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11
高泌乳素血症治疗分析论文1西医学认识病因病理PRL是由脑垂体前叶泌乳素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类激素,其分泌受到下丘脑的双重调节。
正常情况下,下丘脑对PRL的分泌起抑制作用,多巴胺是主要的生理性PRL抑制素,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5-羟色胺等则可刺激垂体分泌PRL[1]。
当下丘脑多巴胺活性下降时,其抑制PRL分泌功能被解除,PRL即过度分泌,直接导致本病的发生。
血清泌乳素升高可有多种病因和影响因素:①生理性:如运动后、妊娠、产后、哺乳、夜间睡眠、应激状态及月经周期中的分泌期等。
②药物性:如应用氯丙嗪、灭吐灵、吗丁啉、甲氰咪胍及口服避孕药等。
③病理性:如下丘脑—垂体柄病变、垂体肿瘤、炎症、严重肝病、肾功能不全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综合征等。
④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由非器质性因素引起的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2]。
其中垂体肿瘤,特别是垂体泌乳素瘤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常见原因。
傅佳峰[3]在对垂体泌乳素腺瘤的研究中提出,一般情况下PRL值越高,提示有垂体泌乳素瘤的可能性越大,但要特别注意一些大型无功能垂体肿瘤由于压迫垂体柄,阻断多巴胺通路,减弱了对PRL分泌的抑制,也会出现本病,但血PRL多小于100ng/ml,以资鉴别。
另外,就诊患者中,诊断为功能性高泌乳素血症的亦不占少数,现认为与患者的情绪状态、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等非特异性因素有关。
与临床表现的联系PRL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乳腺发育生长,引起并维持泌乳,故非生理因素导致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多有泌乳,可伴有乳胀。
PRL还通过中枢及卵巢两条途径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产生影响。
高水平PRL可通过短路反射刺激下丘脑分泌多巴胺增高,影响雌激素对LH的正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LH分泌下降,从而降低了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抑制了卵泡的发育和成熟,使机体不能形成排卵前的雌激素高峰和LH 峰,并直接抑制卵巢合成雌二醇和孕酮,并可以干扰受精和胚胎发育,导致不排卵,出现月经失调、闭经、不孕、习惯性流产等[4]。
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断及治疗发表时间:2009-07-28发表者:贾金英 (郑州大学一附院中医科)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断及治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妇科门诊贾金英一什么是高泌乳素(PRL)血症?非孕期、非哺乳期出现血清泌乳素水平持续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称为高泌乳素血症。
泌乳素在人体主要由垂体细胞分泌,怀孕以后人绒毛和蜕膜也能合成,其生理功能主要是维护和促进人体生殖功能,并参与调节代谢和刺激免疫功能。
二血PRL多少算高?血PRL分泌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生理情况下有昼夜周期性,正常妇女血PRL最高值是在睡眠和凌晨,清晨开始下降,醒时最低,进餐时最高。
一般规定上午8~10时空腹抽血检查。
由于每个实验室应用试剂及单位不同,正常范围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化验的结果后面都会附有正常参考值范围。
常见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5~25ng∕ml或200~800IU∕L之间,你就诊时你的大夫会告知你的泌乳素是否异常。
三诊断至少两次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正常即可诊断为高泌乳素血症,但由于导致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很多,病因不同治疗方案不同,预后也有异,所以临床对高泌乳素血症病因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应详细询问病史(如:月经史、末次妊娠及产后哺乳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是否有头痛或视力异常等),有利于对本病病因进行初步判断。
四高泌乳素血症常见的临床表现1 异常溢乳:多数在体检挤压乳房时才发现,也有乳汁自溢者。
虽然异常泌乳是高PRL血症的标志,但临床发现约30%的异常溢乳者不伴PRL升高,而高PRL血症患者也非都伴发溢乳。
此外,溢乳量的多少并不一定和血清PRL高低一致。
2 月经异常:常表现为月经周期异常(延长或缩短)、月经量少或闭经,但有资料显示,在溢乳症妇女中,约1∕3月经仍正常。
3 生育障碍(不孕、孕史不良或习惯性流产):如果血清泌乳素持续升高可引起黄体功能不足不规则排卵或完全无排卵从而导致不孕。
