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416.97 KB
- 文档页数:9
皖江城市带简介(2009-8-11 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已经由早期的9个市扩容了,除了原先涵盖在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新增加了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 成员市:9个。
由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9市组成。
数据: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
“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
“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
“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
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
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2010年04月(第24卷第04期)Ea st Ch i n a Econo m i c M anage m en t Ap r 1,2010(Vol .24,No .04)[收稿日期]2010—02—25[作者简介]程必定(1948—),男,安徽肥西人,研究员,安徽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安徽大学泛长三角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皖江开发【DO I 】1013969/j 1issn 11007-5097120101041007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程必定(安徽大学 泛长三角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51)[摘要]产业转移具有区域相关性,同时也存在着“区域粘性”,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针对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思路,一是提升产业水平,调整振兴“存量产业”,大力发展“增量产业”;二要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加快城市群建设,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培育产业承接能力。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粘性;皖江城市带;江淮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0)04—0024—04The Stra teg i c Th i n k i n g of the Reg i oa l Cohesi on of I ndustr i a l Tran sfer andUndert ak i n g I ndustr i a l Tran sfer i n W an 2ji a ng Urban BeltCHENG B i 2ding(Research Center of Pan 2Yangtze R iver D elta,A nhui U niversity,Hefei 230051,China )Abstract:I ndustrial transfer has regi onal correlati on and regi onal cohesi on .The regi onal cohesi on is neglected .For industrial transfer regi onal cohesi on,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W an 2jiang urban belt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de monstrati on area building has t w o fields .The first field is t o upgrade industry,align and p r omote st ock industry,rap id devel op incremental industry .The second field is t o op ti m izati on s patial layout,integrate city res ources configurati on,s peed up constructi on of urban aggl omerati on,cultivate industrial undertaking ability fr om industry and s pace .Key words:industrial transfer;regi onal cohesi on;W an 2jiang urban belt;J iang 2huai urban aggl omerati on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国务院自2005年以来批准的17个省(市)区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中,惟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2010年2月1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一)目标分解。
《示范区规划》提出了16项主要指标。
结合实际,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项指标,并预测了2015年目标值,这22项指标构成实施《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表。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对无法分解到市的目标,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也要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实现目标。
(二)进度妥求。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示范区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
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五年大发展。
到2015年,《示范区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良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带动全省加快发展。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一、做法宣城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先行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集聚区、苏浙皖边界地区新兴生态型中心城市、面向长三角的“三基地一枢纽”(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加工基地、旅游文化基地和区域性综合枢纽)、带动皖南山区综合开发发展的示范区。
一是加快集中区建设。
规划建设皖东南集中区(以宣城经济开发区和宣州经济开发区为基础,设立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的皖东南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区)、物流园区(5平方公里)、高教园区(10平方公里)、铁路站场及站前新区(10平方公里)。
二是进行组团发展,主要是宣郎广宁工业组团和泾旌宁宣生态经济和旅游文化组团。
三是进行带状开发,主要是环状旅游带、沿边经济带和承东启西综合开发带。
在建设集中区、组团发展、带状开发的格局下,重点承接十大产业,即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建材原材料(包括铜制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轻工纺织、综合能源、旅游文化休闲、物流和以光电、光气、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等为主的部分高新技术。
目前该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要措施是八项:一是定于26日召开动员大会,出台《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细化示范区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是成立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跑省跑部,密切与长三角等地政府、开发区、企业的联系,加强多边和双边合作,加强横向对接。
四是编制专项规划。
修改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集中区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区详规、重点产业规划。
五是研究配套政策。
在融资平台、土地改革、商务成本、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六是加快项目建设。
七是加强宣传推介。
八是建立考核机制。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9.03•【字号】皖政办秘[2010]119号•【施行日期】2010.09.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皖政办秘〔2010〕119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定批复,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照《目录》确定的重点领域,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布局,进一步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地区的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要综合把握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源、环境容量、人口分布、布局规模等要素条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用足用活政策,搞好协调服务,提高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环境评价等环节的工作效率,力争项目尽早落地、尽快发挥效益。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九月三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一、装备制造业(一)汽车。
