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韩国援助政策研究1948—1968年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1845—1945朝鲜半岛与美国关系回顾2012年09月19日来源:《世界知识》作者:高鹏对于美国与朝鲜半岛关系中所涉及的美韩同盟、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热点问题,人们非常熟稔,然而对美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渊薮,恐怕许多人知之甚少。
从19世纪中叶到二战结束的大约百年时间里,美国在朝鲜半岛经历了一个进入——退出——重新涉入的过程。
软手段敲开了通商之门美国人最早关注朝鲜半岛是在1845年,时任众议院议员的普拉特拟就了一份《开放朝鲜案》,认为应该抓住欧洲列强盯住中国和日本的时机,积极发展与朝鲜的通商机会,应该建立外交关系。
但该议案未获通过。
1866年8月,美国商人普雷斯顿乘坐武装商船“舍门将军”号进入朝鲜的大同江水域,遭到平壤民众袭击,所有船员被烧死,美国第一次用武力打开朝鲜国门的尝试失败。
紧接着美国先后于1867年、1868年、1870年和1871年多次企图以炮舰政策强迫朝鲜通商,但最终都遭到了失败。
经过几年沉寂后,美国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向朝鲜半岛挺进。
1878年10月29日,美国海军部向周游非洲的海军提督薛斐尔下了训令:“访问朝鲜的任何港口,用和平的方法,为与该国交涉而尽力。
”11月9日,当时的国务卿爱法兹又补充道,“小心地观察朝鲜有无与美国签订友好通商条约的愿望;借与日本的友谊与斡旋,顺利完成薛斐尔提督的亚洲之行……”可见此时,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已转向假借第三国来帮助完成。
日本方面答应替薛斐尔转交书信给朝鲜国王,但以薛斐尔必须呆在日本长崎为附加条件,这时薛斐尔始知,野心勃勃、已把朝鲜视为自己禁脔的日本“并无开放朝鲜对世界通商的诚意,而日本人只是借交涉以利于他们自己的企图罢了”。
图:《朝美通商修好条约》签字情景。
右坐者为金弘集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得知此事,便力邀薛斐尔至天津会谈。
在得到可使美国与朝鲜之间签订通商条约的保证后,薛斐尔欣然前往。
客观地讲,作为宗主国、与朝鲜保持朝贡关系的清朝之所以主动邀请美国势力进入朝鲜,主要是因为俄日已对朝鲜半岛怀觊觎之心,因此希望将西方势力引进来,起到牵制日俄的平衡作用。
一、克林顿执政时为何要援助朝鲜美国用粮食和能源援助换取朝鲜在核武器研制和半岛稳定的政策肇始于克林顿执政时期,众所周知,从朝战开始,美朝两国一直处于对立状态,那么克林顿为何会心血来潮援助朝鲜呢?1、90年代至今朝鲜的粮食和能源严重缺乏,美国用援助做筹码对朝鲜有不小的吸引力对朝援助之所以会在90年代初期进入美国决策者的视野中,首先是因为从那时起朝鲜经济陷入困境,粮食和能源严重缺乏,这就使得朝鲜对获取外界援助非常迫切。
朝鲜出现粮食危机是从80年代末开始的。
1987年,朝鲜官方减少了一直比较稳定的公共分配体系分配额的20%,朝鲜领导人公开表示国内粮食不足,随后朝鲜开始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据统计,1987年朝鲜从外界净进口粮食43.8万吨,是1986年进口量的将近3倍,90年代初的进口量更是超过了100万吨,这说明朝鲜当时已经出现了粮食短缺。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苏东剧变使朝鲜丧失了东欧和苏联的援助和市场,朝鲜陷入持续的经济衰退。
同时,当时朝鲜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粮食大幅减产。
1994年朝鲜因粮食短缺延缓了4个省份的粮食供应,还强制每个农民交纳5公斤的公粮。
从这年开始,朝鲜公民开始出逃到临国(特别是中国)境内去寻找粮食。
自1995年以来连续的自然灾害(干旱、洪涝、海潮、冰雹、台风)更是加剧了朝鲜粮食短缺的形势并导致了粮食危机。
据李春虎测算,当时朝鲜人口大约2350万人,若每人月平均粮食需求量为15公斤,那么一年就需要180公斤,全国口粮总计需要430万吨,再加上种子、饲料、工业原料等至少需要600万吨。
但90年代以来,朝鲜的粮食年产量一直徘徊在300-400万吨,其口粮的绝对不足量达30-40%。
(李春虎:《朝鲜的经济现状及其改革趋向》,《国际观察》,2003年第3期)至2000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朝鲜已经连续七年粮食短缺,每年大约急需100-200万吨粮食。
2002年11月25日,朝鲜官方表示本年度缺粮100万吨。
冷战时期美国对印度援助政策研究(1947-1971)【摘要】:冷战时期,出于本国和盟国军事安全的考虑,美国向盟国提供了相当规模的、长期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与此同时,出于冷战制度性对抗的考虑,那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未进入西方同盟体系的欠发达国家也得到美国的经济或军事援助。
其中,美国援助印度就是这种援助类型的典型案例之一。
战后,美国从遏制战略出发,对印度的长期战略目标是维持南亚地区稳定,减少苏联和中国在印度的影响,避免“失去中国”后再“失去印度”。
后来随着冷战形势的变化,将印度树立为“民主发展橱窗’’以服务于美国的长期安全也成为美国对印的战略考虑之一。
基于此,自印度立国后不久,美国便开始通过包括援助在内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影响印度的发展及外交倾向。
从印度一方来看,也正是利用了东西方制度性对抗的机遇,获得了苏联、美国所提供的经济、军事援助。
在此意义上,冷战为印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源和条件。
本文以美印两国现有的美印关系史的专著为研究起点,以美印两国编纂的外交文件集以及相关外交档案为史料来源,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角度研究美国对印援助政策,并在此基础之上认识冷战时期美国对印度援助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全面地理解冷战的双重逻辑——国际性与本土性张力在发展问题上的表现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研判究竟是何种因素决定了美国援助政策的成败。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杜鲁门时期的美国对印援助政策。
