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2
朝鲜半岛南北统一政策的演变作者:蒲心雨来源:《各界·下半月》2019年第09期摘要:自朝鲜半岛南北分裂之后,朝韩两国从未放弃对民族统一大业的坚持与努力,但是两国都坚称自己才是朝鲜半岛合法执政的政府。
朝韩两国在不同时期、根据国际局势的不同变化,双方都制定执行了多种统一的方案和政策,以求实现民族最终的统一,这些统一方案与政策也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
关键词:朝鲜半岛;统一政策;比较分析一、韩国统一政策的演变1948年,当时已经73岁的李承晚在美国的支持下就任大韩民国总统,李承晚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朝鲜制定了“先统一,后建设”即“北进武力统一”的政策,他认为只有“大韩民国”政府才是唯一、合法、可以对朝鲜半岛行使主权的。
1960年,李承晚在“4.19革命”运动中被推翻下台,新一届的张勉政府提出了“先建设,后统一”的对朝政策。
1961年,朴正熙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由于当时韩国的经济问题十分严重,综合国力落后于朝鲜很多,朴正熙根据当时韩国国内的情况,提出“先建设,后统一”的“胜共统一论”政策。
1980年上台的全斗焕对朝的“民族和睦、民主统一方案”,态度更加积极地与朝鲜进行对话。
卢泰愚执政时期恰逢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卢泰愚政府依据国内外形势提出《韩民族共同体统一方案》,其核心是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提出《民族共同体三阶段统一方案》。
韩国政治的另一个派别就是进步派,金大中的上台标志着韩国进步政权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金大中执政时期可以说是朝韩关系最好的时期,实现了自分裂后双方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并签署了《六一五共同宣言》。
2003年2月,卢武铉在其就职演说中阐述了对朝鲜的统一政策,即“和平繁荣政策”。
进步派使得双方关系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不仅对未来朝韩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对当时东北亚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8年李明博上台,韩国保守派重新掌权。
提出较为强硬的对朝政策,对朝鲜提出阶段性的弃核的建议。
美国对韩国援助政策研究1948—1968年【摘要】: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朝鲜半岛政策的长期目标一直是谋求在该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和政治上亲西方的政权,以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东亚安全利益。
为达到目的,自军事占领时期起,美国政府便开始利用包括提供援助在内的诸多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手段,稳定南朝鲜局势,影响朝鲜半岛事务。
韩国正式建国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其提供援助突出地成为美国对韩政策、朝鲜半岛政策、乃至整个东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凭借援助手段,美国对韩国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其按照自己的战略构想不断发生变化,最终成功地把韩国打造成在东北亚与苏共阵营对抗的一座“自由堡垒”和保卫美国东亚重要盟友日本安全的“防波堤”;此外,借助援助手段维持韩国的独立与生存,促进韩国经济的恢复、重建乃至繁荣,美国不但为亚洲其它非共产党国家树立起一个通过接受大量美援实现发展的国家典范,也向自由世界的所有盟友或其正竭力争取的潜在盟友表明,它会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作出的承诺,从而有效地巩固并加强了自由世界阵营在与苏联集团对抗过程中的团结与合作。
由此可见,战后美国对韩援助作为美国总体外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具体个案,不仅直接推动、影响了美韩关系的发展变化,也是美国利用援助手段为其外交政策目标和全球战略利益服务的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
毫无疑问,研究战后美国援韩政策,对于我们认识美国对外援助总体政策的发展变化、认识美国如何利用对外援助手段为其东亚乃至全球战略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对外援助作为外交政策工具的角度,以美国在战后二十多年间对韩国提供的官方援助为研究对象,以史料考证与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这段时期美国援韩政策由不规范到规范、由救济到复兴、由“战略援助”向“开发援助”转轨的总体发展趋势,结合不同时期美国全球政策、东亚政策和朝鲜半岛政策的发展变化,分析影响美国援韩政策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考察这些变化对于美国全球、东亚政策的反作用和影响,进而从美苏全球冷战高度认识美国援韩政策制订过程中主要的国家利益取向,剖析隐藏在援韩政策背后的种种真实动机。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及其演变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总是倡导中立政策,但是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为了改变美国在世界的孤立政策加之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而且相比之下曾经的大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二战结束后都沦为二等国家,此时美国与苏联却成为了世界两大强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总统罗斯特病逝,由副总统杜鲁门接任总统。
由此展开了称霸世界的序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苏联解体,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的战略扩张阶段)这一时期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冷战和遏制,在大力扶植、援助和控制西方盟国的同时,大举向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其全球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侵略性。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小时间段分别为杜鲁门时期、艾森豪威尔时期和约翰逊、肯尼迪时期。
