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天演论》
- 格式:ppt
- 大小:578.50 KB
- 文档页数:3
天演论与严复《天演论》震动了中国严复1895年在天津大狮子胡同1号居所翻译完成《天演论》,并于1898年正式刊刻出版,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书写了辉煌一笔。
留学英国时即留心西学严复作为洋务派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1877年至1879年在英国学习海军期间,就十分留心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广泛涉猎了达尔文、亚当·斯密、卢梭、孟德斯鸠、边沁、赫胥黎等人的著作。
他还结识了洋务派人物、清廷出使英国大臣(相当于今之大使)郭嵩焘,郭嵩焘“见府君(指严复)而异之,引为忘年交。
每值休沐之日,府君辄至使署,与郭公论述中西学术政治之异同”。
可见严复当时对中西学术及政治的研究已颇有心得。
1880年起严复连续居津长达20年。
1885年至1894年间,他曾尝试走传统科举的路子,以实现平生抱负。
为此严复捐了监生,并先后在回福建和赴北京四次参加乡试,结果都落选了。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使得严复从科场梦想中惊醒过来,他感到不能再走科举这条迂缓的路了,于是转而与爱国志士一道,通过舆论大声疾呼,积极宣传维新变法运动。
1895年3月4日至9日,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原强》一文,比较全面地提出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文中指出:“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
自其自由平等观之,则捐忌讳,去烦苛,决壅敝,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是无法之胜也。
自其官工商贾章程明备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
其为学术也,又一一求之实事实理。
推求其故,盖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其于朝,则建民主,开议院,其于野,则合公司,用公举。
练通国之兵以御侮,加什二之赋以足用。
”译《天演论》有政治目的《天演论》原名Evolution and Ethics,即“进化与伦理”,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最初发表于1893年。
严复翻译天演论
《天演论》是严复先生于1910年创作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作品。
这部著作系统地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涵盖了科学、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下面是对《天演论》的一个700字简要翻译。
《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是一个永恒不灭的有机体,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发展规律。
宇宙的演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逐步上升的过程,其中包括物质的演化、生命的产生和进化、社会的发展等。
在物质的演化过程中,宇宙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来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
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化学和物理反应形成不同的物质形态。
严复认为,物质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复杂化的过程,它的最终形式是高级有机体。
生命的产生和进化是宇宙演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严复认为,生命的起源是一种偶然的事件,但生命的进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他认为,生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逐步上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变得复杂,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能力也不断增强。
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严复认为,社会的发展要受到物质、生命和心灵的共同作用。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是一种历史过程,每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理
想的社会。
总之,《天演论》是一部涉及广泛的哲学作品,它试图通过对宇宙的探索和思考,揭示出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规律。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天演论严复译文
以下是5个关于《天演论》严复译文及其出处、意义的赏析:
1.《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
分,其译文准确、流畅,既忠实于原著,又符合中文表达习
惯。
严复在译作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使得译文更具思想性和启发性。
2.《天演论》的翻译和出版,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它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天演论》的译文风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汉语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
3.《天演论》的译文不仅传达了原著的基本思想,还融入了严复
自己的见解。
他强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在适应自然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4.《天演论》的译文语言优美、流畅,表达力强。
严复在翻译过
程中,不仅注重传达原著的思想内容,还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
他的译文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5.《天演论》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
翻译和出版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向中国介绍了
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并以此为契机引发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对全球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演论》严复译文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译文准确、流畅、具有思想性和启发性。
同时,《天演论》的出版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天演论》文言文《天演论》文言文原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工未施。
