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算差异系数模板超级准确
- 格式:xls
- 大小:317.00 KB
- 文档页数:2
均衡发展计算差异系数填表说明表内数据单位:用房面积单位(㎡)、体育场单位(㎡)、教学仪器单位(万元)、计算机(台)、图书(册)、师生比(教师数)、规定学历(教师数)、职称(教师数)。
(1)“生均建筑面积”,省定标准为小学生均不低于5.2㎡,初中生均不低于 6.4㎡;全寄宿制生均初中、小学分别不低于13.13、15.31㎡。
小学生均:(6班8.25㎡、12班6.8㎡、18班5.9㎡、24班5.5㎡、30班5.2㎡、36班5㎡)。
初中生均(12班7.9㎡、18班7.1㎡、24班6.7㎡、30班6.4㎡、36班6㎡)。
(2)运动场地:(一)非完全小学。
设置60米直跑道田径场地一块和200平方米游戏场地一块。
(二)完全小学体育场地配置要求见表5。
表5 完全小学体育场地配置要求(三)初级中学体育场地配置要求见表7。
表7 初级中学体育场地配置要求注:1.300米以上的环形田径场应包括100米的直跑道,200m的环形田径场应至少包括60米直跑道。
2.田径场内应设置1~2个沙坑(长5~6米、宽2.75~4米,助跑道长25~45米)。
环形田径场内应设置为足球场所。
3.器械场地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进行集中或分散配备。
4.因受地理环境限制达不到标准的山区学校,可因地制宜建设相应的体育活动场地。
(3)“小学(初中)数学、科学(理科)仪器”,根据我省《实施办法》规定,省定标准:小学、初中均为《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第一种配备方案规定标准。
小学科学实验室:(1个标准实验室)一、台凳4万元,二、仪器柜30个,2.4万元。
三、小学科学、数学仪器6万元,总计:12.4万元。
小学科学实验室配备标准:6-18班1个实验室,24-36班2个实验室。
初中理化生实验室:(1个标准理化生实验室)一、物理台凳4万元,化学、生物台凳各4.5万元,计13万元。
二、仪器柜91个,7.3万元。
三、理化生、数学、地理仪器24万元,总计:44.3万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标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标准是用于评估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差距程度的指标体系。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详细解释:一、背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不同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和质量应当具有相对平衡的状态,以保障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为了评估和监测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其中差异系数是一个常用的评价指标之一。
二、差异系数的定义:差异系数是一种用来衡量不同地区或不同群体之间差异程度的统计指标。
在评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差异系数可以用来衡量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分配和教育质量的差异。
三、差异系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时,通常采用以下步骤:1.确定评估指标:选择一些与义务教育发展相关的指标,如师生比例、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设施等。
2.收集数据:收集各地区的相关数据,如各地区的师生比例、教育经费投入等。
3.计算平均值:计算各指标在全国或某一较大范围内的平均值。
4.计算差异系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差异系数:差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100%四、差异系数标准的制定: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差异系数标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一般而言,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层面的标准:根据全国范围内的数据,确定国家层面的差异系数标准,以评估不同省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2.地区层面的标准:根据各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该地区的差异系数标准,以评估不同县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3.指标权重的确定: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给予不同指标相应的权重,以计算综合的差异系数。
五、差异系数标准的应用:差异系数标准可以用于义务教育发展的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地区或不同群体的差异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均衡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标准是评估各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重要指标体系。
通过科学合理地计算和应用差异系数,可以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一)差异系数计算方法:差异系数也叫变异系数或离散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
当考虑到学校规模对均衡程度的影响时,其计算公式表示为:S CV X ⎛⎫= ⎪⎝⎭,CV 为差异系数,s 为标准差,X为全县平均数。
式中,S =i X 表示区县均衡指标体系中第i 个学校(初中或小学)某个指标值,i i iX x P =, i x 为该指标第i 个学校的原始值,i P 为第i 个学校(初中或小学)的在校生数;X 表示该指标的区县平均值,其中1n i N i X x P ==∑, N P 为区县内所有初中(或小学)学校的在校生数,1N n i i P P ==∑。
(二)数据提取来源:计算小学、初中差异系数的相关数据可从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提取。
独立设置的小学数据在《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小学)》,独立设置的初中、完全中学数据在《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数据在《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1. 学生指标说明:具有学籍并在本学年初进行学籍注册的学生。
数据提取来源:小学(包括独立设置的小学、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下同)学生数据提取来源为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312小学学生数”表,[行01,列4]。
初中(包括独立设置的初中、一贯制学校的初中部、完全中学的初中部,下同)学生数据提取来源为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313初中学生数”表,[行01,列3]。
