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器
- 格式:doc
- 大小:13.15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青铜器盉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其功能多样,既作为酒器,也作为水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以下将详细阐述青铜器盉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作为酒器的盉盉作为酒器,是古代宴饮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国维在《说盉》中提到:“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水)而和之而注之于爵。
”这揭示了盉在酒宴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即将酒从尊中取出,与玄酒(水)调和后,再注入爵中供人饮用。
这一过程中,盉起到了调和酒味浓淡的作用,使得酒更加醇厚适口。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盉尤其盛行。
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礼仪制度密切相关。
在那个时代,酒宴是贵族间交流、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身份和地位的场所。
因此,作为酒器的盉,在礼仪和宴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作为水器的盉除了作为酒器外,盉还可以作为水器使用。
在祭祀活动中,盉被用来浇水洗手,以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
这一过程中,盉承载了清洁和神圣的象征意义。
同时,盉也可以用来盛放清水,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三、盉的形制与纹饰青铜器盉的形制多样,有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或柄、下有三足或四足等不同形式。
这些形制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特色。
此外,青铜器盉的纹饰也极为丰富。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盉上常见繁复的云雷纹、兽面纹等装饰图案,这些图案神秘而威严,彰显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铜器盉的纹饰逐渐变得简洁明快,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
四、盉与社会文化的关联青铜器盉作为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礼器,其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盉的盛行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和礼仪制度的完善。
在那个时代,贵族阶层通过使用青铜器盉等礼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通过酒宴等活动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和合作。
此外,青铜器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青铜器盉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生产工艺、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爵jué——是一种三脚、大腹、有把、饰有禾纹的酒器,或饰有鸟雀图形的敞口酒器。
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用以饮酒,兼可温酒。
《说文》:"爵,礼器也"。
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缘,后面有尾,腹下有细长的足,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
地下发掘出来的有陶制和青铜制,但《左传》上却说是玉制酒器。
现在看到的都比爵要大一些,古书上说可容酒6升。
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君王赐酒给臣下用。
所以它和“爵禄”、“爵位”有联系。
◆尊zūn——它一般为侈口,高颈,鼓腹或筒腹,圈足。
在礼器中的地位仅次于鼎。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尊,形制则为大口或兼尖底。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一些为人注目的刻划符号,就是刻在大口尊上的。
这种尊可能是用来酿酒的。
商代以后的铜尊,则为盛酒器。
在郑州铭功路和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的遗址中,出土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釉陶尊。
这种釉陶尊,主要为敞口、折肩、深腹、凹底的形制,个别已有圈足的。
商末周初还有一种特大侈口、筒状的尊,学者或称之为“觚形尊”。
西周中期的尊,有体卑、短颈、垂腹的特点。
此外,有的尊或有盖,或有鋬(把手),或方形,或圆口方体,不一而足。
著名的四羊尊,就是方尊的优秀代表。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尊盘,尊立于盘上,二者合为一体,尊的口、腹及盘的周身,均有极其繁缛的透雕纹饰,它不仅造型精美,而且是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即掌握了熔模技术的确证。
还有一种形制更特殊的鸟兽形尊,即尊的整体为一立体的鸟兽形状,有盖、有流,且盖、流处理极巧妙。
如夔纹象尊的口盖,设於象背,而盖纽又是一只小象,形成大象驮小象的艺术造形,十分生动。
