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37讲 宋
- 格式:doc
- 大小:723.0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 1.(2017·广州一模)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
这反映了汉代(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农业经济的发展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解析:材料仅仅提及了汉代的一些节日,看不出中央政府和地方的行政关系,故A项错误。
清明、重阳、冬祭腊日等节日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无突出联系,故B项错误。
清明、重阳、冬祭腊日都有祭祀先祖的习俗,春秋社日则有祭祀神灵的习俗,而这些祭祀先祖神灵的活动在先秦时都是上层贵族所垄断的特权,是其所特有的礼乐文明的具体表现。
而这些礼制到汉代却通过节日的形式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并形成定制,这说明礼文化制度在汉代已经世俗化了。
故C项正确。
材料仅仅说的是传统节日,并未提及具体的儒学内容,谈不上新的儒学体系的形成。
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6·唐山模拟)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由此可见( )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D.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孔子强调:养活父母。
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还要对父母不违背。
可见他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故A项正确;孔子的孝道标准不同于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孔子孝道思想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孝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7·山西五校联考)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018·北京文综·T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解释,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选C。
材料中“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意思是“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
孟子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故C符合题意。
甲骨文中的“王”字本义象征军事力量,与儒家教化不一致,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以力假仁者”“以德行仁者”都是“有为而治”,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制度”,D排除。
2.(2018·天津文综·T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体现以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现象。
【解析】选B。
传统上一般认为朱熹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但材料却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他的进步思想。
材料的大意是: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的,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
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这是朱熹进一步解释“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正是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A、C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和解读;材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D表述错误。
3.(2018·全国卷ⅡI·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3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选择题1.(2018·常德一模,25)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并驾齐驱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统一和政治统一是同步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各地工艺和文字大同小异,说明文化有统一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也有统一趋势,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性,未体现多样性,故D项错误。
2.(2017·保定二模,28)《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该科技成就(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答案 D解析火药的发明源于炼丹,并非由少数民族带入中原,故A项错误;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唐代后期,故C项错误;火药传入欧洲对推翻中世纪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3.(2017·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27)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图一战国司南图二清朝早期象牙罗盘A.古代中国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B.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与稳缓性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答案 B解析战国时期的司南是指南仪器,是当时人们为了采玉的需要而发明的,清朝早期的象牙罗盘与战国司南相比较,其原理与功能大抵相似,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稳缓性(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缺乏发展的动力),故B项正确。
4.(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24)中国古代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都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5讲百家争鸣教师用书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5讲百家争鸣教师用书)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5讲百家争鸣教师用书的全部内容。
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5讲百家争鸣教师用书[把握·历史脉络]本专题主要讲述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创立并发展;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科技成就非凡;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对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
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点1|宋明理学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兴起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二、形成过程1.创立——“二程”(1)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1)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1)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轻巧识记]宋明理学三、历史影响1.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核心问题一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②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解,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整合提升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2017·深圳调研)朱熹《劝农文》载:“乡村小民,其间多是无田之家……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
今仰人户递相告诫,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材料体现了( )A .儒家仁爱和谐思想B .宋朝阶级矛盾尖锐C .土地兼并问题严重D .农村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解析:该材料出自朱熹《劝农文》可知与儒家思想有关,另据材料中“二者相须,方能存立”可知要求和谐相处,故A 项正确。
答案:A一、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异同2.《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动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项错误;统治者招贤纳士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排除。
答案:A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之所以没有像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那样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A .政治制度不同B .经济条件不同C .思想条件不同D .思想家个人素养不同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之所以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第37讲宋明理学理学的创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背景(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概况地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易错易混】三教合一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三教合一开始出现于隋朝。
【数字助记】“一、一、二”归纳宋明理学【辨析比较】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区别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答题术语]1.“理学”和“心学”是从属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2.程朱理学的理是外在的,求理要“格物致知”,陆王心学的理是内在的,求理要内心反省。
虽然对理的理解不同,但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都主张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
3.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4.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1.理学与理(1)理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
理学是融合释、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哲学化阶段的儒学就是“理学”,程朱理学从哲学范畴看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从哲学范畴看是主观唯心主义。
(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2.朱熹地位前后变化的原因(1)朱熹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的原因:朱熹的观点尤其是“正君心”的观点,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需要。
(2)朱熹死后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的原因:“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维系专制统治,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3.宋明理学家、佛教、先秦儒学家关于“人性”的探讨宋明理学家认为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
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
佛教主张非善非恶无善无恶,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某些人看来是“善”的,也可能对其他人或物来说是“恶”的。
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4.理学的世俗化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
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葛兆光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
”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
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提升点一单列视点——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史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淡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寻找”体现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提示]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
史料二注:上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论从史出] 由图可知,宋代以来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份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节妇烈女人数增加。
史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探究:(2)据上述史料,说明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论从史出] 史料三介绍了朱熹创立理学的时代背景,区分了“欲”和“人欲”的不同,从侧面指出了理学的进步之处: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提示]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宋明理学的三大特点及影响1.三大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影响(1)积极影响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视角1 从社会进步角度命题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影响。
解题时往往需要根据具体史料,从社会进步性方面分析。
[对点1] 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人之为人,生而已矣。
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
”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
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