,而高PRL血症常常合并的血雌、孕激素不足又容易引起胚胎发育不良和习惯性流产。
甲氧氯普胺兴奋试验对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甲氧氯普胺兴奋试验对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分析引言早期对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甲氧氯普胺兴奋试验通过刺激垂体垂体前叶分泌泌乳素的能力,可以帮助鉴别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特别是在鉴别分泌性和非分泌性垂体瘤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甲氧氯普胺兴奋试验在高泌乳素血症病因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并对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展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甲氧氯普胺兴奋试验在高泌乳素血症病因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及其诊断价值,以及分析其对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该兴奋试验在高泌乳素血症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机制和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促进高泌乳素血症的准确诊断和治疗,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还可以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甲氧氯普胺兴奋试验在高泌乳素血症病因诊断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可靠的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案。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甲氧氯普胺兴奋试验在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通过对甲氧氯普胺兴奋试验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帮助患者尽早得到有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也可以为进一步深入探讨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和诊断方式提供参考,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通过这些工作,有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2. 正文2.1 甲氧氯普胺兴奋试验简介甲氧氯普胺兴奋试验是一种常用于高泌乳素血症病因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甲氧氯普胺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能够刺激垂体前叶分泌催乳素,从而导致血中催乳素水平升高。
高泌乳素血症诊疗共识高泌乳素血症,又称高催乳素血症,是指垂体前叶分泌催乳素过多,造成血液中催乳素水平升高的一种疾病。
该病常见于育龄女性,也可出现在男性和儿童身上。
高泌乳素血症多与垂体腺瘤有关,但也可以由其他原因引起。
为了规范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学者们制定了一份《高泌乳素血症诊疗共识》,本文将围绕这一共识内容进行论述。
一、诊断标准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高泌乳素血症诊疗共识》,高乳素血症的血清催乳素浓度应持续超过正常上限两倍以上;同时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高乳素血症,如垂体瘤、乳腺疾病和垂体功能亢进症等。
二、常见病因高泌乳素血症的主要病因是垂体腺瘤,占据了大多数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
其中以微腺瘤和宏腺瘤最为常见,但也可以见于其他类型的腺瘤,如侵袭性垂体腺瘤或垂体癌等。
此外,其他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还包括药物使用(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垂体炎症和垂体瘢痕形成等。
三、治疗原则对于高泌乳素血症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在垂体腺瘤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中,微腺瘤患者一般采取药物治疗为主,如多巴胺能药物和抗催乳素药物;而宏腺瘤患者可能需要手术介入。
对于其他病因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治疗则主要针对疾病本身进行。
四、药物治疗1. 多巴胺能药物多巴胺能药物是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常见选择,如溴隐亭和卡比多平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刺激多巴胺受体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液中催乳素的浓度。