此外,还有鸟尊、鸮尊、驹尊、犀尊、羊尊、虎尊,不胜枚举。
尊又是酒礼器的通名,所以有些礼器,常自铭为“尊彝”。
古人说“决胜于樽(尊)俎之间”,就是与谈判对方在饮酒食肉的酒宴上取胜。
俎是盛肉器。
汉代酒器端法
东汉时期的酒器端法大致如下:
一、调酒端法
1、夏犊酒:夏犊酒是以犊型小釜为器形,用金、银、铜等金属或玉、象牙等石材来制作,重量轻,器形精巧。
以前用以调酒,现在多用以装茶、糖水,夏犊酒应当灵活多变,来适应不同的场合,酌酒也要有礼节。
2、九锥酒:九锥酒是指九孔的酒咕,一般用金、银、铜来制作,九孔分别象征九天,与天相义,表示“位高权重”的意思,宗教上也有洗礼的意义,可以用来盛酒和洒水,也用以装茶和糖水,礼节上有着严格的要求。
3、浆斗酒:浆斗酒是以浆斗的形状来设计的酒器,用金、银、铜等金属来制作,形似篮子,用以调酒,也可以用来装酒、装茶,供他人或自己享用,浆斗酒要求灵活,讲究酒量。
二、饮酒礼仪
1、藏括:藏括是一种仪式,在中国古代,饮酒时要藏括,即用双手将酒杯拿起,弯腰,表示尊敬和感谢。
2、庆饮:庆饮是一种饮酒礼仪,指的是用双手将酒杯拿起,微笑着望对方,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庆饮可以表达友谊,增进彼此的情谊。
3、噍酒:噍酒是一种饮酒礼仪,即用双手将酒杯拿起,微笑着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友好之意,愿意与对方一起分享杯中的美酒。
家用蒸酒器操作方法
家用蒸酒器的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蒸酒器:先将蒸酒器内部清洗干净,确保无灰尘和污物,然后将蒸屉放入蒸酒器内部,并将酒瓶或酒坛放在蒸屉上。
2. 加水:将适量的清水倒入蒸酒器的底部,确保水位超过蒸屉的高度,但不要超过蒸屉的上沿。
3. 配置蒸汽篮:如果蒸酒器配有蒸汽篮,可以将食材或配料放入蒸汽篮中,然后将蒸汽篮放在酒瓶或酒坛上。
4. 接通电源:将蒸酒器插入电源插座,并按下开关,启动蒸酒器。
5. 调节蒸汽:根据蒸酒器的型号和操作面板上的说明,可以调节蒸汽的强度和时间。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适当的蒸汽强度和时间来完成蒸汽酒的酿造过程。
6. 监控酒的浓度:可以通过观察蒸汽酒的颜色和气味来判断酒的浓度。
当蒸汽酒变为无色或透明,并且具有浓郁的酒香时,即可停止蒸酒的过程。
7. 关闭蒸酒器:在蒸酒过程结束后,可以将开关调至关闭状态,断开电源。
然后等待蒸酒器内部冷却后,即可取出酒瓶或酒坛。
请注意,在操作家用蒸酒器时,需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遵循使用说明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效果。
青铜器中酒器与食器品种名称酒器爵: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
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
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
角:(音 jue)饮酒器。
无柱、流,两端皆是尾。
角同爵的容量比为四比一。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角当推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二里头文化期的异形管流角。
尊: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
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壶:盛酒之用。
使用时间从商至汉代或更晚。
铺首:衔门环的底座,多为虎头、螭、龟、蛇等,起装饰壶身的作用。
卣:(音 you)盛酒器。
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觥:(gōng)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称觥是约定俗成。
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彝:方彝(yí)乃盛酒器。
一般呈方型,出现于商代晚期。
食器豆: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
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山西保德县出土的商晚期带铃铜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豆。
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
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
《礼记·礼器》所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但是,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有关。
鼎: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延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
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
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称"太牢",以下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
1.原始社会:此间所使用过的酒器,我们称之为“史前酒器”,目前可确知的人工史前酒器,从质料上可分为陶酒器和漆酒器两种,其中以陶酒器为大宗,陶酒器从陶色上可分为彩陶、灰陶、红陶、白陶、黑陶等;器形有壶、尊、鬶、觚、罍和蛋壳黑陶杯等。
蛋壳黑陶高柄杯:山东龙山文化最高级的饮酒具英文名称: Eggshell black pottery cup with high stem规格: 口径8.5厘米、底径4.2厘米、高16.8厘米年代: 山东龙山文化质地类型: 陶器功用类型: 酒具收藏地: 山东大学考古系出土地:此杯出土于山东省泗水县尹家城遗址2.夏:主要是陶器和青铜器,少数为漆器。
器形有陶觚[gū]、爵、尊、罍[léi]、鬶[guī]、盉[hé],铜爵、斝[jiǎ]和漆觚等。
