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23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27《故事二则》优质精品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故事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两个故事,《司马光》和《守株待兔》。
这两个故事都具有深刻的寓意,通过它们让学生了解到司马光的聪明才智和守株待兔的愚蠢行为。
教材通过这两个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文言文的解释和翻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才智,明白做事要动脑筋,不能死守教条。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以及对故事寓意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司马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3.讲解:对文言文进行解释和翻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道理。
6.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故事中的道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故事二则》司马光——聪明才智守株待兔——死守教条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拓展活动的参与度来进行评价。
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故事寓意的深入理解。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通用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阀、避”等15个字。
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
(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7《故事二则》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故事二则》是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小故事,《司马光》和《王戎不取道旁李》。
这两个故事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古代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故事中的某些内容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体会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司马光和王戎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2.难点:理解故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的教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视觉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动画片《司马光》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的教育意义。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难点,教师进行讲解,解释故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13 《精卫填海》说课稿一、说教材这个神话故事写炎帝的小女儿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衔木石,投金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的故事。
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形象,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奋斗不止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认读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3.学习理解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感受精卫的精神。
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韵味、感受古文语言特点是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感受精卫的精神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听神话故事吗?有这样一只鸟,他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爪子,这只小小的鸟却有一个大愿望——他想把大海填平!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只鸟叫什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只精卫鸟为什么想把大海填平吧!打开课文,课题是什么?(精卫填海)我们根据课题可以知道什么?(主人公是精卫,主要事件是填海)二、初读古文,疏通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重点交流的几个字:帝,曰,溺,衔等。
2.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3.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再读古文,解析文义。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教师带读,小组互读,齐读,有节奏朗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出示阅读任务(课件展示)(1)精卫长什么样子?(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3)精卫是怎么填海的?它能将海填平吗?3.结合注释,指导翻译。
(课件展示)(1)学习方法:古文学习可以就像我们学习古诗那样,结合课文给出的注释,逐字解释,然后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就可以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故事二则》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故事二则》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两个小故事,《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这两个故事都寓意深刻,通过讲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故事深层含义、提炼中心思想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故事的寓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角色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懂得遵循客观规律,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角色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故事二则》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角色特点。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品悟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寓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5.情感体验:学生发挥想象,参与角色扮演,感受故事情境,体会故事情感。
6.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寓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7《故事二则》优质课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故事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我们将会学习两个故事,分别是《小木偶的故事》和《小黄狗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都充满了童趣,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有趣的角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对于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领悟到诚信、勇敢、善良等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领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引出本节课的两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故事情节。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中。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7.作业: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分享课文内容,培养家庭亲子关系。
《少年闰土》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描写童年记忆的短篇小说,选自《呐喊》。
这篇课文以闰土为中心人物,通过“我”与闰土的交往,展现了闰土聪明、勇敢、善良的性格特点,以及“我”对闰土的怀念之情。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感受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但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引导。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3)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感受闰土的性格特点。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闰土与“我”之间的友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和热爱。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闰土与“我”之间的友谊。
(2)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视频,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少年闰土》,提问:你们知道闰土是谁吗?他与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2.自主阅读(1)闰土有哪些性格特点?(2)闰土与“我”之间的友谊是如何体现的?3.合作探究(1)闰土为什么能够吸引“我”?(2)鲁迅先生是如何通过闰土这个人物反映社会现实的?4.交流分享5.精讲点拨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闰土与“我”之间的友谊,以及鲁迅先生通过闰土这个人物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6.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友谊的认识,以及如何珍惜友谊。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7《故事二则》(教案)教学内容《故事二则》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由两个小故事组成。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刻舟求剑”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船上不小心将剑掉入水中,他在船上做了记号,船停下来后,他却在原来做记号的地方寻找剑,结果自然是没有找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根据事物的变化来处理问题。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掩耳盗铃”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掩耳盗铃,以为别人听不见,结果被别人发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欺欺人是不行的,我们要正视问题,不能逃避。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理解“刻舟求剑”和“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和问题的存在,培养学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刻舟求剑”和“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意思。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事物的变化和问题的存在。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故事二则》。
