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后发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最佳路径。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其目的在于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地方高校要不要参与、如何参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等问题学界讨论尚不多见,笔者拟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视点进行实证分析,企望能引发同仁的关注与思考。
一、地方高校参与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依据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皖江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对承接地来讲,具有产业从无到有的突变性、从小到大的倍增性、从低到高的跨越性。
产业转移需要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在提升中转型,在转型中创新。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称《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皖江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它是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推进皖江城市带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规划》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突出创新承接模式和发挥示范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一个重点任务就是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决不能搞简单的承接,而是要搞提升式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内生发展动力和竞争力[1]。
这个《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可以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保持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
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
《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
**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面向安徽崛起的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摘要: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对引领安徽经济的崛起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说明了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势条件,并分析了其发展至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皖江城市带如何发挥引擎效应推动安徽崛起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现状分析战略建议一、引言为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并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中,最具建设性的举措就是积极推进中部四大城市带的规划设想,安徽省打造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是其中之一。
作为安徽区域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域,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在今后安徽经济的崛起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皖江城市带发展现状分析(一)皖江城市带近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效1.经济比重大且发展速度快2010年皖江城市带生产总值达到8406.81亿元,占全省的68.02%,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3977.6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3.29%。
由此可知,工业是这一区域经济总量扩张、经济结构优化的主动力。
2010年,皖江城市带财政总收入1319.62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比重达63.94%。
可见,皖江城市带经济运行质量较高,宏观经济效益较好。
根据省经济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皖江地区经济增速达12.5%,超过武汉都市圈0.3个百分点。
2.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长近年来,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快速发展。
2010年,示范区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分别占全省总额的76.2%和72.5%。
到2011年皖江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14.4%。
2011年1至10月,示范区引进1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983个,到位资金2531.1亿元,同比增长62.9%;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3个,投资总额25.7亿美元。
江北集中区已签订15个合同项目,合同金额达767亿元;江南集中区6个产业项目已正式签约,投资额达557.5亿元。
基于STIRPAT模型的土地扩张驱动力研究——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陆冉【摘要】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开发区土地面积进行测算分析,然后应用STIRPAT模型和SPSS软件对人口总量、区域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6个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皖江示范区开发区在2009-2015年土地面积增加了1.82倍.人口总量、区域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皖江示范区土地扩张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当这6个驱动因子每增加1%时,皖江示范区土地面积将分别会增加0.303%、0.064%、0.054%、0.089%、0.124%和0.184%.【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57)019【总页数】6页(P67-71,120)【关键词】土地扩张;驱动力;皖江示范区;STIRPAT模型【作者】陆冉【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3.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各省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而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表现就是土地的扩张。
国务院颁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规划》后,皖江示范区经济高速增长,2015年生产总值就达14 948.00亿元。
“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而城镇化是我们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2014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报告》针对城镇化率较低的皖江示范区提出“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1],旨在吸引城市人口集聚,推进城镇化。
在“产城一体化”过程中必然对土地有着更多需求,所以研究皖江示范区土地扩张驱动力,对促进安徽省、皖江城市带的新型城镇化有着现实意义。
2012年6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une2012 第12期总第262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2T o tal N o.262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政府调控研究严 晗(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摘 要:就政府调控在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中的作用展开探讨,分析了皖江示范区政府调控应遵守的原则,提出了政府调控的手段以及调控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政府调控 中图分类号:F12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12—0005—0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的诞生,这不仅对沿江地区,也给全安徽省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在国务院的规划中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及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皖江示范区)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皖江示范区位于连接东西部的枢纽位置,东部紧邻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三角地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且安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比长三角地区要低廉得多,在承接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同时安徽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拥有钢铁、铜材、煤炭、冶金、有色金属、电力、水泥建材等一些独占鳌头的稀缺资源。
最重要的是安徽省科技资源丰富,人均科技资源占有量位于全国前列。
拥有着如此巨大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安徽省市场化进程相对落后,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又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因此,要抓住如此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得皖江城市带在产业承接过程中有较好表现,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政府适度干预与调控的作用不容忽视。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一、做法宣城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先行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集聚区、苏浙皖边界地区新兴生态型中心城市、面向长三角的“三基地一枢纽”(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加工基地、旅游文化基地和区域性综合枢纽)、带动皖南山区综合开发发展的示范区。
一是加快集中区建设。
规划建设皖东南集中区(以宣城经济开发区和宣州经济开发区为基础,设立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的皖东南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区)、物流园区(5平方公里)、高教园区(10平方公里)、铁路站场及站前新区(10平方公里)。
二是进行组团发展,主要是宣郎广宁工业组团和泾旌宁宣生态经济和旅游文化组团。
三是进行带状开发,主要是环状旅游带、沿边经济带和承东启西综合开发带。
在建设集中区、组团发展、带状开发的格局下,重点承接十大产业,即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建材原材料(包括铜制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轻工纺织、综合能源、旅游文化休闲、物流和以光电、光气、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等为主的部分高新技术。
目前该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要措施是八项:一是定于26日召开动员大会,出台《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细化示范区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是成立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跑省跑部,密切与长三角等地政府、开发区、企业的联系,加强多边和双边合作,加强横向对接。
四是编制专项规划。
修改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集中区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区详规、重点产业规划。
