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鉴赏】青铜酒器
- 格式:pptx
- 大小:7.43 MB
- 文档页数:70
古代青铜器盉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其功能多样,既作为酒器,也作为水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以下将详细阐述青铜器盉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作为酒器的盉盉作为酒器,是古代宴饮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国维在《说盉》中提到:“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水)而和之而注之于爵。
”这揭示了盉在酒宴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即将酒从尊中取出,与玄酒(水)调和后,再注入爵中供人饮用。
这一过程中,盉起到了调和酒味浓淡的作用,使得酒更加醇厚适口。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盉尤其盛行。
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礼仪制度密切相关。
在那个时代,酒宴是贵族间交流、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身份和地位的场所。
因此,作为酒器的盉,在礼仪和宴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作为水器的盉除了作为酒器外,盉还可以作为水器使用。
在祭祀活动中,盉被用来浇水洗手,以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
这一过程中,盉承载了清洁和神圣的象征意义。
同时,盉也可以用来盛放清水,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三、盉的形制与纹饰青铜器盉的形制多样,有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或柄、下有三足或四足等不同形式。
这些形制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特色。
此外,青铜器盉的纹饰也极为丰富。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盉上常见繁复的云雷纹、兽面纹等装饰图案,这些图案神秘而威严,彰显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铜器盉的纹饰逐渐变得简洁明快,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
四、盉与社会文化的关联青铜器盉作为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礼器,其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盉的盛行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和礼仪制度的完善。
在那个时代,贵族阶层通过使用青铜器盉等礼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通过酒宴等活动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和合作。
此外,青铜器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青铜器盉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生产工艺、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青铜酒器之“青铜觯”的简介和形制介绍酒器觯(zhì)觯,古代饮酒器,共用途与觚同,相当于酒杯。
铜觯盛行于商至周初,在春秋时期罕见。
铜觯的器形变化较大,造型主要有圆体、扁体两种。
扁觯,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初期,造型为椭圆形器身,侈口,束颈,深腹鼓起且下垂,宽圈足,多有盖。
许多觯身及器盖上满饰饕餮、蕉叶、云雷等纹饰,并有凸起的扉棱,浑厚而华丽。
西周时官方柱形觯,四角作成圆弧。
圆体觯流行于商晚期至两西周中期,也为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形似侈口小壶,花纹不及扁体觯华丽。
饮酒之杯。
《说文·角部》:“觯,乡饮酒角也。
《礼》曰,一人洗举觯,觯受四升。
”《礼记·礼器》:“尊者举觯。
”郑玄注:“三升曰觯。
”《韩诗》亦有此说。
四升、三升说与爵一升说相比较,均和商、西周早期之青铜觯容量不相合,故《仪礼》、《礼记》之诸酒器容量比,当非周初之制。
觯又称鍴,同音通假字。
春秋晚期义楚鍴铭:“义楚之祭耑。
”此为鍴之用于祭祀者。
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扁体觯有一盖铭其器为“罐”,圆形的觯有自铭为壶的,但扁体觯均未见有自名为壶的,且这类器形制有的较大,而圆体觯没有较大的形制,故上述第一类是否即文献中的觯,尚存在问题。
据王振铎研究,觯、殂、卮、鍴等字,都是小而圆的饮酒器。
在本文中,依习惯仍将第一类器归于觯属。