灰陶大口尊:此尊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是一件陶质贮酒器英文名称: Grey pottery zun with a big mouth规格: 高39厘米年代: 二里头文化质地类型: 陶器功用类型: 酒具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3.商:以陶器和青铜器为主,另有少量原始瓷器、象牙器、漆器和铅器等作辅助。
器形有陶觚、爵、尊、罍、盉、斝,铜觚、爵、尊、罍、卣[yǒu]、斝、盉、瓿[bù]、方彝[yí]、壶、杯子、挹[yì]等。
原始瓷器主要为尊,象牙酒器仅有杯子一种,漆器保存不好,可辨器形者有漆觚和杯子等。
青铜方尊:1990年出土于安阳殷墟郭家庄第一六○号商墓中,具有东夷特色的青铜方尊英文名称: Bronze rectangular zun规格: 通高44厘米 Total Height 44cm年代: 商代晚期质地类型: 青铜器功用类型: 酒具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象牙觥[gōng]杯:象牙觥杯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中,由象牙根段制成英文名称: Ivory gong-shaped cup规格: 通高55厘米、杯身高42厘米、壁厚0.9厘米年代: 商代晚期质地类型: 牙骨器功用类型: 酒具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4.周:以青铜酒器为大宗,原始瓷酒器略有发展,漆酒器品类较商代晚期为多。
盉是中国古代用来调酒的酒器,也是礼器的一种,用青铜制成。
人面盉是商代后期的青铜盉。
该器为大口宽腹圈圆足式,有盖,为具有龙角的人面形,两耳有孔,人面仰天朝上。
器盖与器身连起来看,如同一个仰卧的人头,形态甚为奇异。
器身显得较矮,在两旁近额处有两只兽面状贯耳,恰与人面双耳巧妙相对;另一个流(出水管);器底圈足边镂三孔,一孔在流之下,其他两孔分别在盖耳和贯耳之下,可用系深以系绳提携。
在腹部和器盖的两角之间,主要饰有商代常见的龙纹,圈足上则铸饰云雷纹。
这件形状独特,设计巧妙,装饰风格又殊为怪异的人面,实在是罕有之物。
西周鸭形盉西周的青铜盉。
主要用途是:家居摆放、商务礼品、外事礼品、高档文化礼品。
盉与爵配套可以盛酒,与盘配套亦可盛水。
鸭形盉以鸭腹为器身,背部开口,上面加盖,腹下铸柱状足,鸭首当流,鸭尾作鋬,鋬上站立一小铜人,以其手足将器身与器盖巧妙地连为一体。
盖沿与口下饰长尾凤鸟纹一周。
盖内有阴刻铭文43字,笔画均匀,字迹清晰。
铭文记述应国使者“匍”到氐这个地方探访邢国的国君邢公,邢公派一名叫的官员会见了他,并赠送给他一些礼物。
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盉,以作纪念。
该盉造型新奇,极富想象力。
整体酷似水鸭,或可名之为凫,为水鸟,善飞翔。
器物整体设计精巧别致,匠心独运。
器体上的龙、牛、鸭、人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巧妙和谐地分布于器物的适当位置上,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蕴含着艺术氛围,的确是一件将艺术之美与生活之美完善结合的绝妙佳作,令人叹为观止。
它是根据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所制造,像匍这种卿大夫一级的贵族,只能用鸭、鹅之类造型的器物。
由此可见这件鸭形盉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亦是研究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的实物资料。
楚途盉春秋时期青铜器,通高25.2厘米,口径10.8厘米,重4105克。
前有短曲形龙首流,龙首为双目外突,小圆口,头顶铸出扉棱,作鬣。
两侧辅以蟠虺纹,填以细密的羽状划纹,龙颈密饰鳞纹。
后有扉棱形尾饰,上密饰相互缠绕的蟠虺纹,填以羽状细划纹。
中国古代酒器欣赏(图)古代酒器⼀些,古书上说可容酒6升。
爵是⼀种典礼时⽤的酒器,君王赐酒给⾂下⽤。
所以它和鸟兽尊它⼀般为侈⼝,⾼颈,⿎腹或筒腹,圈⾜。
在礼器中的地位仅次于⿍。
在新⽯器时代(现制为市秤2.5两)提两种。
◆⾖——原先是⼀种⾼脚⽊制器,后各种材质均有。
⾖其实是古代盛⾁盛菜的器⽫,常⽤以装酱、醋之类的有汁调味品,但也⽤来盛酒。
《考⼯记》有“⾷⼀⾖⾁,饮⼀⾖酒”的记载,有⼈说⾖和⽃字通,⽃也是盛酒器。
⽃——也是酒器,不能和量器升之⽃相混。
但它确实是容量⽐较⼤的酒器。
《诗.⼤雅.⾏苇》有“酌以⼤⽃”的诗句,京剧《珍常寨》⾥李克⽤的唱词也有“太保传令换⼤⽃”的句⼦。
⽃酒⼤概是平常⼈的适宜酒量,⼀⽃是⼀⼤盏。
◆卣——它⼀般为⼩⼝,有盖,长颈,椭圆⿎腹,圈⾜,有提梁,挂于两肩。
卣的体形近似扁壶。
因卣为中等盛酒器,最⾼统治者常⽤盛着酒的卣赏赐给有功的贵族。
⾦⽂中每见赐品中有“矩⾿⼀卣”的话。
卣出现于商代晚期,初形较圆,商周之际盛⾏,多为⼤⼝,形扁,腹下垂。
卣也有⽅形、直筒形、鸟兽形等。
约在西周末,卣在礼器中即不常见。
河南信阳蟒张乡商代墓葬出⼟的铜卣中,保存了⽬前所知我国最早的酒。
湖南湘潭荆州乡出⼟的鼍龙纹提梁铜卤是⽬前所见最⼤的铜卤。
上⾯所列出的⽃和⾓两种,即是酒器,⼜是量器,⾓(酒提⼦)今天运酒量酒之⽤,⽃在古代也是量酒之具。
1.【四⽺⽅尊】商晚期偏早器。
原器⼀九三⼋年出⼟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的⽅尊,⾼五⼗⼋点六厘⽶,重近三⼗四点五公⽄。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采⽤线雕、浮雕⼿法,把平⾯图象与⽴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个器物⽤块范法浇铸,⼀⽓呵成,⿁斧神⼯,显⽰了⾼超的铸造⽔平。
⽅尊四⾓的四只卷⾓⼭⽺,以脚踏实地的有⼒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使得这个上边长(五⼗⼆点四厘⽶)⼏乎与器⾼相等的器具显得挺拔、刚劲,丝毫没有头重脚轻之感。
⽺在古代寓意吉祥。
四⽺⽅尊以四⽺、四龙相对的造型展⽰了酒礼器中的⾄尊⽓象。
