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2019年精选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1.05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专家、市民,大家下午好!我是庐江区委书记张三,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发言。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承接产业转移是创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带的关键一步。
1. 建设背景皖江城市带是指在长江南岸,由扬州、镇江、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共同组成的一条城市带。
此城市带的发展战略,旨在合理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实现全方位、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为此,皖江城市带提出了“首位发展、可持续发展、品质发展”的发展目标,努力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城市发展带。
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许多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课题。
在这个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更加注重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为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 推进步骤在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我们认为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2.1 深入调研对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而言,深入调研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应当对自己所在的城市带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情况,理解外地转移企业的需求和诉求。
2.2 建设示范区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应当优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在这些示范区内,我们可以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瓶颈解决,推动转移企业快速落地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2.3 改善营商环境承接产业转移需要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
我们应当在合规性、减税降费、资源整合、用地审批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积极营造容纳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发展环境。
3. 未来计划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已经启动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工作,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保持专注、务实、创新的态度,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形势和区域发展目标,打造集政策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于一体的建设体系。
同时,我们将积极探寻合作发展的机遇,吸引更多优质的产业企业落户。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第24卷第1期 2014年1月 Vol.24 No.1 Jan.2014DOI:10.3969/j.issn.1674 8131.2014.01.01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 ———基于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及趋势的思考张亨明(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合肥230053)摘 要: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加强与东部地区政府间的有效合作;要积极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通道,充分利用“长三角”平台,以产业优势为基础,加大产业链延伸,优化产业结构。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链转移;集群式转移;抱团转移;产业转移通道;产业结构升级中图分类号:F260;F127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131(2014)01 0103 06一、引言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从全国视域而言,加快中部崛起,加快长三角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皖江城市带可起到中枢联动的作用;同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历史契机,可以预见将为安徽带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对安徽的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方法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方法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方法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方法更多精品源自课件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背景二、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高端企业少安徽省长期以来是以“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基本形象着称。
与毗邻的东部发达省份比,产业基础较薄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方式粗放,高端企业比较少。
全省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重工业产品上。
产业结构多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为主导,所以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端,即价值链的低端。
2.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长期以来,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较落后,产业基础较薄弱,发展观念也较落后,缺乏对产品研发的重视和投入,致使产品研发和设计水平低,品牌创建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低。
“示范区”内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较少,而且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国际化能力较弱,生产效益和效率均不高。
3.营销观念落后,品牌意识缺乏由于缺乏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大市场氛围,“示范区”大多数企业营销观念比较落后,市场开发不积极,思想较保守;品牌意识缺乏,产品宣传和服务不到位;中小企业缺乏长期战略规划,小农经济意识比较强,小富即安,有饭吃就行。
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营销观念和品牌意识方面有较大差距。
4.高科技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示范区”长期经济发展落后,收入水平较低,致使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缺乏。
特别是高科技人才,一方面流失多,一方面引进难;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人口出现“空心化”;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大中专学生多数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安徽人口6860万,常住人口5950万,净流失910万。
三、从“微笑曲线”理论,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策略1.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实现高标准、高起点、高端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低水平重复,而是技术升级创新的过程。
因此,“示范区”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
【关键字】分析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对策分析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2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作为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组织了22 个部委、80 多名专家,深入皖江地区10 个市的146 个调研点,实地考察企业、园区、港口的重点建设项目,其意义主要表现在:1、是国家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试验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规划。
它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这些战略定位,与国家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定位非常契合。
2、安徽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首先,获得中央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
示范区不仅要承接产业转移,而且要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发展有机结合,目标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产业链承接,培育壮大战略性主导产业;突出错位发展,积极承接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功能转型,打造生态安全农业基地。
其次,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联动发展。
如建立泛长三角五大基地,推进与长三角在交通能源等根底设施、信息平台及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接。
在全省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如带动皖北发展现代农业、能源、化工、机械、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推进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互动,加快与各区域的交通、水利、通信等根底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全省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关问题思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准。