在使用多巴胺能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 抗催乳素药物抗催乳素药物也是常用于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药物,主要有溴隐亭和立普娅等。
这类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垂体细胞,抑制催乳素的合成和释放,达到降低血液中催乳素水平的效果。
五、手术治疗对于垂体腺瘤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宏腺瘤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通常采用经鼻腔或经蝶窦镜手术,通过切除腺瘤来恢复垂体的正常功能。
手术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在术后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和随访。
女性精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致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诊治
摘要
高泌乳素血症是女性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本文
将介绍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警示患者在服药过程中需要特别
关注的事项。
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诊治建议,以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处理
该类患者,并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
一、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表现
高泌乳素血症是指垂体前叶分泌的泌乳素过多,导致血清泌乳素浓度升高。
女性精神
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可能会出现高泌乳素血症。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生理期异常、不孕不育、性功能减退、乳房增大、月经不规则等症状。
有些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
二、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断
1. 详细病史询问:包括病程、用药情况、性生活史等;
2.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垂体肿瘤的体征、乳腺增生的检查;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泌乳素浓度、垂体功能测定、乳腺彩超或MRI检查等。
三、高泌乳素血症的治疗方法
1. 停药观察:对于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暂停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并观察症状
变化;
2. 药物治疗: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泌乳素抑制剂;
3. 手术治疗:对于确诊为垂体瘤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四、警示患者在服药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1. 定期复诊:患者在服药过程中,需要定期复诊,以检测血清泌乳素浓度,观察症
状变化;
2.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作息;
3. 心理护理: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需要得到及时
的心理护理支持。
高催乳素血症诊疗共识20世纪20年代,生理学家正式命名了催乳素(prolactin)。
1971年,有学者首次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到人血清中存在催乳素,不久又成功地进行了人催乳素的分离、鉴定、分子测序和基因定位。
30多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临床新技术的应用和对高催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HPR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明确了临床上引起HPRL最重要的原因是垂体催乳素腺瘤。
目前,对HPRL和垂体催乳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69年起,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bromocriptine)进行的临床研究发现,溴隐亭对HPRL有较好的疗效,1973年溴隐亭正式上市,该药可使70%~90%的垂体催乳素腺瘤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下降,并可抑制泌乳、缩小肿瘤体积、恢复月经和生育能力。