扁觯初见于商代晚期,西周初期亦甚流行,其形状为椭扁体,侈口、束颈、深腹、有圈足,不少有器盖,基本形体有以下诸式:一、扁体狭颈式口宽相近或稍小于腹宽,器体颈较长而狭,相应地下腹有较大的鼓出,有盖。
商晚期器(图1)。
兽面纹觯上海博物馆藏图1二、扁体宽颈式口宽略大或略小于腹宽,器颈较一式为宽,因而体形的椭扁很明显。
商晚期器(图2)。
兽面纹觯上海博物馆藏图2三、扁体短颈鼓腹式器口宽而微外侈,因而较为平直,腹近二式,整体外观仍较宽。
青铜时代——青铜酒器大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祥地,谷类酿成酒,始于殷。
而用来盛酒的青铜器皿也盛行在此时盛行。
殷商时代的青铜酒器形制丰富多样、造型独具匠心、美轮美奂。
各式各样青铜酒器,不免让后人惊叹于古人想象丰富的艺术魅力。
而酒文化与青铜文化交融悠悠绵长,更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深厚的积淀。
青铜时代酒器种类很多,有温酒器、盛酒器、饮酒器、挹注器、承尊器等,今天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青铜时代的典型酒器类型及酒器特征。
一、温酒器1、爵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属贵族阶层使用,在结盟、会盟、出师、凯旋、庆功、宴会时,贵族阶层就用这类酒具饮。
爵在商代和西周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
爵“爵”的定名始于宋人。
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酒器,通行至西周。
西周中期后即基本不见。
但《左传》记春秋事仍言及爵,如此书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2、角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
角《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最初当为普通斟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
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3、斝(jiǎ)斝(jiǎ)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pàn)(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斝(jiǎ)斝(jiǎ)是中国古代先民用于温酒的小型容酒器,行裸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
源于同形陶器。
4、鐎(jiāo)被现代学者通称为鐎(jiāo)的青铜器,其形制特征是:圆腹,扁体,小口,直颈,有盖,上腹部有流,曲喙,肩上有提梁,或以链索与盖相连,腹下作三或四蹄足。
中国考古博物馆铜牺尊介绍1. 起源和历史铜牺尊是中国考古界的一件重要文物,它是一种古代用来盛放酒的礼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铜质礼器之一。
铜牺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到西周早期的时期,距今已有大约3000年的历史。
2. 形制和工艺铜牺尊的形制典雅,整体呈现出独特的几何美感。
它有着宽阔的底部和细长的颈部,如果从侧面观察,可以看到其线条流畅,形态优美。
铜牺尊的工艺非常精湛,上面刻有精美的纹饰和铭文,展示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3. 铜牺尊的象征意义在古代中国,铜牺尊是一种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礼器,通常被用作贵族或统治者举行盛大仪式时的酒器。
铜牺尊的底部有四只蹄形足,象征着牺牲动物的纪念,寓意着祭祀和祈福的意义。
4. 发现和保护铜牺尊最早是在中国的一个古墓中被发现的,随后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并被收藏在中国考古博物馆。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物,专家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严格控制环境温湿度、定期进行保养和修复等,以确保铜牺尊的保存和传承。
5. 研究和展览铜牺尊作为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瞻仰。
通过对铜牺尊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铜牺尊的价值铜牺尊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考古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工艺水平,还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珍贵资料,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7. 未来展望作为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牺尊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吸引更多的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在未来的研究和展览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加深入的挖掘和解读,揭示铜牺尊背后更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为世人呈现出一个更加完整和真实的古代中国形象。
