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荨麻疹治疗方案指南(2023版)
简介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荨麻疹的治疗方案。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给患者带来不适与困扰。
在制定本指南时,我们结合了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旨在为荨麻疹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诊断
荨麻疹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和皮肤检查。
典型的荨麻疹症状包括刺激性瘙痒、红斑丘疹和水肿。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可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非药物治疗措施
1. 避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激发荨麻疹病发的环境或物质,如过敏原、刺激性食物等。
2. 温水浸泡:荨麻疹急性发作时,冷热敷患处可缓解症状,但应避免过度刺激。
药物治疗
1. 口服抗组胺药物:推荐使用非扩血管药物,如西替利嗪等,
以缓解瘙痒和减轻皮疹。
2. 局部激素药膏:轻度荨麻疹患者可外用激素药膏,但长期使
用需谨慎避免副作用。
3. 其他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其他药物
如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等作为辅助治疗。
随访与复查
治疗期间,医务人员应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患者症状缓解后,仍需定期复查,以监测疾病的复发情况。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中国荨麻疹治疗的方案指导,旨在帮助医务人员
为患者提供专业和有效的治疗。
但需注意,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
体情况个体化制定,并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麻疹诊疗常规【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麻疹减毒活疫苗普遍应用后,不但存在症状典型的麻疹,而且存在症状不典型的病人,前者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后者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或麻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作出诊断。
【临床表现】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发热(38℃或更高)。
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辅助检查】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诊断】【处理原则】病人的隔离与治疗:发现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直至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
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对易感者的应急措施:对病人周围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可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应急接种覆盖面宜广,实施时间要尽早,应在接触病人的3日内接种。
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年幼、体弱或具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者的易感人群,可注射含有高价麻疹抗体的人丙种(血浆或胎盘)球蛋白制剂作被动免疫。
【麻疹的免疫预防】对易感儿童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普种,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
常规免疫(初免)定为8月龄进行,根据人群对麻疹免疫力的监测,当免疫力减低时应进行疫苗再免疫。
【疗效标准】1、治愈2、好转3、无效。
尊麻疹尊麻疹中医称为“痞瘤”或“瘾疹”,俗称“风疹块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风热或风寒搏于皮肤,亦有因禀赋不耐,服了某种食物、药物所引起,或肠内有寄生虫所致。
【诊断】1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皮疹为局限性大小不同的扁平隆起,颜色可为鲜红、淡红或白色。
随皮肤瘙痒而骤然发生,又常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急性者皮疹不断成批发出,至1周左右停止发生。
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
2 .自觉剧烈瘙痒,局部灼热,吹风受凉或遇热时更加严重。
3 .发作时如有腹痛、腹泻、便秘、胸闷、气急等全身症状者,表示内脏有同样病变存在。
4 .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
【治疗】一、辨证论治首先除去病因,尽可能找出引起过敏的药品、食物及其他因素,以后避免服用和接触,有寄生虫的应予驱虫治疗。
1.风热型皮疹鲜红、灼热,口渴烦躁,受风或在温暖环境下发作或加重,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举例:消风散加减。
荆芥、牛劳子、防风、蝉蜕、生地黄、知母各IOg,生石膏30g,生甘草5g。
2.风寒型皮疹淡红或白色,受凉即发,接触冷水时尤易发作,在温暖环境下减轻或消失,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缓。