杜鲁门时期(1945-1953):杜鲁门修改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确立于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具体内容包括: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建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军事包围圈。
2、对西欧和日本进行扶植和援助,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占领地区救济基金”与“经济复兴基金”,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缔结《日美安全条约》。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后院”;通过“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充当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世界宪兵。
4、在军事战略上,执行以包围、遏制苏联为主,夺取广大中间地带大力向全球扩张的“遏制军事战略”,这种战略的作战思想是,准备打两次大战,或者两次大的全面战争,主张陆海空三军平衡发展,以原子单为讹诈工具,以常规武器为主要手段。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1、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1957年进一步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则实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
美国的对外政策19世纪早期——20世纪末,美国对外政策有何变化?(特征)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何处?第一阶段:19世纪20年代——19世纪末,以门罗主义为标志,美国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把拉美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反对英国等欧洲列强插手美洲事物。
扩张对象主要是拉美。
1.原因:(1)工业革命完成,美国经济实力大增,需要更多世界市场。
(2)经济、军事实力不如欧洲。
(3)与欧洲远隔重洋,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2.表现:门罗主义泛美主义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政策第二阶段:一战后——二战前,妄图支配世界事物,推行金元外交政策,其重点首先是拉美,其次是东亚,再次是欧洲。
1.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发展迅速,而英法速度缓慢。
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一位。
(2)一战后,欧洲列强势力大减,而美国军事力量仍不如欧洲。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使美国需要更多的世界市场,支配世界的野心开始膨胀。
2.表现: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控制国联。
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五国海军条约》,增长了军事力量。
《九国公约》第三阶段: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扶制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与苏联争霸世界;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欧洲,以实现世界霸权。
1.原因:(1)二战使欧洲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战后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国家。
(2)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表现:美苏争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趁机独霸世界。
1.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2)俄、日、欧、中等国在世界格局中占重要位置,但无力遏制美国。
2.表现:海湾战争轰炸南联盟伊拉克战争。
高二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1.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B.“第三世界”的崛起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综合题干中的三项内容“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可知,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第三世界的崛起,B符合题意。
A项,亚非拉国家并没有结成联盟,故,排除A;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此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多极化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多极化趋势再不断加强,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排除C;两极格局的瓦解是在苏联解体之后,即1991年之后,故排除D;所以,正确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据中新网报道:“日本政府认为,日本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40%会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日本有必要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援……日本政府正在计划向霍尔木兹海峡派遣一支海上自卫队舰队。
”该报道不能证明日本A.与美争夺石油资源B.维护与美战略同盟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力图维护国家利益【答案】A【解析】从题干“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日本有必要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援”可以看出,B、D正确。
