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天演论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天演论与严复《天演论》震动了中国严复1895年在天津大狮子胡同1号居所翻译完成《天演论》,并于1898年正式刊刻出版,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书写了辉煌一笔。
留学英国时即留心西学严复作为洋务派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1877年至1879年在英国学习海军期间,就十分留心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广泛涉猎了达尔文、亚当·斯密、卢梭、孟德斯鸠、边沁、赫胥黎等人的著作。
他还结识了洋务派人物、清廷出使英国大臣(相当于今之大使)郭嵩焘,郭嵩焘“见府君(指严复)而异之,引为忘年交。
每值休沐之日,府君辄至使署,与郭公论述中西学术政治之异同”。
可见严复当时对中西学术及政治的研究已颇有心得。
1880年起严复连续居津长达20年。
1885年至1894年间,他曾尝试走传统科举的路子,以实现平生抱负。
为此严复捐了监生,并先后在回福建和赴北京四次参加乡试,结果都落选了。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使得严复从科场梦想中惊醒过来,他感到不能再走科举这条迂缓的路了,于是转而与爱国志士一道,通过舆论大声疾呼,积极宣传维新变法运动。
1895年3月4日至9日,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原强》一文,比较全面地提出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文中指出:“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
自其自由平等观之,则捐忌讳,去烦苛,决壅敝,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是无法之胜也。
自其官工商贾章程明备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
其为学术也,又一一求之实事实理。
推求其故,盖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其于朝,则建民主,开议院,其于野,则合公司,用公举。
练通国之兵以御侮,加什二之赋以足用。
”译《天演论》有政治目的《天演论》原名Evolution and Ethics,即“进化与伦理”,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最初发表于1893年。
严复天演论读后感
《严复天演论》是严复先生在清朝末年写的一本哲学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他对天地宇宙的演变过程以及人类在其中的地位和使命
的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类的存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严复通过对宇宙演化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始于混沌,经历了物质的生成、变化和消亡的过程。
他将人类视为宇宙演化的最高形式,人类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参与到宇宙的进化中,创造美好的未来。
我从中领悟到,人类是宇宙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我们不仅是宇宙的观察者,更是宇宙的参与者。
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探索和理解宇宙的规律,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书中还提到了人类的使命和责任。
严复认为,人类的使命是不断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实践和奉献,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智慧,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
在读完《严复天演论》之后,我对人类的地位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们身处于一个庞大而神奇的宇宙之中,我们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我们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使命。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断追
求真理和美好,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读完《严复天演论》让我对人类的存在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宇宙的进化中,不断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做出贡献,同时也要珍惜生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天演论严复译文
以下是5个关于《天演论》严复译文及其出处、意义的赏析:
1.《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
分,其译文准确、流畅,既忠实于原著,又符合中文表达习
惯。
严复在译作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使得译文更具思想性和启发性。
2.《天演论》的翻译和出版,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它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天演论》的译文风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汉语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
3.《天演论》的译文不仅传达了原著的基本思想,还融入了严复
自己的见解。
他强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在适应自然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4.《天演论》的译文语言优美、流畅,表达力强。
严复在翻译过
程中,不仅注重传达原著的思想内容,还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
他的译文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5.《天演论》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
翻译和出版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向中国介绍了
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并以此为契机引发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对全球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演论》严复译文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译文准确、流畅、具有思想性和启发性。