朝鲜战争爆发前,由于印度处于美国全球战略的“边缘地带”,再加上对遏制战略以及亚洲冷战的反应与美国决策者分歧过大,尽管印度此时推行亲西方的中立主义外交,但美国还是拒绝了向印度提供双边援助的请求,而由国际组织承担起援助印度发展经济的职责。
朝鲜战争爆发后,印度的发展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建立了联系。
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对印度实行有限援助,并利用印度“一五计划”的契机,重点支持印度农业发展。
第二章主要研究艾森豪威尔两届任期内美国对印援助政策的调整及执行情况。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探析【摘要】艾森豪威尔时期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该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首先介绍了艾森豪威尔时期和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的背景,接着分析了该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执行情况。
然后探讨了这一政策对美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影响,并总结了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的特点。
文章从意义和发展方面进行了结论和展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以及对未来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的发展方向有所启示。
【关键词】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背景,主要内容,执行情况,影响,特点,意义,发展。
1. 引言1.1 介绍艾森豪威尔时期艾森豪威尔时期是指1953年至1961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的时间段。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时期之一。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和富裕的国家之一。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国社会充满了乐观主义和创新精神,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工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艾森豪威尔本人也致力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倡全球合作与贸易自由化。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美国在艾森豪威尔时期处于冷战的阴影之下,与苏联展开了一场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斗争。
在这种紧张的国际环境下,美国对外政策更加注重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注重在各国间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也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展开。
1.2 介绍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是指美国政府为了推动国际发展、维护国家利益以及传播其价值观念而对其他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
在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一时期,冷战正处于高峰期,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来加强对其盟友的影响力,同时也通过援助项目来对抗苏联的影响。
友谊的代价:美国对韩国的粮食援助及影响(1945-1979)徐振伟;张晓龙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5(0)6
【摘要】二战刚一结束,美国就开始了对韩国的粮食援助。
随着冷战的爆发和东西方对峙的形成,鉴于韩国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将韩国视为其遏制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和维护美国在东北亚利益的桥头堡,进一步加大对韩国的粮食援助规模。
美国这样做不仅出于政治和外交目的,更重要的意图是将韩国变成美国农产品的消费者,通过调整韩国经济结构和改变韩国民众的饮食习惯来扩大美国农产品的出口。
随后,美国对韩粮食援助由最初的无偿免费援助逐渐演变为国家之间正常的农产品贸易,援助的优惠待遇逐渐被取消。
美国对韩国长达30年的粮食援助侵蚀了韩国的粮食主权,进而影响了韩国的粮食安全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使韩国的粮食消费严重依赖美国。
【总页数】12页(P98-109)
【关键词】粮食援助;冷战;粮食主权;消费依赖;韩国;美国
【作者】徐振伟;张晓龙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52.61
【相关文献】
1.美国对韩国的粮食战略及韩国的应对 [J], 徐振伟;刘龙;魏颖杰
2.韩国与世界粮食计划署拟加强对朝鲜粮食援助合作 [J], 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 WFP组
3.1950-1960年代依存于美援的韩国经济——以美国援助对韩国经济的贡献为切入点 [J], 李丹
