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81.61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中。
患者常伴有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全身器官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逐渐增加,给医疗服务带来巨大挑战。
目前对于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和效果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和综合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意义。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旨在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其心功能水平,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的影响,探讨心理护理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方面的作用;3. 归纳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技巧,总结各种心理护理措施的实施方式和操作技巧;4. 评估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通过量化指标和临床观察等方式,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5.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的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心理护理干预在这些患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供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
护士可以通过倾听患者倾诉、理解其内心所感受,并给予正确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教授患者应对情绪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复发再入院的影响探讨发表时间:2013-06-03T08:19:16.0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刘金博布威海丽且姆•麦麦提[导读] 多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帮助患者了解病情,进行病情评估,鼓励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刘金博布威海丽且姆•麦麦提(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一科 844000)【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复发率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特别护理干预,比较一年内两组病人一次和二次复发再入院的比率和死亡率。
结果观察组复发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病人的复发再入院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心力衰竭复发再入院【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258-01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行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引起的一组综合征[1]。
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心室收缩功能下降使心脏排血量降低,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心力衰竭多见。
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心脏病,5年病死率高达50%[2]。
选取我院11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探讨其对此病的复发的影响,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1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其中,男69例,女性47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1.5岁。
心功能分级:Ⅱ级41例;Ⅲ级60例,Ⅳ级15例。
中55例有高血压史;15例有风湿性心脏病史;22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史。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施以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观察对象选择于2021.3~2022.3就诊于我院急诊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76例,随机数字法施以分组,随机数字法予以分组,施以急诊护理干预的38例患者分入研究组,施以常规护理干预的38例患者分入对照组,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和观察。
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护患关系研究组明显较好(P<0.05)。
结论: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施以急诊护理干预效果突出,建议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重症心力衰竭;护患关系重症心力衰竭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常见的急诊疾病,致病原因主要为心排血量减少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不全导致脏器供血和供氧不足、循环淤血所致[1]。
该病需快速、积极救治,以挽救患者生命,使病死率和残疾率有效降低。
同时在急诊救治过程中护理干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常规护理效果有限,我院发现急诊护理干预效果良好。
本次研究对其应用价值进一步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选择于2021.3~2022.3就诊于我院急诊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76例,随机数字法施以分组,随机数字法予以分组,施以急诊护理干预的38例患者分入研究组,年龄:(54.58±6.35)岁(35~88岁),20例男,18例女;施以常规护理干预的38例患者分入对照组,年龄:(54.60±6.30)岁(36~87岁),21例男,17例女。
分析研究可比性:2组资料经分析P>0.05,可实施比较研究。
1.2方法常规护理施以对照组患者,即患者入急诊后,对患者生命体征严密监测,予以低流量氧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并遵医嘱予以相应的对症治疗和护理。
急诊护理干预施以研究组患者,方法:绿色通道快速开通,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救治,分诊人员立即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实施急救,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与临床医师配合做好救治工作;待患者生命体征较为稳定后予以心理干预,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对患者需求充分掌握和了解,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需求;针对存在负性情绪者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以改善和消除不良情绪;将重症心力衰竭相关知识向患者普及,采用多样化健康教育方式,提升患者认知程度,保证用药行为和生活行为规范,防止因行为不当影响治疗效果;对患者施以饮食护理,因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循环血流量少,减少钠盐代谢量,进而指导患者饮食原则为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保证易消化,坚持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对钠盐摄入量有效控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多次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保证用药时间、剂量等准确,不得擅自更改,避免影响疗效;以患者病情和体质情况为依据指导患者运动,对运动计划严格控制,并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控制好,防止超运动量运动。