酒器之道中国酒文化中的陶瓷酒具酒器之道:中国酒文化中的陶瓷酒具在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中,陶瓷酒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传统的饮酒器皿,陶瓷酒具不仅具备实用功能,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中国酒文化中陶瓷酒具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中国古代酒宴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陶瓷酒具的历史渊源陶瓷酒具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陶瓷酒具以陶器和瓷器形式存在,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陶瓷艺术。
在中国古代的酒宴上,陶瓷酒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被用于盛放美酒,更成为了文人雅士品味生活的象征。
二、陶瓷酒具的种类和特点中国陶瓷酒具种类繁多,包括酒壶、酒盏、酒瓶等。
这些酒具制作精美,形态各异,既具备实用功能,又富有审美价值。
其中,陶瓷酒杯是最常见的一种,其造型多样,有圆杯、方杯、莲花杯等。
而陶瓷酒壶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常常作为收藏品备受珍视。
陶瓷酒具的特点在于材质的独特性和制作工艺的精湛性。
中国古代陶瓷采用高温烧制,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其中,汝窑、哥窑和定窑等名窑的陶瓷酒具更是朝代官窑中的瑰宝。
这些陶瓷制品以其细腻的质地、独特的色彩和华丽的纹饰,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
三、陶瓷酒具与酒文化的融合陶瓷酒具与中国酒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陶瓷酒具是贵族、文人雅士和官员们宴会时重要的用具。
古代宴席上,宾主互相倾酒为盟,陶瓷酒具成为展现身份地位和交流情感的媒介。
酒具之美与酒文化的魅力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饮酒礼仪。
同时,陶瓷酒具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的赞美和应用。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以陶瓷杯盏为伴,借鉴陶瓷酒具的形态和纹饰进行文人墨客的创作。
陶瓷酒具与文人诗词、绘画、文房四宝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表达。
四、陶瓷酒具的文化价值和传承陶瓷酒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酒文化瑰宝中国古代酒器的传承与创新酒文化瑰宝——中国古代酒器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酒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早已根深蒂固。
而作为酒文化的载体,古代酒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古老而瑰丽的酒器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又展示着创新的艺术美感。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酒器的传承与创新。
一、传承:古代酒器的历史渊源古代酒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酒器是由陶器制成。
这些古老的陶器酒器以其朴素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酒文化的独特理解。
在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出现使得酒器的材质更为多样化,同时也给予了酒器更高的文化内涵。
再到后来的汉唐时期,瓷器酒器的制作达到了巅峰,既精美细腻,又富有装饰性,成为酒文化的重要代表。
二、创新:古韵与现代融合的酒器设计虽然我们欣赏古代酒器的美,但追求创新并将古代酒器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承古代酒器的基础上,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尝试创新,在设计、制作和材料选取上进行探索。
他们试图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酒器。
例如,一些设计师通过运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重新演绎了古代酒器的形态和纹饰。
他们将传统的青铜器或瓷器形态进行简化,加入现代化的几何线条或流畅的曲线,使酒器更符合当代审美观。
同时,他们还在酒器的表面上运用了现代的印刷技术,使其纹饰更加鲜明生动。
此外,古韵与现代融合的酒器设计还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
传统的青铜器和瓷器虽然具有历史文化的韵味,但使用起来较为笨重,不便携带。
因此,一些设计师选择了轻便的材料,如玻璃和不锈钢,来制作酒器。
这样不仅便于携带,还能满足现代人对生活便捷的需求。
三、中国古代酒器的文化寓意与象征中国古代酒器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器具,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的艺术品。
不同形制的酒器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例如,鸟形酒器象征着自由和和平,龙形酒器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此外,古代酒器还广泛运用了吉祥纹样和图案。
古代酒器种类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地区的饮酒习惯和审美观念。
以下是一些古代酒器的种类:
1.觥(gōng):觥是古代中国酒器的一种,通常由玉、陶瓷、青铜等材料制成,形状像一个高脚杯,底部有一只小口,用于装酒。
觥在古代宴会和祭祀仪式中广泛使用。
2.觞(shāng):觞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酒器,与觥类似,但形状略有不同,通常呈长颈瓶状。