4.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对韩国的援助及其影响 [J], 王小强;
5.韩国电影中美国形象的呈现与嬗变(1945-1979) [J], 闫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摘要:二战期间,美英中在开罗会议上宣布朝鲜在适当的时侯获得自由和独立,但日30余年的统治使朝鲜缺乏自治所需的经验。
因此,获胜的同盟国决定,朝鲜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虽然独立,但仍由美、苏、英、中托管。
随着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和冷战格局形成,朝鲜半岛就成了二者对抗的前沿阵地,美为了遏制苏,不断调整对朝鲜的政策,苏亦如此。
1949—1955年,美对朝鲜的遏制策略呈现极大的变化。
朝鲜战争以前,对朝政策是以有限的手段为支撑,军事战略与政治战略分立。
朝鲜战争以后,转向包括直接军事介入在内的全面遏制。
亚洲冷战最终完成向热战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发动朝鲜战争。
其影响深远,余波至今未息。
关键词:美国;遏制;朝鲜政策;朝鲜战争On the changes of U.S. policy on North Koreabefore,during and after the Korean WarAbstract:During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China had a meeting in Cairo which announced that the North Korea would be given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n due time. More than 30 years of Japanese’s rule made that the Korean were short of the necessary experiences of self-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Allies achieved the decision, in no more than five years, although the Korean gained independence,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and Britain should give needed help. With the two military blocs and the US-Soviet Cold War pattern formed, the Korean Peninsula will become the two forward positions of confrontation. In order to contain 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set down to a series of polices on Korea and continued to adjust its policies. So did the Soviet Union. From 1949-1955, the containment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North Korea showed extremely great changes. Before the Korean War broken out, the North Korea policy was limited as a means of support, with a situation of military strategy and political strategy of separation. After the Korean War, it turned to include the direct military interven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decision-making was launching the Korean War, which pose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whole world, since the aftermath of income.Key words: America;containment;policy on North Korea;the Korean War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协定》,美苏分别占领了朝鲜半的南北地区,实行托管统治。
Crisis of'Korean Peninsula in 1968 and America' s Policy to The Republic of Korea
作者: 李晓妮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大连大学学报
页码: 58-6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青瓦台事件”;“普韦布洛号危机”;美韩关系
摘要:1968年1月朝鲜俘获了美国间谍船“普韦布洛号”。
美国却接受了朝鲜的建议,同
意通过双边秘密谈判解决“普韦布洛号危机”。
韩国政府非常愤怒,威胁要单独进攻朝鲜并撤
出驻越韩军。
无奈之下,美国决策者决定加强韩军的反渗透能力、增加对韩军援、完善美韩安
全协商机制。
最终,约翰逊政府渐渐地改变了以往主要强调韩国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定的政策,再次优先关注韩国防务。
从美国对韩经济援助看美韩同盟关系
李冉
【期刊名称】《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6)001
【摘要】经济援助外交是经济外交中一种有效的方式."二战"后,作为最早开始经济援助外交的美国,对其盟国韩国给予了大量经济援助,扶植其经济发展,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国再次给予韩国经济援助.文章试图通过对比各时期美国对韩经济援助政策的不同,来分析制约美韩同盟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未来走向.