介绍一件你感兴趣的青铜器,解析器物赏析的方法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其中一件我感兴趣的青铜器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爵。
青铜爵是一种古代酒器,早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就已经开
始使用。
它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呈长颈、扁腹、三足的造型。
青铜爵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铸造出来的器物十分坚固,经久耐用。
爵的表面装饰着各种纹样,如龙纹、凤纹、兽面纹等,这些纹样既具有装饰效果,又寓意吉祥。
解析青铜爵的赏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考古价值:青铜爵是文物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通过研究它的形制、纹饰等特征,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生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信息。
2. 艺术价值:青铜爵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
风格。
它的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纹饰精美,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
3. 文化价值:青铜爵是中国古代文化符号之一,它代表了古代社会
的权力、地位和财富。
它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用于宴会、祭祀等庄重场合。
4. 时代价值:青铜爵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从早期的简单形制到后来的复杂纹饰,青铜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在赏析青铜爵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思考,并结合历史、艺术、文化等知识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青铜爵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青铜器释名(之二)中国青铜器释名(之二)酒器爵( jue 音决)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上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少数爵也有单柱或无柱,还出土过罕见的方腹的爵。
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
商前期的爵为平底,二柱很短,并紧靠流折(爵体与流衔接部)商后期和西周的爵多为凸底,柱离流折较远。
在酒器当中,爵曾是官位、品级的代表,直到现在还有加官晋爵的词汇。
角( jue 音决)古代炊酒器。
《礼记.礼器》篇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角形状似爵,而前后都是尾。
无两柱,一部分有盖。
已发现的角,大多是商代的。
斝(jia 音甲)古代温酒器。
形状像爵,但较大,有三足、两柱、一鋬,圆口,平底,无流及尾。
有的腹部分裆,形状像鬲;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下有四足,带盖。
主要盛行于商代。
觚( gu 音估)古代饮酒器,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酒杯。
长身,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
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
商代前期的觚较商代后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
觯( zhi 音志)古代饮酒器。
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
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
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
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自身铭文称为“鍴”(如王义楚鍴)而不叫觯。
据有人研究,“鍴”即是“觯”。
尊尊或作共名,或作专名。
铜器铭文常将“尊”、“彝”二字联用,这时尊是礼器的共名。
也有将此种器形称为樽的,用来盛酒或温酒。
宋朝才把一种盛酒器专称为尊。
