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 格式:ppt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16
(2024年秋最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少年有梦第一课开启初中生活第一框奏响中学序曲1、初中生活“新”在哪里?(P3-P4)①跨进中学校园,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学生!这意味着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我们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
②初中阶段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③初中阶段对我们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2、初中阶段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新的机会?(P4)①富有挑战的课程和学习任务,带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我们提供更多培养兴趣的平台;③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的大门。
④在新的集体生活中,我们涵养品格,提升自我。
3、初中阶段对我们的成长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P4)①家庭、学校、社会寄予我们更高的期望,期待我们越来越上进,志存高远,追梦远航;②越来越踏实,努力学习,勤于思考;③越来越包容,尊重他人,学会合作;④越来越坚强,能坚持,有韧劲,取得更大进步。
4、★初中阶段的重要性?(P4、P2蓝字)①初中阶段对我们的人生具有独特的价值。
我们正处于生命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我们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②初中阶段,是人生美好的年华,也是规划未来之路的重要时期。
5、★如何面对初中生活的各种可能与挑战?(P5)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把准人生方向,积极追求进步,确立更高的发展目标,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中学生。
第二框规划初中生活1、什么是规划?(P6)规划是对未来的事情作出事先的设计与安排。
2、为什么要做好初中生活规划?(P6)生活需要规划,没有规划容易让我们陷入盲目和无序,合理的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初中阶段。
3、★如何做好初中生活规划?(P6-P7)①做好初中生活规划,应当先确定个人发展目标。
我们可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结合社会需要和兴趣、性格、能力等自身条件,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1框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1框“促进民族团结”,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以及青少年如何做维护民族团结的实践者。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民族团结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了解不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讨论题目。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以及民族团结的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近法律主备教师刘春杉一、内容及分析1、教学内容:我们身边的规则生活离不开法律2、内容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我们身边的规则、生活离不开法律。
指的是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离不开法律,其核心是生活离不开法律.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讲清法律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法律的作用。
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有关法律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走进法律是本课知识的起点。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具有基础地位,并有引领的作用,是本课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生活离不开法律,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理解法律的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一)目标定位:1、了解法律的定义、2、知道法律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3、理解法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1、了解法律的定义,就是指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2、知道法律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指知道法律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的区别;3、理解法律的作用就是指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规则、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规则、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则、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寻规则、法律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规则和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用学生身边事、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认识规则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四、多媒体支持本课不使用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问题一、身边的法律你知道吗?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法律等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师生活动:(1)请学生阅读教材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2)请学生发表对法律等相关内容的认识;【解析】让学生说明针对法律等相关内容想了解的问题。
问题二:社会生活为什么要有规则?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生活中离不开规则,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规则,了解各规则的不同?师生活动:请阅读教材并回答下列问题例1:为什么要有交通规则?【解析】“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律,自觉地区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那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
促进民族团结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大家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是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B. 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C.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D. 我国少数民族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教材内容,我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A正确。
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B正确。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由此可见,C正确,排除。
D错误,故选D。
2.下图说明( )A. 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B.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C.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我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依据教材内容,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由此可见,B正确,A C D虽然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故选B。
3.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认识正确的是()A. 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 它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C. 民族自治地方具有高度自治权D. 在少数民族地区都实行区域自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教材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A正确。
B错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C错误,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D错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
故选A。
自由平等的真谛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学难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围绕“自由”这个话题,通过三名同学小蕊、大海、阿梅的对话,引发学生对自由的思考,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由的内涵。
1.阅读教材第96页“运用你的经验”栏目。
2.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蕊、大海、阿梅,现场演绎对话,可以适当增加对话内容和旁白。
3.请全班同学围绕三名同学的对话,分别进行评价交流,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提示:自由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是完全由自己做主,不受规矩的限制;自由应该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无法治不自由活动一:小故事——断线的风筝设计意图:通过形式新颖、师生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以小见大,揭示风筝“无力回天”的根源,诠释出行为失去限制和约束的危害性,道出自由的真谛所在。
1.阅读教材第97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在阅读过程中体会“风筝”的情感变化。
2.(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提示:(1)风筝挣脱了线的束缚,失去了线的保护,自然“无力回天”。
(2)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教师讲解: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活动二:探究网络自由设计意图:该活动基于近些年愈发猖狂的网络谣言而设计。
互联网确实拓展了我们自由表达的空间,网络世界对自由的崇敬似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一些人甚至认为在网络世界里可以天马行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殊不知,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同样有边界。
1.阅读教材第97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目。
2.查一查: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一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课前预习一民族大家庭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怎样的?我国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2.我国各族人民关系是怎样的?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民族政治制度和新型民族关系分别是什么?(1)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新型民族关系: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理解各民族平等。
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某某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5.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3)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二家和万事兴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要性是什么?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2.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表现有哪些?(1)经济方面: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2)社会方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