【总页数】5页(P34-37,87)
【作者】李冉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法学院,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
【相关文献】
1.美韩同盟关系的演变和前景 [J], 宋莹莹
2.修复与强化:美韩同盟关系的新发展 [J], 刘勃然
3.\"美国优先\"及其对美韩同盟的影响探析 [J], 杨悦;张子介
4.利益差异、战略分歧和美韩同盟关系的再调整 [J], 韩献栋
5.冷战后美国亚洲同盟体系内的两种趋向——基于美菲同盟与美韩同盟的考察 [J], 程晓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5一、引言根据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战略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的定义,“威慑理论是一门关于如何巧妙地运用智慧,避免使用现实武力的理论”[1](P8)。
为了防止别国的侵略和避免陷入战争,实施威慑的国家必须具有足够强的武力和使用武力以对抗侵略的意图,以使对方相信:发动攻击所付出的代价将大于其所得。
如果对方真的认为其发动战争将得不偿失的话,它就不会发动战争,这时的威慑战略就是成功的。
威慑理论还认为,“威慑既是军事技术概念,也是心理-政治概念”,“当威胁的基础是建立在足以给进攻者以‘难以承受的打击’的军事力量之上,同时又有明确的意图和坚定的政治意愿来实施这种惩罚时,威胁才是最可信的”[2](P379)。
所以,虽然实施威慑的最主要手段是军事力量,但成功的威慑不仅仅要依靠足够强的军事力量,同时还要依靠政治、经济和心理等手段。
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支撑,同时也可以给威慑的实施对象以心理压力;而政治手段则可以帮助威慑国传达明确的威慑意图,从而提高威慑效果。
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上兵戎相见。
这场战争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鲍大可(Doak Barnett)认为:“朝鲜战争产生了互相疑惧,这种疑惧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毒化了中美关系,开始了长达20年的公开敌对”[3](P414)。
不过,鉴于朝鲜战争的教训,为了避免在朝鲜半岛上再次发生战争,美国实施了旨在防止对方发动进攻的威慑战略,而中国也同样如此。
在朝鲜战争结束不久,美国就与韩国建立了政治和军事同盟关系,同时对韩国施予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加强韩国的防卫能力。
此外,美国还在韩国部署了战术1954~1979年美中在朝鲜半岛上的战略互动:主动威慑与被动威慑陈宗权(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从朝鲜战争结束到中美建交这段时期内美中两国在朝鲜半岛上进行的一种威慑性战略互动表现为:美国在朝鲜可能再次发动战争的认知下首先实施了积极主动的威慑,而中国则将美国的威慑行动看成是“备战”行为,于是采取了一种反应式的被动威慑战略。
U.S.Foreign Aid Policy towards
ROK:Origins,Evolution and Results 作者: 董向荣[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博士,北京100007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15-24页
主题词: 援助政策;政治发展;军事政变;冷战;救济;第三世界;对外援助;争夺;军事援助;缘起
摘要:在冷战背景下,对外援助是美国巩固与盟国关系、与苏联争夺新独立的第三世界的重要手段.美国对韩国的援助亦然.从最初的占领区救济性援助开始,美国对韩援助的内容伴随援助政策的调整不断发生变化.从结果来看,援助帮助韩国建立并维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军事援助孕育了美国化的军队,为军事政变和韩国政治发展模式埋下了伏笔.。
作者: 梁志[1]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当代韩国
页码: 30-38页
主题词: 美国;开发援助政策;韩国;“起飞”;实用主义
摘要:1961年,肯尼迪政府依据沃尔特·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制定了新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援助政策。
在新方针的指导下,美国努力减轻对韩国的经济援助负担,积极鼓励韩国遵循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走向“起飞”,最终成为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外部动力。
美国对韩国的开发援助政策存在悖论:一方面接受甚至促使朴正熙政权广泛干预经济,协助当地政府制订长期经济发展计划;另一方面又以韩国为“样板”浮夸式地宣扬西方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对欠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推动作用,抵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第三世界的传播。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目标与手段的分离充分体现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