2.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指标说明:学校中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面积之和。
数据提取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512中小学校舍情况”表,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减去体育馆面积,[行04,列1]-[行10,列1]。
( 景 )县县域义务教育各学校均衡指标计算表(初中)
填报说明:
本表为附件2表Ⅲ之按各学校均衡数据计算的情况(可加页)。
本表原始数据源自国家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独立设置的小学数据在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小学),独立设置的初中、完全中学数据在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数据在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在填写每所学校数据时务必根据学校类型和填报说明,在相应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提取。
参照附件3中 “三、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情况(表Ⅲ)”说明。
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差异系数计算方法简介差异系数也叫变异系数或离散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
差异系数越大说明县域内校际间的不均衡程度越大;相反,差异系数越小则县域内校际间不均衡程度越小。
当考虑到学校规模对均衡程度的影响时,其计算公式表示为:S 100%CV X ⎛⎫=⨯ ⎪⎝⎭s 为标准差,X 为全县平均数。
式中,S =i X 表示区县均衡指标体系中第i 个学校(初中或小学)某个指标值,i i i X x P =,i x 为该指标第i 个学校的原始值,i P 为第i 个学校(初中或小学)的在校生数;X 表示该指标的区县平均值,其中1n i N i X x P ==∑,N P 为区县内所有初中(或小学)学校的在校生数,1N n i i P P ==∑。
1、计算8项指标县级总和:每县按小学、初中分别计算;2、计算平均值:(1)每校的生均值i X ;(2)每县的平均值(X ):分别按小学、初中计算;3、计算计算:(i X -X )2i P4、计算:S =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情况1.表格原始数据来源。
“学生”均指“具有学籍并在本学年初进行学籍注册的学生。
”数据提取来源为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312小学学生数”表,[行01,列4]和“基础基313初中学生数”表,[行01,列3]。
(1)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指学校中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和体育馆面积之和。
数据提取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512中小学校舍情况”表,[行04,列1]。
(2)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指学校中的体育馆面积和运动场地面积之和,运动场地面积指学校专门用于室外体育运动并有相应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数据提取来源:体育馆面积在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512中小学校舍情况”表,[行10,列1];运动场地面积在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522中小学占地面积及其他办学条件”表,[行01,列3]。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差异系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也逐步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和消除教育差异。
在这个问题上,研究和衡量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差异系数是非常重要的。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差异系数是一种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主要用于评估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和教育资源均衡程度。
这个指标首先考虑了教育资源的分配情况,包括教育投入、课程设置和教师资源。
然后,它还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果。
通过比较这两个方面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差异系数。
第一步,确定计算指标。
教育质量包括教育资源的输入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两个方面。
需要明确所选用的指标,例如教师资源、学生人均教育投入、学生学业成绩等等。
第二步,收集数据。
收集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相关数据,如教育投入、教师数量、学生数量、学生学业成绩等。
需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核实和筛选,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三步,计算指标。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分析,计算所选用的指标和教育质量指数。
第四步,比较和评价。
将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进行评价,评估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和教育资源均衡程度。
需要对教育质量低的学校和地区进行帮扶和支援,提高其教育质量和均衡程度。
一方面,教育质量的衡量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条件和情况不同,不能简单地采用全国平均数计算,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指标和具体计算方法。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差异系数也受到考试制度和学校评价体系的影响。
当前的教育考试制度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尤其是不能过度强调学术成绩,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
计算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差异系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和教育资源均衡程度。
也可以为消除教育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导致了全国范围内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问题的不断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