这是垂体腺瘤治疗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随后,一些疗效更佳的高效、长效和不良反应更少的新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相继问世。
越来越多的垂体催乳素腺瘤被采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而传统的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在催乳素腺瘤的治疗中逐渐减少。
然而,随着经蝶窦途径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推广、神经导航和三维立体定向等技术的运用,垂体催乳素腺瘤外科手术的治愈率、安全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垂体功能损伤也在减少。
同时,垂体催乳素腺瘤的放射治疗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X刀、γ刀、质子刀等技术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方法等,这些技术和方法较传统治疗照射范围小、疗效出现快、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垂体功能低减发生率低。
在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轻度HPRL是否需要治疗、催乳素大腺瘤的治疗选择、有无生育要求的HPRL妇女的治疗、催乳素腺瘤妇女妊娠的合理处置、男性催乳素大腺瘤的诊治、催乳素腺瘤患者的长期治疗和随诊等问题均逐渐凸现,如何使催乳素腺瘤患者得到合理、规范的治疗,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本共识旨在综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诊治经验和意见,同时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规范催乳素腺瘤和HPRL的诊治,让患者和临床工作者分享催乳素诊治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提高我国催乳素腺瘤、HPRL的诊治水平。
催乳素升高,千万别过度检查和医治!之杨若古兰创作西安市中间病院魏子坤生活中女性催乳素升高常常是没有生育,没有哺乳的女性朋友发现本人的乳房分泌乳汁了,去病院进行检查;或者是因为大阿姨不来了,不按时来了,想怀孕怀不上了,流产了等缘由去病院检查性激素时发现催乳素水平升高了.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女性朋友晓得什么叫催乳素.临床日志前几天,下战书快放工时来了一个质疑催乳素(PRL)检查结果的病人.她今年32岁,有一个9岁的男孩.近一个月来,两个乳房突然开始流奶了,有时不必手挤也会有少量像初乳一样的东西往外流.她是外埠病人,来看病时带了1500多块钱,在这儿住了四天,检查了性激素六项,PRL水平为正常值的七倍.大夫给她做了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完整正常,未发现脑垂体肿瘤.然后给她开了溴隐停,并告诉患者,血清PRL 检查结果有成绩,不成能那么高,去问问是怎样回事.因而病人来质疑结果的可靠性了.催乳素及催乳素的感化催乳素:也叫泌乳素,英文缩写是PRL,是由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次要感化是促进乳腺组织的生长发育,发动和保持泌乳.催乳素与乳腺上皮细胞的催乳素受体结合,发生一系列反应,包含刺激α-乳白蛋白的合成、尿嘧啶核苷酸转换、乳腺细胞钠离子的转换及脂肪酸的合成,刺激乳腺腺泡发育和促进乳汁的生成与分泌.在青春发育期,催乳素在雌激素、孕激素及其他激素的共同感化下,能促使乳腺发育;在妊娠期可使乳腺得到二次发育,使乳腺小叶终末导管发展成为小腺泡,为哺乳作好筹办.妊娠期大量的雌激素、孕激素按捺了催乳素的泌乳感化;分娩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敏捷降低,解除了对催乳素的按捺感化,同时,催乳素的分泌也大量添加,乳腺开始分泌乳汁.此后,随着规律性哺乳的建立,婴儿不竭地吸吮乳头而发生反射,刺激垂体前叶分泌催乳素,从而使泌乳可保持数月至数年.催乳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催乳素按捺因子与催乳素释放因子及其他激素的调节.左旋多巴胺及溴隐亭等药物可按捺催乳素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5-羟色胺及某些药物(如利血平、氯丙嗪)等可促进催乳素的分泌;小剂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催乳素,而大剂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则可按捺催乳素的分泌.准确对待对待催乳素检查结果因为吃饭,喝水,活动,抚摸乳房,性生活等均可使泌乳素水平升高,这统称为生理性升高.例如,起床前有性生活,或者吃饭后,再采血检查泌乳素,有可能形成假性升高.所以,临床上发现泌乳素升高,但水平(小于50μg/L)又不是特别高时,属于可疑结果,须要从头检查,首先排除上述生理身分的影响.血清PRL正常值为5~20μg/L,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不孕、不育、月经不调患者中PRL升高占36%.其中,PRL 水平大于50μg/L者占15%;大于100μg/L者占17%;大于200μg/L者占0.5%.