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认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不想匹配的。
这篇报道更说明另一个问题,是日本要积极的向海外派兵,想通过参与国际防务事务,让本国的军队正规化,常态化。
特朗普上任以来对韩国贸易政策梳理
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对韩国的贸易政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以下是对这些变化的梳理:
1. 强调贸易逆差问题:特朗普政府对韩国的贸易逆差问题非常
关注。
美国认为,在贸易中,韩国享有不公平的待遇,导致美国的
贸易逆差增加。
因此,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此问题。
2. 重新谈判自由贸易协定(KORUS):特朗普政府对KORUS
协定进行了重新谈判,力图减少贸易逆差并改善美国的市场准入。
谈判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对汽车进口的限制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的
增加。
3. 威胁对韩国实施贸易限制:特朗普多次威胁要对韩国实施贸
易限制措施。
这些威胁包括对韩国汽车和钢铁产品的关税增加。
尽
管最终没有实施这些限制措施,但这些威胁给韩国带来了不确定性。
4. 对朝鲜问题的影响:特朗普政府对朝鲜的核武问题采取了强硬立场,并对韩国施加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这对韩国的贸易和经济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特朗普上任以来,韩国的贸易政策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变化。
特朗普政府对贸易逆差问题非常关注,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少逆差和改善市场准入。
然而,这些变化也给韩国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朝鲜与美国朝鲜与美国:历史、现状与前景展望引言朝鲜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全球关注。
这两个国家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国家利益,他们之间的争议和紧张关系引发了许多国际关系的问题。
本文将回顾两国关系的历史发展,并探讨当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前景。
一、历史背景1.1 朝鲜半岛分裂与冷战时期朝鲜半岛在二战结束时被分裂成北朝鲜和南朝鲜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是联合国军队的主要成员,支持南韩抵抗北韩和中国的侵略。
战争以停战协议结束,但至今仍未签署和平协议,使得朝鲜半岛成为冷战的一个缓冲区域。
1.2 融合与疏离受苏联和中国的支持,朝鲜在冷战时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并采取了大规模的计划经济政策。
然而,随着苏联的垮台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朝鲜逐渐陷入经济困境。
同时,美国通过外交制裁和战略遏制,致力于削弱朝鲜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发展能力。
二、现状分析2.1 核武器与导弹发展朝鲜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朝鲜的核计划违背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多项决议,这导致美国及其盟国对朝鲜实施了严厉的制裁措施。
尽管外界对朝鲜的核威胁表示担忧,但朝鲜认为核武器是自卫手段,并为其国家安全感提供了保障。
2.2 外交对话与破裂近年来,朝鲜和美国进行了几次外交对话,包括展开核问题谈判和举行领导人峰会。
然而,由于意见分歧和相互猜疑,这些努力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9年,朝鲜宣布重新启动核导弹试验,使得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2.3 地缘政治与其他因素除了核问题以外,朝鲜与美国之间的关系还受到一系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朝鲜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其地理位置对美国而言具有战略意义。
此外,朝鲜也涉及到东北亚的安全和稳定问题,而美国作为该地区的主要盟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前景展望3.1 持续的紧张关系基于过去几十年的历史和现状,朝鲜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仍然充满着紧张和不确定性。
朝鲜的核计划和美国的制裁措施加大了两国之间的对抗性。
美国对外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问题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和美国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变动,美国的对外政策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从美国独立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呈现出了以下历史演变特征。
一、孤立主义时期美国独立后的头几十年时间里,美国采取的政策一直是孤立主义政策。
这个时期美国对外关系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与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关系上。
这个时期美国主张自给自足,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争和政治纷争,这种政策被称为孤立主义政策。
二、全球霸权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了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其对外政策由孤立主义转向了霸权主义。
美国迫使欧洲国家依附于自己,并成为全球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的霸权。
在这个时期,美国主张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强调国际间应互相尊重和合作,但美国的国际政策却微不足道。
它主要是在采用军事手段加强了自己的全球影响力,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信仰。
三、经济全球化时期1980年代中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美国的对外政策开始向经济全球化倾斜。