尊形似觚而中部较粗,口径较大;也有少数方尊。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战国已很少见。
有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模似鸟兽形状,统称为鸟兽尊,主要有鸟尊、象尊、羊尊、虎尊、牛尊等。
它们是另一种酒器,只是器名与尊相通。
青铜器酒器分类一、酒器的历史背景自古以来,酒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酒器作为饮酒的工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其中,青铜器酒器作为古代酒文化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青铜器酒器的分类青铜器酒器按照形状和功能可以分为多个类别,下面将从形状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介绍。
1. 形状分类(1)杯:杯是最常见的酒器之一。
青铜器酒杯形状各异,有圆杯、方杯、腹大口小杯等。
其中,方杯多为四方形或八方形,具有古朴的风格;腹大口小杯则为上宽下窄的形状,方便握持。
(2)壶:壶是一种容量较大的酒器。
青铜器酒壶常见的形状有直口壶、弯口壶、长颈壶等,各具特色。
直口壶一般有细长的颈部和宽口,利于倒酒;弯口壶则具有弯曲的口部,方便饮酒;长颈壶则带有长颈,有利于保存酒液的香气。
(3)盖杯:盖杯是一种带有盖子的酒器。
青铜器酒盖杯造型优美,盖子上常雕刻有动物、花纹等装饰,增加了艺术性。
盖杯既可以保持酒液的温度,又可以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
(4)罐:罐是一种容量较大的酒器,常用于存放酒液。
青铜器酒罐通常有两个耳部和一个口部,造型古朴大气。
罐的容量较大,适合于家庭聚会或宴会等场合使用。
2. 功能分类(1)酒器:酒器是专门用于盛装酒液的器皿。
青铜器酒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盛装酒液,保持酒液的温度和口感。
同时,酒器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常常雕刻有各种纹饰和图案,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技艺和审美。
(2)祭器:祭器是用于祭祀活动的器皿。
青铜器酒器在古代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祭器一般具有较大的容量和独特的形状,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福之意。
青铜器酒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雕刻精美的纹饰常常使人叹为观止。
(3)礼器:礼器是古代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皿。
青铜器酒器在古代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礼器一般具有庄重的外观和精美的装饰,以体现尊贵和尊重。
青铜器酒器作为礼器,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常常使人为之倾倒。
三、青铜器酒器的文化价值青铜器酒器作为古代文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铜器酒器分类
青铜器酒器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
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青铜器酒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觚、觯、斝、瓿等贮酒器:这些器皿一般用于贮存酒类。
其中,觚和觯形状类似,都是长颈、小腹、大口的器皿,斝则有着高颈、扁腹、小口的特点,瓿则是有着圆腹、短颈、小口的铜质水瓢。
2. 鼎、爵、壶等装酒器:这些器皿则是用于装载酒类。
鼎是一种有着三个腿和两个耳的大型青铜器,一般用于宴会聚餐场合,而爵则是一种有着高足、扁口的饮酒器,常常被用来作为尊贵场合的宴饮器皿。
壶则是一种可以盛装酒类的容器,形状有着圆形、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常常被用来作为礼物或赠品。
3. 酒勺、酒杯等饮酒工具:这些器皿则是用于饮酒的工具,酒勺是一种小巧的勺子,用来舀取酒类,而酒杯则是一种小巧的杯子,用来盛装酒类,通常被用作赠礼或饮酒之用。
以上是青铜器酒器的主要分类,每一种器皿都有着不同的形状和用途,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这些青铜器酒器,既是古代文明的见证,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物证。
- 1 -。
觞爵礼乐,商周的青铜酒器作者:王茜来源:《收藏/拍卖》 2016年第7期文:王茜图:南京博物院酒是人类饮食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因此酒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笑傲江湖》中祖千秋与令狐冲论酒具一段开头说“饮酒须得讲究酒具,喝什么酒,使用什么酒杯”,可见美酒自要美器。
酒器与好酒相得益彰,能增饮酒之乐,宴飨之美。
商周时代是中国青铜文化繁荣鼎盛时期, 因此青铜酒器成为这两个时代最为流行的酒器。
它以种类丰富、造型奇特、纹饰繁缛怪诞、制造技术精湛而引人注目。