同时,《天演论》的出版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天演论》文言文《天演论》文言文原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工未施。
其时只有荒山野岭,榛莽芜秽,间出奇葩异草,天香夜馥,不类人间之物。
而鸟兽鱼虫,亦未尝有。
然则人亦在其中乎哉?乃悬想得之。
人亦在草木之中,其初与草木无间,亦未始有今日之所谓文明人也。
盖自草昧以至文明,其进程本无间也。
虽然,必待有一种自觉者出焉,然后可与言进步。
何则?以所自觉者,只在己之一身与接于目之所及。
而己之外,更有无穷者。
此无穷者非止山水,且不为其天造草昧也。
惟自觉之所得者,可以与言进也。
此自觉者何由而得乎?曰:学而已矣。
故严复《天演论》文言文,其第一章即赫胥黎氏之言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果信矣。
物之生也,莫不有群焉。
群者天之道也。
物之生也,莫不有类焉。
类者天之道也。
天道有善而无恶也。
此有善而无恶之一道也,万物何由而得乎?曰:天地之间,乃以生物为本。
生物之道,总在善相生、恶相克。
善相生则同气者相亲焉,同义者相感焉;恶相克则异类者相嫉焉,异义者相胜焉。
惟有此善而无彼恶也,然后得乎生生之道。
自开辟以至于今日,所生之物无非种焉、族焉、党焉、群焉、类焉。
凡天地之间所生之物无不有类也。
故曰:物必有类而后生也。
故有物必有类;同类则必相聚为群;聚为群则必有胜负存焉;胜负存焉则必有强弱存焉;强弱存焉则必有强弱相临之时,相临之时则必有盛衰存焉;盛衰存焉则必有存亡存焉;存亡存焉则必有存亡相续之端;相续之端则必有忧患存焉;忧患存焉则必有危亡存焉;危亡存焉则必有危亡相继之期;相继之期则必有苦乐存焉;苦乐存焉则必有苦乐相继之源;相继之源则必有善恶存焉;善恶存焉则必有是非存焉;是非存焉则必有彼此存焉;彼此存焉则必有有无存焉;有无存焉则必有形质存焉;形质存焉则必有方隅存焉;方隅存焉则必有人我存焉;人我存焉则必有贵贱存焉;贵贱存焉则必有美恶存焉;美恶存焉则必有是非存焉;是非存焉则必有生死存焉;生死存焉则必有祸福存焉;祸福存焉则必哀乐存焉。
严复天演论读后感
《严复天演论》是严复先生所著的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哲学意义的作品。
阅读完《严复天演论》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对于宇宙的起源、人类的存在以及命运的安排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严复天演论》以“天演”为主题,详细阐述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严复先生通过对宇宙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天地有极,万物有类”这一理论。
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模式,从而形成了种种类别和层次。
这种“天演”的过程既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也是人类命运的体现。
阅读《严复天演论》让我领悟到,人类的存在和命运并非凭空降临,而是宇宙的一部分。
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长河中的一滴水,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宇宙产生影响,同时也受到宇宙的影响。
严复先生通过深入剖析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过程,呼唤人们要保持对宇宙的敬畏和尊重,同时也要意识到自身的微小和渺小。
在《严复天演论》中,严复先生还提出了人类的命运与宇宙的演化过程息息相关。
他认为人类的命运不仅仅是个体的命运,更是整个宇宙的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要为宇宙的发展做出贡献。
严复先生提出的“天演论”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颗星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和独特的价值。
通过阅读《严复天演论》,我深刻领悟到了宇宙的伟大和人类的微小。
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创造物,我们的存在和命运与宇宙的演化过程息息相关。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宇宙的发展做出贡献。
《严复天演论》给我带来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个世界。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在中国翻译史上,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严译<天演论>,在近代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论述严复和严复<天演论>的文献很多,着眼点不过两个:一是把严复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来论述他的进化论观点和他对西方学术的传播;二是把他作为翻译家来谈论他的译文和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严复所译<天演论>找出其翻译思想与当代某些中西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这对我们继承发扬前辈译论成果、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李颖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刊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2008 ""(36) 分类号:H159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翻译。
《天演论》《天演论》《天演论》是一部由严复译述的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著作。
《天演论》,原名《进化与伦理》(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uxley)的一本论文集。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号几道,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曾入福州船政学堂读书,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1897年回国后曾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在甲午战争之后译述其中的前两篇,并以《天演论》为书名。
在译述时,严复写了序言并加了不少案语。
1897年12月18日起该书陆续在严复主持的天津《国闻汇编》上发表,次年,由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刊行。
《天演论》主要介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严复翻译此书的意图,就是通过宣扬其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表达自己要求变法自强的政治观点。
呼吁只有顺应“天演”的规律,厉行变法,才能由弱变强,获得生存,否则就有被淘汰和亡国灭种的危险。