觞多用青铜或陶瓷制成,也在宴会和祭祀中使用。
3.瓮(wèng):瓮是一种古代中国的大型酒器,类似于陶罐,用于存放大量的酒。
瓮可以用来盛装酒水,并随时供人饮用。
4.尊(zūn):尊是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一种,用于盛放酒水或祭祀用的液体。
尊的形状多样,有些类似于酒壶,有些类似于酒杯。
5.壶(hú):壶是一种常见的古代酒器,用来盛放酒。
壶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些如同小瓶,有些则像大水壶。
6.鬲(gé):鬲是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一种,外形像一个大锅,通常用于烹饪、盛装食物和饮酒。
7.罍(léi):罍是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一种,形状像一个长颈瓶,有时被用作酒器,供人饮用。
8.醴(lǐ):醴是古代中国用来祭祀神灵的一种酒,也是一种古代的酒器名称。
醴的制作和用途与宗教仪式有关。
这些只是古代酒器中的一部分种类,不同的文化和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独特的酒器。
这些古代酒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习惯,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青铜酒器的简介哎呀呀,青铜酒器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可有意思啦。
在古代呀,青铜酒器那可是相当重要的,有好多不同的种类呢。
先来说说爵吧,它长得有点像个小船,前面有个长长的流,就像个小嘴巴一样,用来倒酒的,后面还有个尖尖的尾。
爵的中间有个柱子,这柱子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呀,据说还有防止人喝得太急的作用呢。
爵一般是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在宴会上用的,拿着它喝酒,感觉特别有范儿。
还有尊,尊的样子可大气啦,一般都比较大,像个大罐子似的。
它上面通常会有各种精美的纹饰,有的是兽面纹,看起来特别威严神秘,有的是云雷纹,那线条就像云朵和雷电一样,很有动感。
尊主要是用来盛酒的,想象一下,在古代的祭祀或者重大宴会上,一个大大的尊摆在那里,里面装满了美酒,那场面可壮观了。
觚也是青铜酒器里常见的一种,它长得高高的,细细的,就像个亭亭玉立的美人。
觚的造型很优美,而且它的腹部和足部也会有各种不同的纹饰。
这觚一般也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用来喝酒的,那些文人雅士或者贵族们拿着觚,慢慢地品着酒,那姿态肯定优雅极了。
再有就是卣啦,卣有点像个大壶,它有提梁,方便提起来。
卣一般用来装比较珍贵的酒,而且它的造型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像小动物,有的有着很奇特的形状,上面的纹饰也是丰富多彩,让人看了都忍不住赞叹古人的手艺和想象力。
青铜酒器可不仅仅是用来喝酒装酒的工具呀,它们还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
那精美的纹饰、独特的造型,都蕴含着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神灵、对祖先的敬畏。
而且这些青铜酒器在不同的时期还有着不同的特点,从它们的变化中我们也能看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只可惜呀,现在我们很难看到它们在古代使用时的那种热闹场景了,但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青铜酒器的时候,还是会被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仿佛能透过它们看到古代那些盛大的宴会、庄重的祭祀,感受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真的是太神奇了。
酒器酒器指用来盛酒用的器具在我国古代,酿酒业的发展,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酒具应运而生,在商代时,由于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提高, 我国的青铜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商代以后,青铜酒器逐渐衰落,到战国、秦汉之际。
青铜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卮、瓿、盉、枓、勺、禁等。
在我国的南方,用木胎涂漆工艺制作的漆制酒具逐渐流行, 其形制也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
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在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见的一种。
耳杯,又称“羽觞”“羽杯”等,是古代的一种饮器。
可用来饮酒,也可盛羮。
耳杯通常的形状为椭圆形,平底, 两侧各有一个弧形的耳。
“羽觞”名称的来由,主要是因为它的形状像爵,两耳像鸟的双翼,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在饮酒时, 杯上可插上羽毛, 意在催人快速饮酒, 所以称为“羽觞”。
耳杯自战国开始出现后,非常盛行,并且一直延续到晋代.在目前出土的历代耳杯中, 多为木胎涂漆的漆器耳杯, 保存得也最完整,此外,还有两耳上鎏金铜饰或者用陶、玉、铜等材质制作的耳杯。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制作精美,且书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
由于在古代,漆器还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因此,能够用漆器耳杯饮酒的多是贵族阶层。
古代酒器就其用途,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类。
