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苏教版第十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解读】《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文章根据阿炳的人生经历,开篇简介阿炳的生活环境,写童年时的阿炳中秋之夜在二泉边赏月时师傅告诉他,长大后能从泉水中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
接着写历尽人生磨难的阿炳又一次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流水中似乎听到了许多的声音。
最后写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终于创作出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对于《二泉映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中将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读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目标】: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体会阿炳的内心情感,学会用心聆听这首不朽的名曲。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4、5节。
感受课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增加阅读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二胡曲《二泉映月》【教学流程】第一板块:名曲激情走进课文1.欣赏乐曲。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学科:语文2、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体会阿炳的艰辛生活和二泉映月本身的创作背景。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三题。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背诵课文第4、5段。
教育方面: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背诵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选自苏教版第10册的课文。
课文浓缩了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同学们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感受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体会名曲背后的创作背景,学习阿炳敢于抗争命运,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是让学生提前听一下二泉映月,感受一下世界名曲的音乐魅力。
三、教学方法“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读书,语文课应该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理解课文的意思,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深深情感。
《二泉映月》这一课,我尝试着运用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
首先带领学生直奔教学重点——描写曲子旋律的第五自然段。
提出自学要求:尝试以语文的方式来“听”这段音乐,一边读第五自然段,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语言文字,你“听”到了怎样的旋律?写上自己的感受,并画出哪些词句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通过学生交流,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曲子的委婉连绵到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体会曲子的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通过欣赏语言和想象感受音乐的内涵,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和韵律美。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10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一):二泉映月一、教材简解:《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
本课时的教学资料是让学生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完美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资料: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第十册第9课课文。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四、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完美理想的精神。
五、设计思路:《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构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由于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此刻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必须难度。
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
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透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六、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
《二泉映月》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赏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认识音乐家的平生以及不一样的音乐形象微风格,经过对照、剖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拓宽学生的视线。
2、指引学生从主题旋律、节奏、音色、结构等方面去感觉与剖析,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建能力。
3、感觉阿炳在磨难中永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神往和追求的崇高情怀。
(哪怕对着泉水,哪怕对着月光,阿炳也要思虑,阿炳也要追求,阿炳也要热爱!因此月光下,泉水旁,那连绢起伏的琴声就是他不折的脊梁,不屈的精神。
这类精神是超越音乐的,是超越时空的,在孩子心灵深处悄悄播下的一粒“种子”。
跟着孩子的年纪的增加,这粒“种子”就会生根抽芽,成为流淌在他们血液中,驻扎在精神里的一股强盛的力量!这其实就是对乐曲《二泉映月》最美的理解,最诗意的解说——留驻在心灵间的力量。
)教课要点:赏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认识音乐家的平生以及不一样的音乐形象微风格,经过对照、剖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拓宽学生的视线教课难点:指引学生从主题旋律、节奏、音色、结构等方面去感觉与剖析,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建能力。
教课内容:1、指引学生感觉乐曲的音乐形象,领会音乐风格与内涵。
2、启迪学生感觉音乐形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加意识。
教课过程:一、课前部分:听二胡演奏曲《赛马》音乐进教室。
二、新课教课部分:1、介绍民族弓弦乐器—二胡。
(1)发问学生方才进教室时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引出乐器—二胡,介绍我公民族弓弦乐器—二胡。
(2)认识我公民族乐器二胡的结构、音色特色和演奏方式。
2、导入新课,揭露课题。
要修业生从网上、书上查阅采集对于二胡、《二泉映月》和作者华彦君的资料,先分组互相沟通自己采集的资料,而后老师请代表上来沟通。
(板书,一阿炳与二胡。
)3、赏识《二泉映月》。
(1)完好赏识一遍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剖析情绪。
请学生赏识完后用一个词来表述自己的感觉。
(让全班同学每人说一个词,感觉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教案【最新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壶知道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教案【最新5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泉映月》教学案篇一小学音乐校本教案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乐曲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
请学生例举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名称。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重要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
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作者介绍1. 华彦钧小名阿炳(解释: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
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2. 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3. 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主要作品三、作品介绍: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