一般来说,酒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盛酒器、温酒器、挹酒器和饮酒器等几类。
南京博物院藏商周时期青铜酒器种类繁多,形制精美多样,反映出了当时的酿酒业和手工业的发达,标志着时代的文明与进步,体现着当时人们特定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
同时也折射出了绚丽的民俗文化风貌、政治社会风尚及其等级尊卑的人伦意识。
透过它们还可以想见其工艺之精美,甚至依稀可见商周时代活泼生动的生活场面。
决胜尊俎间,盛酒之器盛酒器在商周青铜酒器中种类最多,因酒酿造出来后就需要较大的容器来贮存,祭礼和宴饮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容器盛放,以便斟到饮酒器中饮用。
从不同功能上又可细分为盛酒尊、壶、罍、觥、卣、缶等。
南京博物院藏棘刺蟠虺纹青铜尊(图2),1958年出土于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淹城遗址的棘刺蟠虺纹青铜尊,此尊为粗体筒形宽鼓腹式,其腹部满饰蟠虺纹,上有细密的棘刺。
其间隔处,有圆涡纹一周,颈和圈足纹饰的外缘,饰锯齿纹一周。
蟠虺纹(图3),又简称虺纹,是春秋中期的主要纹样,是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互缠绕构成的图形,较常见的有双身形、双头形等,是东周时期呈网状花纹的典型代表。
壶与罍也是盛酒器,均兼有装酒和装水的功能。
壶流行于商至汉代,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箪食壶浆”。
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它与罍的主要区别是壶颈长。
最著名的青铜壶为莲鹤方壶,春秋时期,高126.5cm,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许多遣策,其中一七二号竹简记载“〓画枋二,有盖,盛白酒”,一七三号竹简写有“〓画枋一,有盖,盛米酒”,一七四号竹简说“〓画枋一,有盖,盛米酒”。
经查验出土文物,漆画枋内确还留有酒滓。
这说明,“〓画枋”确为酒器,原器内盛有白酒和米酒。
枋与钫同为一族枋与钫,为一种器类,仅质料不同而已。
河北省满城汉墓中就出土有铜钫,形制和容量皆与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漆画枋相同。
枋(钫)大致是战国中晚期开始流行,在西汉早期较常见,但到西汉中期以后,在中原地区就很少见到了。
中国古代的白酒和米酒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遣策记述,墓中的四件漆画枋分别盛有白酒和米酒。
所谓白酒,有人说是久储澄清的陈酒,《周礼·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郑玄注:“昔酒,今之酋久白酒,所谓旧〓者也。
”另有人说应是指反复重酿之酒,《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说“白酒曰醝”,晋人张华《轻薄篇》有“苍梧竹叶青,宜城九酝醝”之句,九酝醝很清淡,像白水,故称白酒。
张衡《南都赋》说“酒则九酝甘醴,十旬兼清”,曹操献“九酝春酒法”时也说“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
至于米酒,据认为可能即是醴酒。
《北堂书钞·酒食部》引《韩诗》、《汉书·楚元王传》颜师古注,皆说醴为甜酒,少曲多米,即今之醪糟,故称米酒、米酿。
规格: 高51.5厘米Height 51.5cm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年代: 西汉Western Han Dynasty类型质地类型: 漆器功用类型: 酒具栏目关键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器收藏地: 湖南省博物何纹。
主题花纹在筒腹中部,为四组羽人驾舟图。
据专家研究,这是一个杀俘虏祭水神的场面。
船上旌旗高飘,刀剑耀眼,鼓声催魂,气氛肃穆、激昂、悲壮,惊心动魄,非常壮观。
美酒增寿三万岁广州出土的汉代陶提筩上有墨书"藏酒十石,令兴寿至三万岁"等字样,由此证明南越王墓出土的铜筩亦为盛酒之器,作用类似于中原的铜壶、铜卣之类。
战国时代的盛酒重器—鹰首提梁壶鹰首提梁壶,战国青铜器,山东诸城博物馆藏。
这件铜器颈长腹深,鼓腹平底,矮圈足,通体饰瓦纹,腹背有一环形纽。
通高54.6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28.4厘米,足径15.3厘米,重达10公斤。
因它的顶部被别出心裁地制作成一只双目高突,昂视长空的鹰首状,在盖的上方有一个可供用手提携的横梁,所以定名为鹰首提梁壶。
壶是古代人们最常用的一种生活器具。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陶壶。
到了商周时期,壶又成为青铜器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在史书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有关它们的记载。
《诗经》中云:“清酒百壶”。
《孟子》中记:“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周礼》注解中曰:“壶,酒器也。
”由此可知,壶是古代人们主要用来盛酒的器皿。