这是中部地区获批的第四个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
更是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央对安徽省委、省政府致力于融入泛长、皖江城市带建设的充分肯定,是我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光荣政治任务,对于加快把安徽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基本内涵和目标任务是什么,承接哪些产业,如何进行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如何深入推进等等都是需要明确和探讨的重大问题。
一、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与目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载体就是皖江城市带,因而首先要明确皖江城市带基本情况,特别是战略定位与基本目标。
皖江城市带最早见于199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重大决策中提出“皖江城市带”的区域概念。
皖江城市带位于安徽省的中南部,八百里皖江规划区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50万左右,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62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2%、70%,实现工业增加值2661.4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5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6.3%、74.3%、64.78%,充分显示了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皖江城市带处在长江经济带的国家东西发展轴线两侧,在京沪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南北发展轴线的交汇处,长三角拓展的前沿复地。
在全国发展格局中起着中西部“桥头堡”的带动作用。
与其他中西部城市相比,皖江地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皖江城市带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承东启西,联南接北,是泛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九个城市。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针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型创新区,将建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马鞍山作为其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经济社会实现了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全面提速。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将给马鞍山带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后发地区优化经济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契机。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必将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环境、产业等有利条件,加快推进与发达地区思想观念对接、体制机制对接、发展环境对接和相关产业对接,着力营造综合比较优势,创新思路,积极主动全力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
本文将从城市概况、综合经济实力和规模、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比较、ZF因素和机会比较、对外开放程度、环境友好程度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城市概况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北岸,现辖3县4区。
合肥现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八大重点产业。
马鞍山: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具有临江近海、紧靠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是安徽的“东大门”,皖江第一站,现辖三区一县。
近年来,马鞍山实施工业强市、城乡统筹、自主创新和东向发展战略,已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体,汽车、化工、机械、电子等多门类的工业发展体系,是泛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现辖3县4区。
近年来,芜湖形成了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金属压延、船舶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知识读本二〇一〇年六月前言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规划》,这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战略措施,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皖江城市带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务院批准实施《规划》后,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并制定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考核评价办法(讨论稿),正在分层次征求意见。
省直相关部门迅速跟进,积极谋划,制定印发了切合部门工作实际的优惠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也即将制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对于我县而言,能够进入皖江城市带范畴,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新的财政增长点、创造就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等诸多方面,既是一次历史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怎样扬长避短,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等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的思路和机制,更好地促进全县大建设大发展,是我们应当积极应对的现实课题。
根据县长办公会研究的意见,为便于领导和相关部门学习掌握政策,提高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国家和省市各级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汇编成册,印发给县四大班子领导和相关部门,以供参阅。
绩溪县政府办绩溪县发改委绩溪县承接办2010年6月2日目录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介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三、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四、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五、省政府相关部门政策选编1、安徽省国家税务局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若干税收优惠规定2、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若干税收优惠政策规定3、关于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若干价格政策措施的通知六、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考核评价办法(征求意见稿)七、全县示范区建设工作专题讲座提纲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介一、规划背景和范围。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2400字摘要: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是分不开的,但是在产业承接与转移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在半年的时间内,皖江示范区就引进了外商资金28.8亿美元,省外资金2181.7亿元,招商项目总和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相关的政策与体制在产业承接转移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也是必要的。
承接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转移。
关键词:产业承接问题管理可持续发展产业承接与转移的载体是园区,所以各地对工业园区进行扩建与开发也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是盲目的扩建,采取不恰当的手段,就睡影响到资源的配置以及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园区的长远发展。
要使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顺利进行,必须要保证质量,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
需要发挥政策与体制的共同作用,较强管理与协调,避免恶性竞争,对土地以及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一、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承接模式的创新通过不断的探索,滁州、宣城与江苏、上海在园区合作中取得了新的进展,“飞地经济”的形式也被郎溪县采用。
并且与上海松江区、浙江海宁等地的政府将的合作也是不断加强,无锡4个乡镇的产业转移得到整体的承接,从而使无锡工业园形成,在投资方面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投资了150亿元,合肥京东方项目以及芜湖三安光电向两个重大项目进行投资,从而促进了集群式的产业发生转移。
极具影响力的产业基地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建成。
(二)承接数量的增加承接模式的创新直接影响了承接数量的增加,承接数量的增加为发展扩大的动力,由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品牌价值突出,使产业承接的速度加快,仅仅半年的时间,引进外商资金28.8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2181.7亿元,招商项目总和成倍增长。
(三)承接质量的保证虽然承接数量不断增长,但是承接质量也要有保障并且不断提升,一些行业的领先企业加大了投资力度,比如熔盛重工、三安光电以及江西赛维。
除此之外还有国外的领先企业的落户,比较典型的有美国联合包裹公司、尼普洛株式会社、卡特彼勒公司等。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分析研究魏力【期刊名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30)2【摘要】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既是区域间产业调整的互动过程,又是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