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作者:折柳中心小学郑夕清地址:江苏省丹阳市折柳镇柳北大街61号邮编:212354课题:《二泉映月》,选自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材简析:《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目标预设:1、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目标预设: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初步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认真朗读课文,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语文教学一直被称为情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美的情境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当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后,内在的心理倾向趋于教育教学过程,于是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自主、民主、优雅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读、说、悟读懂课文,感悟真情,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设计思路:由于本文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时间、空间差距较大,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和语言文字的优势,先创设一个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初感音乐时就对音乐中的变化有所了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拉近阿炳和学生的距离,在品读体悟中产生感情共鸣,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他的敢于和命运斗争、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6二泉映月一、教学目标1.知道二泉映月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能够理解《二泉映月》的基本情节;3.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在表达情感时的艺术手法;4.能够自主欣赏音乐,感受歌曲语言表述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二泉映月》的基本情节;2.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在表达情感时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能够通过音乐来感受歌曲语言表述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音乐欣赏播放《二泉映月》音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氛围。
2.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以课本上的《二泉映月》为例,给学生分发一份阅读文本,并在黑板上讲解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留意,加深理解,包括:•这首节奏慢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说《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打动人的?•流水潺潺,鸟儿欢鸣,映月在泉水里荡漾。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3. 课文分析结合学生的课本阅读,进一步分析歌曲《二泉映月》。
1.《二泉映月》创作背景简介:这首乐曲是钢琴演奏家傅聪的改编作品,源于浙江乌镇二泉亭上的秋夜之约。
2.《二泉映月》的表达情感:这首曲子表达了一个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感受。
它通过生动的画面,将自然与情感完美结合,表达一种清幽、悠远、深刻的意境。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内的同学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你对这首音乐作品的最直观感受是什么?2.你认为这首歌曲表达的情感是什么?3.歌曲中有哪些具有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5. 课堂翻译请几位同学进行《二泉映月》的翻译,让其他同学一边听课一边跟读,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6. 语文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如下语文活动:1.创作诗歌:以《二泉映月》为素材,要求学生创作一首小诗,并朗读给大家听。
2.小说创作:要求学生将《二泉映月》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一个能够表达诗意的小故事。
7. 课堂点评在教学后期,让同学就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开展互评、点评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精选5篇】五年级语文老师要如何进行《二泉映月》的教学设计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一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271《二泉映月》网络课教学设计《二泉映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二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欣赏、感悟课文的精彩语段;三是引导学生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怎么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成为本课的设计理念。
一、教学目标设计【认知目标】1、通过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了解有关阿炳曲折身世、情感经历及《二泉映月》创作环境、创作过程、曲风、表达情感等方面知识。
2、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民乐及二胡曲的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二泉映月》网络教学,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网上阅读能力,想象推理能力和归纳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的理解,感知旧社会黑暗、封建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社会的幸福。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3、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网络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能积极利用电子举手和学生、老师交流,积极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苏教版五年级下《二泉映月》教案第1篇:苏教版五年级下《二泉映月》教案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3课时四、预习要求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
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萦绕倔强饱经风霜升腾跌宕坎坷积淀委婉连绵五、教学准备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饱经风霜卖艺度日度日如年静影沉璧坎坷第一课时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上的一篇课文,虽然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文中有很多生字、生词,特别是描写乐曲旋律变化的词语,用的几乎是音乐上的*术语,再加上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体会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太容易。
于是,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决定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
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坎坷”时,我抓住重点句让学生读文体会,再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从而能深入地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
3)、标画出自然段,给课文做批注。
二、教学课题使学生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节。
三、教材分析《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阿柄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教学重点:1、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文字感受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在百度中搜索《二泉映月》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取舍、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二胡曲《二泉映月》的MP33、阿炳其人其事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阿炳、二泉映月的资料。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二泉映月》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优秀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配乐朗诵,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二胡曲《二泉映月》的MP3,课堂放给同学们听,给学生有了直观感受。