在奴隶社会,统治者制定了整套的礼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于是某些青铜器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即所谓的“藏礼于器”。
原来是日常生活用品的铜壶,也成为重要的礼器之一。
正因为如此,古人对铜壶的制作是非常的讲究的。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主人的地位喜好,壶的形状或方、或圆、或高、或矮、或精美华丽、或新颖别致。
精雕细刻,一丝不苟。
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古代铜壶,成为今天宝贵的艺术珍品,鹰首提梁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那别具一格的造型,神态昂然的身姿,在战国中晚期的青铜器中,犹如鹤立鸡群,出类拔萃,而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铜壶也形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一般认为,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壶,庄重浑厚,纹饰华丽。
到了春秋战国,则变为制做轻巧,纹饰简朴。
鹰首提梁壶则巧妙的将两者聚为一身,既继承了商代、西周的传统,又表现出了春秋战国的特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它的设计构思有着独到的过人之处,将壶顶作成仰视的鹰首,利用鹰嘴的自然形态作为壶的流口,形象逼真,自然流畅。
当人们提着横梁倾斜壶身倒酒时,鹰嘴的上唇便可自动打开。
倒完酒后将壶直立,鹰嘴又会自动合闭。
整个壶盖用铜环与提梁相联,既能自由开启,又可避免脱落。
精品推荐—三⾜青铜爵杯爵也称爵杯,古代饮酒器也是我国青铜器中的⼀⼤类。
史载,地位尊贵的⼈⽤爵,在古代天⼦分封诸侯时,赐给受封者的⼀种赏赐物。
再后来“爵”就成了“爵位”的简称,“加官进爵”也就由此⽽来。
爵杯在⼿,占尽天时地利⼈和,寓意战胜困难,⽆往⽽不胜,加官进爵,欢庆胜利。
在现代爵杯主要⽤于商务公关活动中,送上司,领导,商业伙伴等都是上佳之选。
青铜爵杯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已经进⾏了⼤量的铸造,仅供于贵族阶层的使⽤,在结盟、出师、庆功、宴会时才会进⾏使⽤,⾜以可见它的地位。
爵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今的分酒器或温酒壶,形状较为的独特,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的状尾,中为杯,下有三⾜,流与杯⼝之间有柱,是各个时期爵的共同特点。
中国制作的青铜器在⼆⾥头⽂化时期就已经出现,其中最基本的形制就是较平且尾部较短,没有柱或者为柱状的雏形,底部较平。
藏品介绍中⽂名称:三⾜青铜爵杯英⽂名称:Three-legged bronze goblet类别:杂项规格:⼀枚品相:美品注意爵杯的⼤⼩和纹饰精美程度,⼤⼩⼀般在35-20CM之间⽐较合适。
太⼤失去了酒杯的形,太⼩⼜不够⼤⽅。
这尊爵杯⼤⼩适中,造型优雅,有如两⼈在跳交际舞,左⼿环绕,右⼿上抬,踩着舞步的感觉,古今对应,妙趣横⽣。
上图爵杯:⼀侧的⼝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之间有⽴柱,腹部⼀旁有把⼿,下⽅有三个锥状长⾜。
制作精美;爵⾝饰有饕餮、等精美的纹饰,上端和柱上也饰有动物形象。
西周后期,爵逐渐消失。
青铜爵杯作为饮酒之器,早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
陶爵流⾏于夏、商,铜爵流⾏于商和西周,西周以后便罕见爵杯的踪迹了,到了秦汉时期,⼈们⼏乎不知爵为何物了。
宋代以来,以古物为研究对象的⾦⽯学兴盛起来,⼈们才重新开始认识商周爵杯的原始⾯貌。
随之⽽来的仿古之风⼤作,⽬前所见的仿古爵杯,有银爵、铜爵、⽟爵和瓷爵等。
这些仿古爵杯也常常出现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蕉林酌酒图》中就有⽤仿古爵杯饮酒的形象。
青铜酒器之青铜爵杯、斝、觚、觯,角,簋周朝时,对青铜酒器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壶。
这种青铜酒器的格式和规格一直沿袭到清代。
一般来说,饮酒主要用爵、斝、觚、觯、角等。
角的样子似爵,但前后都有尾,无柱,有的角还有盖,盛行于商代;觚,圆形侈口,相当于后代的杯;觥也作盛酒器,多为椭园形,口上前有流,后有把手;觯,形似尊而小用以饮酒或盛酒。
“觥筹交错”的觥也是常见的饮酒器。
此外还有青铜杯。
铜陵出土过青铜杯,两边有耳,或称之“耳杯”。
卣、壶、尊、盉等是盛酒器,盛于商周。
卣,园形或椭园形,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商代壶多扁园,周代壶多园形、大腹,春秋时的壶扁园,长颈,也有方壶,战国时有壶有园形、方形和瓠形等。
盉的式样较多,一般是深脐圆口,前有流(即壶嘴),盖和鋬有链相连接。
钟、钫等为贮酒器。
钫即方形壶,钟即圆形壶,但形体均较较大。
钟还是商代量器。
战国时的齐国以四升为豆、四豆为瓯、四瓯为釜、四釜为钟。
钟、豆、釜等都是当时的标准量器。
战国时的釜为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
豆似高足盘,或有盖。
以上这些酒器多源于陶制,商周时则为青铜制。
作为饮酒器的爵、斝等沿口处均的柱,有单柱、双柱两种。
饮酒时柱则抵住鼻梁,据说是以此提醒饮之人,酒多误事,饮酒应适可而止。
青铜酒器之爵:爵(jué),饮酒器和礼器。