血清PRL水平处于20~50μg/L之间者为可疑HP,其中可能有与TSH升高有关的假性升高者,也有一部分是HP的初期患者,可见首先排除TSH异常是须要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人体最次要的内分泌零碎.甲状腺与性腺同属脑垂体安排,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抑素和催乳素释放因子均来自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黄体酮(LH)和卵泡刺激素(FSH)的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抑素感化于垂体前叶后,分别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泌乳素(PRL).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但能促进TSH的释放,也能促进PRL的释放.甲状腺激素也反馈调节垂体TSH 的合成与分泌,进而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是以,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改变可以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有人研讨了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TSH、PRL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反应,在使用使用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甲减和亚临床甲减(SCH)患者血清水平TSH分别上升了1倍和3倍;而血清PRL水平则分别上升了3倍和2倍.这就是原发性甲减患者泌乳症状比SCH患者更罕见的缘由.另外,血清高PRL还有加重甲减症状的感化,PRL水平与甲减症状呈正相干.甲减患者体内PRL的异常表达,会加重免疫功能杂乱,在甲减的发生发展中起次要感化.甲减患者的垂体会有什么变更?在正凡人的分歧生理阶段,垂体的大小、形状和旌旗灯号强度会发生动态变更.分歧时期垂体的大小变更很大,特别是在青春期、妊娠期及产后阶段.产后7d垂体体积最大,形状丰满,垂体前叶旌旗灯号最高.当前逐步降低,至产后6个月时趋于波动.甲减患者血轮回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负反馈感化减弱,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添加,导致垂体TSH细胞和PRL细胞增生,垂体MRI示体积增大,容易被误诊为垂体瘤.对于甲减惹起的PRL水平升高的患者,目前所使用的医治方法就是甲状腺素替代医治.普通医治2~6个月后,泌乳患者乳溢停止.闭经患者在医治后4~6个月月经完整恢复.垂体增大的患者在医治后4~11个月时垂体大小全部恢复正常.同时,TSH和血清PRL也恢复正常.可见,性腺轴与甲状腺轴的彼此关系非常紧密.对那些先有乳溢,后出现甲减症状的患者更须要与泌乳素瘤所致的高泌乳素血症相鉴别,因为这部分病人更容易被误诊.有研讨还标明,垂体体积与血清TSH水平和PRL水平上升幅度分歧.关于甲状腺激素替代医治多长时间可出现垂体体积恢复正常的成绩,普通认为2~4个月.这首先与垂体体积增大的程度有关;其次与初始替代剂量、添加剂量的频率也有关;还可能与个体差别、增生垂体中的细胞成分,如TSH细胞与PRL细胞的比例等有关.普通而言,亚临床甲减患者的垂体增大程度较甲减患者轻,医治后恢复所须要的时间也会更短.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医治准绳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催乳素的分泌,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明显升高,从而可形成催乳素分泌添加,使没有哺乳活动的女性乳房发生乳汁;严重时同时可惹起闭经,称为泌乳-闭经综合征.此时,垂体体积会增大,在CT及MRI图像上可发现增大的垂体,常常被误诊为垂体泌乳素瘤,而进行不须要的手术医治.其实只需在泌乳病人初诊时,同时检测其泌乳素和促甲状腺素水平即可确诊.如果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了,就是甲减.使用甲状腺素医治后,泌乳素水平恢复正常,泌乳停止,垂体体积缩小.甲减惹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垂体增生,甚至曾经存在轻度神经压榨症状(主如果视力改变,看不清东西)的病人,经甲状腺素替代医治1~2个月后,视力明显改善,乳溢消逝.替代医治1~3个月后,垂体体积恢复正常.对于替代医治后,血清TSH水平曾经恢复正常,而血清PRL水平仍高于正常、月经周期不克不及恢复正常者和怀疑垂体腺瘤者,加用溴隐停医治后果良好.对于溴隐停医治后,血清PRL水平持续升高、垂体体积大于20mm、神经压榨症状持续存在,甚或加重者,该当考虑手术及其他方法医治.过度检查、过度医治,对患者有百害而无一利呀!做CT 和MRI要花冤枉钱,还不克不及准确诊断疾病.本人曾见过一个患者,不单做了过度检查,还做垂体手术,花八万多,十个月后又闭经了,垂体又增大了,正值是可悲呀!。
一、催乳素血症, 高催乳素血症的诊断建议1:建议通过单次的血清催乳素测定来诊断高催乳素血症,采血过程应避免过多的血管刺激,不建议作动态的催乳素分泌测定(1|⊕⊕⊕⊕)。
依据:血清催乳素测定技术已很成熟,女性催乳素水平高于男性,但一般均<25μg/L[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84/500,1μg /L=21.2mIU/L]。
采用TRH、左旋多巴、诺米芬辛或多潘立酮进行的催乳素动态监测,对诊断的意义并不优于单次催乳素测定。