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成熟产业,开发和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虽然皖江城市带通过充分利用安徽省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对皖江城市带与相关地区的资源禀赋的分析,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Industrial transfer is both a regional interactive process and a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By undertaking the mature industry in developed areas, less developed regions can promote the local economy by developing the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cheap labor. Nowadays, Wanjiang City belt has made full use of a series of supporting measures issued in Anhui Province, and has made some industrial shift, but it is also faced with some problems. By an analysis of the industry shift in Wanjiang City Belt and the related areas with the method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can be found.【总页数】4页(P37-40)【作者】魏力【作者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7【相关文献】1.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的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对策──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 [J], 徐春林2.产业转移对承接地与转出地的环境影响研究--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分析 [J], 李梦洁;杜威剑3.论面向承接产业转移需求的EOP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 [J], 田南竹4.金融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 [J], 冯静生;刘慧宇;章进5.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验做法系列报道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原因l对策分析杨世奇【摘要】皖江城市带已是我国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几年,皖江城市带已成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承接产业转移较多的区域之一.皖江城市带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对不再适合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现实要求.皖江城市带在承接转移中存在的诸多不完善之处,同样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予以统筹协调处理,以实现皖江城市带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期刊名称】《华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8)002【总页数】5页(P94-98)【关键词】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原因;对策【作者】杨世奇【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9当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内外资本都看好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
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近几年,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利用外资增速达 43%,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利用的省外境内资金 55%来自长三角。
2010年 1月 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安徽沿江九个城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构成皖江城市带,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这是迄今全国惟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
本文将对影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和如何承接产业转移进行探索分析。
1.1.1 人地矛盾加剧随着长三角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长三角地区,造成长三角地区人口不断增长、人均占有土地量的日益减少。
住房紧缺,交通拥堵,人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从下面的表 1中就可以看出,从 2004-2007年,长三角地区内每年至少以百万人的增幅累计增加人口。
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摘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区,是安徽省首个跻身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型区域规划项目。
其相关研究可以促进安徽省及中部地区甚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立足于此,介绍区域概况,在分析各方面优势的基础上,探讨本区域的产业发展。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优势发展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概况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安徽省政府《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
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编制、修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于2009年底正式出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区,是安徽省首个跻身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型区域规划项目。
其主要依托为皖江城市带,即安徽省内长江流域附近地区,包括合肥(省会)、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
2008年,该区域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总量的54%、45%和66%。
其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调查和分析,本文认为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基础。
1、产业部门齐全。
农业方面,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农业基础扎实,现代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工业方面,皖江城市带已形成包含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在内的完整工业体系,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大型工业企业;服务业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餐饮业、金融业、旅游业、物流业等发展迅速。
2、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2009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为10052.9亿,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495.6亿、4902.8亿、3654.5亿,结构比例为14.9∶48.8∶36.3,增长率分别为5%、16.8%、11.1%。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摘要: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本文将主要以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将首先介绍皖江地区的现状,然后分析皖江地区同东部地区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合作和产业升级。
旨在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注重自身产业的升级,为中部其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一、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在此背景下,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的形成,这是国家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
①二、皖江城市带的现状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
区内水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在gdp方面。
安徽省2000年gdp为3038.24亿元,2009年则增加为10191.48亿元,增长了235.44%。
皖江城市带的gdp总和由2000年1641.7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975.37亿元,增长了263.97%。
2009年其对于全省的贡献率也达到了58.63%。
在产业结构方面。
皖江地区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73:53.20:36.07,发展到2010年的9.71:56.11:34.18。
《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需要正确处理好的讲解》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八个关系-------对编制和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建议邢修桂今年初春,我省精心谋划多年的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终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目前,省相关部门和沿江各市正在抢抓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编制规划,力求在未来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分得更多的蛋糕。
