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望岳》1.诗歌的背景:诗人在巫山旅居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自己身临其境地欣赏巫山壮丽美景的情景。
2.描写自然景观:诗中描绘了巫山的壮美景观,如诗中“长江横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出诗人在巫山脚下眺望长江时的壮丽景色。
3.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的敬仰之情,他为巫山的壮丽景观所折服,同时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希望超越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反映人生境界:诗中的“自怜短小少年时,目送鸿来翻白愁”揭示出诗人对自己短暂有限的人生时光的反思,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希望能够超越时光限制,追求更高的境界。
5.抒发抱负和豪情壮志:诗中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追求,他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并留下一段崇高的人生赞歌。
《春望》1.诗歌的背景:诗人身处长安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象。
2.春天的景象:诗中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色,如“绿池芳草满春晖”、“官家老尽皆裁缝”的描写展示出春天的繁荣和生机。
3.揭示社会现实: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春天景象的洞察,他通过描写官家儿女的富贵生活和民间百姓的穷困生活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4.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长安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怒之情。
5.反思人生:诗中揭示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他在春天的景色中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表达出对人生的迷惘和追求。
6.感叹时光流转:诗中的“百年多是几多时,望尽青丝白也稀”表达出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时光宝贵的认识。
7.关注民生: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他通过描写百姓的困苦生活和不公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和呼吁。
通过对《望岳》和《春望》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这两首诗的背景和描写手法,还能够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两首诗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古诗望岳知识点总结一、作者望岳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又号东篱(lí)野叟,汉族,祖籍襄阳郢州。
自幼喜爱文学,长于吟诗作对,以诗名家世。
曾游学四方,博览群书,博学达识。
杜甫一生作诗超过1500首,被誉为“诗圣”。
二、创作背景望岳古诗写于唐代贞元年间。
当时,杜甫因遭遇战乱流离失所,深受战乱之苦,悲愤之情难以言表。
杜甫以望岳为立足点,借喻峻岭之志,以抒发自身遭遇战乱所感,表达出一种振奋人心,争取胜利的愿望。
三、艺术特色1. 叙事性强:望岳古诗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情表达无遗。
2. 唯美的意境描绘:诗中描写了景色如诗如画,望岳时的壮美与苍茫,天地的奇幻之景。
3. 或隐或现的抒情:诗中所显示的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战乱的不满,将诗句中的悲壯与壯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四、主题思想1. 爱国情怀:诗中透露出对国家兴亡、社会动荡的愤怒和担忧,表现了杜甫对国家的挚爱和忧虑。
2. 抗争意志:诗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句中写出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描绘了水乡风光和昔日繁荣,雄壮而壮美,引申出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质。
3. 对人生、社会现实的感慨:诗中对山的描写虽然艳丽,但却蕴含无限隐忧,讽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弊政,以此表达杜甫对时代的失望和对人世间动荡的忧虑。
五、思想价值望岳古诗以其雄奇壮美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战乱社会深切的爱国之情和振奋人心的民族精神。
诗中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战乱的不满,反映了诗人对人世间动荡的忧虑,展现了对国家兴亡、社会动荡的愤怒和担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望岳古诗不仅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杰作,更是一部反映社会变革与传统文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总结:望岳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望岳古诗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杜甫的辉煌才华,还能感受到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社会动荡的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望岳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望岳望岳,又称登高望远,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体现。
在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到山上登高远望,同时借用望远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壮志和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七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涉及的望岳知识点。
一、《岳飞传》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岳飞传》这篇篇章。
这个故事讲述了南宋名将岳飞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一些代表性思想。
其中,就包括了眺望昆仑、岳武穆传家等与望岳有关的情节。
在这个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岳飞在打败金兵后,通过登高俯瞰大地和独立思考,得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高尚思想。
这也与望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望岳可以让人抛去俗世的纷扰,享受内心的宁静和深度思考。
二、诗词歌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望岳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题材。
很多诗人墨客在看过美景之后,都会写下一篇优美的望岳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我们最常接触的望岳体裁,就包括了唐代杜甫的《望岳》、宋代苏轼的《望岳》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这些望岳诗词,不仅融合了作者的个人感受和体验,也把人文精神与自然美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它们既是文学的珍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望岳意象除了具体的篇章和诗歌之外,望岳还是一种意象,是一种通过登高望远观察大自然的文化现象。
这个意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内涵。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望岳意象的运用。
比如,在第九课《上学》中,有一个“茅台山的风景和岳阳楼的情操”作为一种涵养内涵的运用。
这也表明了望岳意象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
总结综上所述,望岳是一种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现。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涉及望岳的篇章和诗歌,也可以了解到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内涵。
通过学习和感悟这些文化元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精髓,也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加深刻的升华和提升。
初一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初一语文的古诗词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以下是一些初一语文必背古诗词的知识点:1. 《静夜思》 - 李白- 作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 内容: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 特点: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2. 《望岳》 - 杜甫- 作者: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 内容:描述了诗人远望泰山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特点: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语言雄浑。
3. 《春晓》 - 孟浩然- 作者: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 内容: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
- 特点: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4. 《游子吟》 - 孟郊- 作者:唐代诗人孟郊。
- 内容: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 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实。
5. 《江雪》 - 柳宗元- 作者: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 内容:描绘了江面雪景,表达了诗人孤独的情感。
- 特点:意境清冷,语言简练。
6. 《赠汪伦》 - 李白- 作者:唐代诗人李白。
- 内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 特点:语言豪放,情感真挚。
7.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
- 内容:描述了诗人登楼远望的景象,表达了壮志凌云的情怀。
- 特点:语言雄健,意境开阔。
8. 《绝句》 - 杜甫- 作者:唐代诗人杜甫。
- 内容:以绝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
- 特点:语言精炼,情感丰富。
9.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 内容: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
- 特点:语言优美,情感深沉。
10. 《题西林壁》 - 苏轼- 作者:宋代文学家苏轼。
- 内容:表达了诗人对西林壁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特点:语言流畅,寓意深刻。
在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汇总一、杜甫诗三首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春望》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一《望岳》知识点梳理一、《望岳》《春望》都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杜甫,他是我国唐代的诗人,被后人赞誉为“诗圣”。
二、《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虚实结合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展望诗人心底的愿望三、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望岳》中心: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五、赏析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岱宗夫如何”,以设问统领下文,“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地域广阔。
(修辞)(2)“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写出了远望所见。
(炼字)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虚实结合,“造化钟神秀”用的是虚笔,是说泰山神奇秀美,“阴阳割昏晓”是实写,突出泰山的高大。
(写作手法)(2)“钟”字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
“割”字拟人,形象贴切,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这两句集中表现了泰山的秀美与高大的特点。
(炼字)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这两句写的是实景,是细望所见。