正如他在《译〈天演论〉自序》中说的:“此书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也正适应了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需要,因而向中国人民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
严复解释“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并强调这一原则也适用于人类,“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及其稍进,则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根据这一观点,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处于与其他国家竞争生存的世界中,中国是弱者,因而不能再夜郎自大、愚昧无知、空谈夷夏了。
因而他强调要“与天争胜”,要自强、自立、自力、自主,也就是要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天演论》的问世,轰动全国,风行一时。
康有为读到《天演论》译稿后,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并在《孔子改制考》中吸收了进化论的历史观。
梁启超也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在《时务报》上大作文章。
《天演论》中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是对近代早期知识分子的一次重要思想启蒙,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天演论中国现代科学思想开创者严复的重要著作深度分析了世界的物理科学规律和天体运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许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和著作。
严复恰好是其中一个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著作《天演论》更是古今中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杰出著作之一。
本文将深度分析严复的《天演论》,探讨它在中国现代科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价值。
一、《天演论》的背景《天演论》是严复在20岁时所写成的成书,该书自序中写道:“闲来好事,笔乱潦草,随意妄为,成此书几年矣”,可以看出该书并非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所写成,更多是严复对于宇宙万物规律的朦胧的认识。
同时,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中国,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大规模传入,进一步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热情,严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涉足与所作出的科学思想探讨。
二、《天演论》的核心思想严复的《天演论》可谓是对宇宙万物的变化以及天体运动的规律做出了初步的认识和总结。
总的说来,《天演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宇宙是永恒不灭的在《天演论》中,严复写道:“天地万物,皆自一气为之。
一气之变,又归于一气。
”这句话表达了严复认为宇宙始终不灭的思想。
在严复的宇宙观中,一切物质都是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它们的出现和消失是因为它们的结合和分离而产生的变化。
而宇宙之所以能够持续而不灭亡,是因为它与万物之间存在着不断的交流和互动。
2.宇宙存在着万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天演论》中,严复认为时间、空间、运动、力量、思想都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严复在书中较为具体地阐述了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地阐述了一种宇宙中的总体规律。
3.探讨了天体运动规律在《天演论》中,严复探讨了天体运动的规律。
他认为,太阳、月亮、行星、恒星等天体的运动都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在旋转中表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
严复为了解释这些现象,提出了一些理论,比如旋矢间相等、周而复始、斗柄相平等。
三、《天演论》对于现代科学的影响尽管《天演论》只是严复在20岁时所写的一篇浅薄之作,但它确实是中国科学思想史上的非常重要的著作之一。
从《天演论》看严复摘要:本文围绕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结合严复的生平,回顾了严复在思想界、史学界、翻译界、教育界上的所作出的贡献及其影响。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严复于1854年(清咸丰四年)出生于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
时值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积贫积弱,外国列强虎视眈眈,企图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为了挽救清朝遥遥欲坠的统治,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于1861年发起了意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兴办起轮船招商局、湖北官织布局等一系列“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办工业,组织翻译出外国科技书籍,派遣海外留学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严复由于家庭境况较为富庶,思想较为开明,注重实际应用,从而具备了求学西学的物质及思想基础。
1866年,严复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又于1877-1879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公派至英国,先后求学于普茨茅斯大学、格林威治海军学院,从而早于一般国人接触到英国的社会政治,得到大量涉猎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的机会,其中更包括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习得现代海事技术的严复于1879年毕业回国后,历任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等职,但一直得不到其时掌权的洋务派重用。
此时,自幼目睹国家因衰弱而被列强入侵的严复发觉,要想救亡图存,单凭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从思想变革着手。
于是,严复转入思想教育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思想教育。