课时强化练(十)(限时:40分钟)A组跨越本科线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另一场战争”是( ) A.战后美苏争夺世界B.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下的贸易竞争C.战后美欧争夺世界市场D.战后欧美与亚非拉民族国家争夺世界原料【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5年”“另一场战争的开始”,可以得知这场战争是指“冷战”。
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争夺世界,故A项正确。
【答案】 A2.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
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A.缓解了欧洲的燃眉之急B.其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C.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D.为美国培养了一个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解析】材料突出西欧国家“集体制定”“互相协调”,马歇尔计划的直接影响是缓解了欧洲的燃眉之急,但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但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实施过程中,西欧国家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彼此合作的加强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西欧逐渐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但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3.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
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
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第三世界崛起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D.欧洲走向联合【解析】“冷战”之所以没有转变为“新的世界大战”,其主要因素是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新力量的崛起只是起推动作用,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属于多极化趋势的表现,不属于“冷战”,错误。
【答案】 C4.1958年9月,阿登纳与戴高乐进行首次会晤。
两人的会谈公报宣布:法德“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往的敌意”,强调“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
美国援助与韩国经济起飞:一项历史的考察程晓燕何西雷《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1期[内容提要] 韩国在李承晚统治下始终不重视经济发展,朴正熙上台后,韩国经济开始起飞。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美国以冷战为轴心的援助政策是韩国经济起飞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第一,美援政策的调整是韩国走向自立的开端;第二,美援的实施直接启动了韩国经济的起飞;第三,在美援管理下,韩国确立了一个科学化、理性化的发展平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虽不乏有关美国援助对韩国经济影响的研究,但多散见于介绍韩国经验的各类著述中,系统研究、论述美援作用的还不多,大多集中于李承晚时期。
关于美援对韩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三种观点:①美援奠定了韩国经济发展的基础;②美援抑制了韩国工农业发展,美援的负效应远超过其正效应;③对韩国高速的经济增长美援的作用是有限和次要的。
本文主要运用美国外交政策档案等史料阐明美国的援助对韩国起飞的意义。
美国援韩政策的变化及其意义韩国在李承晚连任总统的12年里,经济低靡,到处是饥饿和贫穷,被美国顾问们断定是一个几乎没有希望的国家。
朝鲜战争结束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甘愿背起援助韩国的包袱。
20世纪50年代末,在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受到国会要求采取减少赠与数额和促进私人海外投资的更大压力。
60年代初期,美国国会对外援的态度愈益倾向保守,对韩援助不仅逐年减少,而且国会要求不再给韩国开绿灯,从援助项目到援助程序应和其他受援国一样,不享受例外待遇。
国务院为此致函美国驻韩大使馆,表示韩国政府今后取得援助取决于其经济表现。
这种情况凸显了一个问题,即美国怎样彻底甩掉援助的包袱。
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总统,在他看来“援助是避免许多国家崩溃或落入共产主义集团的一种手段”。
因此美国对韩经济发展抱有积极愿望仍然是基于对抗共产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需要,但是其中还有一股“新思维”的作用,这就是当时风行的“学院派”发展主义思潮。
1943~1950年美国对朝鲜问题的政策演变
张民宪;萧石忠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1998()1
【摘要】1943-1950年期间,美国对朝鲜的政策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