催乳素>500μg/L提示存在巨大催乳素瘤。
>250μg/L提示患有催乳素瘤,但有些药物,如利培酮或甲氧氯普胺也可以使非催乳素瘤患者的血清催乳素水平升高到>200μg/L。
轻微的催乳素水平升高也可能由催乳素瘤引起,但此时更应考虑到其他种类垂体瘤的可能。
垂体微腺瘤也可造成催乳素的大幅度升高。
注意事项:初次催乳素测定应避免过多的静脉刺激,可以在一天中的任意时间采血,依据单次测定通常就可以确立诊断。
出现疑似情况时,可以改天且间隔15~20min重复采血测定,以避免催乳素脉冲分泌的影响。
建议2:对于无症状的高催乳素血症,建议测定巨催乳素(macroprolactin,2|⊕⊕○○)。
依据:循环中85%的催乳素是单体分子(23.5kDa),也有以共价键结合的双分子“大催乳素”,以及更大的多分子结合的“巨大催乳素”。
巨催乳素即指这些多分子结合的催乳素,抗催乳素自身抗体的存在也可能与巨催乳素血症有关。
巨催乳素的生物活性很低,无症状的高催乳素血症患者应考虑到巨催乳素血症的可能。
普通的催乳素测定试剂盒不能检测巨催乳素,聚乙二醇方法可以用低成本检测巨催乳素血症。
回顾性研究发现,高催乳素血症患者中40%伴有巨催乳素血症。
少数巨催乳素血症患者也可以出现高催乳素血症表现,20%有溢乳,45%月经稀少或闭经,20%有垂体瘤。
巨催乳素血症是高催乳素血症的常见原因,因而对巨催乳素的常规筛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临床检测和治疗。
高泌乳素血症诊疗流程一、概述1、泌乳素的生理学2、高泌乳素血症的定义3、高泌乳素血症的流行病学4、高泌乳素血症的原因二、诊断1、确诊高泌乳素血症2、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诊断3、高泌乳素血症诊断流程三、治疗1、概述2、药物治疗3、外科治疗4、放射治疗5、高泌乳素血症治疗流程6、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的妊娠相关处理7、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的不孕不育相关治疗一.概述1. 泌乳素的生理学(1)泌乳素的分泌和调节泌乳素(PRL)由垂体前叶的PRL细胞合成和分泌。
其合成与分泌受下丘脑多巴胺能途径的调节,多巴胺作用于PRL细胞表面的多巴胺D2受体,抑制PRL的生成与分泌。
任何减少多巴胺对PRL细胞上多巴胺D2受体作用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过程,都会导致血清PRL水平升高。
高PRL血症时,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会逆转这一过程。
(2)PRL的生理功能PRL的生理作用极为广泛复杂。
在人类,主要是促进乳腺分泌组织的发育和生长,启动和维持泌乳、使乳腺细胞合成蛋白增多。
PRL可影响性腺功能,在男性PRL可增强Leydig细胞合成睾酮,在睾酮存在下PRL可促进前列腺及精囊生长;但慢性高PRL血症却可导致性功能低下、精子发生减少,而出现阳痿和男性不育。
在女性,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液中PRL水平变化明显;但高PRL血症不仅对下丘脑GnRH及垂体FSH、LH的脉冲式分泌有抑制作用,而且可直接抑制卵巢合成黄体酮及雌激素,导致卵泡发育及排卵障碍,临床上表现为月经紊乱或闭经。
另外,PRL和自身免疫相关。
人类B、T淋巴细胞、脾细胞和NK细胞均有PRL受体,PRL与受体结合调节细胞功能。
PRL在渗透压调节上也有重要作用。
(3)PRL在生理情况下的变化昼夜变化PRL的分泌有昼夜节律,入睡后逐渐升高,早晨睡醒前可达到24小时峰值,睡醒后迅速下降,上午10点至下午2点降至一天中谷值。
年龄和性别的变化由于母体雌激素的影响,刚出生的婴儿血清PRL水平高达100μg/L左右,之后逐渐下降,到三个月龄时降至正常水平。
高泌乳素血症诊疗共识
高泌乳素血症是指垂体前叶分泌的泌乳素过多,导致血中泌乳素水平升高的一种疾病。
高泌乳素血症可以导致女性月经不规律、闭经、乳房增大等症状,男性则可能出现性欲减退、阳痿等症状。
以下是高泌乳素血症的诊疗共识:
1.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常规检查包括测定血清泌乳素水平、性激素水平,以及进行垂体磁共振成像(MRI)等。
2.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可能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疾病进行鉴别,如垂体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 垂体瘤治疗:如果高泌乳素血症是由垂体瘤引起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生长抑素类似物。
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切除或缩小垂体瘤来恢复泌乳素水平正常。
4. 非垂体瘤高泌乳素血症治疗:对于非垂体瘤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可以采用口服药物抑制泌乳素分泌或降低其受体的敏感性。
5. 监测和随访: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血清泌乳素水平,垂体MRI等,以评估疗效和动态观察疾病进展情况。
总之,高泌乳素血症的治疗必须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患者需定期复诊,遵从医嘱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维持良好的病情控制和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