笔者认为,要高质量地编制和实施好这份规划,需要正确处理好八个方面的关系:(一)正确处理好全面规划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统筹协调的根本方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毫无疑问首先要对规划范围、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产业方向、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长江岸线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但皖江地区涉及的城市较多,如果参照202x年《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来规划,该区域共有8个城市,加上沿江的巢湖流域在内,省会合肥列入规划也在情理之中。
这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范围,在行政区划上就涉及9个地级城市和60多个县(市、区),覆盖了安徽二分之一以上的行政区域。
应当说编制和实施这样一个规划,对于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安徽科学发展、推进崛起进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但在规划范围和实施的步骤上,如果在九个城市同步启动、平均用力,恐因战线长、范围广,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集聚程度低及兄弟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等因素,影响示范区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笔者建议,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和先下游、后上游,先沿江、后纵深,先配套、后承接的思路,优先选择与长三角城市群接壤的“一山两湖”即马鞍山、芜湖、巢湖三个城市进行示范区的起步区建设。
因为这三市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产业基础、配套服务,以及与长三角的合作关系,完全可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后再向皖江其它城市逐步推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
、皖江地区产业结构现状一)产业结构分析
现阶段皖江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表现在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其比例与其他两大产业相比相对较低,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比较缓慢。
第三产业虽然占GDP比重不断上升,但其上升的趋势不太稳定。
总体来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皖江地区的主要产业,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差距不断增大。
由此可见,皖江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但对产业结构调整起至关重要的第三产业发展落后。
二)产业结构特点
1、产业结构调整层次低。
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发达地区相比偏高,产业结构水平不高。
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导致皖江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皖江地区仍需要继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皖并且以发展装备制造业、轻纺产业、原材料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重点培育汽车、建材、家电、冶金和石化化工等主导产业。
并以发展主导产业为主,同时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要充分利用已有产业结构以及区位优势,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总体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失衡。
第一产业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合理,地区同构化问题较严重。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分析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劣势
1、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1)战略区位优势。
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直
接受益地区,是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并且皖江地区人口密集、消费需求大,市场广阔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
2)产业基础好。
目前皖江地区冶金、、机械设备、电子
元器件、化工、汽车、家电、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己有一定基础,产业集聚效益初步显现。
拥有以奇瑞、江淮汽、马钢、海螺水泥为代表的国内知名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而发展起来,同时也发挥出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3)资源丰富。
丰富的生产要素为皖江地区的发展提供了
便利条件。
其中,淮南拥有丰富的煤矿资源,铜陵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芜湖则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
2、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
1)总体经济水平较低。
尽管皖江地区近几年呈现很好的
经济发展势头,但是总体的经济实力相对较低,市场也不够活跃,对吸引投资并且对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影响。
2)劳动力素质不高。
皖江地区虽然拥有丰富并且廉价的
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其整体素质也不高。
同时,许多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有效支撑科技进步和持续能力不足。
经济落后使皖江城市带地区同时出现了低质量劳动力富裕和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的现象。
3)配套能力弱。
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基础薄弱,产业
链条短。
;二是产业承接载体不完善,皖江地区的主要城市工业园区发展不完善,各项设施不够配套和成熟,缺乏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二)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的问题
1、政策法规制度不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不能完全规范市场行为,因此市场中仍然存在许多违反经济秩序行为,间接影响了皖江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
2、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目前皖江地区产业分布比较分散,导致产业整体实力较弱,缺乏竞争力,不能很好地发挥集群效应。
同时由于产业的分散,导致企业的运输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升,进一步
削弱了经济实力,从而使整个皖江地区的产业没有形成很好的凝聚力。
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皖江城市带的劳动力构成中,高素
质人才所占比例较小,缺乏职业技术和研发能力,使皖江地区在高新产业方面的发展捉襟见肘。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知识产权,导致只能从事低效益的代生产行业,从而使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三、皖江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从高科技、低污染环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以第三产业建设带动新型经济建设,以高新科技产业为
核心。
自主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皖江地区想要取得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以高新科技产业为核心,提升自己的创新能
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12,2011 年皖江地区GDP为11130.21亿元,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为3536.75 亿元,所占比重为32%,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第三产业仍需加大发展。
2、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二)打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基础
1、大力发挥地区原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招商引资战略,以实体经济为引资先头军。
皖江地区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是其主导产业,因此皖江地区想要优化产业结构,吸引产业转移,必须以原
有的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只有在第二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其吸引投资的竞争力。
2、实施合芜马带头驱动作用,扩大整个安徽经济增长能力。
充分发挥合肥、芜湖、马鞍山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集聚的优势,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产业对皖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良好的作用。
三)发挥政府和市场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1、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良性竞争。
产业集群能够加强皖江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产业成本,促进相同企业的技术交流,对吸引产业转移有很好的优势。
因此,皖江地区应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良性竞争。
2、建立健全政府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政府政策一向都是吸引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参考因素,健全的政府工作机制能很好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加大对皖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交通运输,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优化产业结构也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皖江地区应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顺应国内外
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进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落实产业调整,集聚发展要素优势,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