政策提出时期,主张朝鲜成为自由与独立的国家,但遏制苏联影响的政策阴影已经隐约可见;实行遏制政策时期,企图通过建立受美国操纵的南朝鲜来阻挠朝鲜的统一,继而让南朝鲜兼并朝鲜北部而成为合法的全国政府,达到抵消苏联影响的目的;遏制政策时期,出于冷战的需要,正式提出并推行遏制政策;积极遏制政策时期,将其政策集中指向朝鲜北方的所谓“公开进攻”,比以前的遏制具有更为露骨的进攻性和侵略性,是扩张主义和遏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美国对朝鲜问题的政策及其实施,是造成朝鲜南北对立的主要因素之一。
【总页数】7页(P99-105)
【关键词】美国;朝鲜问题;政策演变;遏制;苏联
【作者】张民宪;萧石忠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军事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2.51
【相关文献】
1.从“国家利益”看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 [J], 孟庆义
2.抗日战争后期到朝鲜战争爆发期间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 [J], 白云涛
3.冷战以来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J], 夏金梅
4.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对朝政策的演变 [J], 王军
5.1943-1955年美国对德政策的演变 [J], 叶晓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对韩国援助政策研究1948—1968年
【摘要】: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朝鲜半岛政策的长期目标一直是谋求在该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和政治上亲西方的政权,以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东亚安全利益。
为达到目的,自军事占领时期起,美国政府便开始利用包括提供援助在内的诸多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手段,稳定南朝鲜局势,影响朝鲜半岛事务。
韩国正式建国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其提供援助突出地成为美国对韩政策、朝鲜半岛政策、乃至整个东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凭借援助手段,美国对韩国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其按照自己的战略构想不断发生变化,最终成功地把韩国打造成在东北亚与苏共阵营对抗的一座“自由堡垒”和保卫美国东亚重要盟友日本安全的“防波堤”;此外,借助援助手段维持韩国的独立与生存,促进韩国经济的恢复、重建乃至繁荣,美国不但为亚洲其它非共产党国家树立起一个通过接受大量美援实现发展的国家典范,也向自由世界的所有盟友或其正竭力争取的潜在盟友表明,它会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作出的承诺,从而有效地巩固并加强了自由世界阵营在与苏联集团对抗过程中的团结与合作。
由此可见,战后美国对韩援助作为美国总体外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具体个案,不仅直接推动、影响了美韩关系的发展变化,也是美国利用援助手段为其外交政策目标和全球战略利益服务的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
毫无疑问,研究战后美国援韩政策,对于我们认识美国对外援助总体政策的发展变化、认识美国如何利用对外援
助手段为其东亚乃至全球战略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对外援助作为外交政策工具的角度,以美国在战后二十多年间对韩国提供的官方援助为研究对象,以史料考证与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这段时期美国援韩政策由不规范到规范、由救济到复兴、由“战略援助”向“开发援助”转轨的总体发展趋势,结合不同时期美国全球政策、东亚政策和朝鲜半岛政策的发展变化,分析影响美国援韩政策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考察这些变化对于美国全球、东亚政策的反作用和影响,进而从美苏全球冷战高度认识美国援韩政策制订过程中主要的国家利益取向,剖析隐藏在援韩政策背后的种种真实动机。
概言之,军政府时期,美国对南朝鲜的援助只具有临时性、权宜性特点,韩国正式成立后才逐渐步入政策性轨道。
总体看,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对韩国援助政策以经济援助为主,军事援助为辅;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军事援助比例上升、经济援助退居次席;直至60年代之前,美国对韩援助体现出鲜明的“战略援助”色彩。
肯尼迪总统上台之后,随着“罗斯托主义”出台,“开发援助”逐渐成为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主流,以往无偿、赠与性援助逐渐被有偿、长期性开发贷款取代,美国对韩援助政策亦出现相应调整。
至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对韩援助政策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的调整。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5章:作为必要的政策铺垫,第一章简要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和杜鲁门政府的东亚政策。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后文阐述的美国对韩援助政策正是该政策的一个子系统。