1. 第三方汽车及零部件公共检测机构能力建设2. “产、学、研”相结合的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建设3. 公告内汽车企业(集团)之间兼并重组的结构调整项目(二)机械装备。
1. 先进高纯度多晶硅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开发制造2. 智能电网设备及新型输变电设备开发制造3. 新型、专用电缆及电缆附件等制造4. 节能降耗变电产品设计与制造5. 新型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与制造6. 新一代单缸柴油机、通用小汽油机及工程机械用大中型柴油机等内燃机及配附件设计与制造7. 余热、余压、高炉尾气综合利用等发电机组及关键配套设备设计与制造8. 固体垃圾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设备设计与制造9. 新型水工设备及产品设计与制造10. 大型水泥熟料、特种玻璃、新型墙材等建材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开发与制造11. 长江航运标准化船型、芜申运河航运标准化船型、淮河航运标准化船型开发与建造12. 铸造和热处理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制造13. 专业化生产及服务中心、企业兼并重组、检测、试验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14. 重点工程引进的关键设备本地化开发二、原材料产业(一)冶金。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安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摘要: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和实施,为安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提出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工作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建议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长怀向海之心的皖江龙翘首起浪,即将巨龙腾飞。
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九个城市之一,安庆作为安徽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产业组团之一、六大交通枢纽之一的地位在规划中得以明确体现,石油化工、轻工纺织、装备和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和新材料、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得以进一步确定和显现。
随着示范区规划实施,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安庆已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重要功能区。
做为人口大市和资源大市,安庆市辖一市七县三区,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611万人,具有区位、资源、产业、文化和教育、市场、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在看到良好的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制约快速发展中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加以解决,促进安庆更快更好的发展。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看,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差距和弱势,表现在:一、对外立体交通格局尚需完善。
安庆市境内有国家高速公路3条,省高速公路1条,水运方面,安庆港辖区长江岸线总长247公里,天柱山机场正常开通的航线有3条。
在经济发展进入铁路和航空港主导经济发展的阶段,各地都十分重视铁路和航空港建设。
铁路和航空港安庆只有运输形式,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多年来安庆交通通道密而不畅,而且一直没有快速通往长三角的交通运输体系,制约了与长三角的联系,影响了安庆的快速发展。
二、内部功能分区不尽合理影响市级经济和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若干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中心。
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这篇论文献给我的导师、的亲戚和同学。
朱高英11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同时完成的论文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一、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二、一、五、二、一、五、五、五、五、五、五、五、六、七、七、七、七、七、七、七、七、八、七、七、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据我所知,该论文不包含他人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的材料,除了论文中特别标注和认可的地方。
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志们已经清楚地解释和表达了他们对这个研究所所做的任何贡献的感谢。
论文作者签名:窦、男满本论文作者完全理解学校关于保留、学位论文使用的规定,并保留教育和向国家有关部门或陶瓷机械发送文件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查阅和借阅文件。
本人授权学校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可使用影印、缩印或扫描保存、论文的编辑。
同时授权中国的科技信息研究所已将本论文纳入“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本委托书适用于解密后的机密论文)论文作者签名:赖南满同期签名:1月R同期监事长签名、BLru。
近年来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西部地区如何处理东部沿海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在对安徽省皖江城市带几个城市的宴会场所进行调查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污染转移的现状及原因。
并从特殊性的角度提出了在整个中西部地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防治污染转移应采取的法律对策和措施。
本文第一章是理论分析部分。
首先,污染转移的概念引出了本文的讨论对象——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
分别从内涵、类型等方面。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探讨摘要:皖江城市带顺应当前产业转移的发展要求,其所受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承接载体初具规模,步伐明显加快,拉动效应日益显现。
与此同时,受产业转移区域粘性、配套产业体系优势不足、产业承接园建设中面临的挑战等因素制约,产业承接面临诸多问题。
为加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充分发掘比较优势,打造产业特色,构筑产业集群化;加快承接园区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完善配套软环境。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长三角;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寻找比较优势、拓展消费市场,将部分或全部的产品生产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而发生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过程。
在推动中西部崛起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安徽省结合自身的物流和成本优势、资源和市场优势、政策和产业优势等一系列组合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出了构建皖江城市带的战略构想。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称《规划》),该规划是迄今为止我国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振兴规划。
皖江城市带以芜马巢(江北产业集中区)、安池铜(江南产业集中区)两大核心并依托10大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整个皖江示范区的建设找寻突破口和着力点,肩负起推进中西部崛起而探索创新产业承接模式的重任。
一、皖江城市带建设现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三保”方针。
安徽省凭借自身独有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扎实的传统产业基础,无疑成为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承接点。
皖江城市带自古就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体系,自建设以来,其所受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承接载体初具规模,步伐明显加快,拉动效应日益显现。
(一) 承接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大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0.01.20•【文号】发改地区[2010]97号•【施行日期】2010.01.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9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 5号)精神,现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
