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
- 格式:ppt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9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民间音乐家。
因三十五岁双目失明,被称为“瞎子阿炳”。
阿炳在音乐上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他最著名的曲目是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
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
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无锡市的一位著名民间音乐家,人们习惯称呼他为“瞎子阿炳”。
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展示了他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
阿炳的生活经历充满了坎坷。
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华清和是一名道士,无力抚养年幼的阿炳,只能将他送回老家交由亲戚抚养。
阿炳8岁时回到父亲的身边,在雷尊殿当了一名小道士,并开始学习各种乐器。
然而不幸的是,阿炳在3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由同族婶母抚养长大。
他在12岁时已经能够演奏多种乐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尽管生活艰辛,但阿炳的音乐才华横溢,创作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
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阿炳的故事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描绘成一个嫉恶如仇、正义凛然的民间音乐家,但这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阿炳。
事实上,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他的音乐作品和一些基本的历史资料。
无论如何,阿炳的音乐才华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深深地尊重
和怀念。
一、阿炳个人生平: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在中国音乐史占有重要地位的阿炳(1893—1950),其个人遭遇是十分不幸的。
他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
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时当过吹鼓手,中年时害眼疾无钱医治而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糊口。
他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
他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但却人穷志不穷,面对恶势力的欺凌和淫威,他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
在音乐艺术上,他总是广取博采,勤学不辍,深深直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土壤,从而使自己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创作上也有所建树。
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使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
这些,也许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
阿炳简介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
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苏无锡人。
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
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
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
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
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
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
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二泉映月(The Moon Reflected In Er-qua)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阿炳演奏风格
(实用版)
目录
1.阿炳简介
2.阿炳演奏风格的特点
3.阿炳演奏风格的影响
正文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我国著名的盲人音乐家,他以二胡演奏艺术闻名于世。
他的音乐才华横溢,演奏技巧高超,其演奏风格独具一格,对后世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炳演奏风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阿炳的演奏富有情感。
他通过音乐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无奈,其音乐富有感染力,能够直击听众的心灵。
阿炳在演奏中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完全融入音乐,使得他的音乐充满了生命力。
其次,阿炳的演奏技巧独特。
他擅长运用滑音、颤音、泛音等技巧,使得他的音乐丰富多彩。
这些技巧在阿炳的演奏中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他的音乐既有深厚的传统音乐底蕴,又有新颖的创新元素。
再次,阿炳的演奏曲目丰富。
他不仅擅长演奏传统的民乐曲目,而且还创作了许多新的音乐作品。
其中,《二泉映月》、《赛马》等作品更是成为了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阿炳演奏风格的影响深远。
他的音乐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他的演奏风格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音乐家都对阿炳的演奏风格进行了研究和借鉴,他们在阿炳的音乐中找到了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第1页共1页。
阿炳简介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
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
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
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
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
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
在他34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
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轶闻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1893年8月17日(清光绪十九年)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
1901年,他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905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910年,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
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
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
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
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点,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二胡其特有的接近人声的淳朴浑厚的音质,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音色,而为世人所陶醉欣赏。
一曲《二泉映月》使多少人为此倾倒,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二胡音色特色的奇效。
二胡由于扎根民间,长期流行于农村与城市的街头巷尾,它浓厚的乡土气息,使人们只要听到胡琴声,就自然地与家乡联系起来。
阿炳的原名阿炳,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其音乐才华和独特的风格使他被誉为“古筝世界的奇才”。
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阿炳的原名和他的个人背景。
本文将深入探讨阿炳的原名及其对他音乐生涯的影响。
名字的起源阿炳的原名叫做刘昌炳。
他于1959年10月31日出生在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的一个农村家庭。
起初,他没有接触到音乐的机会,而是在家里务农为生。
然而,命运对他来说有着不同的安排。
阿炳的音乐启蒙在阿炳还很年幼的时候,他就展现出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他倾听着乐曲的旋律,然后竭力模仿。
他追随他的内心,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练习和演奏。
这让人们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并认为他有机会成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然而,阿炳对自己的名字并不太满意。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当他练习古筝时,他的手指冻僵了。
他感到很不舒服,于是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名字是否合适。
他认为自己的名字刘昌炳并不适合他的音乐生涯,因为它给他一种笨拙和平凡的感觉。
于是,他决定改名,希望新的名字能够更好地体现他独特的音乐风格。
取名阿炳在思考了一段时间后,阿炳决定以“阿炳”作为他的艺名。
他希望这个名字能够让人们记住他,同时也传达出他在音乐上的炽热激情和才华横溢。
阿炳的名字取自他对自己音乐热情的态度。
他在演奏古筝时,总能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其中,散发出火焰般的激情和灵感。
这种激情使他的音乐充满了活力和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因此,他决定将“炳”作为他的名字,以突出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个性。
阿炳的名字对音乐生涯的影响阿炳的名字改变后,他的音乐生涯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他的音乐作品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并且他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他的音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阿炳的名字传达出他对音乐的激情和才华,同时也让他在乐界和观众中建立了一个强大而独特的形象。
人们很容易通过他的名字与他的音乐联系在一起。
这种连接和识别度加强了人们对阿炳音乐的记忆和喜爱程度。
总结阿炳是中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他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才华横溢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