2. 投影仪、PPT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二则》,理解故事内容。
3. 集体讨论:分组讨论两个故事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事物的变化和问题的存在。
4. 成语解释:解释“刻舟求剑”和“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5. 应用练习:让学生用“刻舟求剑”和“掩耳盗铃”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板书设计1. 课题:《故事二则》2. 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3. 两个成语的意思及造句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用“刻舟求剑”和“掩耳盗铃”各造两个句子。
2. 思考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刻舟求剑”和“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理解。
扁鹊治病说课稿一、教学理念《语言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全面提髙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基础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双基的学习与训练,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文化品味的提奇、I审美情趣的培养等。
做好这些的前提,教师就要正确地把握语言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充分利用课堂的实践性,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言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能力。
二、说教材1、教材简析《扁鹊治病》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
该文取材于战国时统医扁鸽的传说故事,主要写扁鹊多次拜见蔡桓公,并劝诫他及时医治自己的疾病,但蔡桓公坚信自己无病,不肯从医,导致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是第八单元的课文,该单元主要学习故事,感受故事的魅力,体会其中道理。
在这篇文章中,一是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1.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想法。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1.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理解感受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中学习为人处事的哲学,运用于生活。
1.课时安排本课计划1课时完成,因其是一篇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因此可以完全在课堂内精彩演义,感受故事的神奇色彩和艺术魅力。
・说教法、学法"撒网捕鱼式”教学法有一泄的灵活度,教师要根拯学生不同的思维,进行应变并加以引导。
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去猜想学生们的答案并准备相应的对策。
《草船借箭》说课稿《草船借箭》课堂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课堂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船借箭》说课稿1一、分析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十册第五组19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
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
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
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
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牛郎织女》教案(精选16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牛郎织女》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4.观察夏夜的天空,找到天河、牛郎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相关的投影片,影音文件;2.生字词小黑板;3.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民间故事的资料;4.一张夏夜星空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着重强调“酿”的读音;“妻”的书写笔顺;知道“挨”是多音字并分别组词。
四、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结束):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织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五、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故事二则》教案(4)一. 教材分析《故事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两个小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本文所选的两个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朴实,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简单的故事内容。
但在阅读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故事内容,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难点:对故事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的解释。
3.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两个小故事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类似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故事内容进行讨论。
如:“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情?故事的结果如何?”学生回答问题,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故事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然后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7.《故事二则》(教案)教学内容《故事二则》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由两个小故事组成。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刻舟求剑”的故事,第二个故事则是“掩耳盗铃”。
通过这两个故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怎样正确地分析和处理,以及诚信和聪明才智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刻舟求剑”和“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2. 通过对故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白在面对问题时,应该怎样正确地分析和处理。
3.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刻舟求剑”和“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2.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聪明才智。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故事二则》。
2. 课件或黑板。
3. 相关成语的解释和例句。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讲解成语的含义,引入本课的内容。
2. 讲解“刻舟求剑”的故事:讲述故事内容,解释成语的含义及用法,并通过例句进行巩固。
3. 讲解“掩耳盗铃”的故事:讲述故事内容,解释成语的含义及用法,并通过例句进行巩固。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故事中的问题,并讨论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强调诚信和聪明才智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板书《故事二则》。
2. 板书内容:- “刻舟求剑”:成语含义、例句。
- “掩耳盗铃”:成语含义、例句。
3. 板书设计要求:清晰、简洁、有条理。
作业设计1. 请用“刻舟求剑”和“掩耳盗铃”两个成语各写一个句子。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诚信和聪明才智的理解。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故事二则》,使学生们理解并掌握了“刻舟求剑”和“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同时,通过分析故事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们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强调了诚信和聪明才智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故事二则》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师,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故事二则》。
本课程将通过两个故事的讲述,让孩子们学会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感受故事中的情感渲染,并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阅读故事时,能理解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故事中所展现的情感情绪。
3.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解读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发掘故事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通过讲述故事和演绎角色来感受故事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讲述两个小故事,故事内容分别如下:1.《小狗的真心话》小明的家里有一只小狗,叫做旺财。
小明和旺财是最好的朋友,每天都会一起玩耍。
有一天,小明拿出了一家电视台送的问答题,问旺财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小明以为是和他一起玩耍,结果旺财却说:最喜欢的事情是和小欣吃东西。
小明听了旺财的话,心里十分的生气和伤心,为什么旺财会对小欣说这样的话呢?经过一番介绍,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以下问题:1. 故事中小明最好的朋友是谁?2. 旺财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3. 小明听到旺财的话心里感觉怎么样?4. 你们认为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和启示?接着,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讨论和解答这些问题,并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如果自己是小明,会怎样对待这个问题。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倾听他人的声音、关注他人的需求。
2.《小羊咩咩》小羊咩咩出生在一个小村庄,她很善良而又聪明。
可是因为长相很丑,其他的小动物都不愿意和她成为朋友。
小羊咩咩很寂寞,每天都在转悠,可是没有人和她说话。
终有一天,小羊咩咩遇到了一头大象,大象问道:为什么你总是自己一个人呆着?小羊咩咩说出了自己的苦闷:因为自己长得太丑了,别的动物都不喜欢和自己玩,都嫌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