搜索阿炳的一些轶事,让学生对阿炳有更深的了解,更好地走入这首不朽的曲子,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
同时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重新设计整理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二泉映月是一首精典的二胡曲,本课我让这首曲子洋溢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地听、感受,再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阿炳的热爱音乐、和命运抗争的精神,通过多形式的感情朗读,增强学生的感悟及对文本、对音乐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出示阿炳图片【百度图片】阿炳/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0 %A2%B1%FE&in=10967&cl=2&lm=-1&pn=3&rn=1&di=30493006095&ln=1977&fr=&fm 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这就是阿炳,就是他为我们创作了一首不朽的二胡曲——齐读课题《二泉映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的内心深处,感受这不朽的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2、播放配乐朗读【百度搜索】二泉映月朗读/show/CM1JcZ3cGbgRs0Oi.html 二、发现一处美景1.同学们,大家都已知道了《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关于“二泉映月”,还有一点,如果我不提醒,大家就不一定清楚,其实,“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看!出示图片【百度图片】风景二泉映月/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fm q=&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 d=%B7%E7%BE%B0%B6%FE%C8%AA%D3%B3%D4%C2&s=0就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呢。
2.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志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生交流)3.又是一个中秋月,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但你们却看到了,看到什么了?4.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书。
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5.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三、感悟一段人生1.面对这如银的月光,这清澈的泉水,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什么?——一片黑暗!是的,“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还是一片——“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永远都是一片——2.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置身于黑暗世界中的阿炳,在那个中秋之夜,在那个二泉池畔,他在想些什么?他又在听些什么?默读课文,找出刻画阿炳心理活动的句子,用笔写写自己的感受)(生读课文、写感受)3.通过阅读感悟理解“坎坷”。
【百度搜索】二泉映月PPT/dat/2010/03/25/23/37/55453.ppt#2564.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听,看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
(生根据四个不同场景,想象阿炳的卖艺生涯,写下来)5.我们用真情看到了阿炳的生活,走进了阿炳的世界,那里有太多的痛苦,有着太多的穷困和屈辱,有着太多的可怜和悲惨,但是面对这一切,阿炳可曾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可曾放弃对光明的向往,可曾放弃对幸福的追求?6.一边是苦难、是屈辱、是悲惨,一边是热爱、是向往、是追求,这就是阿炳的一段坎坷人生!四、欣赏一曲音乐1.而这一切,伴随着淙淙的流水声,伴随着师父很久以前的教诲声,一幕幕地在阿炳的脑海里出现了,十多年的坎坷经历,在这一个中秋之夜,终于化作了这样的心声——引读:渐渐地,渐渐地——想到自己被水果店的老板辱骂和毒打的那一幕——引读:渐渐地,渐渐地——想到别人吃着团圆饭,自己却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那一刻——引读:渐渐地,渐渐地——……想到自己十多年的苦难,十多年的悲惨,十多年的屈辱,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热爱,十多年的向往,十多年的追求,阿炳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一起来读:渐渐地,渐渐地——(生读,满怀激情地读)2.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信拿起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二胡曲诞生了。
(播放《二泉映月》乐曲,生欣赏)【百度mp3】二泉映月/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B6 %FE%C8%AA%D3%B3%D4%C2&lm=-13.同学们,你们刚刚听到的就是《二泉映月》,什么感觉?4.《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写在我们的书上,快速看课文,把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段落找出来,带着音乐给你的感觉和情绪,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段话。
(生分别读开始、高潮部分)5.回忆《二泉映月》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一种气势,一种力量,像巨浪一样在心中激荡,生再读高潮部分。
6.要把乐曲推向高潮,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小了一点,愿意读的同学都站起来,用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气势,把乐曲推向高潮。
(生再读尾声部分)五、体会一片情怀1.同学们,回响在二泉池畔的,仅仅是这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吗?此时此刻,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2.尽管社会是如此黑暗,他是如此穷困,他还要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
3.我们听到的这一切的一切是什么?是阿炳积淀已久的一片情怀啊。
4.让我们再次聆听阿炳的《二泉映月》(生再读)5,但是,在五十年代,在那世道,在那个社会,对阿炳的这一片积淀已久的情怀,有人理解吗?是的,一个瞎子,一个艺人,一个乞丐,谁在乎他的情怀?谁在乎他的命运,谁又在乎他的绝世才华,孤独的阿炳,只好把自己的琴声倾吐给这——二泉映月,他的人生,他的情怀,随着他的琴声融入了——二泉映月。
1.这真是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啊。
2.齐读最后一节。
六、小结1、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它曾在美国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我们应该自豪地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一个民族音乐家。
2、出示资料【百度知道】二泉映月评价/question/23207717.html3、我更想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二泉映月》的赞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4、让我们再来聆听这优美的乐章,感受这不朽的情怀。
【百度mp3】二泉映月/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B6 %FE%C8%AA%D3%B3%D4%C2&lm=-1附板书:二泉映月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教学反思结束本课的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触:1、音乐在课堂上萦绕课前,我就播放了《二泉映月》的曲子,悠扬的乐曲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情境,通过几次乐曲的聆听,学生一次又一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感受到当时的创作意境。
2、课文的补白,让学生感悟更深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体会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太容易。
所以在“感悟一段人生”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补充阅读了阿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让学生能尽快地走进阿柄的内心世界,引起与乐曲的共鸣。
在小结部分,教师又相机出示一组对《二泉映月》乐曲的赞誉,特别是“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