青铜酒器是贵族之具,多用于皇室贵族间的宴飨、朝聘、会盟等礼仪交际场合,就像是一种高档的道具;而用于陪葬的青铜酒器,便如同铭功颂德的纪念物品。
所以现在我们见到的商代酒器,或出土或传世,都属于这类高档品。
饮酒须持器。
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
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
说到饮酒之器,我们不禁想起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情景。
从成语中的“觥筹交错”,直至江湖豪杰“以瓢沽酒”或“大碗筛酒”,从书圣王曦之借“曲水流觞”饮酒,诗仙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到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范仲淹“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再到李清照“三杯两盏,怎敌他、晚来风急”……诗文中的“觥”“樽”“杯”“盏”等等,皆是饮酒器具。
只不过,时代不同而饮者有别,上古之人临池用手掬捧而饮,草莽英雄瓢舀碗盛豪饮,文人雅士持杯把盏酌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酒器的外型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酒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酒器的外型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酒器。
按酒器的材料可分为: 天然材料酒器(木,竹制品,兽角,海螺,葫菇)。
陶制酒器青铜制酒器漆制酒器瓷制酒器玉器,水晶制品金银酒器锡制酒器景泰蓝酒器玻璃酒器铝制罐不锈钢饮酒器袋装塑料软包装,纸包装容器。
远古时期的人们,茹毛饮血,火的使用,使人们结束了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农业的兴起,人们不仅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随时还可以用谷物作酿酒原料酿酒。
陶器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炊具;从炊具开始,又分化出了专门的饮酒器具。
究竟最早的专用酒具起源于何时,还很难定论。
因为在古代,一器多用应是很普遍的。
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这种酒醪在现在仍很流行),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就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
故食用的酒具应是一般的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
远古时代的酒器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等。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
(1)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联想到在商代时期的酒具应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
(2)酿酒业的发展,饮酒者身份的高贵等原因,使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成为可能。
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
专职的酒具制作者也就应运而生。
在现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个墓穴中,曾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器具和饮酒器具),据考古人员的分析,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个专职的酒具制作者。
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尤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较大的相似性。
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
酒杯的种类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
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明清时期酒器,琥珀荷叶杯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
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沿袭了商代的风格。
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
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图5)。
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
据<<殷周青铜器通论>>,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
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
此外还有礼器。
形制丰富,变化多样。
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或者再加上jia,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
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
其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
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