五是研究配套政策。
在融资平台、土地改革、商务成本、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六是加快项目建设。
七是加强宣传推介。
八是建立考核机制。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9.03•【字号】皖政办秘[2010]119号•【施行日期】2010.09.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皖政办秘〔2010〕119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定批复,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照《目录》确定的重点领域,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布局,进一步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地区的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要综合把握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源、环境容量、人口分布、布局规模等要素条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用足用活政策,搞好协调服务,提高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环境评价等环节的工作效率,力争项目尽早落地、尽快发挥效益。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九月三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一、装备制造业(一)汽车。
1. 第三方汽车及零部件公共检测机构能力建设2. “产、学、研”相结合的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建设3. 公告内汽车企业(集团)之间兼并重组的结构调整项目(二)机械装备。
1. 先进高纯度多晶硅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开发制造2. 智能电网设备及新型输变电设备开发制造3. 新型、专用电缆及电缆附件等制造4. 节能降耗变电产品设计与制造5. 新型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与制造6. 新一代单缸柴油机、通用小汽油机及工程机械用大中型柴油机等内燃机及配附件设计与制造7. 余热、余压、高炉尾气综合利用等发电机组及关键配套设备设计与制造8. 固体垃圾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设备设计与制造9. 新型水工设备及产品设计与制造10. 大型水泥熟料、特种玻璃、新型墙材等建材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开发与制造11. 长江航运标准化船型、芜申运河航运标准化船型、淮河航运标准化船型开发与建造12. 铸造和热处理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制造13. 专业化生产及服务中心、企业兼并重组、检测、试验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14. 重点工程引进的关键设备本地化开发二、原材料产业(一)冶金。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支持安徽省人民政府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法规类别】法制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国法[2010]32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含国务院法制局)
【发布日期】2010.07.02
【实施日期】2010.07.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支持安徽省人民政府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法治政
府建设的意见
(国法〔2010〕32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关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的要求,支持你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法治政府建设,优化示范区法治环境,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研究提出以下意见:
1 / 1。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摘要: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本文将主要以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将首先介绍皖江地区的现状,然后分析皖江地区同东部地区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合作和产业升级。
旨在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注重自身产业的升级,为中部其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一、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在此背景下,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的形成,这是国家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
①
二、皖江城市带的现状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
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
区内水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在gdp方面。
安徽省2000年gdp为3038.24亿元,2009年则增加为10191.48亿元,增长了235.44%。
皖江城市带的gdp总和由2000年1641.7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975.37亿元,增长了263.97%。
2009年其对于全省的贡献率也达到了58.63%。
在产业结构方面。
皖江地区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73:53.20:36.07,发展到2010年的9.71:56.11:34.18。
可以看出该区域,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在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产业转移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三、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出现的问题
(一)意识不足。
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皖江地区所存在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不足。
转变这种思想意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提。
(二)劳动力质量不高。
皖江地区虽然劳动力丰富,但大部分属于低端低素质劳动力,缺乏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其中研究型人才更加的短缺。
这主要是由于,皖江地区工作环境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够,而且和政府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关注度不够。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皖江城市带区域的产业主要是以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产业为主。
生产中产业链较短,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的配套能力差,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没有形成该区
域的核心竞争力。
皖江区域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工业规模不大。
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思想意识,积极迎接挑战
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能够带来发展的机遇,但也存在着风险。
政府要积极的引导,提高本区域企业的机遇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以此提高本区域的竞争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加大劳动力的培训和人才的引进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劳动力培训机构的投入,增强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注重培训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技能。
通过创造好的就业环境和提高待遇水平,加强对于高素质研究人才的引进。
同时,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把高校机构和企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三)加快产业技术升级
在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时,要注重本区域产业体系的发展。
在产业选择上,要充分认识到区域的优势和承载能力,即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要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首先,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这即有效的利用皖江地区劳动力丰富的优势,也带动了本区域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了产业链。
其次,积极发展工业园区,吸引东部地区优秀企业。
同时,对于园区产业的经济效益、使用要素效率和环境负担情况进行合理
的评估,淘汰一些落后的企业,使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产业、企业倾斜。
再次,要围绕区域的主导产业,大力吸引一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该区的传统产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四)支持产业和技术同步转移
1、对于东部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来示范区落户的,有关部门主动服务,优先推荐申请国家项目资金扶持,对于用地方面,要给予优先安排,并在税收方面,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2、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骨干企业新建一批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提升本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企业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申报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积极推荐其负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支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紧密结合,围绕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以技术、专利等高新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创办科技型企业。
总结
本文通过主要介绍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后所取得的成果。
说明了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为中西部地区今后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进一步介绍了产业自主创新与升级的重要性,对皖江城市带的产业升级提出了一些建议。
但本文有很多的不足地方,例如:没有进一步研究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没有分析在产业转移中政府的作用,没有对产业升级的重要性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对促进产业升级措施的研究不够完善。
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深入研究皖江城市带产业升级在产业转移中的重要性,皖江地区产业的问题以及对策。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注解
①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文件(发改地区[2010]97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参考文献:
[1]丁家云,雷勋平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秦柳.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1(3):34-35
[3]周茂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swot分析[j].知识经济 201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