其时只有荒山野岭,榛莽芜秽,间出奇葩异草,天香夜馥,不类人间之物。
而鸟兽鱼虫,亦未尝有。
然则人亦在其中乎哉?乃悬想得之。
人亦在草木之中,其初与草木无间,亦未始有今日之所谓文明人也。
盖自草昧以至文明,其进程本无间也。
虽然,必待有一种自觉者出焉,然后可与言进步。
何则?以所自觉者,只在己之一身与接于目之所及。
而己之外,更有无穷者。
此无穷者非止山水,且不为其天造草昧也。
惟自觉之所得者,可以与言进也。
此自觉者何由而得乎?曰:学而已矣。
故严复《天演论》文言文,其第一章即赫胥黎氏之言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果信矣。
物之生也,莫不有群焉。
群者天之道也。
物之生也,莫不有类焉。
类者天之道也。
天道有善而无恶也。
此有善而无恶之一道也,万物何由而得乎?曰:天地之间,乃以生物为本。
生物之道,总在善相生、恶相克。
善相生则同气者相亲焉,同义者相感焉;恶相克则异类者相嫉焉,异义者相胜焉。
惟有此善而无彼恶也,然后得乎生生之道。
自开辟以至于今日,所生之物无非种焉、族焉、党焉、群焉、类焉。
凡天地之间所生之物无不有类也。
故曰:物必有类而后生也。
故有物必有类;同类则必相聚为群;聚为群则必有胜负存焉;胜负存焉则必有强弱存焉;强弱存焉则必有强弱相临之时,相临之时则必有盛衰存焉;盛衰存焉则必有存亡存焉;存亡存焉则必有存亡相续之端;相续之端则必有忧患存焉;忧患存焉则必有危亡存焉;危亡存焉则必有危亡相继之期;相继之期则必有苦乐存焉;苦乐存焉则必有苦乐相继之源;相继之源则必有善恶存焉;善恶存焉则必有是非存焉;是非存焉则必有彼此存焉;彼此存焉则必有有无存焉;有无存焉则必有形质存焉;形质存焉则必有方隅存焉;方隅存焉则必有人我存焉;人我存焉则必有贵贱存焉;贵贱存焉则必有美恶存焉;美恶存焉则必有是非存焉;是非存焉则必有生死存焉;生死存焉则必有祸福存焉;祸福存焉则必哀乐存焉。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在中国翻译史上,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严译<天演论>,在近代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论述严复和严复<天演论>的文献很多,着眼点不过两个:一是把严复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来论述他的进化论观点和他对西方学术的传播;二是把他作为翻译家来谈论他的译文和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严复所译<天演论>找出其翻译思想与当代某些中西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这对我们继承发扬前辈译论成果、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李颖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刊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2008 ""(36) 分类号:H159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翻译。
严复与天演论严复早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
1879年回国后,先是在福州马江船政学堂任教习,不久调任北洋水师学堂。
1895年,严复在报纸上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等一系列文章,笔锋犀利,激起了很大的反响。
此后,严复又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极力鼓吹变法维新。
《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书,原名《进化与伦理》,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一本论文集。
严复译述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并加上按语,阐发己见,改名为《天演论》,在《国闻报》的增刊《国闻汇编》上连载,1898年正式出版。
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重要思想家。
甲午战争后,严复以笔报国,撰写了许多政论文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1897年,他在报纸上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
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
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复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能不看实际地妄自尊大,一味大弹“夷夏轩轾”的老调,弄得不好,就会亡国灭种。
《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目前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天演论》从翻译到正式出版,经过3年时间。
这3年,即1895年到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很不平常的3年,甲午海战惨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维新运动持续高涨。
这时候《天演论》出来了,物竞天择出来了,自然引起思想界强烈的震动。
以文名世的同治进士吴汝纶看到《天演论》译稿后,赞不绝口,认为自中国翻译西书以来,无此宏制。
这位五十几岁的老先生,激赏之余,竟亲笔细字,把《天演论》全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藏在枕中。
《天演论》《天演论》《天演论》是一部由严复译述的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著作。
《天演论》,原名《进化与伦理》(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uxley)的一本论文集。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号几道,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曾入福州船政学堂读书,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1897年回国后曾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在甲午战争之后译述其中的前两篇,并以《天演论》为书名。
在译述时,严复写了序言并加了不少案语。
1897年12月18日起该书陆续在严复主持的天津《国闻汇编》上发表,次年,由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刊行。
《天演论》主要介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严复翻译此书的意图,就是通过宣扬其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表达自己要求变法自强的政治观点。
呼吁只有顺应“天演”的规律,厉行变法,才能由弱变强,获得生存,否则就有被淘汰和亡国灭种的危险。
正如他在《译〈天演论〉自序》中说的:“此书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也正适应了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需要,因而向中国人民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
严复解释“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并强调这一原则也适用于人类,“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及其稍进,则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根据这一观点,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处于与其他国家竞争生存的世界中,中国是弱者,因而不能再夜郎自大、愚昧无知、空谈夷夏了。