抓住两个景物的细节表现诗人心情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描写角度)(2)“生”字写出山腰云雾层层缭绕,腾云生起之势,用“曾云”衬托出山高。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生动地写出一只只小鸟好象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表现出了山谷的深远。
(炼字)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的顶峰,也要攀登人生的顶峰的愿望。
部编教材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考点梳理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抑郁不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理解: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②“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孤独寂寞凄凉)③“独怆然而涕下”的“涕”体现了什么?答:体现了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④请赏析该诗句在这泪中包含着什么含义?答:表达的不只是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能引起共鸣?答: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惆怅、孤寂)。
九年级上诗词三首知识点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
在九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三首经典诗词,探索其艺术特点和表达主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这三首诗词的知识点。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雄浑奇丽的语言描绘了黄河壮丽的景色和山河壮丽的胜景。
通过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超越自我、攀登巅峰的精神。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意味着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是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推崇。
知识点一:形象描写《登鹳雀楼》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山河壮丽、黄河雄浑的壮丽景色。
这种形象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也展示了作者的艺术造诣。
知识点二:意境艺术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句,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深刻阐述了人们应持有的追求进步、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这种意境艺术表达手法在诗歌中非常常见,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他以个人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歌颂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自然界中大山的崇高。
这首诗词通过对大山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伟大境界的向往。
知识点一:景物描写《望岳》以独特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的雄伟壮丽,以及自然界中的变化。
这种景物描写手法,让读者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知识点二:艺术表达通过“一览众山小”这句发人深省的诗句,表达了对境界和追求卓越的愿望。
这样的艺术表达方式,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受到思想和心灵的触动。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南宋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对江雪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独而坚定的精神,展示了一种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坚守。
七年级下册望岳古诗知识点《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著名诗篇,这首诗开篇便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中国文化中,望岳是一种仰望山峰的情感。
首先,望岳是一种具有扶持精神的象征。
在古代诗歌中,岳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山峰。
岳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性的意义。
唐代的《望岳》充满了赞美之情。
这篇诗歌的构思源于岱宗铜像。
作者为了歌颂岱宗这个永恒的纪念,以硕果仅存的方式表达着无人可及的高峰。
其次,望岳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中国文化的许多面向。
安徽黄山的《黄山太平天国》,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山罢官山居》等作品均有讴歌山峰之意,而且每首诗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题材特点,这些都反映了在古人心中望岳的文化意义。
这也预示着学习望岳古诗是了解中国文化中山峰意义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望岳的意义不仅限于山峰本身,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理解和向往。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而岳则代表了一种自然美的高度造诣。
因此,望岳在中国文化中既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美,也是一种具有精神意义的美。
望岳的诗句中也表达了许多道理,例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句诗表达了对人类能力与未来的要求,并表现出对天地、人类、历史、现实等方面的认知。
而“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故交心,此中有真情。
”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保护。
这些句子在古代都是以岳为背景与情感符号结合,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总之,望岳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所代表的思想相信会在今后的文化传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望岳古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对自然生态的理解。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望岳的精神意义,用人类的文化智慧把生态环境保护好,让我们在新时代中创造更好的未来。
初二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初二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这些古诗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些初二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的知识点:1. 《望岳》 - 杜甫- 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 重要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春望》 - 杜甫- 主题: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 重要句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 《赤壁》 - 苏轼- 主题: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 重要句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主题:以明月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重要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静夜思》 - 李白- 主题:表达了诗人在寂静夜晚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 重要句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6. 《将进酒》 - 李白- 主题:通过饮酒来抒发诗人的豪放不羁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 重要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7.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主题: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
- 重要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主题:通过对登楼远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重要句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9. 《赠汪伦》 - 李白- 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汪伦的深厚情谊。
- 重要句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0. 《江雪》 - 柳宗元- 主题:通过对江雪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清冷的深刻感受。
- 重要句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些古诗词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背诵,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层含义,掌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远望,从“色”写连绵之磅礴气势。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近望,运用拟人手法,“钟”聚集,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阴阳割昏晓。
“割”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细望,以景衬情,热爱之情可见。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极望,抒发志向。
(想象)
一览众山小。
··············································································
思想感情:诗人以饱满的热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泰山风光图,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志向。
后两句赏析:①写法:对比,将群山和泰山对比,突出泰山的高大雄伟。
②内容: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表现出高瞻远瞩的雄
伟气魄。
③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练习:
1.首联用疑问语气,勾勒出怎样的图景?
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泰山风光图。
2.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内容)
3.“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雄伟高大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①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②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5、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里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而是写泰山众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
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汇集在此,是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起来催人振奋。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极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
字的好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的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形象。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
的一种精神气概?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首是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巍峨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