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36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道德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着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2、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得基本精神,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3、通过讲解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教学的基本内容:1、道德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2、道德的本质、功能、社会作用。
3、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4、中国革命道德的内容及其形成与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1、道德的本质、功能、社会作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3、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4、引导学生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5、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6、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举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放映记录片教学过程: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课时安排:2课时导入语: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
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互动环节:请同学们先谈一下自己现有的对道德的看法和认识。
(什么是道德?平时怎样评价一个人?讲文明、懂礼貌、守习俗、守法等等,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是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方面。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有何作用?它通过什么形式来发挥自身作用?道德像一双无形的手,作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调控着人际关系。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大学时期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
加强道德修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做一个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道德理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准确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增强道德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努力锤炼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道德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2023版《思修》教材)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升华,是对中国革命道德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取得进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都已经逐步确立。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对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需要“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意味着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得到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的目标,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全面深化,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会更大。
顺利推进的全面深化,需要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引领,协调好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引导人们理性合理表达诉求,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周次第 14周 日期 节次 3章节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课程主要内容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三节 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道德的本质2. 领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
3. 如何践行和弘扬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
4. 了解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难点:1. 如何讲清楚道德的本质。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应如何坚持集体主义。
3. 在多元社会中,大学生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上节课我们结束了人生观部分的学习,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道德理论的学习。
提起道德,我们每位同学都非常的熟悉,比如在公交教学内容车上给老人让座,做人诚实守信,可能更多的是从个人修养方面去理解。
但是道德涉及的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道德涉及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
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个事件。
是 2011 年 10 月 13 日 发生的事情。
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而离世。
——道德危机。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道德淡漠,我们的世界会变成怎样?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每个人都讲道德,那么我们的世界又会变得怎样?——道德教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道德还让我们变成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