因而他强调要“与天争胜”,要自强、自立、自力、自主,也就是要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天演论》的问世,轰动全国,风行一时。
康有为读到《天演论》译稿后,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并在《孔子改制考》中吸收了进化论的历史观。
梁启超也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在《时务报》上大作文章。
《天演论》中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是对近代早期知识分子的一次重要思想启蒙,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天演论中国现代科学思想开创者严复的重要著作深度分析了世界的物理科学规律和天体运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许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和著作。
严复恰好是其中一个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著作《天演论》更是古今中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杰出著作之一。
本文将深度分析严复的《天演论》,探讨它在中国现代科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价值。
一、《天演论》的背景《天演论》是严复在20岁时所写成的成书,该书自序中写道:“闲来好事,笔乱潦草,随意妄为,成此书几年矣”,可以看出该书并非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所写成,更多是严复对于宇宙万物规律的朦胧的认识。
同时,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中国,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大规模传入,进一步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热情,严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涉足与所作出的科学思想探讨。
二、《天演论》的核心思想严复的《天演论》可谓是对宇宙万物的变化以及天体运动的规律做出了初步的认识和总结。
总的说来,《天演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宇宙是永恒不灭的在《天演论》中,严复写道:“天地万物,皆自一气为之。
一气之变,又归于一气。
”这句话表达了严复认为宇宙始终不灭的思想。
在严复的宇宙观中,一切物质都是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它们的出现和消失是因为它们的结合和分离而产生的变化。
而宇宙之所以能够持续而不灭亡,是因为它与万物之间存在着不断的交流和互动。
2.宇宙存在着万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天演论》中,严复认为时间、空间、运动、力量、思想都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严复在书中较为具体地阐述了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地阐述了一种宇宙中的总体规律。
3.探讨了天体运动规律在《天演论》中,严复探讨了天体运动的规律。
他认为,太阳、月亮、行星、恒星等天体的运动都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在旋转中表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
严复为了解释这些现象,提出了一些理论,比如旋矢间相等、周而复始、斗柄相平等。
三、《天演论》对于现代科学的影响尽管《天演论》只是严复在20岁时所写的一篇浅薄之作,但它确实是中国科学思想史上的非常重要的著作之一。
《天演论》翻译研究引言严复是中国翻译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信达雅‛长期以来认为是翻译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和‚金科玉律‛。
然而也有人对严复提出批评,认为他自己的译文就不‚信达雅‛。
其实,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英国文艺批评家理查兹谈翻译时说过: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种活动。
翻译涉及很多因素对,于翻译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文本上,要把翻译放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研究。
一.文化翻译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几个世纪里,翻译学者仅仅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翻译。
直到1976年,在比利时勒芬学术会议的召开宣告了翻译研究学派的成立,在其后的20多年里,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该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重大突破,由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在1990年出版。
他们在研究翻译时关注更为广泛的历史、文化问题,比如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在文本选择过程中的作用、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文本在译入语系统中的接受情况。
玛丽?斯内尔?C霍恩比把这种翻译由文本转向文化和政治的研究,称之为‚文化转向‛,最终形成了文化学派。
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的四个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会出现问题。
‚但是,在话语体系、诗学和意识形态层面也会出现问题‛(Lefevere 1992:87)。
‚勒菲弗尔最初只是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世界观’,但他也赞同弗德雷克•詹姆逊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即‘指导人们行为的形式、惯例和信念的体系’‛(Hermans 2004: 126)。
再后来勒弗维尔将其定义为‚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接受的观念,其中包括观点和态度,并且读者和译者通过它来解读文本‛(Bassnett&Lefevere 2001:48)。
勒弗维尔认为诗学是人们对于文学的看法,或者在某个社会中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看法。
在20世纪80年代,赫曼斯编辑了《对文学的操纵》,他指出‚从译入语的角度,所有翻译为了特定的目的,都包含了对原文本的某种程度的操纵‛(Hermans 11)。
天演论的翻译者是谁
《天演论》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
著作。
该书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
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天演论》是一篇政论文。
该书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