规范护理程序在CCU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背景介绍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HF)是心脏病的一种,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心脏无法充分泵血而引起的病症。
CCU是重症监护室的缩写,意思是监护室针对心血管病患者提供治疗的特殊区域。
CCU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特点是年龄大,病情复杂。
因此,规范护理程序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规范护理程序介绍规范护理程序是指在治疗医学上,严格遵循标准化的过程和操作,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规范护理程序包括以下方面:1.严格的治疗流程2.指定固定的治疗方案和用药剂量3.定期的监测和评估4.严格的并发症预防5.面向患者的全面评估和定制个性化方案规范护理程序对于CCU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有以下三方面的应用价值:应用价值分析1. 提高治疗效果规范护理程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CCU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非常复杂,需要多种治疗方式和药物干预。
如果没有正确指导和执行治疗方案,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失败。
通过规范护理程序,可以确保治疗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避免治疗失误,提高治疗效果。
2. 降低治疗风险规范护理程序可以降低治疗风险。
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特别是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严格遵循规范护理程序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治疗风险。
3. 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理程序可以提高护理质量。
CCU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护理质量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通过规范护理程序,可以规范护理流程,减少护理失误,提高护理质量。
总结规范护理程序在CCU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风险和提高护理质量。
因此,在对待此类患者时,应该非常重视规范护理程序的应用。
多维度协同护理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对其负性情绪、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者采用多维度协同护理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多维度协同护理。
结果:2组护理之前SAS、SDS评分较高P>0.05,经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观察组的SF-36评分为(53.62±1.18)分,对照组为(53.63±1.16)分,且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SF-36评分为(72.65±3.08)分,对照组为(60.97±2.25)分,且P<0.05。
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多维度协同护理可有效改善负面情绪并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老年人;多维度协同护理;价值前言冠心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患者发病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和控制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等合并症。
在治疗期间需要为患者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因此,本文将选择2021年2月到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取的7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多维度协同护理对其负性情绪、生活质量的影响展开分析。
1、资料以及方法1.1临床资料抽取2021年2月到2022年12月本院70例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依据护理方案分组,观察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60~86岁,均值为(70.5±0.3)岁。
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60~87岁,均值为(70.4±0.4)岁。
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测,医护间密切沟通、药物指导、并发症预防护理和常规的饮食指导等;观察组运用多维度协同护理,方法如下:(1)护理服务小组:成立多维度协同护理服务小组,全体小组成员在护理前需要就多维度协同护理的各项知识进行培训和学习,例如具体的护理方法和临床意义,从而提升护士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2)生理维度:患者入院后,需要详细了解其就诊资料并与责任医生密切沟通,同时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密切交流,从而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生理维度护理计划;(3)环境维度:患者治疗期间需要为其提供温馨舒适且安静的疗养环境,确保病房当中的光线适宜以及温湿度状况良好,对于人员数量以及探视人数等进行严格的限制。
关于护理干预对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影响的探讨摘要:本文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从心理干预、培养自我调节能力、饮食体位、用及病情观察等方面总结出护理观察要点,对其早预防、早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做的一些探讨。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影响。
关键词:老年人心力衰竭护理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心力衰竭作为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更需要引起人们尤其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脏收缩功能及(或)舒张功能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造成静脉系统淤血及动脉血液灌注不足而出现的综合征。
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现将我们针对老年心衰病人实施心理护理早期干预体会总结如下。
1 心理干预,与患者良好的沟通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关于《护理工作范畴的报告》中明确规定,护士的工作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照顾患者,二是协助治疗,三是健康指导,四是协调联络。
护理具有照顾的本质,与此对应的是患者应享有的照顾和服务,而且是24小时持续性的服务。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从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就要耐心、细心听取患者倾诉,告知临床救治成功的实例,让其树立信心,很好的参与及配合医护的救治。
尤其对他们要实施分散疗法,提高治疗成功率,尽量减少穿刺的失败率,减轻病人痛苦。
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各种思想顾虑,操作要镇静,快速而不忙乱,紧张而有序,让患者有一种安全感,与病人建立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样能拉近护士与老人们的距离,他们就会把一些心理所想有感而发,倾诉出自已心中的担忧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
往往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医务人员发现病人生理病理的情况而避开对病人正面交涉疾病,而是单从患者减轻的症状来了解病人,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让病人参与疾病病理生理的转变过程往往也是减轻心衰病人心理负担的一种方法,我科多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让其了解自身疾病检查结果的转变的病人心理负担反而减轻,反之一贯的不了解、猜疑无形中更增加了心理的压力。
