测量的方法;5. 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重要性;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2.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基本尺寸、基准、基本偏差、标准公差、配合公差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方法极限配合、最小极限、最大极限、上偏差、下偏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
2. 教学难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实践、案例分析。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公差、配合、间隙、过盈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物模型展示。
3. 讲解基本原理:讲解基本尺寸、基准、基本偏差等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测量方法:讲解极限配合、最小极限、最大极限等测量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演示。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操作考核。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
2. 实物模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实物模型。
3. 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micrometer screw gauge。
4. 多媒体课件: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课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章节主要介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掌握基本术语和符号。
1.3 教学内容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重要性基本术语和符号1.4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1.5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案例素材1.6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案例分析报告第二章:基本术语和符号2.1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术语和符号的定义及应用。
2.2 教学内容尺寸公差配合偏差符号表示2.3 教学方法讲授实例解析练习2.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练习题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第三章:公差配合的分类3.1 教学目标掌握公差配合的分类及应用。
3.2 教学内容基本公差配合标准公差配合特殊公差配合3.3 教学方法讲授实例解析练习3.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练习题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第四章:技术测量基础4.1 教学目标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2 教学内容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测量工具测量误差4.3 教学方法讲授实物演示练习4.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测量工具实物4.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实物操作演示第五章:尺寸测量5.1 教学目标掌握尺寸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5.2 教学内容尺寸测量原理尺寸测量工具尺寸测量方法尺寸测量误差分析5.3 教学方法讲授实物演示练习5.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测量工具实物5.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实物操作演示第六章:形状和位置公差6.1 教学目标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应用。
学会阅读和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图样。
6.2 教学内容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表示方法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图样阅读6.3 教学方法讲授图样分析练习6.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图样素材6.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图样阅读练习第七章:表面质量7.1 教学目标掌握表面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2)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学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micrometer screw gauge 等;(4)能够根据图纸要求进行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公差配合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借助实验和练习,掌握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学会使用测量数据进行公差分析,确定产品的质量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和质量控制的兴趣;(2)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1讲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应用1.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2 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第2讲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1 测量概述2.2 测量误差及其评定第3讲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3.1 卡尺的使用3.2 千分尺的使用3.3 Micrometer screw gauge 的使用第4讲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4.1 尺寸公差的测量与评定4.2 形位公差的测量与评定4.3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使用各种测量工具。
2. 案例分析: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依据,分析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数据的处理技巧。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在课堂讲解、实验报告、作业等方面的表现,占比30%;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占比7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2. 实验设备:卡尺、千分尺、micrometer screw gauge 等测量工具;3. 辅助材料:PPT、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资料等。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授课教师:覃彦富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讲解内容
第四节形状和位置公差 一、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 (一)几何要素
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称为要素。
要素是形状和位置公差的研究对象,如图2—11 所示,零件的要素有:球心、锥顶、圆柱和圆锥的素线、轴线、端平面、球面、圆锥面、圆柱面等。
可从不同角度对要素进行分类。
图2—11 几何要素
图2—12 基准要素
按结构特征分类:
1.轮廓要素构成零件外形的、能直接为人们所感觉到的点、线、面要素称为轮廓要素,如图2—11 中的球面、圆锥面、圆柱面、端平面、圆柱面素线、圆锥面素线、锥顶等。
2.中心要素对称要素的中心点、线、面或回转表面的轴线称为中心要素。
中心要素,虽然也是客观存在的要素,但不能为人们直接所感觉,必须通过分析后才能说明它的存在,如圆心、轴线、球心等。
按在形状和位置公差中所处的地位分类:
1.被测要素图样上给出了形状或(和)位置公差的要素称为被测要素,它是检测的对象。
被测要素又可分为单一要素和关联要素。
(1)单一要素它是仅对其本身给出形状公差要求的要素。
(2)关联要素它是与其它要素有功能关系的要素,即给出位置公差的要素。
如图2—12所示,φd2的端面是被测要素,给出了垂直度公差要求,基准是φd1,是关联要素。
2.基准要素它是用来确定被测要素的方向或(和)位置的要素。
图2—12 中,φd2的端面对应于φd1的轴线垂直度,φd1的轴线为基准要素。
理想基准要素简称基准。
按存在的状态分类:
(1)实际要素它是零件上实际存在的要素,通常以测得的要素来代替。
由于测量时有误差,所以,测得的要素并不是实际要素的真实情况。
(2)理想要素它是具有几何学意义的要素,即图样设计给定的,不存在任何误差要素。
(二)形位公差的项目
形位公差是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允许的最大变动量。
形位公差带是限制被测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
就是被测的实际要素应在给定的公差带内,否则是不合格。
形位公差带有一定的大小、形状、方向和位置。
1.形位公差带的大小用形位公差值t确定,它表示了公差带的宽度或直径,如图2—13所示的t、φt。
2.形位公差带的形状取决于被测要素的特征和设计要求。
在给定平面内公差带的形状
有两平行直线、两等距曲线、两同心圆、一个圆;在空间公差带的形状有一个球、两平行平面,两等距曲面、两同轴圆柱、一个四棱柱、一个圆柱,参看图2—13。
图2—13 形位公差带
3.公差带的方向即公差带放置的方向,由被测要素与基准的几何关系(垂直、平行或倾斜任一个角度)确定。
一般称只能确定公差带的方向,不能确定公差带位置的为浮动公差带。
4.公差带的位置有确定的和浮动的。
形位公差的项目和符号由表2—1列出。
表2—1形位公差的项目和符号
形状公差:允许单一实际被测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可用形状公差带表示。
形状公差带:限制单一实际被测要素变动的区域。
形状公差带有形状、大小、方向、位置四个特征。
实际被测要素在形状公差带内可以有任何形状。
形状公差带的形状有圆、圆柱面、球面、两等距曲线(平行直线、同心圆)、两等距曲面(平行平面、同轴圆柱面),设计和制造、检验人员要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正确理解零件的公差带形状。
形状公差带的方向和位置一般是浮动的。
即可随实际被测要素的方向和位置的变动而变动,一般指公差带的宽度方向.
形状公差大小用公差带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1)直线度公差在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公差带
2)直线度公差在给定一个方向上的直线度公差带
3)直线度公差在给定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直线度公差带
4)平面度公差平面度公差是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平面的允许变动量,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5)圆度公差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圆的允许变动量,其公差带是垂直于轴线的任一截面上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个同心圆间的区域。
6)圆柱度公差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圆柱的允许变动量,其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7)线轮廓度公差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轮廓线的允许变动量,其公差带是距离为
公差值t,对理想轮廓线对称分布的两等距曲线之间的区域。
8)面轮廓度公差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轮廓面的允许变动量,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对理想轮廓面对称分布的两等距曲面之间的区域,理想轮廓面由理论正确尺寸标出。
教材内容简介:本书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颁发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编写,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使用。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形状和位置公差、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关系、表面粗糙度、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检测、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