这个时期美国提倡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它主张向市场开放,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以便于更多地开展自由贸易,这支持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约组织。
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进,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是受历史原因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因为美国自身近百年来经济、社会、政治和地缘等方面发生了诸多的变化。
另外,美国在对外政策上也遭遇了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一、中东地区问题中东地区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焦点之一,美国对该地区的利益和关注程度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国不断地对伊朗进行制裁,对叙利亚和其他受冲突影响的国家进行干预,以维护美国的利益。
而这些干预行动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国际法,美国反复地力辩着。
二、全球经济问题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开始抬头,美国不免受到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发展也使得美国处于很不舒服的地步。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的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制定。
制定的出发点是本国的实力,最终的归宿或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自身利益。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制定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这是美国在二战后制定的总的外交政策。
在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苏联是其最大的障碍。
为此美国针对苏联在欧洲采取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
在亚洲采取“热战”,以联合国名义参加朝鲜战争和发动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70年代,由于美国经历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上赶上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西欧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所以美国不得不对其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对于西欧,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重视欧洲地位;对于日本,日美成为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80年代,由于美国由于国家实力有所恢复,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对苏联采取攻势,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展开军备竞赛,以此拖垮苏联的经济。
苏联解体以后,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结束。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二战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服务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国初期美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是在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外交孤立政策;60年代,美国采用敌视威胁政策;70年代,美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缓和;以后,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好是主流,中美关系互利互惠,但是由于台湾问题,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导致中美关系的紧张不和。
综上所述,二战后,美国始终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论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摘要:二战期间,美英中在开罗会议上宣布朝鲜在适当的时侯获得自由和独立,但日30余年的统治使朝鲜缺乏自治所需的经验。
因此,获胜的同盟国决定,朝鲜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虽然独立,但仍由美、苏、英、中托管。
随着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和冷战格局形成,朝鲜半岛就成了二者对抗的前沿阵地,美为了遏制苏,不断调整对朝鲜的政策,苏亦如此。
1949—1955年,美对朝鲜的遏制策略呈现极大的变化。
朝鲜战争以前,对朝政策是以有限的手段为支撑,军事战略与政治战略分立。
朝鲜战争以后,转向包括直接军事介入在内的全面遏制。
亚洲冷战最终完成向热战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发动朝鲜战争。
其影响深远,余波至今未息。