治法:散风寒,和营卫。
方药举例:桂枝汤加味。
桂枝、荆芥、防风、苏叶、川号各10g,麻黄5g,白芍15g,甘草3g,生姜2片,红枣4枚。
以上两症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
便泻,热证加黄苓、黄连、木香;寒证加白术、茯苓、砂仁。
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
气急加桔梗,重用麻黄。
因饮食诱发,加山楂、神曲、蕾香。
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使君子肉、土楝根皮。
病久气虚,卫阳失固,加生黄芭、党参。
面色少华,稍劳即发,脉缓无力再加附子。
血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妇女常在经期发作,加当归IOg,生首乌ISgo久发不愈加僵蚕、地龙。
二、中成药消风颗粒每服10g,每日3次。
脱敏丸每服IOg,每日3次。
三、局部治疗选用具有止痒作用的药,如解毒搽剂、止痒洗剂、止痒扑粉等。
麻疹诊疗方案第1篇麻疹诊疗方案一、背景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为规范麻疹的诊断和治疗,提高防治效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卫生政策,结合目前麻疹疫情特点和防治需求,特制定本诊疗方案。
二、诊断1. 流行病学史(1)患者近期内有与麻疹病例接触史;(2)患者所在地区近期内有麻疹病例报告。
2. 临床表现(1)发热:体温≥38.5℃,持续≥3天;(2)皮疹:自耳后、颈部开始,蔓延至全身,呈现充血性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3)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血清学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3)病原学检测:鼻咽拭子、尿液等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三、治疗1. 一般治疗(1)隔离治疗: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2)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3)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预防感染;(4)加强营养,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 对症治疗(1)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适量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2)咳嗽:给予镇咳药物,如喷托维林、右美沙芬等;(3)结膜炎: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如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等;(4)口腔黏膜斑:保持口腔清洁,使用盐水或硼酸溶液漱口。
3. 病原治疗(1)抗病毒治疗:可选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药物;(2)免疫治疗:可使用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等药物。
4. 并发症治疗(1)肺炎:根据病原体及病情给予抗生素治疗;(2)脑炎:给予抗病毒、降低颅内压、激素治疗等;(3)心衰、呼衰等严重并发症: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四、预防1. 麻疹疫苗接种:按照我国免疫规划,为儿童及易感人群进行麻疹疫苗接种;2. 加强疫情监测,早期发现、报告和处理病例;3. 预防病例传播,加强患者隔离,做好个人防护;4. 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识,加强健康教育。
五、结语本诊疗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麻疹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参考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疗条件,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麻疹诊疗指南【概述】麻疹 (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典型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最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
本病传染性极强。
好发年龄为 6 个月至 5 岁,近年来 6 月龄以下和15 岁以上发病人数有明显增多。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终年均有散发,流行多见于冬、春季。
由于麻疹疫苗广泛使用,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资料详细询问有无麻疹预防接种史、近三周有否麻疹密切接触史及既往有否麻疹病史。
2.临床表现前驱期认真询问有无发热、咳嗽、流涕、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等上呼吸道炎症状;出疹期询问出疹时间、顺序、分布及皮疹形态,发热与皮疹关系,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有无加重,是否合并喉炎(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肺炎 (剧烈咳嗽、气急、鼻扇、缺氧、呼吸困难、肺部啰音)及脑炎 (昏迷、惊厥、脑膜刺激征等)等;恢复期重点询问有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体检要点】1.前驱期重点观察体温,口腔颊、唇粘膜有无粘膜斑,球结合膜有无充血、分泌物。
2.出疹期重点观察皮疹颜色、形态、大小、分布,疹间有无正常皮肤,皮疹有无融合及出血。
同时观察有无气急、紫绀、鼻扇、呼吸困难及肺部啰音等(出疹期肺炎、喉炎是最常见并发症)。