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
联系甲午战争后
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
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
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严复(-),初名传初,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今属于福州市)人。
光绪三年(),严复做为清政府首批派出游学英法的学员,前往英国自学驾车。
在英国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后更名皇家海军学院)自学的两年半中,“考课屡列于优等”,沦为该
校的高材生。
《天演论》就是严复最知名的译作。
论译事之难-严复中国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先生曾经写道的他对翻译的个人见解。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其中信达现在一直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能接受,但是严复所处的时代,他翻译过来的东西主要是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丽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容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即准确,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
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本来就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便是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
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
不过,我们随便取一本译作来看,要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结合得很好,却并不多。
按其原因,一是由于对原著只作粗略的浏览,二是对原著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三是不能真正理解原著。
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着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髓。
因此,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根据自已的体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正补充,只要主要精神不与原文相违背,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结构所执束。
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想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一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夫翻译者,诚为学术之桥梁,文明之津梁。
余从事译事,夙夜匪懈,思所以传扬西学,启迪后学。
今将译《天演论》一书,不揣浅陋,略述译例,以告同好。
夫《天演论》者,英国赫胥黎氏所著,言生物进化之理,推衍至人类,发为公例,诚为科学巨著。
余译此书,首重信,次达,又次雅。
所谓“信”,者,谓译事须忠实于原文,不增不减,不删不削。
盖翻译之宗旨,在于传述作者之意,非己意也。
故于文字之间,务必求其真,求其确,求其不悖原文。
如原文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语,译为“物争天择,适者存”,虽字句稍异,然意旨未尝有失。
此所谓“信”也。
所谓“达”,者,谓译文须通顺流畅,易于理解。
盖翻译之效,在于使读者能领会作者之意,若译文晦涩难懂,则翻译之效将减半。
故于文字之间,务求其达,求其顺,求其易于理解。
如原文有“进化者,自然之理也”之语,译为“进化,乃自然之理”,虽字句稍变,然意旨未尝有失。
此所谓“达”也。
所谓“雅”,者,谓译文须有文采,文字典雅。
盖翻译之艺,非徒传意而已,亦传其文采也。
故于文字之间,务求其雅,求其美,求其有文采。
如原文有“进化如水之就下,势不可遏”之语,译为“进化之势,如水之就下,莫能阻之”,虽字句稍异,然意旨未尝有失。
此所谓“雅”也。
余译《天演论》,盖欲使中国士子,得以窥见西方科学之奥,启发思想之泉源。
是以于“信、达、雅”三者,力求兼备,不敢有所偏废。
虽知翻译之事,固无完璧,然余之心志,则已竭尽所能矣。
夫翻译者,实为学术之桥梁,文明之津梁。
余虽才疏学浅,然亦愿以此微薄之力,为我国翻译事业略尽绵薄。
愿吾国士子,于此书中,得见进化之理,感悟自然之妙,激发创新之志,共谋国家之强盛,民族之复兴。
故余译《天演论》,不避劳苦,不辞艰辛,以求“信、达、雅”之至。
望读者诸君,能以宽容之心,鉴余之诚,共勉于学,共勉于进。
是为译例言。
严复翻译的著作和严复翻译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有缘千里来相见,希望严复翻译的著作严复翻译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能很好的解决你要查找的问题!和你一起进步共同成长!✅严复翻译过哪些西方著作?1、《天演论》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
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2、《原富》原富是中国翻译家严复对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所著的《The Wealth of Nations》翻译的第一个译本起的书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应为《国民财富-对国民财富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
其他常见译名有《国富论》。
3、《群学肄言》翻译的社会学名著之一、原系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所著《社会学研究》一书。
严复于1897年开始译,1898年在《国闻报》的旬刊《国闻汇编》上,发表《砭愚》和《倡学》两篇,题为《劝学篇》。
1903年上海文明编译局出版《群学肄言》足本,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订正群学肄言》,现在流行的是商务印书馆的《严译名著丛书》本。
4、《论自由》《论自由》完成于1859年。
严复在1903年译成中文,以《群己权界论》为书名。
1959年商务印书馆重译出版。
2023年10月1日南京译林出版社重译出版。
《论自由》中心论题有三个:第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二,论个性自由;第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
通读该书,可以看到对个人和社会之间权利界限的划分是全书的核心要义之所在:一是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二是个人对社会负责的唯一条件是,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
该书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5、《穆勒名学》此书主要在阐述理则学,原名为《逻辑学体系》(A System of Logic),反映十九世纪後叶西方资产阶级经验主义思想的一部代表性的逻辑著作,是英国经验主义归纳逻辑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