以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发展的主脉作
为考察的基本尺度,可以验证对韩援助对于美国总体援外政策的实践和超越。
第二章论述美国对韩援助政策发展的第一阶段:朝鲜战争爆发之前(1948一1950)的对韩援助。
军政府时期,美国在南朝鲜采取了各种临时性救济性活动;韩国正式成立后,美国对韩援助逐步转向经济恢复与重建方面,但朝战的爆发中断了这种努力。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美国对韩援助以赠与为主,基本属于救济性质,拘泥于一种零星、不充分方式,较之于美国所追求的政策目标而言,可以说是相当有限的。
促成这种有限性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既有朝鲜半岛局势发展变化的因素,也受到美国国内政局变幻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它与美国全球和东亚战略格局密不可分,主要取决于这一时期南朝鲜在美国全球政策中的模糊定位。
第三章论述美国对韩援助政策发展的第二阶段: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1953一1960)的对韩援助。
作为对韩援助政策转变中的一个过渡,朝鲜战争时期(1950一1953)的对韩援助也被纳入到本章范畴之内。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对韩援助在美国对韩援助政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就政策特点而言,它带有鲜明的“防务中心主义和军援优先”色彩,显示出军事、经济援助计划之间鲜明的“一体性”,而且一以贯之,纵观始终,未见根本性转变;就总量而言,对韩援助堪称是美国当时最大的援外计划;就政策背景而言,这一时期的对韩援助是在艾森豪威尔政府大力构建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的,因而必然被打上强烈的“战略安全”印记。
与杜鲁门时期带有一定有限性和临时性特点的对韩援助政策相比,艾氏政府的对韩援助政策更多地体现出稳定性与长期性。
这种稳
定性与长期性根源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长期化和制度化,不仅体现在对韩军援优先原则始终适用这一点上,也体现在以防务支持形式出现的经济援助与军事援助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关键词】:美韩关系援助政策冷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153
【目录】:导言12-20第一章美国对韩援助政策制定的背景20-33一、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综述20-28二、战后初期国际形势与杜鲁门政府的东亚政策28-33第二章美国对韩援助第一阶段(1948-1950)33-70一、朝鲜战争爆发前的美国朝鲜半岛政策33-41(一)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调整33-36(二)撤军问题与NSC8号系列文件36-41二、有限援助与超值目标41-62(一)军政府时期对南朝鲜的援助41-481、军政府通过占领地区政府救济资金对南朝鲜提供的救济性援助43-452、军政府的南朝鲜经济重建政策45-473、军政府援建南朝鲜军警部队的早期努力47-48(二)朝鲜战争爆发前的对韩援助48-621、对韩经援与H.R.5330和S.2319在国会的修订48-542、对韩军援与1950年“共同防御援助计划”54-62三、小结62-70(一)美援实施的总体情况62-64(二)
超值目标与有限援助之间的脱节64-70第三章美国对韩援助第二阶段(1950-1960)70-137一、朝鲜战争与对韩援助政策的转型70-89(一)美国朝鲜半岛政策的紧急调整70-77(二)藕断丝连:朝鲜战争时期的对韩援助77-891、朝鲜战争时期的对韩经援77-852、朝鲜战争时期的对韩军援85-89二、防务中心主义与军援优先89-128(一)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亚政策与朝鲜半岛政策89-98(二)对韩经援政策的制定与发展98-1131、塔斯卡报告与对韩经援政策基本原则的确立98-1042、“共同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与韩国复兴计划的困境104-113(三)对韩军援政策的制定与调整113-1281、撤退驻韩美军与扩建韩国军队之争113-1182、削减韩国军队规模与美韩军队的现代化118-128三、小结128-137(一)美援实施的总体情况128-131(二)以防务为中心的政策原则131-133(三)对杜鲁门政府援韩政策的继承和发展133-137第四章美国对韩援助第三阶段(1961-1968)137-180一、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的东亚政策与朝鲜半岛政策137-142二、向开发援助转轨与援助分担机制的确立142-172(一)罗斯托开发援助思想对美国援韩政策的影响142-148(二)削减对韩经援与向日本转嫁援助责任148-1601、开发贷款成为对韩经援的主流148-1532、向日本转嫁经援责任与韩日关系正常化153-160(三)谋求韩国出兵越南与对韩军援政策的逆转160-1721、削减韩国军队规模与撤退驻韩美军政策的余波160-1662、韩国出兵越南与对韩军援政策的变化166-172三、小结172-180(一)美援实施的总体情况172-176(二)政策调整的有限性176-180第五章从象征中衍生的“特例”180-197一、作为美国东亚政策逻辑延伸的对
韩援助180-181二、政策调整的滞后性与转变的限度181-184三、量的考察与比较184-189四、影响对韩援助政策走向的因素189-191五、对美援影响的综合评价191-197结束语197-200附录200-213附录1:论文中常见的缩写200-202附录2:美国对韩援助大事年表202-204附录3:附表204-213参考文献213-22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