3.恢复期重点观察皮疹消退后有无麦麸样脱屑及色素沉着。
【辅助检查】1. 多核巨细胞检查于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 天取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口腔粘膜斑涂片,瑞氏染色后直接镜检找多核巨细胞。
多核巨细胞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2.病原学检查1)病毒分离可从早期患者的血液及眼、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病毒。
2) 病毒抗原检查用免疫荧光检测鼻咽分泌物或尿脱落细胞中病毒抗原。
3)特异性抗体检查特异性IgM 可作为近期感染诊断的主要依据。
3.影像学肺部有并发症(肺炎或肺结核)者,可行肺部X线摄片或胸部 CT。
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冬春较多,5岁以下的孩子易于罹患。
毒从口鼻吸人,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毒邪轻而体质较好的,则邪从肌表外达,出疹顺利,经过10天左右,疹回热退,脱屑而愈,此为顺证;若病毒较重而正气虚弱,无力外托,邪毒不能尽从皮毛肌肤外达,可闭肺攻喉,内窜厥阴,产生喘逆昏痉等逆证,则病情凶险,多有恶变。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发病率大大降低,且症状较轻。
【诊断】1.未接种麻疹减毒疫苗,未患过麻疹的易感儿童,在流行季节,有与麻疹患儿的密切接触史。
2 .初起发热咳嗽,眼泪汪汪,口腔有柯氏斑(颊黏膜臼齿处出现针尖样小白点,周围充血)。
3 .正常的麻疹,颗粒分明,高出皮肤,色泽红活,疹回则热退,皮肤出现糠皮状脱屑。
若疹点稀细色淡或色紫暗红,密集成片,或出后早回,或麻疹虽回而热仍不退者,要注意产生并发症。
4 .出疹过程,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烦躁不安,或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神昏痉厥者,提示邪毒闭肺攻喉,内窜厥阴,产生肺炎、喉炎、脑炎等合并症。
5 .必须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鉴别(见猩红热节)。
【治疗】一般麻疹轻症,只需治以简易方药,加强护理,即能痊愈。
若痛毒较重或出现并发症,要加强治疗措施,及时处理。
一、辨证论治麻疹为痴毒引起,治疗方法以解毒为主,按其疹前、出疹、疹回的不同时期,采用宣透、清热、养阴之法。
虽然麻疹的临床表现有顺证和逆证区别,但也要根据不同的出疹过程应用宣、清、养三大法则,以因势利导,祛邪助正。
对于并发的险逆证,需在三法的基础上,辨证治疗。
1.顺证(1)疹前期(从发病到麻疹透布,为期3天):初起身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倦怠思睡,身热逐渐升高,发热第2〜3天,口颊黏膜出现柯氏斑,舌苔薄白或薄黄。
此邪留肺经,欲从外泄。
治法:辛凉宣透。
方药举例:清解透表汤加减。
牛劳子、连翘、豆豉各IOg,葛根、荆芥各6g,升麻、蝉蜕各5g,甘草3g。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引言: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红色、瘙痒、隆起的疱疹,通常会消失和重新出现。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最新的诊疗方法。
第一部分:定义与病因一、定义荨麻疹是一种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特征为皮肤隆起的红色疱疹,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二、病因1.免疫介导荨麻疹: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药物过敏等。
2.非免疫介导荨麻疹:与体温变化、运动、应激等因素有关。
3.特发性荨麻疹:病因未知。
第二部分:临床表现一、急性荨麻疹1.全身性瘙痒2.皮肤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3.结局良好,一般数小时至数天会自行消退二、慢性荨麻疹1.持续或反复出现荨麻疹疱疹,持续超过6周2.结局不一,有的会痊愈,有的会持续数年第三部分:诊断一、根据病史和症状1.病史:详细询问发作时间、消失时间、出现诱因等。
2.症状:红色、隆起的疱疹,伴有瘙痒。
二、实验室检查1.皮肤划痕试验:用尖锐器轻轻划破皮肤后观察是否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
2.血清IgE水平测定:可用于判断是否过敏反应引起的。
第四部分:治疗方案一、避免诱因1.避免与过敏源接触2.避免剧烈运动、高温等刺激二、药物治疗1.抗组胺药物: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如非那根、氯雷他定等。
2.变应原免疫治疗:适用于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如单克隆抗体药物。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慢性荨麻疹,如环孢素A等。
三、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具体的药方根据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
四、其他治疗1.冷敷或温水浸泡:可以缓解瘙痒、减轻红肿。
2.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对于因精神压力引起的荨麻疹可进行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
结语: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诊疗方法。
麻疹诊疗指南
【概述】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典型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最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
本病传染性极强。