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戊戌以后、辛亥之前的十二三年间,严复先后埋头翻译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包括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年)、亚当·斯密的《原富》(1902年)、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及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年)、甄克斯的《社会通诠》(1904年)、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年)、约翰·穆勒的《名学》(1905年)、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年),共八种[1],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成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2]。
《天演论》《天演论》《天演论》是一部由严复译述的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著作。
《天演论》,原名《进化与伦理》(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uxley)的一本论文集。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号几道,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曾入福州船政学堂读书,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1897年回国后曾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在甲午战争之后译述其中的前两篇,并以《天演论》为书名。
在译述时,严复写了序言并加了不少案语。
1897年12月18日起该书陆续在严复主持的天津《国闻汇编》上发表,次年,由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刊行。
《天演论》主要介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严复翻译此书的意图,就是通过宣扬其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表达自己要求变法自强的政治观点。
呼吁只有顺应“天演”的规律,厉行变法,才能由弱变强,获得生存,否则就有被淘汰和亡国灭种的危险。
正如他在《译〈天演论〉自序》中说的:“此书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也正适应了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需要,因而向中国人民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
严复解释“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并强调这一原则也适用于人类,“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及其稍进,则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根据这一观点,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处于与其他国家竞争生存的世界中,中国是弱者,因而不能再夜郎自大、愚昧无知、空谈夷夏了。
因而他强调要“与天争胜”,要自强、自立、自力、自主,也就是要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天演论》的问世,轰动全国,风行一时。
康有为读到《天演论》译稿后,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并在《孔子改制考》中吸收了进化论的历史观。
梁启超也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在《时务报》上大作文章。
《天演论》中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是对近代早期知识分子的一次重要思想启蒙,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译《天演论》自序[清] 严复英国名学家穆勒约翰有言②:“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③,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
”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笃信④,而叹其说之无以易也。
岂徒言语文字之散者而已,即至大义微言,古之人殚毕生之精力⑤,以从事于一学,当其有得,藏之一心则为理,动之口舌,著之简策则为词⑥,固皆有其所以得此理之由,亦有其所以载焉以传之故。
呜呼,岂偶然哉! 自后人读古人之书,而未尝为古人之学,则于古人所得以为理者,已有切肤精怃之异矣⑦。
又况历时久远,简牍沿讹⑧。
声音代变,则通假难明;风俗殊尚,则事意参差⑨。
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诏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故曰,读古书难。
虽然,彼所以托焉而传之理,固自若也。
使其理诚精,其事诚信,则年代国俗无以隔之。
是故不传于兹,或见于彼,事不相谋而各有合。
考道之士,以其所得于彼者,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乃澄湛精莹⑩,如寐初觉。
其亲切有味,较之觇毕为学者万万有加焉(11)。
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
今夫六艺之于中国也(12),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者尔。
而仲尼之于六艺也,《易》、《春秋》最严。
司马迁曰:“《易》本隐而之显(13),《春秋》推见至隐(14)。
”此天下至精之言也。
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15);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16)。
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17),有内籀之术焉(18),有外籀之术焉(19)。
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
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
乃推卷起曰:有是哉,是固吾《易》、《春秋》之学也! 迁所谓本隐之显者,外籀也;所谓推见至隐者,内籀也。
其言若诏之矣。
二者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也(20)。
而后人不知广而用之者,未尝事其事,则亦未尝咨其术而已矣。
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21),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在在见极(22),不可复摇。
严复的译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名言正是严复所译。
以下是严复所译《天演论》中的一段内容: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意者也。