精细化护理在老年急危重症急救护理中的应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剧,老年人急危重症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高。
在老年人急危重症急救护理中,精细化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细化护理是指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采取差异化的、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细化、贴心化的护理服务。
本文将探讨精细化护理在老年急危重症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精细化护理对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意义。
一、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的特点与护理需求老年人因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免疫力下降,患慢性病的概率增加,因此在急危重症发生后,往往病情变化急剧,病情复杂多变,治疗难度大。
由于老年人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急危重症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年人在急症发生时,常常伴有其他慢性病和多种并存疾病,这就需要在急救护理中更加细致入微的护理措施。
老年人患者在急危重症发病后,常常精神恍惚,反应迟钝,言语不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这就需要护士在日常护理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抚。
老年人的生物钟较弱,睡眠不稳定,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恢复正常的生物钟,保证其充足的睡眠。
1.差异化的评估与监测在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中,精细化护理首先体现在对患者病情的差异化评估与监测上。
护理人员需要对老年患者的生理指标、病情变化等进行仔细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因此在监测时要注意心电图、血糖指标的监测。
老年患者往往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对肾功能、呼吸功能等进行综合评估。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监测措施,确保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2.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制定根据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特点,护理人员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在饮食护理中,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吞咽困难、食欲不振等症状,护理人员需要制定易咽易吸的流食、软食,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
急性心衰患者康复的护理干预分析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衰患者康复过程中运用护理干预的作用。
方法:选取新入院且无其他综合病症的急性心衰患者50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人。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护理干预。
然后通过数据记录,观察两组病人在满意度、再次入院率及死亡率方面的差异。
结果: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1.2%,实验组高于观察组;实验组的再次入院率为14.3%,对照组再次入院率为28.6%,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死亡率为5.1%,对照组死亡率为21%,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各项比较均为P<0.05)。
结论:在急性心衰患者康复过程中运用护理干预会起到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急性心衰患者;护理干预急性心衰,全称为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指突然发作的心脏负荷加重、心肌收缩力降低、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等临床症状,严重的会引起心源性休克。
【1】由于该病症具有突发性强、病情恶化快的特点,被视为一种危急重症,一经发现必须立即抢救,否则会出现生命危险。
本文随机选取50名患者案例进行试验分析,旨在说明在急性心衰治疗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以外,专业全面的护理干越也同样非常重要。
具体试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5年4月入院的急性心衰患者50名,其中,男性患者22名,女性患者28名,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为50±3.9岁;急性左心衰竭12名,非心源性急性心衰4名,高心排量心衰9名,高血压型急性心衰21名,肺水肿4名。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名,分别为男性患者11名和女性患者14名;实验组病程为0.6~7.1 d,对照组病程为0.5~7.6 d。
两组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⑴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定期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等各项指标变化,指导患者按时吃药,提醒其注意事项。
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发布时间:2021-07-15T14:52:09.34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9期作者:鲁元静[导读] 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作用。
鲁元静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40例对照组以常规方式干预,40例观察组以舒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各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焦虑(HAMD)、抑郁(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舒适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中有积极作用,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舒适护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病,患者多以老年人为主,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该病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升高趋势[1]。
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改善该病患者病情的关键,由于该病患者需长期卧床修养,舒适度下降,常规护理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患者需求。
故而,本研究中医舒适护理方式为收治的患者进行干预,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0年3月到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8.8±4.0)岁,平均病程(4.2±0.5)年;观察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9.3±4.3)岁,平均病程(4.4±0.6)年;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以常规方式干预,即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做好病房环境干预,告知患者疾病基础知识,发放知识手册等等。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舒适护理,具体为:第一,心理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