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5岁,近年来6月龄以下和15岁以上发病人数有明显增多。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终年均有散发,流行多见于冬、春季。
由于麻疹疫苗广泛使用,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详细询问有无麻疹预防接种史、近三周有否麻疹密切接触史及既往有否麻疹病史。
2.临床表现前驱期认真询问有无发热、咳嗽、流涕、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等上呼吸道炎症状;出疹期询问出疹时间、顺序、分布及皮疹形态,发热与皮疹关系,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有无加重,是否合并喉炎(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肺炎(剧烈咳嗽、气急、鼻扇、缺氧、呼吸困难、肺部啰音)及脑炎(昏迷、惊厥、脑膜刺激征等)等;恢复期重点询问有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体检要点】
1.前驱期重点观察体温,口腔颊、唇粘膜有无粘膜斑,球结合膜有无充
血、分泌物。
2.出疹期重点观察皮疹颜色、形态、大小、分布,疹间有无正常皮肤,
皮疹有无融合及出血。
同时观察有无气急、紫绀、鼻扇、呼吸困难及肺部啰音等(出疹期肺炎、喉炎是最常见并发症)。
3.恢复期重点观察皮疹消退后有无麦麸样脱屑及色素沉着。
【辅助检查】
1. 多核巨细胞检查于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取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口腔粘膜斑涂片,瑞氏染色后直接镜检找多核巨细胞。
多核巨细胞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2. 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可从早期患者的血液及眼、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病毒。
2)病毒抗原检查用免疫荧光检测鼻咽分泌物或尿脱落
细胞中病毒抗原。
3)特异性抗体检查特异性IgM可作为近期感染诊断的
主要依据。
3.影像学肺部有并发症(肺炎或肺结核)者,可行肺部X线摄片或
胸部CT。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 诊断典型麻疹可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如前驱期麻疹粘膜斑,出疹
期出疹时间、皮疹形态、出疹顺序及分布,恢复期皮疹消退后脱屑及色素沉着等进行临床诊断。
必要时辅以多核巨细胞、血清特异性IgM及病毒分离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2. 鉴别诊断
表1-21 常见出疹性疾病鉴别诊断
麻疹风疹幼儿急疹肠道病毒
感染
发热与出疹关系发热3天
左右出疹,
出疹时体
温更高
发热1天
内出疹
发热3~4
天,热退疹
出
发热2~3
天出疹,出
疹时有发
热
初期症状及其他特点发热、眼
红、流涕、
多泪、干咳
发热及上
呼吸道症
状轻,有
耳、枕后淋
巴结肿大
发热高、但
全身症状
轻
可有疱疹
性咽峡炎、
结合膜炎、
肌痛、病毒
性脑膜炎
口腔粘膜
斑
有无无无
皮疹特点红色斑丘
疹,疹间有
正常皮肤,
先见耳后、
面、颈、渐
及全身,
3~5天出
齐。
淡红色斑
丘疹,皮疹
较细小、稀
少,一日出
齐
粉红色斑
丘疹,皮疹
细小,先见
于颈、躯
干,再见四
肢,一日出
齐
大小不等
的斑丘疹,
水疱、瘀
点,皮疹形
态、数量及
分布变化
较大
脱屑
色素沉着糠皮样
有
少
较浅
无
无
无
无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重点观察并发症的发生与变化。
1.体温变化出疹期体温突然升高或持续高热,恢复期体温不降或上升,提示有并发症存在。
麻疹后长期低热,伴精神、食欲不好,日渐消瘦应怀疑结核病恶化。
2.皮疹如皮疹隐而不发或骤退伴面色不好,四肢发冷者应检查脉搏、血压、心音、心律,注意循环衰竭发生。
3.并发肺炎者严密观察有无气急、鼻扇、紫绀及肺部啰音。
尤其应注意在
肺炎基础上并发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气胸、脓胸等临床表现。
随访胸部X线片,必要时胸部CT了解肺部病变及进展。
4. 并发喉炎者严密观察有无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三凹征等表现。
5.并发脑炎者严密观察有无嗜睡、昏迷、惊厥等表现。
常规随访脑电图、脑脊液,必要时随访头颅MRI。
6.营养障碍者严密观察有无消瘦、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如眼结合膜干燥,角膜浑浊、溃疡甚至失明)。
【治疗】
1.一般治疗单纯麻疹提倡家庭隔离。
居室应保持新鲜空气和适当温、湿度,注意皮肤、粘膜清洁,供应充足水份及易消化、富营养食物。
纠正“忌口、忌油、忌洗”陋习。
2.对症处理发热过高可用物理降温或小剂量退热剂;烦躁不安可选用适当镇静剂;咳嗽剧烈可服用祛痰、镇咳剂。
3.并发症治疗根据各种并发症及时给以积极有效的治疗。
抗生素无预防并发症作用,故不宜滥用。
4.中医治疗中医认为麻疹属于温热病范畴。
前驱期以辛凉透表法,促进皮疹透发;出疹期宜清热解毒,佐以透疹;恢复期宜养阴清理余热,调合脾胃。
【预防】
1.病人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延长至出疹后10天。
集体儿童机构
中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检疫3~4周。
2.自动免疫对易感者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按照
我国政府规定的儿童
计划免疫程序,初种对象为8个月以上儿童,7岁时复种。
禁忌症:高热,急性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免疫缺陷病及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3.被动免疫适用于2岁以下的年幼、体弱或患病的易感儿,接触后5天
内注射可暂免发病,接触后5~9天内注射可减轻症状。
方法:丙种球蛋白0.25ml/kg,肌肉注射。
维持免疫时间为3~8周。