关键词:美国;遏制;朝鲜政策;朝鲜战争On the changes of U.S. policy on North Koreabefore,during and after the Korean WarAbstract:During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China had a meeting in Cairo which announced that the North Korea would be given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n due time. More than 30 years of Japanese’s rule made that the Korean were short of the necessary experiences of self-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Allies achieved the decision, in no more than five years, although the Korean gained independence,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and Britain should give needed help. With the two military blocs and the US-Soviet Cold War pattern formed, the Korean Peninsula will become the two forward positions of confrontation. In order to contain 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set down to a series of polices on Korea and continued to adjust its policies. So did the Soviet Union. From 1949-1955, the containment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North Korea showed extremely great changes. Before the Korean War broken out, the North Korea policy was limited as a means of support, with a situation of military strategy and political strategy of separation. After the Korean War, it turned to include the direct military interven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decision-making was launching the Korean War, which pose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whole world, since the aftermath of income.Key words: America;containment;policy on North Korea;the Korean War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协定》,美苏分别占领了朝鲜半的南北地区,实行托管统治。
美朝关系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初,美国与朝鲜王朝进行了一些经济和文化交流。
1890年,朝鲜开放了金刚山,这也是美国人首次在朝鲜半岛上建立传教和医疗机构。
然而,随着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日益加剧,美国对朝鲜的角色逐渐边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投降,朝鲜半岛被分割为北朝鲜与南朝鲜。
1948年,美国支持南朝鲜的建国,而苏联则支持北朝鲜成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介入支持南朝鲜。
三年后,双方签署停战协定,但和平协议从未达成。
这次战争使美国和朝鲜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分歧和对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拉开了美中关系的新篇章。
同年,尼克松曾计划访问朝鲜,但最终因为朝鲜拒绝而未能实现。
随着冷战局势的缓和,美国在1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试图与朝鲜改善关系,并承认了朝鲜政权。
然而,美朝关系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进一步恶化。
美国对朝鲜的警告,以及朝鲜对美国的威胁以及核项目的进展都使双方的关系冷却。
1993年,美国通过“桑诺斯计划”向朝鲜提供能源援助并对其进行核设施监控。
然而,这项协议在1994年朝鲜威胁撕毁后失败。
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曾派遣国务卿鲍威尔访问朝鲜,试图缓解紧张关系。
两国于2000年签署了《朝美联合公报》,旨在实现和解和经济发展。
然而,这一进展受到布什政府上台后对朝政策的调整和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
2024年,朝鲜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使美国再次对朝鲜的安全构成威胁。
奥巴马政府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朝鲜核问题,并进行了数轮六方会谈。
然而,这些努力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到了2024年,朝鲜进行了多次导弹和核试验活动,导致与美国的关系进一步紧张。
特朗普政府采取了更加强硬的对朝政策,并公开批评了朝鲜领导人金正恩。
然而,在2024年,特朗普和金正恩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这一会晤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但为缓和紧张局势和重新开启对话创造了机会。
总的来说,美朝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早期的接触与边缘化、冷战时期的对抗与对峙、九十年代的和解与失败、2000年的期望与调整,以及近年来的紧张与缓和。
美国二战后外交政策演变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如何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影响力,成为美国政治家和外交家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这一进程中,美国外交政策不断演变,其影响至今影响着国际政治的格局。
一、马歇尔计划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陆陷入了一片废墟。
欧洲各国经济遭受极大破坏,战后恢复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马歇尔计划”,旨在通过为欧洲各国提供财政援助,帮助欧洲国家恢复经济,稳定欧洲地区政治和经济局势。
美国在此次外交行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为欧洲提供了经济支持,还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
马歇尔计划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它为后来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北约成立冷战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