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
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
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商周以降,青铜酒器逐渐衰落,秦汉之际,在中国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
漆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类型。
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
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
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见的。
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
汉代,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具变得较为瘦长。
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
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
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
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
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
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
故发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
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
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独特材料或独特造型的酒器,虽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等材料制成的酒器。
明清时期以至解放后,锡制温酒器广为使用。
主要为温酒器。
夜光杯:唐代诗人王翰有一句名诗曰:“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为玉石所制的酒杯,现代已仿制成功。
倒流壶:在陕西省博物馆有一件北宋耀州窑出品的倒流瓷壶。
壶高19cm,腹径14.3cm,它的壶盖是虚设的,不能打开。
在壶底中央有一小孔,壶底向上,酒从小孔注入。
小孔与中心隔水管相通,而中心隔水管上孔高于最高酒面,当正置酒壶时,下孔不漏酒。
壶嘴下也是隔水管,入酒时酒可不溢出。
设计颇为巧妙。
鸳鸯转香壶:宋朝皇宫中所使用的壶。
它能在一壶中倒出两种酒来。
九龙公道杯:产于宋代,上面是一只杯,杯中有一条雕刻而成的昂首向上的龙,酒具上绘有八条龙,故称九龙杯。
下面是一块圆盘和空心的底座,斟酒时,如适度,滴酒不漏,如超过一定的限量,酒就会通过“龙身”的虹吸作用,将酒全部吸入底座,故称公道杯。
渎山大玉海: 专门用于贮存酒的玉瓮,用整块杂色墨玉琢成,周长5米,四周雕有出没于波涛之中的海龙,海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重达3500公斤,可贮酒30石。
据传这口大玉瓮是元始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公元1256年)从外地运来,置在琼华岛上,用来盛酒,宴赏功臣,现保存在北京北海公园前团城。
现代酿酒技术和生活方式对酒具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酿酒工业发展迅速,留传数千年的自酿自用的方式正逐淅淘汰。
现代酿酒工厂,白酒和黄酒的包装方式主要是:瓶装,坛装,对于啤酒而言,有瓶装、桶装、听装等。
在生活水平较低的七、八十年代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及一部分城市地区卖的如果是坛装酒,一般要自备容器。
但瓶装酒在较短时期内就得以普及,故百姓家庭以往常用的的贮酒器、盛酒器随之而消失,饮酒器具则是永恒的。
当然在一些地区,自酿自用的方式仍被保留,但已不是社会的主流。
民间所饮用的酒类品种在最近几十年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十多年前,酒度高的白酒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一直都是消耗量最大的,黄酒在东南一带普遍。
在八十年代之前,啤酒的产量还很少。
但八十年代后,啤酒的产量飞跃发展,一跃而成为酒类产量最大的品种。
葡萄酒、白兰地、威士忌等的消费量一般较小。
酒类的消费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酒具有以下特点:小型酒杯较为普及。
这种酒杯主要用于饮用白酒。
酒杯制作材料主要是玻璃、瓷器等,近年也有用玉,不锈钢等材料制成。
中型酒杯,这种杯既可作为茶具,也可以作为酒具,如啤酒、葡萄酒的饮用器具。
材质主要是以透明的玻璃为主。
有的工厂为了促进酒的销售,将盛酒容器设计成酒杯,得到消费者的喜爱。
酒喝完后,还可以作为杯子。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罐装啤酒越来越普及,这也是典型的包装容器和饮用器相结合的例子。
洋酒从清末开始引入中国,饮酒方式和饮酒器具也传入我国。
西方人饮酒,在不同的场合下,饮用不同的酒,则要选用适宜的酒杯,不能随便乱用。
洋酒酒具在一些较为高档的餐饮场所得到应用。
餐饮场所,分高、中、低等几档。
高档餐饮场所由于销售的酒大多为洋酒类,故饮酒器具有西方化的特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高档场所所使用的酒具逐步在民间得到一定的认可,但并不普及。
餐饮场所中的酒具以星级宾馆或饭店较为规范。
在二星级宾馆以上的场所,必须具备酒吧。
星级越高的宾馆,其酒吧的规模就越大,设施越齐全,豪华,酒的价格越高。
理所当然,其酒具就更加齐全和规范化。
目前在酒吧所售的酒,以洋酒居多,品种主要有白兰地、威士忌、兰姆酒、杜松子酒、俄得克、香槟、利口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