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俗之气。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
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
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长此互相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英之南野,黄芩之种为多,此自未有纪载以前,革衣石斧之民,所采撷践踏者,兹之所见,其苗裔耳!邃古之前,坤枢未转,英伦诸岛,乃属冰天雪海之区,此物能寒,法当较今尤茂。
此区区一小草耳,若迹其祖始,远及洪荒,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故事有决无可疑者,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已。
特自皇古迄今,为变盖渐,浅人不察,遂有天地不变之言。
实则今兹所见,乃自不可穷诘之变动而来,京垓年岁之中,每每员舆正不知几移几换而成此最后之奇。
且继今以往,陵谷变迁,又属可知之事,此地学不刊之说也。
假其惊怖斯言,则索证正不在远。
试向立足处所,掘地深逾寻丈,将逢蜃灰,以是蜃灰,知其地之古必为海。
盖蜃灰为物,乃蠃脱壳积叠而成,若用显镜察之,其掩旋尚多完具者。
使是地不前为海,此恒河沙数蠃者胡从来乎?沧海飏尘,非诞说矣。
且地学之家,历验各种僵石,知动植庶品,率皆递有变迁。
特为变至微,其迁极渐,即假吾人彭聃之寿,而亦由暂观久,潜移弗知。
291898年,中国的书市上出现一本名叫《天演论》的畅销书,作者严复(1854—1921),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县人。
1866年因家贫、父丧等原因,报考新开办的福州船政学堂,这所学校包食宿、包医药、包分配、包家庭补贴。
1877年,严复作为中国第一批12名海军留学生之一,前往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学院深造,成绩优异。
1879年,没来得及按校方安排上舰实习,就被清政府招回母校任教。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北洋水师学堂,聘严复为驾驶学堂洋文总教习(教务长),1889年升会办(副校长),1893年升总办(校长)。
所以,《天演论》风行天下的时候,严复已是北洋水师学堂的老校长了。
可是老校长有点委屈,怀才不遇。
他跟自家兄弟诉苦曰:“北洋当差,味同嚼蜡。
”所以,老校长虽是海归人才,却频频扭头科举。
这也无可厚非,中国人独重这个。
虽然1892年被保荐以道员(正四品)选用,1893年做了校长,严复依然参加了自己生命中的第四次乡试,却第四次败北。
这实在是难以承受的悲痛。
更不能忍受的是,此时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战败了。
在严复眼皮底下壮大的北洋水师,就这样毁于一旦。
1895年初,严复开始投身报刊,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五篇文章:《论世变日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
从标题即可看见严复的壮志:三千年未有之变,吾辈须救亡图存……然而,严复的呼喊却应者寥寥。
那时候,中国人关注的是另一批意见领袖——学历、资历比严复高了一头、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师徒。
这对师徒,联手作战能力如同江湖传说,公车上书,变法拒和,应者如云,和者似沙。
衬得严复的舆论影响力,风儿清,月儿明,树叶遮窗棂唉;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声唉……严复是有干货的。
康梁师徒当时顶多到过香港和上海,读的也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皮毛。
严复留学英国,直接读过亚当·斯密、边沁、孟德斯鸠、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西洋原典。
严复与天演论
严复早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
1879年回国后,先是在福州马江船政学堂任教习,不久调任北洋水师学堂。
1895年,严复在报纸上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等一系列文章,笔锋犀利,激起了很大的反响。
此后,严复又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极力鼓吹变法维新。
《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书,原名《进化与伦理》,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一本论文集。
严复译述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并加上按语,阐发己见,改名为《天演论》,在《国闻报》的增刊《国闻汇编》上连载,1898年正式出版。
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重要思想家。
甲午战争后,严复以笔报国,撰写了许多政论文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1897年,他在报纸上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
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
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复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能不看实际地妄自尊大,一味大弹“夷夏轩轾”的老调,弄得不好,就会亡国灭种。
《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目前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天演论》从翻译到正式出版,经过3年时间。
这3年,即1895年到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很不平常的3年,甲午海战惨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维新运动持续高涨。
这时候《天演论》出来了,物竞天择出来了,自然引起思想界强烈的震动。
以文名世的同治进士吴汝纶看到《天演论》译稿后,赞不绝口,认为自中国翻译西书以来,无此宏制。
这位五十几岁的老先生,激赏之余,竟亲笔细字,把《天演论》全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藏在枕中。
梁启超读到《天演论》译稿,未待其出版,便已对之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了。
向来目空一切的康有为,看了《天演论》译稿以后,也不得不承认从未见过如此之书,此书“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青年鲁迅初读《天演论》,也爱不释手。
于此可见《天演论》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
《天演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严复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