北约作为美国在欧洲的组织策略,旨在通过集体安全机制,加强欧洲防务,并防止苏联在欧洲的扩张。
北约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极大的影响。
它加强了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并成为美国全球扩张策略的重要一环。
北约与苏联的竞争和冷战之后的持续影响,是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三、中东政策转变在冷战的影响下,美国的中东政策发生了许多转变。
如今,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是围绕着利益和安全展开的。
但是,在冷战期间,美国的中东政策是以反共为主,支持阿拉伯国家抵御苏联的影响。
冷战期间,美国与伊朗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过去,伊朗和美国关系的紧张愈发显著。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
四、“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和通货膨胀。
为了重振经济,美国政府掀起了一场“供给侧革命”,并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整个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新自由主义”政策。
“新自由主义”包括放松管制、降低税收、缩减社会福利、鼓励企业进行自由竞争等政策。
这种政策的影响不仅限于美国国内,还推动了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朝鲜战争中美国“战争局部化”政策的形成牛军(北京大学,北京1000871)摘要: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干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即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决定将军事干预的目标确定为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到仁川登陆成功后于9月底决定用武力统一朝鲜,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三次战役后,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权衡,终于下决心推行“战争局部化”的政策,并最终决定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
分析从中国军队参战到1951年6月美国公开提出举行停战谈判这一时期美国战争决策演变的过程,有助于提示在这一过程中影响美国决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美国;朝鲜战争;局部化;决策本文论述的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战争局部化”政策,简单地说就是美国政府最终决定将朝鲜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地区的政策。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干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1950 年6月25 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立即作出进行军事干预的决定,并将干预目标确定为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
1由于仁川登陆成功以及随后在军事上的迅速进展,美国政府于9月底决定越过三八线,用武力统一朝鲜。
从10月25日到1951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三次战役,美军在志愿军的打击下损失严重,被迫退到三八线以南,并一度放弃汉城。
此后一段时间里,美国政府面临着是继续用武力统一朝鲜、从而将战争扩大到朝鲜半岛以外,还是调整战争目标,将战争控制在朝鲜半岛地区这样一个重大战略选择。
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权衡,终于下决心推行“战争局部化”的政策,并最终决定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
本文的目的就是揭示从中国参战到1951年6月美国公开提出举行停战谈判这一时期美国战争决策演变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影响美国决策主要因素。
(一)“战争局部化”方针的提出。
在仁川登陆后取得暂时军事胜利的刺激下,杜鲁门政府很快批准了麦克阿瑟用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
抗美援朝期间战略方向指导下的战术方式转变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入朝初期,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曾设想集中优势兵力一次战役全歼敌人一个师,结果证明不符合实际,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又集中精力了解研究这场战争的新特点、新规律。
他从前线召回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参谋长解方及、刘西元、吴信泉、温玉成、吴瑞林。
毛泽东先与邓华谈了一天,又与4个军长进行长时间面谈,详细询问了解战场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其中他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志愿军为什么一次难以歼灭敌人的一个团。
当时的基本情况是,志愿军的火力太差,对敌实行穿插包围后,如果当夜不能结束战斗,天一亮,被包围的敌人就会在飞机、坦克的救援下逃跑。
毛泽东意识到,这并非打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军力限制问题,是客观能力问题。
于是,富于求实和探索精神的毛泽东就提出,我军一个军一次消灭不了美军一个师,就消灭敌人一个团,消灭不了一个团,就消灭一个营。
后来,毛泽东还在电报中要求志愿军“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营”。
毛泽东给这个新战术起了一个通俗的名字:“零敲牛皮糖”。
毛泽东用它来比喻我军对美军作战不贪图大,要量力而行,打小歼灭战。
从此以后,志愿军就也再也没有组织打过大的战役。
事实证明,这一战法非常有效,一次“吃掉”敌人一个连、一个营,志愿军“吃得”得心应手。
这样积累下来,数量就不小了,我军还不吃亏。
可见,不拘泥于经验、客观判断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作用,“零敲牛皮糖”,实现打大歼灭战向打小歼灭战转变,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毛泽东对现代战争的新探索。