加快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要认真领会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请安徽省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密切与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继续加强与安徽省的合作,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结合《规划》的实施,引导和支持本地产业向示范区有序转移,加快推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
“一轴”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安庆、池州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规划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规划还对2020年的目标进行了展望,到那时,皖江城市带将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住机遇促发展:产业承接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
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指出了区域产业承接的重点和方向,指导性较强;明确了各产业基地(集群)的建设内容,重点突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
一、概述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
安徽省近年来在开发皖江、加快融入泛长三角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备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的客观条件。
在产业结构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并以现有的产业园区为基础,推动园区的规范、集约、特色化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地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以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
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
二、皖江城市带化工产业状况
皖江城市带化工产业主要分布在安庆、铜陵、巢湖、滁州、合肥等地。
园区有:马鞍山慈湖化工园、巢湖安徽华谊煤化工基地、铜陵循环经济试验园、合肥循环经济园、池州东至香隅化工产业园。
1、安庆产业组团,包括安庆市和池州市东至县。
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8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已于2010年1月18日开工建设,该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其中用于含硫原油加工适应性改造及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的投资达61.5亿元,环保投入累计将达到7.12亿元,项目建成后,安庆石化汽柴油总量将增加270万吨/年,炼油综合加工能力将达800万吨/年,可大大缓解国家中部区域市场成品油供需矛盾,实现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和油品质量"双提升"以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双下降"。
该项目还将向用地集约化、工业集群化、产业相互配套的安庆化学工业区提供化工原料,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
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
2、巢湖安徽华谊煤化工基地
安徽皖维高新公司拥有聚乙烯醇产能10万吨/年,高强高模PVA纤维2万吨/年,水泥或熟料240万吨,5万吨醋酐,2万吨可分散胶粉。
公司已经形成PVA的循环产业链。
公司正在打造循环产业链,做大做强PVA。
公司近期收购广维、增资蒙维科技后,加上安徽巢湖本部生产基地,皖维高新将完成全国生产基地的布局,既可以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实现就近消费目标,竞争实力增强。
华谊集团投资50多亿元的安徽无为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一期工程全面开工。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一期工程将建设60万吨甲醇、50万吨醋酸、30万吨醋酸乙酯以及码头,总变电站、水处理、热岛、铁路、物流等项目和公用配套工程,第一期的投资超过50亿元,2010年底三个主体项目基本建成,2011年二季度实现产能达标。
基地占地5平方公里,总投资350亿元,主要项目有年产240万吨甲醇以及醋酸、醋酸乙酯、醋酐、丁辛醇、乙二醇、二甲醚等系列精细化工衍生产品,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届时将实现销售收入近500亿元。
3、铜陵循环经济试验园
安徽六国化工公司是目前安徽省唯一一家上市化肥企业,磷酸二铵产能100万吨、磷酸一铵产能20万吨,2008年公司二铵产量58.4万吨,居全国第五位。
作为国内磷肥行业龙头企业,公司具有较强的管理、技术优势。
公司宿松磷矿80万吨/年磷矿采选项目将于2010年中期试生产,投产第2年达产,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32%品味磷精矿(P2O5)38.25万吨。
宿松磷矿资源储量约2069.22万吨,设计可开采储量为1862.3万吨。
4、合肥循环经济园
定远、合肥等煤化工盐化工基地。
安徽定远大型盐化工项目是安徽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一号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的重点项目。
该项目由淮北矿业集团牵头组建,巨化集团、马钢集团、省投资集团、中盐东兴公司等共同出资建设。
项目分两期建成年产100万吨聚氯乙烯、140万吨电石、76万吨烧碱、250万吨电石渣制水泥装置,以及自备热电站、采输卤、石灰石矿山、铁路专用线等配套工程。
项目总投资160亿元,全部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5亿元,创利税30亿元,其中一期工程建设期为22个月。
煤化工基地将涉及流化床甲醇制丙烯工业技术。
FMTP工业技术的开发成功不仅填补了煤制烯烃技术上的一大空白,而且打破了国外对煤化工重大关键技术的垄断局面。
5、和县精细化工园
华星化工:华星化工农药主导产品有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三大系列二十多个原药品种和八十多个制剂产品,都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产品结构优势明显。
华星化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杀虫单农药生产和出口基地。
公司目前最重要的产品是草甘膦,年产能2万吨,公司将整体搬迁至和县化工园。
三、承接产业转移展望
“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
沿江发展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沿江六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发挥产业各具特色、互补性强、联系紧密的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
积极引进国内外石油化工骨干企业,规划建设沿江原油储备基地和新型石化基地;加快推进安庆原油加工炼化一体化改扩建和化工园区建设。
稳步发展煤化工、盐化工,承接发展煤制乙二醇、聚氯乙烯、两碱等产品。
依托现有基础,承接发展化肥、硫磷化工、精细化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轮胎、橡塑制品等产业
安庆产业组团:包括安庆市和池州市东至县。
依托石化产业基础,促进化工产业集聚,构建循环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实力。
重点承接发展轻纺、汽车零部件及船用设备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
滁州、宣城两翼:充分发挥滁州和宣城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储量大、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开发空间广阔的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
滁州大力推进与南京一体化发展,重点承接发展化工、机械、家电、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重要的盐化工和硅产业基地。
皖北地区:联动发展现代农业、能源、化工、机械、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
重点推进淮南、淮北、蚌埠重化工业发展,建设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加速煤电一体化,积极推进凤台电厂二期、田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三期等“皖电东送”工程,将两淮矿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煤电化基地。
促进蚌埠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生物产业、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推进阜阳、亳州、宿州等市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煤炭、农产品等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四、结语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最佳区域,其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物流需求。
由于皖江城市带地处长江中上游,由于长江航道及南京大桥净空的限制,示范区与
沿海地区及国际之间的物流必然会通过长江下游的中转,因而在化工物流
方面,长远来看必然会给中化扬州带来机会。
因此,需要我们提前应对,把握机遇。
一是要做好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市场调研工作,充分了解皖江城市带化工企业的原料、产品的未来的市场及流向。
二是积极做好企业宣传,使得皖江城市带化工企业了解中化扬州的理念、企业特点、软硬件优势,让中化扬州的美好企业形象扎下根。
三是密切保持与皖江城市带化工企业的联系,随时掌握动态,促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