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
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夏代爵胎体轻薄,制作粗糙;椭圆形器身,流长而狭,短尾,流口间多不设柱,平底,一般没有铭文和花纹,偶见有连珠纹者。
商早期流与口之间开始出现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镂有圆孔,以便温酒加火时透风。
商中期后,爵演变为圆身,圆底,流口增高,多设一柱或二柱,柱身加长并向后移,三足粗实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体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饰有饕餮、云雷、蕉叶等精美的纹饰,上端和柱上也饰有动物形象有少数无柱而带盖的爵,盖铸成兽首形。
千年前的杜康——青铜酒器系列介绍(一)爵关于爵的一些常识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陶器时代就有类似的形制),和鼎一样,后来也衍生出超越器物本身的含义,是皇帝对功臣的封赐,周的时候就有了公、侯、伯、子、男等这些爵位。
首先要讨论的是“爵”字。
《说文解字》中:“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chàng)酒。
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
”(鬯酒是古代祭祀用的酒)这段话介绍了爵字如何演变为现在的样子。
最初在金文上的爵是象形的,但是大部分象形的字都会逐渐被会意所替代。
最早的爵字后来的爵字爵的左下是鬯酒,右下是人的一只手,因为要拿住爵。
最奇怪的可能就是为什么会有中上部分像鸟一样的字形。
其实这是种鸟是雀。
将雀化为爵也是有道理的,《说文》中的那段话就有解释:“取其鸣节节足足也”。
雀的叫声唧唧喳喳,古人早造字的时候却有心留意,认为雀的叫声谐音“节节足足”,就是“节制知足”。
如果看过以前有介绍周禁酒令的文章,这个就很好理解,要让世人少喝酒,以免误事。
古文中爵、雀相同也是由此而来。
当然,从象形到会意这个过程用了很多时间,从夏代晚期就出现爵,一直到东周爵的字形才基本确立。
这种关于爵字的解释是比较被认可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马承源老师提出的,他认为爵雀相通是由于东周时的一些爵有鸟雀装饰,说文中则兼括早晚形式。
笔者觉得有些牵强。
再来说说爵本身。
儒家四书五经中的《礼记》记载“二爵二觚四觯一角一斝”。
(不知各位是否了解这些酒器,之后会一一介绍)这是爵与其他酒器的组合。
夏代晚期刚出现爵时,没有发现成组。
商代墓葬中陪葬青铜饮酒器有一爵,一爵一觚,也有一爵一斝组合。
这样的组合很常见,目前发现最大的青铜爵群是著名的妇好墓,各种形式的爵多达四十件。
这里就要涉及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爵的用途。
因为这些组合究竟是如何协作的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青铜器铭文中,有一只白公父爵记载:“白公父作金爵,用献用酌。
古代酒器展示中国酒文化的珍贵文物中国拥有悠久的酒文化,并以其独特的酿酒技艺和传统的酒器闻名于世。
古代酒器作为中国酒文化发展的见证,被视为珍贵的文物。
这些酒器不仅仅是一种容器,更是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古代酒器的展示与研究,我们能够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酒器,展示其在中国酒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一、青铜酒器:漫长岁月中的华美典范青铜酒器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商代时期,青铜酒器就已经成为统治者和贵族的象征,并且在酒宴上得到广泛应用。
青铜酒器以其独特的形状和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饮酒时的典雅和庄重。
在殷商时期,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酒器,如觚、爵、斝等。
其中,觚是一种用来盛放酒的圆底高脚杯,其底座常常以动物形象,如龙、鸟等作为装饰。
爵则是一种大型酒器,形状高大,带有两个耳朵以便于倒酒。
斝是一种体积更大的酒器,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种类丰富的青铜酒器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酒文化的热爱,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
二、瓷器酒器:细腻典雅中的精致艺术古代中国瓷器的发展,为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自唐宋时期以来,中国瓷器在酒器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青花瓷、白瓷还是彩瓷,它们都以其精美的造型和华丽的纹饰,成为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的官窑瓷器尤为著名,其代表作品有天青釉、汝窑、耀州窑等。
这些瓷器制作精良,色彩纯正,器形雅致,成为当时皇宫和贵族宴席上必备的酒具。
其中的青瓷被称为“中国瓷器的瑰宝”,以其温润如玉的质地和独特的釉色,成为传世之作。