曾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的戴维逊说:“根据情况正确地改变战术和手段,这一点他在朝鲜做得很出色。
”“如果你对毛泽东的一切都记不得,那么你只要记住,他是一切战略家中最重实效、最主张批判地接受经验的一个。
战后初期美国对朝政策的演变临潼区职教中心[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面对如何划分势力范围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朝鲜半岛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阵地,美国这一时期先后是杜鲁门、艾森豪威尔两位总统,纵观其对朝政策,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对朝鲜政策的变化,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既有美国内部的原因,也有苏联、中国、朝鲜等外部因素的本文试简要论述这一时期美国对朝鲜政策变化的原因。
[关键字]:朝鲜政策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一、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朝鲜,在1910年被日本完全侵吞成为日本的总督管辖区。
朝鲜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3年12月,盟国首脑在开罗宣言中表示打败日本后,“使朝鲜自由独立”1945年7月,苏美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讨论对日参战问题时,商定大致以北纬38度线为海空军的作战分界线,1945年8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苏遂以“三八”线作为接受日本投降的分界线“三八”线以南的日军向美军投降,“三八”线以北的日军向苏军投降。
但是,美军占领南朝鲜后,出于称霸世界的考虑,并没有立即清除日本的势力,而是建立了军政厅。
原封不动的留用日本的总督阿部信行以下全部日本官员,宣布“朝鲜独立,尚有困难”。
禁止“对日本人和美军的叛乱行为”从而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总督政府的继续。
1945年1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美、苏、英三国外长会议上,美国提出以美、苏、英、中四国对朝鲜实行托管方案,企图使美国获得实际统治权。
[1]P135但美国的阴谋未能得逞。
其后,美国有企图使南朝鲜在未来的朝鲜政府中得到多数席位,但又未成功。
至此,美国认为用和平手段获得对朝鲜统治权的愿望已经破灭。
于是美国在南朝鲜导演了“单独选举”的丑剧。
1948年8月15日,正式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傀儡政府。
此后,美帝国主义和南朝鲜加快了早已开始的扩军备战步伐,企图以武力解决问题。
李承晚的战争叫嚣也一天比一天高。
1949年1月21日。
李承晚在“国会”发表演说:如果不能和平地合并朝鲜,那么,“国军就必须向北韩进军”。
10月1日,立即向西方发表声明:“我们是能够收复失去的北朝鲜领土的……我们担心我们把问题拖的越久,采取这种步骤就越发困难。
”并说:“我们坚信我们能在三天内占领平壤”。
10月21日,李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要不流血,统一独立是不可能实现的。
即使实现也不可能维持长久。
”美国的军事顾问团团长也吹嘘说,在他训练下的南朝鲜军队是除了美国军队以外最好的军队。
与此同时,他们在“三八”线上的军事挑衅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在朝鲜北部,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配合苏军对日作战胜利后,朝鲜劳动党领导朝鲜北部人民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的民主改革建立了朝鲜人民军。
1948年5月以后,由于美国支持李承晚在南部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因此,朝鲜北部也于1948年8月25日进行民主选举,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领导的朝鲜劳动党也决心统一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
朝鲜在美国称霸世界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
可作为控制中国和亚洲大陆的跳板,反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沿阵地。
有鉴于此,美国驻日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曾嚷道:“朝鲜适合于作通往大陆的桥梁。
我们征服朝鲜全境就能粉碎那连接苏联西伯利亚和南方的唯一供给线,也能控制海参崴和新加坡之间的整个地区,到那时我们的力量达不到的地区将会是没有的。
”“我们将会像保卫自己的国家一样,象保卫加利福尼亚一样保卫朝鲜。
”[1]P82麦克阿瑟的这些狂言赤裸裸的暴露了美国企图把朝鲜变成其控制亚洲和称霸世界的战略基地的野心和意图。
战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苏两国都转向推行分裂朝鲜的政策。
朝鲜半岛问题已经演化为两个阵营对垒的前沿阵地,双方剑拔弩张,第三次世界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美国武断的将世界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
两大阵营并毫无例外的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信奉共产主义的势力看成是受莫斯科操纵和支持的。
美国则是“自由制度的旗手”和当然领袖,美国将“杜鲁门主义”奉为冷战政策的基石,其核心正如杜鲁门所说:“我深信,美国政策必然要支持那些正在抵御有预谋的征服的自由人民,不管这种征服是来自少数武装分子还是来自外部压力。
”[1]P159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基调。
二、杜鲁门政府的朝鲜政策《雅尔塔协定》体制的特点是美国苏联各占一个势力范围,用除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互相进行遏制和竞争,但军事力量不得越过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的冷战演说,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
其具体方向就是“恢复在欧洲和亚洲的势力均衡,所有行动都将以此为基准来进行。
杜鲁门政府认为,欧洲和亚洲面临的社会经济混乱和政治动荡,为苏联的扩张提供了理想环境。
要想遏制苏联,首先要改变有利于其扩张的基本条件。
在欧洲,应该推进德国的复兴;在亚洲,应重新审查美国对日占领政策。
美国政府内对此没有分歧,争论主要集中在怎样确定朝鲜半岛在美国亚洲战略中的地位问题上。
1947年,美苏关于朝鲜问题的联合委员会会议破裂以后,美国政府开始考虑重新审查对朝政策。
而政府内部则有两种意见,陆军部、参谋长联席会议着眼朝鲜在美国亚洲军事战略中的地位,主张尽可能早地从朝鲜半岛撤军。
他们认为:“从军事安全角度来看,美国保持目前在朝鲜的军队和基地没有战略价值。
”[2]P132美国缺乏在亚洲大陆同苏联进行地面作战的能力。
对美国而言,朝鲜半岛是没有军事价值的地区,如果苏联控制朝鲜半岛,又能够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利益。
朝鲜半岛永远作为军事中立区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而国务院更多的立足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遏制苏联的政治战略利益,强调要通过大规模的提供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援助,促进南朝鲜的政治经济自立,向苏联施加有形或无形的压力。
朝鲜半岛现在是美苏直接对峙的唯一地域也是展示美国民主制度比苏联集权制优越的场所。
朝鲜半岛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他对美苏关系全局的影响。
美国决不能在朝鲜半岛示弱。
1948年4月2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第一个对朝鲜政策的决定,NSC8文件“苏联对朝鲜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最终控制朝鲜,强化其对中国日本的政治战略地位削弱美国在上述地区和整个远东的地位。
”“美军的撤退,或许被视为背叛远东的盟友,并导致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3]P134因此,应该向南朝鲜当局提供下列援助:一、在美军撤退以前,训练并装备5万名警察部队,以维持国内治安。
二、1949年提供1.85亿美元救济复兴援助三、设立美国外交团、军事顾问团,继续使联合国关注朝鲜独立问题。
美军1948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撤离任务。
“朝鲜的任何党派,任何势力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只要不构成对美国宣战的理由美军不应该过度介入。
”该文件兼顾了美国的政治、军事利益,显示出美国政府决心要将美军撤退的影响抑制在最低的限度以内。
但是它完全排除了美军继续驻留南朝鲜的可能性,也排除了使南朝鲜武装力量发展到与北朝鲜抗衡的可能性。
1949年3月22日,通过NSC8/2文件,基调仍然是回避直接军事介入,期待通过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援助,促进南朝鲜的政治经济稳定,进而遏制共产主义势力。
1949年7月至1950年6月25日以前这一年时间里,美国政府对南朝鲜提供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援助这一方面呈现出有所加强的趋势。
1949年10月16日,杜鲁门总统签署《共同防卫法案》要求在1950年拨款2764万美元用来援助伊朗、朝鲜、菲律宾。
其中1020万美元用于南朝鲜,然而,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美国回避在南朝鲜的直接军事介入这个方针依然如故,没有呈现什么明显变化,与同时期苏联在北朝鲜的所作所为恰恰相反。
五角大楼始终把苏联力量的增强和发展视为对美国最大的威胁,对美苏之间的热战进行了充分的估计。
主张在欧洲和西亚保持战略攻势在远东保持战略守势。
这些说明,朝鲜战争以前美国在朝鲜的遏制政策是以有限手段支撑的,以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二者的相对分立为基本特征的。
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以后,促使美国调整了亚洲政策。
1949年12月30日通过的文件中,美国不仅要加强在日本、冲绳、菲律宾的地位,保持在亚洲大陆沿海岛屿防卫体系。
美国政府想在亚洲建立一个从亚洲大陆沿海岛屿到亚洲大陆的以守为攻的遏制战略体系。
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美国记者联谊会上发表演说。
他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
”美国防区“自阿留申起经日本至流球,自流求群岛起至菲律宾,南到夏威夷、中途岛、关岛。
”[2]P318美国企图将太平洋当作自己的内湖。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杜鲁门总统发表了三点声明:一、增加对南朝鲜的军援;二、利用苏联因抗议联合国拒不接纳新中国不能到会的机会,操纵安理会宣布北朝鲜为侵略者。
三、派遣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6月26日,杜鲁门政府决定了美国干涉逐步升级的政策。
次日,杜鲁门公开发表了美国干涉朝鲜内战和派遣美国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同时下令美国海军、空军进攻“三八”线以南朝鲜人民军,为南朝鲜军队提供最大得空中保护。
7月7日,美国网罗了15个国家象征性的军事力量,组成联合国军,委任麦克阿瑟为总司令。
这样,南北朝鲜的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美国的驰援加固了釜山环形工事。
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完成了仁川登陆行动。
9月底,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跨越了“三八”线。
这与战争之初杜鲁门所说的:“我所希望的是采取一切必要步骤,迫使北朝鲜人退回“三八”线以北去。
”但是我希望我们能保证不致于过深陷在朝鲜,以致我们照顾不了其他地方可能发生的类似情况。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陆军部长佩斯的意见是:目前美军的军事行动应限于“三八”线以南。
杜鲁门同意佩斯的意见并指出:凡是“三八”线以北所进行的军事行动,应当仅限于破坏军需上的供应。
”[2]P117 8月中旬,北朝鲜的军队的行动在美军的顽强抵抗下陷于停顿,美政府排除了苏联直接干涉的可能性。
因为从8月中旬起,苏联竭力回避与美国的直接对抗与冲突,转向积极推动中国与美国对抗。
中国的立场是: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中国不会对朝鲜半岛的事态袖手旁观。
但美国当局认为新中国出兵的可能性极小。
8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召开远东司、联合国司、政策设计委员会三方会议。
做出四项原则规定:一、授权麦克阿瑟在北纬38度以北实施地面作战,但应与苏联边界保持相当距离,东海岸不得越过北纬39度线。
二、即使中国参战,在北纬38度线的作战仍旧不变,但如果苏军参战,美军应该采取守势,准备制订向苏作战计划。
三、即使苏联中国都不参战,亦应该由南朝鲜部队追击越过“三八”线的北朝鲜军队。
四、如果苏联公开声明要重新占领北朝鲜,立即将此事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并继续在北纬38度线以南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