三、酒具陶器:村庄里的故事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酒具陶器是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陶器以其简单朴实的造型和耐用性,成为了农民们饮酒的重要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瓮和坛子。
瓮是一种用于盛放酿酒原料或酒液的陶罐,它常见于农家酿酒作坊中。
坛子则是一种用于储存酒液的陶罐,它常常被埋在地下,以利于酒液的陈化和保存。
商周时期青铜器酒器的种类与造型之略探作者:张冬骏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2期摘要: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
青铜器的使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农具、工具、兵器、烹饪器、食器、酒器、盥水器、乐器、杂器等。
本文以酒器为主就其种类与造型进行探究。
关键词:青铜器;酒器;种类;造型青铜酒器的种类、体量及样式较为丰富。
它们主要有爵、單、角、觚、觯、壶、卣、疊、觥、盂、尊、彝等多种。
商周时期广泛流行饮酒,并常伴有隆重的仪式,酒器的种类及造型在当时极其的完备。
青铜酒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饮酒器具1.1爵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
《说文·鬯部》“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音:畅)酒。
”此处的“爵”与古字“雀”相通。
由于器形像雀或是由于曾饰以鸟纹而得名,前人各有解释,不一而定。
青铜爵是用于飨饮酌酒的器具。
它与其他器具,如觚、觯、角和學等形成一种系列。
爵的一般造型特征是,前部有倾倒酒液需用的流(槽),后有尖端的尾状,中间为杯,一侧有盤手,下有三足,在流于杯口之际有柱,一般为双柱,也有单柱的,这些是商和西周早期爵所共有的造型特点。
一说青铜器可以用以蒸煮酒或温酒,但从其材质和器表精美的纹饰来看,绝大部分的爵不大可能当做煮酒器使用。
爵在当时应是用于酌酒的勺或量斗。
1.2斝斝另称“斗”。
《礼记·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鸡夷(彝),殷以斝,周以黄目。
”又《周礼·春官,司尊彝》:“秋尝、冬蒸,裸用斝彝黄彝。
”青铜斝是盛酒行裸礼(酌酒裸地的礼仪)的器具,兼可温酒。
斝的造型与爵相似,有立钉柱而无流和尾,下面承接着与器腹相通的三大空锥足(或刀状足),其容量大于爵。
斝的应用和变化,主要是在商代至西周早期。
商早期器大多颈较长,钉柱较小,颈与腹由不分段到分段,上口侈大,腹部呈圆弧状鼓出,平底。
青铜酒器的简介哎呀呀,青铜酒器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可有意思啦。
在古代呀,青铜酒器那可是相当重要的,有好多不同的种类呢。
先来说说爵吧,它长得有点像个小船,前面有个长长的流,就像个小嘴巴一样,用来倒酒的,后面还有个尖尖的尾。
爵的中间有个柱子,这柱子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呀,据说还有防止人喝得太急的作用呢。
爵一般是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在宴会上用的,拿着它喝酒,感觉特别有范儿。
还有尊,尊的样子可大气啦,一般都比较大,像个大罐子似的。
它上面通常会有各种精美的纹饰,有的是兽面纹,看起来特别威严神秘,有的是云雷纹,那线条就像云朵和雷电一样,很有动感。
尊主要是用来盛酒的,想象一下,在古代的祭祀或者重大宴会上,一个大大的尊摆在那里,里面装满了美酒,那场面可壮观了。
觚也是青铜酒器里常见的一种,它长得高高的,细细的,就像个亭亭玉立的美人。
觚的造型很优美,而且它的腹部和足部也会有各种不同的纹饰。
这觚一般也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用来喝酒的,那些文人雅士或者贵族们拿着觚,慢慢地品着酒,那姿态肯定优雅极了。
再有就是卣啦,卣有点像个大壶,它有提梁,方便提起来。
卣一般用来装比较珍贵的酒,而且它的造型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像小动物,有的有着很奇特的形状,上面的纹饰也是丰富多彩,让人看了都忍不住赞叹古人的手艺和想象力。
青铜酒器可不仅仅是用来喝酒装酒的工具呀,它们还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
那精美的纹饰、独特的造型,都蕴含着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神灵、对祖先的敬畏。
而且这些青铜酒器在不同的时期还有着不同的特点,从它们的变化中我们也能看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只可惜呀,现在我们很难看到它们在古代使用时的那种热闹场景了,但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青铜酒器的时候,还是会被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仿佛能透过它们看到古代那些盛大的宴会、庄重的祭祀,感受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真的是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